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诗研讨小班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2017-03-11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10期
关键词:研究型唐诗研讨

李 芳 民

(西北大学 文学院,西安 710127)

【教育教学方法研究】

唐诗研讨小班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李 芳 民

(西北大学 文学院,西安 710127)

最近10多年来,研讨小班教学在国内一些著名大学的本科教学中相继有所实践与探索,但由于学校、专业等的差异,在具体实践中,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通过唐诗研讨小班教学的实践,围绕研讨小班教学的班级规模、教学环境、教学理念、推广的可行性等问题提出一些思考,可为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模式的改革提供借鉴与参考。

唐诗研讨小班;授课方式;效果检核;推广评估

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一些大学相继以研讨小班(seminar)的教学模式作为大学本科教学课程改革的措施。1998年,美国博耶本科教育委员会发布《彻底变革大学本科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的蓝图》的报告,对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提出了十大建议,其中即将小型研讨班学习作为研究型大学本科新生教育的教学方式之一。[1]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内一些著名高校在借鉴吸收美国研究型大学的教育理念与改革措施的基础上,相继在本科教育中进行研讨小班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2-4]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正式启动加快国际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建设的战略,在人才培养上,如何借鉴国外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的教学模式,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对研讨小班教学模式进行实践与探索,实为必要。为此,我们在2015学年分两个学期,进行了唐诗研讨小班教学的探索与实践,就如何开展研讨小班教学,有了一些初步的体会与认识,获得了一些实践经验,今略作总结归纳,以为本科教学模式改革的芹曝之献。

一、唐诗研讨小班的教学设计

在本科教学中采用研讨式小班教学方式,国内大学尚处于探索阶段,如何开展具体的教学活动,尚未有统一的认识,因此对我们而言,一切也都须从学习摸索开始。

1.关于研讨小班教学的人数规模

既为小班教学,首先遇到的是小班教学的人数规模问题。小班教学的人数究竟以多少为宜,这一点,国内外大学并无统一标准。据有关资料,2010年美国哈佛、普林斯顿、耶鲁、斯坦福几所著名私立大学在其招生宣传中,声称其小班教学20人以下班级,4所大学占其整个教学班的比例分别是75%、74%、75%、72%;公立大学的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弗吉尼亚、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乔治亚工学院等公立大学20人以下班级的比例则分别是62%、50%、39%、40%。[3]而国内的中国科技大学1999年在进行小班教学实践时,人数规模则为15~20人。[2]此外,国内还有学者主张小班人数以5~10人为宜。[5]我们在进行唐诗研讨小班课程实践时,考虑到其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课堂过程要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以及参与教学的教师间的师师互动,要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的教学研讨过程,因此我们认为研讨小班教学的人数规模既不能太大,也不能过小。太大则会影响到学生参与的广度与深度,过小则形不成研讨的氛围,难以激发学生的研讨兴趣。因此,本班在开课之初,我们即将人数规模设计在10~15人。根据这一人数设计,我们对报名参加唐诗研讨小班的学生进行了选拔,最后选择了13名学生成为唐诗研讨小班的正式学员。

2.教学场所的特色设计与安排

大班教学与研讨小班教学是两种不同的教学形态。大班教学,国外或称为lecture,它以向学生传授确定的知识为目的,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学生以接受教师的知识为主。这种教学方式,学生的知识接受是被动性的,因此学生很难做到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参与。研讨小班教学,国外称为seminar,它是一种以探索、研究为特点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并不以所传授的知识为不能怀疑的对象,而是引导学生以怀疑、批判的眼光对待被认为是常识化的知识,并引导学生形成持续的怀疑与思考精神,培养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研讨小班教学场所一定要具有与之相应的特点。唐轶在介绍美国研究型大学新生研讨课教学模式时说,美国“新生研讨课的座位和灯光需要特别的安排。学生的座位建议被摆放为环形,这样能使大家相互看到对方,确保参与者能平等地交流。有专家建议学生围坐成马蹄型,这样可以保证没有学生坐在教师的背后。如果学生人数较多,可以围成‘金鱼缸’ 和‘苏格拉底环形’,即围坐成内外两圈。”[6]国外所提倡的这种教学场所的设计,显然是与探讨小班的教学目标相适应的。因此,我们在进行唐诗研讨小班教学场所时,没有采用传统的教室授课模式,也即教师在讲台讲授,学生坐于台下听讲的形式,而是采用圆桌形式,即教师与学生同时围桌而坐,教师融于学生中间,这样从形式上即消除了学生上课时的师生不平等感,使学生与教师能够处于平等交流与探讨的状态。

