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教授之屋》中的地理景观

2017-03-11

外国语文 2017年3期
关键词:凯瑟方山汤姆

任 冰

(东北林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论《教授之屋》中的地理景观

任 冰

(东北林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人文主义地理学主张通过人的意识、感知和体验来研究人地关系,并把文学中的景观视为一种主观体验的表达。本文以这一概念为视角,考察美国作家薇拉·凯瑟的代表作《教授之屋》中的地理景观书写。在凯瑟笔下,主人公圣彼得教授采用对比手法进行叙述,将方山景观和都市景观分别表现为精神家园和异化空间,并通过前者所蕴含的精神力量来消解后者所代表的压抑和异化,以保持人的精神和身份的平衡,从而为如何寻求精神自救、摆脱困境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人文主义地理学;薇拉·凯瑟;《教授之屋》;景观

0 引言

薇拉·凯瑟(1873—1947)是20世纪美国著名女性小说家。她的作品清新优雅,带有浓厚的人文主义关怀和女性美学色彩。面对工业社会的异化,凯瑟从女性的视角关注人类的生存状态,其作品所体现的人文主义思想是对抗商业时代流弊的有力武器,弘扬了人类生活的精神向度,为人之生存保留了一份尊严。凯瑟的创作时期正处于美国社会的转型期。20世纪初的美国,是一个标志着理想主义急剧衰落的时代。这个时期是物质繁荣的高峰,但它标志着一种深刻的社会和精神危机的开始。工业化的发展、技术能力的提高和城市消费文化的兴起更是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与地理空间的关系(Relph, 1976:6)。人与地域空间的紧密性被资本的发展所打破,人们从而出现漂泊感以及无处依托的恐慌感。这一社会背景造成了人与周围世界的异化,处于这种语境下的凯瑟对人类的生存状态做出了极大的关注。

《教授之屋》是凯瑟“危机小说”系列中最复杂、也最具现代主义特征的一部。著名评论家阿尔弗雷德·卡津(Alfred Kazin)称赞该作品是凯瑟最杰出的艺术成就(Bloom, 1985:22)。这部充满阴郁气氛和叙事技巧革新的小说引起了评论家的极大兴趣。克莱夫·哈特(Hart, 1972: 271-281)认为小说的三个部分之间充满着呼应、重复和变化,表现出“道德相对主义”和“含混”。利昂·埃德尔(Edel, 1982: 224-227)认为圣彼得的问题取自凯瑟的个人生活,反映了她幼年时搬家的创伤,表达了回归母体的渴望。同性恋批评家多丽丝·格伦巴赫(Grumbach, 1984: 338-339)认为,这部小说反映了凯瑟本人压抑的性取向,通过教授与汤姆的关系隐秘的体现。贾尼斯·斯托特(Janis Stout)从自体和空间移动的角度切入,赞成圣彼得是凯瑟的镜像,反映了她“寻找正确的处所”的努力(周铭,2008: 99)。国内的评论家则大多认为小说表现了对消费主义的反感。纵观上述研究成果,可见评论界对《教授之屋》的研究视野相对开阔,但对深挖作品中的地理景观问题略显不足。实际上,在《教授之屋》中,地理景观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小说中呈现出一系列互相呼应的象征性景观(方山、城市和老屋),通过它们之间的意义比较体现了小说角色的文化身份、价值观和人际关系。正如伊恩·贝尔(Bell, 1994: 14)所言,“在《教授之屋》中,凯瑟对起源和身份之追求的分析更多地偏向于地域而非社会结构的方面”。本文从人文主义地理学视角解读《教授之屋》中的地理景观。

