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辨析
2017-03-11
(东北林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哈尔滨 150080)
高校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辨析
刘金莹
(东北林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哈尔滨 150080)
高校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问题一直是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应当辨清而又常常混淆的问题。高校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科建设和教育实践上的确存在着交叉重叠、相互融合的“等同性”,但二者在发展历程、概念内涵、教育对象、教育内容以及教育功能等方面又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
高校德育;思想政治教育;联系与区别
辨清高校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是德育教学特别是德育研究中首先应当解决的一个基本问题。两者关系的辨清也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高校德育的概念、内涵及其价值功能。长期以来,社会上甚至包括学术界许多人对“思想政治教育”和“高校德育”(甚至和“德育”)在概念认识及使用上都存在不规范或者模糊不清的情况。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由于我国存在以德育承担或包容意识形态教育的传统,同时我国学校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内容、研究领域和师资队伍等方面存在交叉融合,实际工作中往往是德育从属于或者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也是认为德育即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德育。实际上,很多人只是看到了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德育的联系和相近之处,比如二者在理论基础、教育特性、教育目的、教育功能等方面都存在类似和交叉之处,但若从理论研究的角度来具体分析,高校德育无论在概念内涵上、教育对象上还是实践领域都与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严格区别。如果不能加以区分、混用或等同两个概念必然造成高校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方法和评价等环节上出现混乱局面,这对高校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未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都是不利的。鉴于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高校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进行辨析。
一、高校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在发展历程、概念内涵上存在差异
德育是人类教育史上早就存在的教育现象,是人类为了规范社会道德行为,传承和弘扬优秀道德品质而进行的道德影响活动,是旨在形成受教育者一定思想品质的教育。虽然阶级社会德育往往被统治阶级用来作为进行社会思想道德控制和阶级统治的工具,但是德育作为对社会成员进行伦理道德教育、规范社会道德行为的教育实践,一直被传承下来,并在当今社会乃至以后的任何社会发展阶段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思想政治教育从发展历程来说明显要晚于德育。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关思想和理论是无产阶级政党在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意识形态相关理论的指导下并在这些理论的基础上逐步提出并走向成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是经历了宣传工作、政治工作、政治教育工作、思想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等概念的不断衍化和比较研究而逐渐形成的。张耀灿、郑永廷等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著名学者总结指出:“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遵循人们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1]可见,在概念内涵上,广义的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的确比较相近。但是我们认为,比较或区分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应当从德育最本质的内涵和最基本的概念及范畴出发,如果从广义的概念去把两者进行区分,很可能导致德育外延的泛化,不利于理解德育真正的本质,也不利于更好地实现德育的价值功能。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高校德育应当是培养大学生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仰、道德素养和道德习惯等道德素质为主的教育实践,而思想政治教育则是受到政治制约的思想教育和偏向思想教育的政治教育的综合教育实践活动,根本上来说,思想政治教育还是强调政治性,而道德教育则是强调社会道德规范,更具社会性。
二、高校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对象、教育内容上存在差异
我国德育一般是指学校德育,针对的主要是青少年学生。高校德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学科,因此其教育对象也与高等教育的教育对象相一致。在校的大学生是高校德育的主体教育对象。当然,理论界也有把高校德育分为高校教师德育和高校大学生德育的,但是我们认为高校德育从其教育功能来说主要对象还是大学生,教师德育应当归于公民道德建设范畴,应当归于公民教育。可见,即便大学生不同于中小学生,从年龄上来说大学生已经步入成年人群体,但是大部分大学生仍然是属于没有社会工作经历和经验的群体,仍然处在思想道德素质可塑性强、不成熟、不稳定的时期,把大学生作为德育对象能够更好地实现德育的社会价值功能,保证大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满足党和国家对人才发展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具有广泛性,除了在校学生之外,还包括其他多数社会群体和社会成员。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比高校德育对象范围更广,覆盖全社会的各个阶级、阶层和不同群体、不同行业和领域。从内容上来说,高校德育主要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意识,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按照社会的要求去约束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接受基本的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共产主义道德观以及中华优秀传统道德观的教育;而思想政治教育即便是针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其内容范围也更加广泛,涉及到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涉及到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教育,涉及到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和爱国主义等方面内容的教育等多个层面。高校德育的内容相对稳定,这是因为社会基本的道德规范和伦理要求是相对稳定的,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则相对具有更大的可变性。特别是随着党和国家不同时期理论创新、政策变化、社会改革的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对关于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与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突出问题,不同阶级、阶层的人们在思想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等有关内容的阐述、宣传和教育都会发生相应的改变,在教育的侧重点和教育的中心任务上都会进行不断地调整,这样可以更好地满足国家意识形态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建设的实际需要。
三、高校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功能上存在差异
