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高校“两课”教学实效与“大思政”平台建构
2017-03-11汪秀丽
汪秀丽
(南京工程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江苏南京 211167)
高校“两课”教学质量的好坏不仅关系到大学生能否健康成长成才,而且关系到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蓝图能否确实实现。目前高校“两课”教学中存在的最突出的问题莫过于教学的实效问题: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听得乏味,师生对教学的获得感、成就感甚微,教学失效使得思政教育“进教材进课堂”易,“进头脑进行为”难。
如何破解“两课”教学失效的困局?创新教学,让教学由让人反感的“单向灌输”转变为师生之间其乐融融的“相互交流”无疑是比较受欢迎、符合当代大学生特点、贴近时代精神的一种路径。
要实现这种转变,首先教师要实现以下转变:
第一,在教学理念上,从高高在上的“教之育之”转变为共同探讨的“教学相长”。传统的教育理念把教师看做是充满知识和智慧的“有者”,而学生则是白纸一张的“无者”,教育成为一种单向的染色活动,教师是什么颜色,学生就被染成什么颜色。这不符合现实。作为见多识广、富有活力、思维敏捷的21世纪新一代,当代大学生既对新知识充满渴望,又对自身的知识鉴别力和抉择力充满自信;他们非常欣赏和捍卫平等意识及创新精神,对任何形式的灌输企图都抱有高度的敏感和本能的排斥,这种排斥使得他们对传统思政教学常常采取一种消极怠工的姿态。尽管思政教育中所涉及到的一系列主题,也是他们所困扰、渴望得到帮助的问题,他们渴望通过教学展示洞见,消除迷误,但是当他们发现教师对他们的渴望予以忽视或者无视,自尊心和自信心大受损失,于是作为反击,他们漠然置之,使“两课”教学变成一种无关痛痒的教师独白。“单向的灌输”使得一场场本应是师生共创共享的思想盛宴付之东流,取而代之的是相互的怨愤或漠然。为此,要提升教学失效,教师必须转变教学理念,让师生共建共享“两课”课堂。
第二,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由面面俱到的“教材体系”转变为有情怀接地气的“教学体系”。统编思政教材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着眼于国家发展与大学生成长,将之提炼为抽象的逻辑体系,注重系统性和完整性,往往面面俱到,不能深耕细作。授课教师受制于教材体系,面面俱到,易流于空话、套话、大话,学生常有做客之感,不知老师所言和自己有何关系,顿生索然无趣之感。为此教师要提升“两课”教学亲切感,一定要接地气,确实做到“以学生为本”,将教材逻辑体系从抽象返回具体、由普遍复归于特殊、由平淡无奇复归于有声有色,让学生感知到自己就在教学中,自己的存在被关注、自己的需求以及困惑正在被交流,从而对教师讲授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欣欣然打开心窗,让“两课”教学的阳光稳稳地播散在学生的心田之上,真正实现“进头脑进行为”。因此,教师要知己知彼,努力寻找到教材关切的主题和学生关注的焦点之间的结合点,再把它分解为几大专题系列,浓墨重彩地讲授交流,这样才能真正落实“传道、授业、解惑”之功效。
第三,在教学方式上,化单一的讲-听模式为丰富多彩的、灵活多样的互动样式。通过多媒体或者现身教学,可以将大学生喜闻乐见的一些艺术形式如图画、相声、小品、歌曲、朗诵等引入课堂,也可将 MTV、动漫、真人秀、游戏一些时尚元素缀入教学中,化强硬灌输为温软沉浸式教学,如师生一起高歌《龙的传人》所激起的爱国情怀,远非枯燥的说教所能比。教师也可以走下讲台,让学生上台讲演,不仅鼓励学生积极提问,也不吝向学生请教。变“一个人说”为“大家说”,变“只说不做”为“又说又做”,打通课上课下、既学又做,将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交融,根据教学主题特点,广泛采纳案例教学、焦点讨论、热点辩论、激情演讲、名师讲座等多样化教学方式,让每节课都成为灵魂的升华、智慧的广场、思想的盛宴和合作的舞台。
第四,在教学手段上,精美的课件、直观的数据、逻辑的魅力、动情的讲述、珍贵的影音资料展示等构成一个有声有色的课堂教学,在课堂之外,鼓励学生走出去,到生活中去,深入社会,做社会调查、名人访谈、实地考察,通过第一现场,升华学生对有关知识的消化和理解,通过活生生的现实,强烈激发学生对社会、对群体、对文化的认同感、责任感和自信心,重新认识和定位自我,对理想的塑造、价值观的形成构成强大的内塑力。
要实现“两课”教学以上转变,仅仅依靠“两课”教师、依靠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将现有的“各自为战”的思政教育教学和管理系统整合起来,发挥协同作用,正如习近平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所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为此,我们有必要构建大思政平台,实现学生课上课下不分离、学习生活不走样,从而保证思政教育的生动性、长效性和可持续性,培养德才兼备的大学生。
其次,人员支持。“两课”教学主阵地在课堂,但是“两课”教学效果在课堂之外。一方面,一傅众咻,学生课上心潮澎湃,课下就烟消云散,这显然是不行,“两课”教学不仅需要其他教师教学中的协同配合,而且需要社会环境的协同效应,需要立德树人的校园文化土壤和家庭文化氛围,通过反复强化,不断认知,让学生常新常进,坚定信念,巩固素养。另一方面高校应该加强培养和建立多面手、多层次、多形态的“两课”教师队伍,兼职与专职兼容,两课教师和辅导员相互兼任,鼓励分管思政的领导兼任两课教师,鼓励行业精英和科技英雄兼任人生导师,邀请专家学者、热点人物给学生讲授形势与政策,总之,整合一切有利于学生思政教育的资源,为学生提供多层次的“两课”教师队伍,提供多样式的“两课”教学模式,提升“两课”教学质量。
再次,经费支持。要保障思政教学改革,经费支持必不可少。学校需要设立特别的专项基金和社会实践基金来保证思政课的学科建设和教师社会实践,经常性的召开思政教育专题讨论会,支持教师进修,集体备课,参加会议,交流经验,组织学生定期参观学习、演讲比赛、社会调查以及教学设备的更新、教学资料的筹备等都需要经费的支撑。特别是“互联网 +”时代,高校要在软件建设和硬件完善上要为“两课”教学插上“互联网 +”的翅膀,开辟虚拟空间和现实空间交互作用的混合教学模式。
最后,至关重要的是让“两课”教育回归到其本质:作为国民教育本位、现实素质教育本位,回归到大学生自身发展需求的本位,回归到高校全员、全过程育人的本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养成,“两课”教师责无旁贷,高校全体员工也不能置身事外,课堂教学是主阵地,思政大平台开辟更广阔的天地。
[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http://www.moe.edu.cn/jyb_xwfb/s6052/moe_838/201612/t20161208_291306.html
[2]习近平.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M].北京:学习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