人文主义地理学是对空间概念的社会研究,发展自美国地理学家卡尔·索尔(Carl Saucer)的地理学思想。它虽然是一个多主题、多视角的跨学科研究,但视域焦点一直是“空间、域界和地貌”三者之间的关系,关注人们如何在混乱无序的环境中构建文化身份的疆界、进而造成地貌的改变(Duncan, 2004:2)。因而,人文地理学担负的任务是要通过人的意识、感知和体验来研究“地方”及人地关系,并把文学中的景观视为一种主观体验的表达。实际上,地理景观和人类的文化实践是相互影响的动态系统。在个人和群体与空间本身或在空间之内的相互交流中,物理空间被“人文化”并成为群体和身份之形成的场所;在个人和集体的记忆、身体的在场和操演、欲望和幻想等主体性要素的形成过程中,空间获得意义(Philips, 2004:265)。换言之,人的地理经验与自我体验和认同紧密关联,并使得地理景观成为折射、蕴涵人类价值观念的“象征系统”。对于选择了空间作为自己叙事的核心要素的凯瑟来说,空间“不仅仅是纯粹的地貌,而是充盈着人文重要性,人类感情的戏剧使之明亮抑或晦暗”(Lewis, 1953: 23)。凯瑟不仅认为地理学是“极为基本的东西”,也在创作中表现出强烈的融合地理学和文学的倾向(Rosowski, 1999:81)。人文主义地理学解读方式在凯瑟作品中的空间和人类情感两个领域中架上了一座“亚历山大之桥”。凯瑟把印第安悬崖居民遗迹——蓝色方山景观与美国现代都市景观分别表现为精神家园和异化空间,并把老房子中的书房和花园当作逃避之所,用蓝色方山所蕴含的精神力量来消解城市中的压抑和异化。凯瑟为现代人的迷失指出了救赎方案,期待人们重建精神家园,其作品展现出深厚的人文关怀。

1 方山景观:精神家园

《教授之屋》第二部分插入“汤姆·奥兰的故事”,凯瑟让蓝色方山上的新鲜空气净化圣彼得教授住宅里的沉闷气氛。作者充满爱意地描述蓝色方山上的印第安小村落,呈现出方山景观文化和精神层面的意义。

小说中的蓝色方山里隐藏着印第安悬崖居民遗迹,作者把它作为地理背景之一,并充满爱意地描写蓝色方山上独特的地理景观,“在罕见的紫灰色天空下,蓝色的岩石和暴晒下褪了色的草丛让整个峡谷呈现出一种柔和色调”(凯瑟,2001:137),“你离它越近,它就越令人向往”(139),山上的崖壁里有一个巨大的岩洞,“有一座石头小城,安然沉睡。它就像雕塑一样凝止不动……无比宁谧、凝止和沉静”(139)这是一个纯净、神圣之地,处处显示出美、质朴和井然有序的秩序。被汤姆请来协助研究悬崖遗迹的杜先纳神父对建造岩石城的先民充满敬意:“他们在这儿,与世隔绝,和其他部落隔开,创造自己的命运,把他们的平顶山营造得越来越适合人类生活,还用宗教典礼和仪式净化生活,尊重逝者,保护孩子,无疑也对这个坚固的据点含有某种亲近和情感,他们曾那么安全舒适的生活在这里,也在这里克服了原始人害怕的最恶劣的艰苦困境。对于他们的时代和环境来说,他们可能要超前很多。”(151)这些匠心独运的石头房子在大自然天堑般的怀抱里安然度过千年的风雨,成为建筑的活化石和凝固的记忆。从那古老的住所里传出一种来自过去的声音,它穿越时光隧道,向人们昭示着生命的意义和生存的本质。汤姆在蓝色方山发现的是与现实社会完全不同的世界。在那里,他们享受着理想的人际关系,与自然和谐相处,远离外界的侵扰,可以说汤姆在蓝色方山上的生活呈现出与自然最为原始的交流:每天早上,太阳光刚落到平顶山顶,其他地方还是一片阴暗时,我带着一种发现了万物而非失去一切的心情醒过来。什么也不能让我觉得劳累。我独自在上面,作为太阳的近邻,我似乎以某种直接的方式得到了太阳的能量(173)。 在汤姆的眼中,蓝色方山是纯粹的空间场景,虽然它自身并不能展现意义,却以静止的存在成为汤姆想象的客体。同时,因为汤姆被描绘成一个失去双亲的流浪儿,是一个到处流浪的牛仔。对于他这样的游牧者而言,对空间处所的解读具有重大的意义,“对于我们那样独自在外的人来说,在一片空旷的土地中找到与人类劳动生活有关的痕迹,颇有些激动人心。它对你来说像是某种信息,让你觉得每天行走的土地不太一样了”(134)。 至此,汤姆将对蓝色方山的情感联系由欣赏之情上升为强烈的地域归属愿望。

