APP下载

大学生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施

2017-03-11

林区教学 2017年11期
关键词:本科生实验室科技

(哈尔滨师范大学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哈尔滨 150025)

大学生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施

祝亚楠,王继华

(哈尔滨师范大学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哈尔滨 150025)

大学生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推进素质教育的核心课题。哈尔滨师范大学微生物实验室经过15年的探索与实践,已经形成一套较系统全面的培养模式,即以学生兴趣为基点,以导师指导下的组长负责制为保障,在参与科研活动中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并将德育教育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融入培养中,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复合型的、符合大学生培养要求的优秀人才。

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科技创新小组

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主要表现为大学生在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及创新技能等方面的综合能力[1]。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是高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举措[2]。高校教育已经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教育体系中[3],校级、省级、国家级的创新创业活动层出不穷,具有专业性针对性的学术创新活动也展露头角,正在积极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实践氛围。

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国内外的高校和学者开展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产生了大量的极具借鉴意义的经验和成果。1969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通过实施“本科生研究机会计划”(简称 UROP 计划)开创了促进本科生参与科研、提高本科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先例,目前约有 70% 的在校本科生得到了锻炼[4]。由英国温切斯特主教威廉·维克姆首倡的导师制也在逐渐引入大学生科研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5]。清华大学从 1996 年开始,启动并实施“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简称 SRT 计划),对在校本科生开展科研训练。目前国内有众多高校都实施了此类计划,并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人力、财力和政策的支持,逐渐创造了有利于该计划开展的硬环境和软环境,使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逐渐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的道路[6]。

由于我国对本科生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起步较晚,对本科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尚未形成完整体系,如针对本科生的科研活动普及率低,在校本科生只有少部分接受了充分的科研训练,多数学生参与科研的主动性积极性低,创新意识浅薄,创新思维匮乏;本科生科研训练成效不显著,甚至出现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现象;国内外众多学者主要从理论层面上对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实践教学及评价体系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但针对不同专业、学科特点的大学生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培养体系亟待探索与构建[7]。注重培养大学生广泛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态度,培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复合应用型人才,是大学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在大学创新教育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培养的实施方法

微生物实验室对本科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是基于实验室创建的本科生科技创新小组,在小组科研活动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提高。具体实施方法如下:

1. 本科生科技创新小组的构建

针对大二上学期学习过微生物学课程的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在学期末进行微生物实验室相关研究方向介绍,本科生通过自愿报名参与实验室组织的微生物学相关基础知识、基本实验技能及实验室安全培训,每一项培训内容随时测试抽查,视各组员的掌握情况,制定详细的个性化培养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考核、再训练、再考核,使得每位参加培训的学生能够充分掌握微生物相关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明确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夯实微生物实验技能。根据培训考核结果和微生物实验室的研究方向,结合每位本科生的个人特质与意愿进行分组,实行导师指导下的组长负责制,完成科技创新小组的构建。

2. 科研技能的训练

(1)明确培养目标。通过3-4次组会对新一届科技创新小组成员进行集体培训,首先是明确培养目标,其次是训练学生独立自主的查阅文献、进行科研选题、科研课题申报、科研课题结题、撰写科研论文等方面的能力。

(2)定期召开组会。每2周召开一次包括导师、研究生、本科生全体参与的大组会,组会内容有:分享最新研究动态、同领域新近发表的论文、各组研究进展汇报、解决科研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提出下一步科研计划;其他科研活动的讨论,例如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分享学习经验,进行考研辅导;对团队全体进行德育教育等,树立和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

(3)月汇报制度。每月末以文件形式汇报本月学习情况,及时了解本科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帮助本科生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同时,在微信群和QQ群交流学术知识、组织本科生参加同领域的学术会议,进一步拓展视野,在不断的学习与总结中培养科研思维。

(4)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科技创新小组成员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申报参与研究生的相关科研,通过参与科研活动,将学到的实验技能反复练习,不断夯实,同时在实践和团队协作过程中逐渐培养本科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

3. 创新思维的培养

在组会中引入同领域最新研究动态与成果,导师采用联想法、类比法等,鼓励、引导学生树立科研创新思路,开阔本科生科研视野。在研究生定期的实验进展汇报中,导师指导讨论科研问题,分享科研思路,培养创新思维,并付诸于项目申请书的撰写,不断培养本科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在学生创新实践中,鼓励学生参加学术创新、科技创新活动,导师随时进行监督和指导,让学生充分展开创新性思维。

4. 实践能力的提高

(1)在培养本科生科研活动技能和创新思维的基础上,鼓励本科生将自己的创新思路落实到行动,自由结成实验小组,自主立题,规划实验设计方案,经过导师指导、组内讨论和修改,形成完善的可行的项目书。

(2)鼓励小组成员申请和参与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微生物实验室为参赛小组提供实验平台和技术指导,使其能够独立完成科研实践研究,撰写科研论文和研究报告,充分培养本科生的团队协作精神。通过参赛实现对本科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与实践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3)对有意从事教师工作的本科生进行教师技能的训练,一方面,在平时组会上着重训练本科生的表达能力,另一方面,有计划地利用组会设置模拟课堂,进行试讲,导师和小组成员给予指导和建议,帮助学生掌握教学技能,提高教育教学实践能力。

