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钱钟书《围城》的简单文学修辞批评
2017-03-11付佳琦
付佳琦
(湖北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 430062)
1 文本内容主题概述
《围城》主要讲述的是海外留学归来的方鸿渐所面临的爱情、婚姻、事业三个方面的问题,鲍小姐、苏文纨、唐晓芙以及孙柔嘉,这四个女人各有特色,他最爱唐晓芙,却娶了“千方百计”之称的孙柔嘉。他并无真才实学,在老丈人和赵辛楣帮助下获得一次又一次工作机会,又一次次丢失,他不止陷入了婚姻的“围城”之中,在事业上他也是进进出出,他的家族和孙柔嘉的家族让窒息,他无法获得人身的自由,正如小说结尾所说:“这个时间落伍的计时器无意中包涵对人生的讽刺和感伤,深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
在《围城的三层意蕴》中,温如敏对“围城”这一命题的涵义进行了研究,并且指出了这样的观点:《围城》的主题研究分为三层,分别生活描写、文化反省和哲理思考层面,研究是由表及里、逐步深入的过程。邱文治在《钱钟书<围城>艺术漫谈》中则认为,“围城”的命题寓意主要也有三个方面:首先是知识分子的爱情婚姻问题,由于缺乏理想,一旦选择了结婚这条路,就相当于深陷“围城”;其次是三闾大学这所“围城”,知识分子在其中勾心斗角;再者,他们所处的社会即“围城”,有真实学问的人是无路可走的。”从这三方面而言,邱文治所说的三个主题依然停留在“生活描写层面”。
《围城》的主题研究在近年来进一步向文化和哲理层深入思考,并且开始以文化为基点,逐步落脚到更深层次的哲理感悟,研究者们已经从个人故事的生活层面提升到了人格悲剧的文化层面。
2 《围城》中的修辞及其作用
《围城》中的语言在朴素中透露着古典和高雅,语调平淡自然,比喻、拟人和典故信手拈来,老少皆宜,雅俗共赏,适合各种文化层次的人,或发笑,或沉思,对于不同文化程度的人来说是多样的人生感悟。
2.1 比喻
作者通过运用全知叙述的手法,不掺杂个人的主观感情,始终是以局外人的立场观察者“围城”中的芸芸众生,态度冷静理性,语言精美巧制,自然而然的讽刺批评随处可见,可笑又可气的人物活灵活现。
在对鲍小姐的外貌进行描写时,用了“熟食铺子”这一词,形容她衣着暴露;又有人叫她“局部真理”,因为“真理是赤裸裸的”,既然鲍小姐并未一丝不挂,那么便称她为“局部的真理”。
鲍小姐的暴露装表现出她的“开放”本质,这是与中国封建女子的贞洁意识所相背离的,但是她的“开放”又不同于西方女性,她的内心是丑陋的,自私放荡,放纵自己的欲望。
对三闾大学的高校长进行描写时,说高松年是位老科学家,一个“老”字,既可以形容科学,也可以形容科学家。但是“科学家”与“科学”却不大相同。“科学家像酒,愈老愈可贵,而科学像女人老了便不值钱。”
而对“老科学家”的分析这段,钱钟书对这一歧义名词进行了生动形象地阐释,高校长作为不值钱的老科学家,他的虚有其表显露无疑。而这些辛辣的比喻嘲讽还有很多,不再一一列举。
2.2 拟人
在《围城》中,自然环境描写并不多,但是从仅有的几段中却可以体现其厚重的语言功底和内心的雅俗意识:
“满天的星又密又忙,它们声息全无……一点萤火忽明,像夏夜的一只微绿的小眼睛。”
本来是让人心烦意乱的环境,经钱钟书这么描写,却显得格外清新有趣,将自然赋予人的情态动作,一下子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心境便旷达起来。
再如: “厕所的气息也像怕冷,缩在屋子里不出来,不比在夏天,老远就放着哨。”
这些拟人的修辞手法,俗中有雅,毫不枯燥,却别有趣味。
2.3 夸张