3.教学理念与教材的选用

唐诗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高峰,也是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的热门,历代有关唐诗的选本以及研究成果之多,谓之汗牛充栋毫不过分。中国当代的大学教育,多年来大致形成了通过以权威性教材来进行系统的知识传授形式,由此也形成了一些经典有特色的教材。应该说,这些教材对于传授系统化的知识体系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但是,面对经典教材的权威性诠释与解读,学生在接受过程中也常会导致思维的单一化、模式化。唐诗研讨小班的教学理念是要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式学习转变为研究性学习的,因此,在选择教材时,必须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在与学生相应的学习过程中,其必须具有学术研究的价值与可能,使学生通过课堂研讨展开一定的学术探索与研讨;二是教材的内容(就本课程而言即唐诗本身)没有先在的诠解,这样学生的解读即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有利于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逐渐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在选择唐诗教材时,没有选用今人有关的唐诗选注本,也没有选择评点本,而是择取了唐人殷璠所编选的《河岳英灵集》。这是因为,其一,这是一个唐人自己选择其当代诗歌的选本,透过这一选本,可以了解唐诗在当时的传播与当代人对当时流传的诗歌及其作者的认知。其二,《河岳英灵集》的编选者殷璠,既是一位有眼光的唐诗选家,同时也是一位对唐诗有着深刻认识与理解的理论家。该选本前的选《序》,即系统反映了殷璠本人对唐诗特点与诗歌流变的认识与把握,对于认识唐诗初盛间的演变与盛唐诗歌风貌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而对于具体作家作品,他在选诗的同时,也多有精到的评论,提出了不少唐诗评论的概念,建立了自己的评价标准,而这些都富含学术研究的含量,能够促进学生做进一步的探讨,因而具有学术研究的价值与研究空间。其三,通行的这一选本,一般只做了文字的校点,虽然国内有学者曾作了校注,但流传未广。我们选择以校点本为教材,这样,学生在对作品进行解读时,就不会受先入之见的影响,有利于学生提出自己的理解与认识。

二、唐诗研讨小班授课模式的实践探索与效果

唐诗研讨小班在最初有关授课方式设计上,提出拟采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师互动”的“三互动”方式。由于课程的教学实践与探索,是由多位教师组成的教学小组实施的,因此,为了很好地贯彻这一理念,有效地开展教学实践,根据教学研讨小组的情况,我们将教学研讨分成了两组,并按照两个学期开展教学活动。每学期参与的教师各三位,而两个小组均按教师的职称与学历结构做了相应的安排。但在具体实施教学的过程中,由于各位教师教学风格的差异,两个小组的教学在教学方式上仍稍有不同。这主要表现在:一是教学目标是以作品的细读、精读为主,还是由教材引出具体的学术问题进行研讨为主;二是以学生预先查阅搜集资料然后课堂宣讲为主,还是以具体作品为对象,让学生现场围绕作品深入思考然后各抒己见展开讨论为主;三是唐诗研讨小班的教学定位,是形成本科研讨小班教学的特色与模式,还是模仿或采用研究生课堂研讨教学的形式。从具体的教学实践看,两个教学小组在以上三方面各有侧重,由此也形成了不同的教学效果。围绕这些问题,我们在两个学期的教学实践结束后,通过两种形式进行了分析总结。其一是由学生自己通过写作学习体会的方式,对其在唐诗研讨小班的学习进行评估,透过学生的感受与其受益情况以检验教学实践的得失;二是师生共同围绕“唐诗小班教学的得失”进行专题座谈讨论,让学生与教师直接对话与交流,共同交换“教”与“学”两方面的感受,使教师了解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求知需求,以及教师作为指导者、组织者、参与者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让学生了解其教学意图。总体看,围绕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目标定位等问题,两个教学小组的教学实践各有千秋。就共同的经验与收获而言,大致有以下几点:

第一,从唐诗研讨小班所采用的教学方式与教学效果看,学生总体上给予了高度评价。学生普遍感觉到,这种教学方式与他们所接受的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完全不同,不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成为主动参与者,而且真正体现了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的教学宗旨。一位学生在课程学习总结中感慨地说,西北大学是一所具有很高知名度的百年老校,但如果要总结其在大学学习感受,他感到唐诗研讨小班的学习,无疑是他印象最深的也是对他影响最大的一段时间的学习,将会给他留下终生的印象。唐诗研讨小班的教学方式,让他真正体会到了西北大学作为百年名校的含义。而不少学生则对研讨式的教学方式倍感新鲜,并从教学具体事例谈了这种教学方式的优长。比如有学生指出,在学习殷璠《河岳英灵集》的《序》时,由于是学生和教师一起细读研讨,因此文中的许多概念含义就必须自己搞清楚才能讲出来,结果发现了很多问题,有些自以为懂的,实际上并没有懂,而且问题一大堆,为了研讨时讲出自己的理解,就必须在课外查阅很多资料,这样不仅有助于自己弄通具体的问题,开阔眼界,而且还培养了自己查阅文献、积极思考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过去课堂上从来没有的收获。还有学生从师生互动角度讲了这种授课的长处。比如在讲到殷璠评价王维诗歌“在泉为珠,著壁成绘”理解时,由于没有文本细读的习惯,对何以称王维诗“在泉为珠”就未曾留意过,当教师提出问题后,同学们争辩讨论,却多未能得到令人信服的解释,最后教师提出自己的理解后,同学们一下子茅塞顿开,并且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而这都是大课堂教学无法获得的效果。

第二,唐诗小班教学在提高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兴趣上成效明显。唐诗研讨小班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唐诗的研读,但是大班课堂教学学生参与的程度很低,因此学生在学习中对于唐诗的魅力往往体会不深,同时由于是以教师讲授为中心,对诗歌的理解也形成了教师的诠释中心,而学生由于习惯于被动接受,就未能养成独立理解把握唐诗的习惯,学生在阅读唐诗时,多囫囵吞枣,并没有真正读懂诗歌。在研讨小班课堂教学过程中,每一首诗请学生先介绍自己对诗旨、诗艺的理解,结果学生发现,原以为自己读懂了的诗歌,实际上并没有真懂!教师在课堂上持续追问,引导学生不断地思考,而通过自己的思考,学习探索的兴趣也就被激活了。有学生曾说,在大学学习期间,她原本对现当代文学有兴趣,也准备将来考现当代文学的研究生,但两个学期的唐诗研讨小班学习,使她对唐诗有了更为浓厚的兴趣,并且将来准备将唐诗作为自己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第三,唐诗研讨小班的学习,使学生通过作品细读,在加深对作品理解的基础上,初步感受并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学术研究训练。这主要是因为,研讨式教学对于学生所学内容不提供现成的答案,没有预设的理解框架,一切都是开放的,但由于是开放性的,更需要独立思考,而独立思考的过程,又必须通过广泛阅读来开阔视野,打开思路,这就需要了解学界相关的研究情况。不少学生在唐诗研讨小班的课堂教学中,为了更好地参与课堂讨论,在课前都做了认真的查阅文献与独立思考相结合的案头准备工作,而在讨论之前,教师也通过引导,指点其查阅文献的途径,这样,学生通过课堂的研讨式学习,实际上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一定的学术研究训练,而学生普遍感到学术研讨与训练对学习能力与效益的提高有很大作用。

但是,唐诗研讨小班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在师生交流座谈中,不少学生都提出了自己的认识,归纳总结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教学进度偏慢。由于研讨小班是以探讨性、研究性学习为其特点,教学过程要体现三个“互动”,因此这大大影响了教学的进度。在课堂研讨过程中,围绕某一问题可能形成研讨的高潮,每位学生都有参与的兴趣并希望充分展现自己对问题的思考与看法,而在讨论中甚至还会形成争议与辩论,这个时候,教师作为组织者,为了不影响研讨的气氛,很难做出中止进一步研讨的裁判,这样就影响到了整体的教学进度。

二是课程的目标定位问题。从两个教学小组的教学实践看,是偏重于对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的训练,还是重视学生对作品的细读与深层次理解的学习习惯的培养,这是教学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在课后交流座谈中,不少学生提出,唐诗研讨小班教学的目标到底是什么?他们感到在学习过程中不是很明确。这实际上也就是本课程的教学定位问题。造成学生这种疑惑的原因,可能与两个教学小组在具体教学中体现的教学特点有关。

