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阅读策略 提升学生能力
——浅谈《乡愁》的教学
2017-03-11欧丹丹
欧丹丹
(象山县丹城第二中学,浙江宁波 315700)
1 运用问卷调查法,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
只有基于学情分析的课堂教学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讲学生所缺,授学生所需,才能让有效学习在每个学生身上发生。而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可以直观切和学生的心理需要,确定他们的最近发展区,帮助他们由未知、想知走向应知、能知,使他们的认知能力得到提升。《乡愁》一诗文学的未知点是什么呢?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发现绝大部分学生对于“意象”这一概念是不了解的,这也就是学生现实起点中的未知。“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作者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情感进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对应物。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中,“乡愁”分别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等对应物上。于是,在课堂的第一环节中,先给学生介绍“意象”的概念。对于学生而言,这比较抽象,必须再出示学生所熟知的诗歌加以理解、渗透,如“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中的“归雁”和“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中的“客船”这两个物象,学生顿时恍然大悟,为接下来用已知物象探索未知物象做铺垫。
2 运用推测法,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新课标关于阅读教学,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乡愁》这首诗以形式上的四个小节,将“乡愁”分为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在时间上是前后顺承的,即:小时候—长达后—后来—现在。诗人为每个阶段的乡愁找到了一个具体的对应物: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时空的阻隔与变化,推进了诗情的层层深化。同时,诗的节与节,句与句均衡对称。发现这些特点后,不禁让人思索:为何不用推测法来教学呢。教学时,只出示《乡愁》的第二小节:“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来推测其他小节内容,这样给学生“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感觉,让学生利用阅读期待、推测、推敲、论证,渐渐揭开文本真正的面纱,让学生拓展思维空间,真正提高能力。这一过程,必须由浅入深,由词到句到段,所以还要“授之以渔”,让学生有学习的“抓手”。比如,出示诗人的经历,让学生了解余光中出生在南京,10岁又居住求学于四川,21岁迁居台湾,28岁结婚,30岁母亲去世,44岁写下这首诗,这样就可以推测第一节所填内容:“小时候∕乡愁是____________∕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又比如,根据第二节和第一节中“小小”“窄窄”这两个词语的特点,来推测、斟酌、讨论并确定第三节所填词语:“后来啊∕乡愁是一方_______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用推测法时,学生渐渐地打开了思维,也体会到了推测、探究的妙处,同时也产生了玩味文字的兴趣和正确时的自豪感。最后一小节完全放手由学生填写,但这是难点。学生很难理解余光中当时的心境,于是再次出示背景:1972年,大陆正值文化大革命,而离开大陆23年,已经44岁的余光中感到回乡无望。随着日子的流失愈多,他的怀乡之情便日重,于是仅用了20min便写出了《乡愁》。并且,出示同是表达期望两岸统一的情感和渴望回归大陆的诗作——于右任的《望大陆》,在如此情感熏陶之下,创设思维情境,进一步激发学生写诗兴趣,让学生会写、好写、乐写,从而提升学生能力。
3 运用朗读法和联想法,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新课标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提升审美能力。《乡愁》中“一枚、一张、一方、一湾”等数量词及“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等形容词,同一位置上词语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造成一种类似音乐的回环往复、抑扬顿挫、一唱三叹的旋律,增强了诗的音韵美。这些词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教学时,教师一定要加强朗读的指导,可以让学生用手势划节拍,读时刻意把“小小、窄窄”等叠词拖长,感受情感的绵长和浓烈。还根据不同的感情需要,用多种形式展开朗读,如个别读、小组读,男女生读,全体读等。新课程又十分重视学生想象力的培养,诗是精当而储蓄的艺术,诗中有画,这是多数抒情诗所共有的特点。教师可以先用抒情的语言描述第一部分的内容,如:“小小的邮票
啊,你是飘过了多么漫长的距离,承载了多么丰厚的思念,才来到我的身边。看到你,就想到了万水千山外的母亲。不知她是否安康,亦不知她是否又添白发?更不知何时这枚小小的邮票才能带着我的思念回到母亲的手里?”让学生静思片刻,再选择其他任何一小节,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用细腻、优美而又抒情的笔触描绘出心中的那一幅优美图画。在朗读中品味,在品味中联想、想象,在联想中感悟,体会作者的“乡愁”越来越浓,最终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为带有普遍意义的家国之思。不知不觉中,学生的审美能力得以提升。
4 运用小组合作法,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小组合作法是通过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利用场景设定,探讨学习,思维创新等综合形式进行教学的一种新型课堂教学模式。《乡愁》一课,同样可以用小组合作法,比如:根据第二节和第一节中“小小、窄窄”这两个词语的特点,来推测第三节所填词语:“后来啊∕乡愁是一方_______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可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解决。组内有同学提出母亲去世,建豪华、气派的坟墓,来体现孝心,所以用“高高”的坟墓。但马上被组内其他同学否定了,因为本文是用小意象来表现大主题,用“高高”不妥。也有同学提出用“低低”的一词,是叠词,意象又小。不久,又被同学否定了,之前的“小小、窄窄”都是第三声音调,而“低低”是第一声,所以又不妥。经过学生激烈地推敲讨论、思维碰撞后,终于确定用“矮矮”一词。通过小组合作,学生“动”了起来,课堂“活”了起来,学生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以提高。
总而言之,没有策略的阅读是低效率、无价值的阅读。运用多种阅读策略来教《乡愁》,使传统的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学生有方法可循,有路径可走,成了课堂的主体,学习兴趣浓厚,参与度高,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升。课堂也才是真正的高效课堂。
[1]胡梦蕾.初中语文阅读策略教学研究[D].西南大学,2016.
[2]赵靓.论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提问策略[D].华中师范大学,2016.
[3]蔡蓓蓓.优化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研究与实施[D].南京师范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