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初探
2017-03-11于红兰
于红兰
(吉林省长春市德惠市第二实验中学,吉林长春 130300)
我统计近几年来高中诗词鉴赏部分的试题,发现其命题形式主要集中在“景象描述”、“景象用意”、“文字用意”、“诗句理解”等方面,然而通过分析发现学生们在这些题型上失分较高。鉴于此,在日常古代诗词品鉴赏析教学的过程中,我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古代诗词品鉴赏析技能专项训练,尤其侧重于诗句的翻译、关键字词句的分析、作品意象的感受等方面。
1 翻译诗句
古诗词是一种浓缩的古文艺术,其本身具有含蓄凝练、蕴含丰富的表达特征,这种特征促使诗词拥有鲜明的“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学效果。而学生要想叩响“诗词鉴赏”的大门,首先就要理解诗词所要表达的内容与中心思想。高考试卷中所出现的诗词鉴赏类题目都需要学生在极短的时间内把握其主旨要领、感知其中心思想,即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诗句翻译能力,那么在教学当中教师就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以做到有的放矢。举例来说,2014年某省高考诗歌鉴赏试题中一个以南宋无名氏作的一首词《阮郎归•春风吹雨绕残枝》为考查对象,要求学生写出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这就需要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和联想能力,透过翻译来感知诗句的言外之意,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在考试中出现“无言以对”,出现空白答卷的现象。那么,教师在古代诗词品鉴赏析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怎样做,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翻译诗句的兴趣和能力呢?新课改以来,我积极实践,大胆探索,总结了许多适合自身教学风格的诗句翻译教学方法和策略。为了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引发他们主动参与诗句翻译教学的动力,我一般会要求他们借助互联网学习大量古诗词,培养他们透过文字感受其内在表达,翻译其表象和内在。这种做法,一方面能够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大量的自我反刍习得翻译古诗词的方法,从而提升了翻译古诗词的语感和能力,使新课改强调的培养高中学生自主搜集和提升古诗词翻译能力的意识落到了实处,从而使学生拥有了应对高考中对古诗词进行翻译的题型考查的能力。
2 品味关键字词句
关键字词句通常指的是诗词的主旨,是能够对通篇进行概括和总结的重要文字信息,其在借古讽今之“讽”、托物言志之“志”、感物抒怀之“抒”上,因此在古诗词鉴赏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在这方面增加训练量。
第一,寻找关键句。在2012年广东高考《余杭四月》一诗的考查中,“四月余杭道,一晴生意繁”——这既是这首五言律诗的开篇,亦是点题之语,其象征着春天来临,杭州一派农耕忙作、处处生机勃勃的景象。当学生体会出这句所表达的意思,也就能够容易感知其在全诗之中所起的点题的作用了。
第二,感受关键字词的内涵以及其在诗词表达中的作用。如在2010年福建高考试卷中对郭祥正的《访隐者》一诗的考查就出现了寻找关键字的题型,其要求学生找出诗句中与诗题相呼应的关键字。解答本题要抓住诗题“访隐者”的“访”字,与之相呼应的必然是动作“踏”字。很多学生走进了答题的误区,落入了命题者设计的陷阱,对本题的误答原因是学生对诗歌理解不到位,对词语的表现力不敏感。在这一题中,当学生联系整首诗去体会每个字的意思时,很快就会发现“踏”这个关键词才是与“访”相响应的,只有这个字才最能表达作品所要传达的意旨。近年的高考试题中,古代诗词品鉴赏析的题型很多都是考查学生分析某个字或词在古诗词中的作用,或是其运用的妙处。因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强感受关键字词的内涵以及其在诗词表达中的作用的训练。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自主提高感悟关键字的能力,我要求他们通过合作讨论,通过探究的形式对大量的古诗词进行学习研究,进行“炼字”专项训练,以提升他们对关键字词的敏感度,提高鉴赏古诗词的语感能力。
我们都知道,无论是在现代文还是在古文,关键字词句对整篇诗词来说都是点石成金之笔,而在古代诗词中关键字词句所起的作用尤甚。因此在古代诗词品鉴赏析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古代诗词品鉴赏析的同类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项训练是提升学生鉴赏能力的必经之路。
第三,全面分析关键句,既要理解其本身的含义以及所体现的艺术特色,还要从表面意思当中挖掘深层次内涵以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如在某年辽宁高考试卷中的《雨》一诗中,“燕子经年梦,梧桐昨暮非”便是表达作者思想情感的点题之语。诗句写出了秋天来临时燕子将要南归,一年恍若一梦;梧桐经一场雨打,已与昨晚的不同了。作者借燕子、梧桐在雨中的感受,表达了自己怀旧、失落的感情。本题考查的颔联主要是借景抒情,明确传统意象燕子、梧桐的含义是答题关键。“燕子经年梦”较难理解。当然,有的学生可能会把第一句理解为“燕子将要南飞,想到一别就是一年,以后对旧巢只能在梦中见到”也能得到相应的分数。只要在日常教学过程当中,教师为学生创造大量的进行古代诗词阅读的机会,以提升他们的语感,就能有效地培养他们理解关键句的能力。
3 意象感受
通俗地说,诗词鉴赏中所涉及的意象,及文字当中所折射出的艺术形象,都是学生理解诗词主题、探究诗歌意境的重要渠道,也是近年来全国各地高考命题当中的一个重要考查对象。如在某年天津高考试卷当中对司空曙 雍陶的《峡口送友人 送蜀客》一诗考查就出现了意象感受类的题型,试题中要求学生回答《峡口送友人》一诗描写了什么时节的景色,他是通过哪个意象表达出来的。有些学生没能答出“暮春”时节,也没有感受到“飞花”这一意象,什么原因呢?针对本题,其考查的就是“鉴赏诗歌事物形象(意象)”的知识。学生思考这类问题其突破口是抓住写景的句子。因为诗词中常常使用一个或多个意象来描摹景物特征,渲染氛围,营造意境,并蕴含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峡口送友人》诗中,只有第一句是写景句。这句中“峡口”表示地点。“花飞”就是意象,也就是飞花。“欲尽春”则直接表明季节是暮春。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通过感受意象来鉴赏古诗词的兴趣,如可以通过组织小组合作讨论,运用探究法进行学习,也可以通过网络搜集相关资料对大量的古诗词所采用的意象进行分类。很多意象在不同的诗词应用中往往具有相似性,例如表达分离的意象、表达志向的意象、表达情感的意象等,在学生积累了一定的素材,积蓄了一定的情感储备后,其在高考中面对一道崭新的题目时,也能有所心理感知。
总而言之,教师在引导学生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的过程中,可以从历年来高考实际的命题策略出发,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注重通过自主学习积累知识、提高技能,诸如在翻译诗句、品味关键字词句、进行意象感受等方面进行专项训练,日久必定能提升学生阅读古诗词的语感,提升他们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1]李建峰《浅谈高中语文古诗词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提升策略》;[J]《当代教研论丛》,2017-09-05
[2]陈旭《探讨高考背景下的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工作》;[J]《新课程(下)》,2017-03-28
[2]梁赫元《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提高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效果》;[J]《好家长》,2017-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