高校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无疑都具有一定的社会性功能和个体性功能,总体来说,高校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都可以促进个体全面发展,促进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态建设和发展;但是具体来说,高校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在价值功能上具有不同的侧重和内涵。马克思、恩格斯曾明确指出:“在每一个社会里,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也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2]在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制度下,思想政治教育本身也是党和国家实现政治稳定和有效社会管理的重要保证,思想政治教育被我们党视为经济、文化和其他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其“政治保证”作用是其他各项工作沿着正确方向顺利发展的有力保证。正因为此,政治教育一直处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地位,政治性价值功能也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功能的整个体系中居于首要地位,起着主导作用。虽然随着实践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也得到不断拓展,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功能仍然对其他功能具有主导作用;虽然思想政治教育越来越关注个体思想、心理、情感和精神需求,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性价值功能越来越多地被体现和发挥出来,但是其个体性功能的发挥最终还是需要在社会性功能不断发挥的前提下才能得以实现。高校德育虽然也具有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社会性功能,但是高校德育这些社会性功能的实现主要还是要依赖于个体性功能的实现来完成,即高校德育的个体性价值功能是其核心功能,德育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大学生道德品质的发展完善,其价值更好地体现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其社会性价值也是在实现个体性价值的同时或基础上才能实现的。如同有的学者指出的那样,“道德教育的终极意义、归宿价值还表现在它要使人回归为一个真正的人。”[3]当然,从人的社会性本质来说,教育的个体性价值和社会性价值本身又是辩证统一的,因此,德育的个体性价值的实现必然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性价值的实现,而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性价值的实现也会更好地促进德育个体性价值功能的实现。换言之,具有良好德性的社会成员包括大学生群体必然有利于一个国家的政治稳定、政治民主和政治清明,同样,民主、文明、和谐的政治体制和政治环境也有利于个体道德品性的发展,有利于社会成员遵循社会道德、法治规范。这也正是在学校教育实践中,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并没有能够在严格意义上截然分开,相反是相互交织甚至是趋于一体的重要原因。
四、当前我国高校德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一致性和“等同性”
尽管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或者说高校德育与一般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发展历程、概念内涵、教育对象和教育内容以及价值功能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但是从学科建设和教育实践的现实来看,当前我国高校德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际上是交叉重叠、相互融合的。高校德育实际上并没有作为单独的学科或专业从其他学科中分离出来,高校德育工作实际上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目标、任务乃至教育的内容、方式等方面都是一致的。正如郑永廷教授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就指出的那样,在高等教育中,“德育学科即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学科”[4]。进入新时期以来,虽然高校德育学科在理论研究上呈现出更加专业化的趋势,甚至也有许多学者强调德育学科的独立性,但实际上为了适应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发展的时代特征,适应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德才兼备”全面发展型人才提出的新要求,高校德育内容不断拓展延伸,高校德育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目标任务上更加趋于一致,高校德育主题性内容在课堂教学上体现为思想品德修养教育、法律基础教育、形势与政策教育等多项内容的统一,高校德育包含的思想、政治、道德教育和其他方面的理论教育同样也依赖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教育,依赖于哲学、政治学、心理学、社会学、法学以及文学、历史等多个具体学科和专业教育来实现。总之,从我国学校德育特别是针对步入成人年龄阶段的大学生而进行的高校德育学科建设和教育实践来说,“在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即德育,亦即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5]或许随着教育改革与实践的发展,随着德育学科建设的发展,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校德育发展提出新的需要,前文指出的高校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在许多方面存在的差别会逐渐在教育实践中体现出来,德育学科的独立性会更加明显,但这可能需要经历很长的时间。从目前我国高校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来看,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还是具有“一致性”或者说具有“等同性”的。所以我们既要从学理上对高校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有意识地区分,但是又不应该否定当前高校德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联系;否则,可能既不利于高校德育理论研究的深入发展,也不利于在实践中更好地开展高校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全面教育、培养和提升。
[1]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0.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8.
[3]鲁洁.德育社会学[M].福州:福建出版社,1988:34.
[4]郑永廷.论高校德育发展趋势[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6).
[5]张耀灿,郑永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02.
AnalysisofRelationshipbetweenMoralEducationand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
LIU Jin-ying
(College of Marxism, 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 Harbin 150080, China)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ral education and ideological political educationi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s always been the problem which should be distinguished but often confused in the field of moral education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oral education and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deed have the ‘equivalence’ of overlapping and mutual fusion in the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and education practice, but the both have obvious ‘diversity’ in the development course, concept , education object, education contents and education function.
mor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lationships and differences
10.3969/j.issn.1008-6714.2017.11.001
G641
A
1008-6714(2017)11-0001-03
2017-07-26
刘金莹(1991—),女,黑龙江鸡西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钱晓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