后来寻求保护印第安文明的华盛顿之行使汤姆非常沮丧,当他再次回到蓝色方山,对于这儿有了新的体会:“我到平顶山的顶部时,太阳光透过扭曲的矮松林斜射下来——光线完全在林中,红得像是日光火,在林中游动。我再次产生了那种从未在别处体验过的愉快心情,那种在顶上、在世界上面的世界里的感觉。”(165)当汤姆最终登上了蓝色方山和悬崖城时,他成了这里唯一的居民,这时太阳“以某种直接的方式”给予他“太阳系的能量”,治愈他受伤的心灵,给予他纯净而又充满生机勃勃的生命力。方山是与现实社会完全不同的世界,在那里,汤姆享受着理想的人际关系,与自然和谐相处,并且远离世俗社会的侵扰。正如汤姆所言:“我第一次把它当成一个整体来看待。”(172)这个整体包括了蓝色方山的景观、崖居遗址、木石工艺,还有美国的历史,因为这一切构成了美国文化的集合。在方山景观中,汤姆发现了某种东西,它不仅极其淳朴、美丽,也很古老。汤姆对蓝色方山景观的价值无比珍视,也展现了他对地理景观和社会群体之间联系的认知。凯瑟从叙述者汤姆的视角诠释了景观的内涵并进一步揭示了景观在精神上对人的意义和作用。

圣彼得教授一直在汉弥尔顿沉闷的房子里过着压抑的生活,汤姆描绘的蓝色方山上清新、开阔、简单而又美好的世界也同样是教授心中的理想家园。凯瑟将教授新家所代表的重物质、快节奏的呆板生活与汤姆带来的蓝色方山幽静的印第安文明做对比,试图打破两个地域之间的间隔,从而建立两者之间的联系,进而探讨寻找地域身份的意义。正如洛夫所言:“从地理意义而言,顶山矗立于空间之上的高度使之跃升成为一个隐喻,凯瑟用之形容她笔下角色的心智觉醒和灵感。更重要的是,在顶山的中央是‘悬崖市’,综合体现了小说的中心意义。和整部小说一样,它反映了人类寻找自身位置的需求。”(Stout, 2007:98)教授的旧屋和汤姆的蓝色方山,并置了两种不同的地域归属情感,在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所带来的愉悦的同时,也暗示着现代人疏离自然所带来的迷茫与失落。

2 城市景观:异化空间

《教授之屋》的另一半主要故事情节发生在大城市中。在这一部分的叙述中,城市景观的表述与方山景观形成了明显的对比。凯瑟基于教授和汤姆在城市中的生活和体验,通过带有寓意的景观、碎片化的叙事手法,描绘了一个空虚且异化的城市空间。