三是师生互动与课堂气氛问题。研讨式教学是采用学生预先准备好的讨论发言稿,还是由现场提出问题展开讨论,这也是两个学期不同小组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一般而言,学生由于受到能力的限制,如果没有做好事先的发言准备,在研讨过程中要做到发言的流利完整往往是很困难的,而通过事先准备发言,发言学生本人在研讨过程中往往会有成就感与满足感,这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研讨兴趣,但也因为学生的知识、见识的限制,导致听讲的一些学生产生不满足感,觉得事先准备好的发言,不过是现有知识的个人整理版。而不做事先发言准备,将研讨由预先的设置变成即时的交锋,虽然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但也由于学生素养的差异,往往会对研讨氛围的形成造成不利,甚至会形成冷场的局面。

四是关于诗歌研讨与诗歌创作实践的问题。一些学生反映,他们参与唐诗研讨小班的学习,原本以为唐诗研讨小班可能会在课堂教学中有关于诗歌创作训练内容的设计,但在教学过程中实际上没有这一内容而感到有所缺憾,因此,提出了可否将唐诗研讨与诗歌创作训练在课堂教学中都得到体现的意见。

围绕以上问题,师生在座谈会上做了充分的讨论与交流,最后取得了一些共识。一是教学进度问题,通过讨论认为,应在宏观上对每学期的教学内容做好设计,微观上在讨论过程中要把握讨论的范围,在这方面,要充分体现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教师一定要把握好讨论的节奏,掌控课堂内容的进度。二是关于课程的目标定位,经过讨论认为,本课程的教学对象是本科生,因此其教学还是应注意其本科教学的性质,因此应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自主学习能力为主,但由于又具有探索性、研讨性的特点,因此在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为主的前提下,适当进行一定的学术研究能力的培养与训练。这样,研讨小班的教学既与传统的大班授课模式相比形成自己的特点,也与研究生阶段的专注学术研究训练的教学模式有所区别。三是关于师生互动与课堂气氛问题,应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讨论问题的主动意识培养,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克服羞涩与自卑,教师对于学生的发言尽量做到以正面引导为主,激发学生发言的兴趣与勇气。四是关于唐诗研讨与诗歌创作训练问题,由于从事创作在研讨小班中只是部分学生,因此为了保证教学内容的统一性,也避免分散教学精力,因此在具体教学内容中不一定体现写作训练的内容,但唐诗的学习过程,其经典的典范引导,对学生的创作训练无疑具有良好的助益,如果学生有相应的写作训练实践,可以在师生之间进行一定的观摩,使学生的写作在相互切磋中得到提高。

三、唐诗研讨小班教学模式在本科教学中推广的可行性评估

唐诗研讨小班的教学实践,是在吸收借鉴国外研究型大学有关研讨小班教学改革理念与国内一些著名大学的小班教学实践基础上开展的本科教学模式的探索,其目的是通过具体教学实践,为创新型人才培养与本科教学模式的改革提供借鉴经验。在目前国家实施大学“双一流”建设战略的背景下,我们以为这一探索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而研讨式小班对于培养创新型人才无疑具有积极作用,因此,这一教学模式在研究型大学的本科教学改革中,理应受到关注与重视。从目前国内著名大学的教学改革趋势看,加强小班教学是本科教学的发展趋向,但是各学校的具体情况不同,如何实施、在何种程度上实施、在本科哪一阶段实施并无统一的模式。根据我们大学一年教学实践,对于研讨小班教学的推广问题,有如下一些认识与看法:

首先,研讨小班教学是一种教学理念的变革,其对于创新型人才培养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而实施研讨小班教学,首先是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研讨小班教学,重在研讨,小班化是其形式,形式是服务于目的的,因此,研讨小班教学,绝不仅仅是班级规模的小型化。仅以班级规模的小型化为目标,是对研讨小班教学的本质与目标追求的误解。研讨小班教学对于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表面看,研讨小班教学改变了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模式,似乎教师的工作减轻了,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在研讨小班的教学中,教师要对教学内容有更为精深、广泛的把握,缺乏对教学内容深度、广度的把握,就无法应对学生的探索性追询。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对课堂气氛的调节、研讨节奏与程度的掌控以及学生学习心理的把握,都需要教师具有更为全面的素养。因此,推广研讨式小班教学,教师具有较高学术素养与教学经验是其前提。

其次,推广研讨小班教学,必须有相应的教学环境。近10多年来,由于受大学招生规模扩大的影响,大学的教学资源严重不足,这个矛盾在短期内恐怕难以有根本性的改观。而研讨小班教学,一是班级规模小型化,这就需要更多的教室来进行教学,二是需要更多的教师承担教学工作。这些无疑都要占用更多的教学资源,使教学成本增加。因此,全面推广研讨小班教学,从教学理念而言是先进的,是符合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规律的,但却和目前的大学教育环境落后于教学改革的要求形成了矛盾。这可能是推广研讨小班教学所遭遇的现实问题。