(4)在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培养的始终,坚持“学生本位”理念,秉承“团结协作,感恩快乐”的实验室文化,督促学生努力认真学习,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参与学校活动,接受感恩教育,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渗透团结协作精神,注重提升学生个人素养,这对提高本科生就业率、获得良好社会反响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同时对在校学生时刻关注其培养效果和生活状态,及时调整阶段性培养方案。

5. 跟踪式培养

对已经毕业的学生进行跟踪式培养,关注其在新环境中的适应情况,对学生反馈的工作上、学习上以及生活上的问题,给予及时的指导与帮助,并通过实验室交流群互相沟通,群内成员共同讨论,给予精神上的鼓励和支持,体会到“家”的温暖,帮助学生用积极健康的心态正确应对问题与困难。

二、大学生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培养的成效

1.科研创新与实践能力的提高

本科生通过参与科研活动,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结合,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能更好地掌握微生物实验原理、微生物学中诸如培养基和试剂的配制等实验操作技术,能全面掌握仪器设备的功能特性,并能正确选择和使用仪器,同时也锻炼了本科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本科生创新思维与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研思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坚强的意志、勇于创新的意识、团结协作的精神和感恩的品质。这将有助于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学生的将来打下良好技能基础。

2.科研成果的积累

微生物实验室自2002年起创建本科生课外科技创新小组以来,面向本校生物科学与生物技术专业招收组员,小组成员在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中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15年本科生课外科研小组成员共计115人,参与科研项目15项;发表科研论文24篇,发表会议论文22篇;申请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15项,已完成13项,在研2项;获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奖12项,其中2013年获 “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自然科学类国家级铜奖,2015年获 “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自然科学类省级三等奖,2017年获“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自然科学类校级二等奖。

3.就业竞争力的增强

科技创新小组成员因具有较强的科研实践能力和科研成果,提高了毕业生的竞争力,有力地促进了毕业生的就业,在激烈的考研和就业竞争中受到高校和用人单位的青睐,毕业生当年就业率(包括考研)近100%。据用人单位反馈,毕业生无论是在工作岗位上还是在新的科研平台上,都有良好的表现,部分毕业生工作第一年就被评为优秀员工,也有很多毕业生成为工作岗位上的中坚力量和骨干人才。

4. 科技创新小组成员赢得高度评价

科技创新小组自组建以来一直践行着团结创新的理念,全体成员积极主动地贯彻实验室“独立创新、团结协作、感恩友爱、成功快乐”的宗旨,遵循老传新、互帮互助、老带新的“传、帮、带”培养模式,在实验室文化的感染下形成个人文化,并将其带到工作、科研岗位上,传承文化,实现良性循环。在学生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团队意识的树立和团队精神的培养一直贯穿始终,这对学生进入社会或科研实验室都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对已经毕业的学生产生了深远影响,得到社会的认可与高度评价。为学校和学院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生物人才作出了贡献。

在“人人创新”的新浪潮和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大背景下,进一步加快推进大学生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本研究将学生的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融合,推动学生专业课程的学习,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增强个人文化素质,不断提升学生的社会竞争力,为学生将来的研究与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为高校生物专业构建大学生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体系提供借鉴。大学生是科研、技术创新的主力军,文中论述的培养模式经不断地完善与充实,必将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时代背景下开创新的发展局面。

[1]何基生.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内涵、构成及培养[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5):75-78.

[2]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Z].2015.

[3]邓淇中,周志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问题与对策[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4,(1):33-35.

[4]周全,程国富,肖金华,伍晓雄,张翅,蒋思文,赵俊龙.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13,(9):87-91.

[5]黄锁义,李容,潘乔丹,黄世稳.本科生导师制下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高教论坛,2011,(2):22-24.

[6]李荣梅,梁慧,赵宇丹,马坚.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35):28-30.

[7]唐铁军,谢书山,李寅甲.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7):146-148.

ResearchandPracticeofInnovativeThinkingandPracticeAbilityofUniversityStudents

ZHU Ya-nan, WANG Ji-hua

(School of Lif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rbin Normal University, Harbin 150025, China)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hinking and practical abi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is the core issue of promoting quality educ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Harbin Normal University microbiology laboratory, after 15 years of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has formed a more comprehensive training system, namely the interests of the students as the basis, to tutor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team leader responsibility system for the protection ,to cultivate the students’innovative thinking and practical ability in scientific research activities, and integrate the moral education and the traditional virtues of the Chinese nation to cultivate a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complex, in line with the requirements of college students training excellent talents.

innovative thinking; practical ability; training mod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unit

10.3969/j.issn.1008-6714.2017.11.005

G642

A

1008-6714(2017)11-0011-03

2017-07-18

祝亚楠(1990—),女,河北承德人,环境生态学硕士研究生;通讯作者:王继华(1972—),女,黑龙江哈尔滨人,教授,博士,从事环境微生物、微生物遗传、微生物生态教学研究。

〔责任编辑:李海波〕

猜你喜欢

本科生实验室科技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中医药大学本科生流行病学教学改革初探
科技在线
探索如何提高药学本科生实习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