城市景观是人们日常生活的文化表征和交往场域。德波认为,城市意象在奇观化的场景中流动与聚集,个人被动而消极地存在于消费景观之中,并受到媒体景观的影响,沉默而孤立;景观不再是孤立的图像,景观构成人们相互联系的主导方式,人与人在消费中建立关系,彼此疏离、冷漠(德波,2006:1-5)。作为小说中城市景观之一的芝加哥成为金钱与消费的象征。当面对芝加哥这个大都市时,圣彼得教授感受到的却是疯狂的消费和对个体精力的榨取。芝加哥购物之行的任何细节都被泛化,读者能感受到的只有刺骨的寒风和教授的疲惫和无奈。最后罗莎萌甚至忘记给父亲买一张返程车票。以致回到家中,圣彼得太太也“感到他有一种不寻常的疲倦,也觉察到当时他语气里的苦涩。她知道,一个人会从女儿那儿受到特有的伤害——血脉传承下最残忍的莫过于此”(107)。本应温馨的父女同行却因女儿的疯狂消费而变了味,回到家中教授评价女儿:“一个在我们家那所老房子里长大的姑娘,怎么有这个本事。她就像拿破仑洗劫意大利宫殿一样。”(107))显而易见,教授从芝加哥提前逃离标志着他在消费景观面前的绝望和无助。教授和女儿的关系在消费中变得冷漠与疏远。圣彼得四下看看,世界是哀伤的;湖畔的乡土平坦厚重,汉米尔顿狭小,憋屈,不通风。大学,他的新家,他的旧居,他身边的一切——就像他所在的这艘船之于晕船的人——显得无法承受(104)。

教授位于汉密尔顿市的新屋也构成了凯瑟对城市中的消费景观的批判。与方山景观的浓墨重彩不同,凯瑟对新屋的描述是非常有限的,因为那里上演着异化而变味的日常生活的闹剧。那里还充斥着令人窒息的欲望、嫉妒和炫耀。继承了汤姆财产变得非常富有的大女儿穿着“一件柔软的灰紫色鼹鼠皮大衣”,炫耀着她的富有;小女儿凯瑟琳只有哈德逊湾的黑貂皮,对姐姐的皮草和财富十分嫉妒,以至于教授害怕地看着凯瑟琳,“她苍白的皮肤泛出一股青色,这一点毫无疑问。一张脸发生如此的变化,他以前还从来没有见过,以前他也从来没意识到嫉妒得发青这句话所指的,是一种多么丑陋、痛苦的变化”(56)。金钱使得两个姐妹的感情破裂,所以教授宁愿流连于破旧不堪的旧书房和他的“奇葩”花园来回味与汤姆共处的时光,也不愿忍受一刻新屋的奢华。因为购自世界各地的物质的积累,并不能为豪宅带来与其所在地和谐一致的美。与之相反,他们丧失更多的是对自己身份的感悟。都市中的生活和消费使人感官麻木,情感反馈迟钝,而不仅仅是其表面所带来的舒适和繁华,这一现象突显了城市景观对人的异化过程。这一部分展现出城市的异化空间注定使人们承受异化与抗拒、怀旧与绝望的心路历程。

同样,对另一位主人公汤姆来说,城市也是憋闷、异化和绝望的代名词。城市的发展带来的个体身份的模糊和传统价值观的沦丧,现代城市中从众的倾向影响并渗透了城市的各个领域。汤姆为了让人们了解并关注方山的印第安村落,他在华盛顿逗留了6个月,但这个城市的景观给他留下的只是忧伤的记忆。和他同住的毕克斯夫妇甚至给他带来一种沮丧消沉的体验。因为“他们的生活就是为了试图撑住门面。每次出租车,每个晚会,他们都负担不起。他如果丢了一把伞,那是真正的不幸。他不懒,也不是傻子,他也想诚实,可他被部里那种可怜的生活裹挟住,其他的什么都不知道”(160)。汤姆看到更多的是官僚的追名逐利和小职员的蝇营狗苟。在汤姆看来成千上万的从政府大楼涌出来的人是失去了自由的、被奴役的人,他们应该获得自由。最后汤姆终于离开了华盛顿,他没有打算,只是想远离城市回到弥漫着自由空气的蓝色方山。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面对扭曲的世界彷徨失措,面对压迫却有心无力。蓝色方山居民自由、和谐的生活与这变形的世界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迫使汤姆希望能尽快远离喧嚣,遁世而去。在内容层面,凯瑟凭借汤姆之口,讲述了他在城市中的生存体验,传达出城市留给汤姆的那种单调和缺乏实在的生机和活力,反映出人物与景观之间亲近感的缺失,表达出对异化的城市景观的批判。