再次,研讨小班教学由于教学方式的变化,打破了按部就班的教学程序,因此很难按照预先设计的教学计划实施教学。同时,由于教学需要学生有较高的兴趣与参与性,因此,其就与以按照入学时间自然形成的教学班级设置具有一定的抵触与矛盾。也就是说,自然形成的班级在教学过程中很难凝聚学生的兴趣共识,而缺乏兴趣共识,就很难形成探索性、研究性、讨论式的学习氛围。

最后,如何处理高等教育的普及化与精英人才培养的关系问题。美国学者马丁·特罗根据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比例,将高等教育的发展分为精英教育、大众教育、普及教育几个阶段。总体看,高等教育走向普及化,应是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而高等教育的普及化,使得高等教育形成了两个教育目标,即普通的职业技能与素养教育和高精尖的精英人才培养。对于研究型大学而言,精英人才的培养是绝对不能缺失的目标追求之一,但同时由于人的先天禀赋差异的客观性,即便是研究型大学,也不可能贯彻完完全全的精英人才教育模式。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中,精英人才教育仍只可能是研究型大学教育的一部分而非全部。而从研讨小班教学的特点看,它无疑更适应于精英人才的成长。因此,研讨小班教学模式如何推广,应该结合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做出选择。

四、对研究型大学实施研讨小班教学的建议

根据以上认识以及我们所进行的唐诗研讨小班的实践,我们就研究型大学在目前实施研讨式小班教学,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研讨式小班建议在大学二、三年级学生中实施,且班级组成应以有更高的学习追求与共同的兴趣爱好的学生为主,这样有利于课堂教学的开展。

第二,在实施研讨小班教学时,应首先考虑到师资与教学环境等的情况。因此,研讨小班推广,可采取逐步展开、稳步推进的方式,不一定一开始即大面积实施。

第三,在本科各专业培养方案的课程设计基本稳定的情况下,研讨小班教学的课程设计,可以有一定的独立性,通过一定的实践检验,使其逐渐融入人才培养方案的体系中,并通过不断的课程实践,逐渐修改旧有的课程,使本科教学模式改革建立在稳妥的基础上。

第四,以实践为标准,不断修正、完善研讨小班教学的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选择,尊重教师的教学创造性,把培养创新人才作为教学的唯一目标。

[1] [美]博耶本科教育委员会.彻底变革大学本科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的蓝图[J].朱雪文,译.全球教育展望,2001,(3):67-73.

[2] 李蓓.本科seminar课程的综合分析[J].教育与现代化,2003,(4):35-39.

[3] 孙燕君,卢晓东.小班研讨课教学:本科精英教育的核心元素——以北京大学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2012,(8):16-19.

[4] 朱红,马利萍,熊煜.“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教学模式效果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6,(1):42-47.

[5] 朱君.“探究式”小班化教学理论及实践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13,(19):58-59.

[6] 唐轶.美国研究型大学新生研讨课教学模式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S1):44-46.

【责任编辑 曹 静】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Small-sized Seminar in Teaching Tang Poetry

LI Fang-min

(Faculty of Liberal Arts, Northwest University, Xi’an 710127, China)

In recent ten years, small-sized seminar teaching has been practiced and explored successively in some domestic famous universities’ undergraduate teaching. However, due to the differences in school and professionals, there is no unified understanding in practice. Through the practice of poetry teaching in small-sized seminar, would propose some thoughts around the class scale, teaching environment, teaching idea and the feasibility, which would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reform of the undergraduate teaching model of higher education.

Tang poetry small-sized seminar; teaching method; effect check; promotion evaluation

G642

A

1009-5128(2017)10-0020-06

2017-03-10

西北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唐诗研讨小班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x14007)

李芳民(1963—),男,陕西大荔人,西北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古典文献学研究。

猜你喜欢

研究型唐诗研讨
国有企业研究型审计思考与探索
唐诗写柳之妙
春夜讲唐诗记
唐诗里的日与月之争
GSM与FDD、NB-loT融合组网研讨
柑桔无公害栽培技术研讨
唐诗赏读
时军:定锚现代化研究型医院
定锚研究型人文医院
建筑工程预算控制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