钱钟书在对人物进行外貌描写时经常运用到夸张的修辞,如:
“眉毛高高在上,跟眼睛远隔得彼此要害相思病,活像报上讽刺画里中国人的脸。”
“五官平淡得像一把热手巾擦脸就可以抹而去之的。”
这些夸张的修辞,读起来让人发笑,从中也能够看出作者的一颗童心,或许这就是杨绛女士所说的钱钟书的“痴气”。这些外貌描写也可见作者的讽刺心理。
2.4 用典
《围城》的雅不仅体现在语言清丽优美,还体现在内容广,层次高的方面。各种典故信手拈来,中外文化知识的普及随处可见,夏志清将其称为“学者小说”,因为作家本人和读者都必须得是有雄厚知识积累的学者,才能通过作品媒介产生共鸣。
如方鸿渐向赵辛楣的倾诉中这样说道:“不过我想你真娶了苏小姐,滋味也不过尔尔。狗为着追求水里肉骨头的影子,丧失了到嘴的肉骨……”此典出自《伊索寓言•衔肉的狗》:狗因为看见了水中的肉影,便把嘴中的肉丢了,结果一无所获。这是为了解释婚姻心理,正如张爱玲的《红玫瑰与白玫瑰》,二者不可兼得却偏偏失一则思,永远不能获得满足。
这些典故的运用增加了小说的文化内涵,虽用典但语言却不晦涩,与通俗易懂的白话一起正好体现了《围城》雅俗共赏的特点。
2.5 反语
方鸿渐一行人赴三闾大学的途中,遭遇日本的轰炸,钱钟书用“倾城倾国的风度”来反讽日本轰炸者。“倾国倾城”本是赞美绝代佳人的美貌容颜,但钱钟书在此处借用这一形容词来讽刺日军,丑恶的日本侵略分子与美人,这样的反差也指示出情感态度的大相径庭。
2.6 通感
在《围城》中,钱钟书自觉地大量运用这一修辞手法,所谓通感就是打破各种感官之间的界限,用此感受写彼感受,从而达到一定的审美效果通过发挥了通感的修辞作用,让读者在平面化的文学阅读中获得立体化的感官体验。
如“娇声尖锐里含着浑浊……又腻又粘,又软懒无力……”,
“娇声”应是听觉感受,却带给人“尖锐”和“粘”的触觉感知以及视觉上的“浑浊”感,这样的声音立马就立体化了,虽然我们并没有真听到这段声音,但是基于我们的听觉经验,大致的声音也就知道了。
钱钟书通过在刻画人物形象时大量使用通感的修辞,使得读者得以从多角度多方面来深刻理解各类形象的本质内涵,进而增强了《围城》中各类形象的艺术感染力。
2.7 讽刺
《围城》实际是一部洋溢着浓烈讽刺意味的小说作品,我们从书中看到了知识分子们的丑恶虚伪,可见作品的讽刺性和批判性情感,但是作者有意地进行了冷处理,使得这种情感并没有像火山爆发那样猛烈,而是用一种温和平静的讲述方式,一步步让读者领会到作者真正的批判力度。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无论是运用比喻、夸张、用典、反语或者通感的修辞方式,都体现出了浓烈的讽刺意味。
3 结语
《围城》在语言艺术上,彰显了其诙谐幽默的特点,妙语连珠,让读者目不暇接,奇文迭出,不得不惊叹于作者天马行空的想象和高超的语言掌控能力,我们在丰富的语言文字中也看到了深厚的理论基础。小说中的各种修辞体现,极富讽刺性,在钱的其他著作中也可以看到各种修辞说法,使得语言生动有趣,说理生动形象。
因此,通过对《围城》的修辞研究,我们不仅是要在研究《围城》文本的过程中自觉结合钱氏的学术理论,同时在精读文本中也要细细体会钱钟书古今中外相辅相成的理论思想知识自然融合的魅力,以文学修辞批评为基础,可以更好的进行文本研究和文本以外的理论探索和发现。
[1]姜东林.对钱钟书小说《围城》的修辞批评[D]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2013.05.
[2]钱钟书.围城[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第二版.20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