3 旧屋景观:逃避之所

在圣彼得教授的眼中,商业文化和社会关系是蒙蔽精神世界和扼杀想象力的无序空间,压抑了人们对理想的追求。他对商业文化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现实充满了焦虑。教授被这种焦虑从人格和意识上一分为二。当他坐在新居的客厅和餐桌上时,他是没有灵魂的躯壳。他的思想回到了过去和回忆之中,他总是想起在旧屋阁楼著书的学者彼得和与汤姆挑灯夜谈的教授彼得。因此,教授的生活也一分为二:他在新居吃住,却逃到老屋的书房和花园里获取宁静和自由的呼吸。教授躲在旧屋的阁楼上进行回忆,他常常在想象中穿越几十年的时光,在心理上重新复制儿时的感受。这种强烈的情感体验使他逐渐疏远并隔膜于他的家人和热闹喧嚣的消费社会。

《教授之屋》中对大都市的奢华的苍白叙述与破旧的老屋的细致勾勒所构成的对比反映了个体对不同地理景观的情感意识。旧屋的景观被描绘得色调灰暗,如顶层的阁楼里“墙壁和天花板上都贴着黄色壁纸。地上的席子早已破旧不堪,粗糙刺人。靠墙摆着一张胡桃木的旧桌子,桌子前面有一把藤椅背的旋转办公椅。多年来,这个黑压压的小窝就是教授的书房”(5)。老屋被描绘得十分破败,书房也是极其简陋,但圣彼得教授却不想离开这里,因为这座老屋是他免受外界侵扰和逃离现实的避难所。在这个破旧的阁楼上,圣彼得教授十分开心,因为这里他可以回忆流淌着以关爱和体贴为基础的和谐自然的日常生活。他常常坐在书房里,回想:“奥栏做出重大成就之前的那最初的几年,是最好的。那时候在这所老房子里有美好的时光:全家过节还招待客人,小姑娘跳进跳出,奥古丝妲来来去去,他书房里晚上挂着五颜六色的裙子,圣诞采购、秘密,还有楼梯上模糊的笑声。”(86)教授与旧屋之间的情结是透过他对旧屋景观的欣赏所表达出来的,也能深深体会到他对这块地域所代表的生活的眷恋。当新屋的出现使旧屋的存在面临危机时,教授知道他不可能永远将那个旧阁楼书房当成他生命的舞台,只能试图苟延残喘。事实上,作为一个受传统文化影响的法国贵族后代,教授抵制美国现代社会生活的价值取向。教授无法理解周围的芸芸众生:他的妻子不惜以女人的手段讨好富有的犹太女婿;大女儿罗莎蒙肆意挥霍,填补自己精神的空虚;小女儿凯瑟琳嫉妒姐姐的不劳而获。在汤姆的专利换取的巨额利润面前,原本清心寡欲的克莱恩教授也无法心如止水,他决心用法律手段为自己分得一杯羹。商品社会把人们的文化追求和情感经济化和客体化,压抑人的本性自由,恍如一座铁的牢笼。但教授却信奉着一套与经济法则格格不入的价值标准,并在与物质主义潮流的抗争中变得无助、绝望与消沉。圣彼得教授需要远离他的妻女和新宅,因此只能躲在旧屋阁楼的书房里试图躲避贪婪的洪水。对教授来说,这个世界已经变得无比陌生,家庭成员极端的物质主义令人难以忍受,当路易想带全家去欧洲旅行时,教授推辞了。看到家人离去,自己孤身一人,教授如释重负,他回到了自己的私人空间——旧屋的书房,进一步地撤退到了怀念汤姆的精神世界中,并把阁楼的旧屋当作自己的精神避难所。旧屋景观在某种程度上为他提供着精神上的支持和帮助。

4 结语

《教授之屋》无愧为凯瑟的杰作。该小说绘制了印第安悬崖居民遗迹——蓝色方山与美国现代都市以及旧屋中的书房和花园这几种迥异的地理图景,并以此映射出20世纪初美国社会的诸多问题,体现了作家对人与地理空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深刻思考,形成其关于景观文化的批判性反思。文本中地理景观的真正效果和意义正在于其微妙的人文特质。整部小说看起来是向过去寻求逃避,实则蕴含了在一个异化疏离世界里对意义的追寻。我们对于现代社会文明的深刻思考也蕴含在小说的地理景观中,而作者以此传达出的人文精神、文化特质及其对人的生存本质的探索赋予我们深刻的启迪。

Bell, Ian F. A.1994. Re-Writing America: Origin and Gender in Willa Cather’sTheProfessor’sHouse[J].TheYearbookofEnglishStudies(24) :14.

Bloom, Harold.1985.ModernCriticalViews:WillaCather[M]. New York: Chelsea House Publishers.

Duncan, James S. et al. 2004.ACompaniontoCulturalGeography[M]. Malden, MA: Blackwell.

Edel, Leon. 1982.StuffofSleepandDreams[M]. New York: Harper and Row.Grumbach, Doris. 1984. A Study of the Small Room inTheProfessor’sHouse[J].Women’sStudies(13) : 338-339.

Hart, Clive.1972.TheProfessor’sHouse: A Shapely Story [J].TheModernLanguageReview(67): 271-281.

Lewis, Edith. 1953.WillaCatherLiving:APersonalRecord[M].New York: Alfred A. Knopf.

Philips, Richard.2004.ACompaniontoCulturalGeography[M].Massachusetts: Blackwell.

Relph, Edward. 1976.PlaceandPlacelessness[M]. London: Pion Limited.

Rosowski,Susan J. 1999.BirthingANation:Gender,Creativity,andtheWestinAmericanLiterature[M].Lincoln: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

Stout, Janis P.2007.PicturingaDifferentWest:Vision,Illustration,andtheTraditionofAustinandCather[M]. Lubbock: Texas Tech University Press.

薇拉·凯瑟. 2011. 教授之屋 [M]. 庄焰, 译.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文中所注页码均出自该书)

居伊·德波. 2006. 景观社会 [M]. 王昭风,译.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周铭. 2008. 走向人文空间诗学——薇拉·凯瑟主要小说研究 [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责任编校:陈 宁

The Geographical Spectacles inTheProfessor’sHouse

REN Bing

Humanistic geography advocates the study of man-land relationship through human’s consciousness, perception and experience, and regards spectacles in literature as an expression of subjective experience. Taking this concept as the direction, this essay investigates the geographical spectacles inTheProfessor’sHousewritten by American writer Willa Cath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ofessor St. Peter, Cather displays us the Fangshan spectacle and the urban spectacle as spiritual home and alienated space respectively, and uses the spiritual power contained in the former to dispel the oppression and alienation represented by the latter. Thus, Cather seems to indicate possible ways in which humanity would seek redemption and survive plight in order to reach a balance between human spirit and identity.

Humanism Geography; Willa Cather;TheProfessor’sHouse; spectacle

I712.074

A

1674-6414(2017)03-0031-05

2016-12-18

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薇拉·凯瑟小说的人文主义思想研究”(16WWD04)、中央高校基本科研经费专项资金项目“论薇拉·凯瑟小说的人文主义情怀”(2572016CC04)的阶段性成果

任冰,女,东北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美国文学研究。

猜你喜欢

凯瑟方山汤姆
薇拉·凯瑟地域书写中的流动主题研究
贪吃的汤姆
掉钱
老师的秘密
一方水土养一方好茶 方山紫雾茶
方山大鼓 民间艺术奇葩
一方水土养一方好茶 方山紫雾茶
方山大鼓 民间艺术奇葩
薇拉·凯瑟小说《啊,拓荒者!》的生态解读
从《驯悍记》看凯瑟丽娜的“悍妇”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