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嵌入产业链与产业协同创新研究
2017-03-11敖凌航
敖凌航
(武汉城市职业学院,湖北武汉 430000)
1 高职教育嵌入产业链与产业协同创新动力
产业是指生产同类或是有密切替代关系或竞争关系的产品、服务的企业集合,产业链应该是跨产业的,既涉及不同分工形成上下游之间的投入产出关系,又伴随着知识、技术等的传递。产业组织的发展决定了对人才的技能、知识结构、职业素养的要求,而不适合产业组织需要的人才则会通过市场机制淘汰。但产业若完全通过市场机制获取合格人才将付出较高的交易成本。高职教育通过向产业培养输送合格的专业人才,嵌入产业链,提高了产学合作动力。当前,以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和互联网的创新、融合与运用为主线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正在发展演变,从而导致工业、产业乃至社会发生重大变革。新能源无污化、生产方式分散化、互联网为核心、制造模式打印化、制造业数字化将带来传统制造模式的革命。如何才能抓住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机遇?因此,创新职业教育嵌入产业链与产业协同发展,应该是高职教育重点研究的一个问题。创新是支撑产学合作持续发展的内核动力,能驱动产学合作持续深入,高职院校要充分了解市场竞争情况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结合自身的优势,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要紧密结合产业的发展变化,选择具体的产业链,科学确定在产业链中自身能承担的活动。实现无缝对接,才能在第三次革命浪潮中得以生存和发展。
职业教育和产业发展是相伴相生的,没有产业分工的时期也就没有严格意义的职业教育,社会经济生活的发展推动了产业分工及升级,伴随产业而确立的职业教育也相应的有内在变革的要求,二者之间的因变量关系,决定了职业教育要主动适应产业变化升级。当下,总体发展趋势是产业网络化、产业集群化、产业融合化,不同类型产业链的知识、技术、劳动力和资本密集程度决定了人才需求的层次、结构和规格,成为构建职教体系的重要依据,即使同一行业内部也已细分化多个分工,表现出差异性和特色化,并呈现明显的竞争优势,表现为同样材质和功用的产品,因为技术标准、生产工艺、营销模式、品牌文化、链上关系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差异,所要求的职业人才层次、结构、规格以及能力素质要求也出现分化,尤其需要高素质技术技能型能创新的人才。另一方面,高职教育培养人才,为产业输送技能工人,支持和保障产业的发展和产业链的有机运行。
但当前高职教育办学思路还没创新,基本上还是站在行政角度办学校,局限在学校的内部层面办学校,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产业升级的需要,培养的技能人才需要企业二次培训才能服务企业。培养的人才满足产业对层次、结构、规格需求的程度,必须站在产业的立场,主动调整适应产业的变化及需求,研究产业规模与结构、区域分布、技术与管理、产业文化。利用产业的技术工业为教学资源所用,集成共享度低,探索与同一产业链上企业有较为趋同的战略愿景和价值取向,便于集群化设置专业,集约化进行教学管理和配置资源,有针对性地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2 高职教育嵌入产业链与产业协同创新组织保障
嵌入产业链与产业协同创新必须要有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做到这一点,首先,必须加强领导,应成立由各级主要领导牵头、统筹和协调组织职业教育产学合作的领导小组,组建切实发挥作用的领导小组常设机构。在常设机构下,可以再设置若干中心,比如区域产业人才需求信息中心、产业人才上岗培训中心,专业课程评估等中心组织,定期发布适应地区经济与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报告,定期组织教学理念、专业建设、前沿课程开发和现代信息化教学方法改革方面的系统培训,以提升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使其适应现代职业教育发展。
其次,成立由专家团队组成的专家机构,充分发挥专家的作用。准确定位专家的职责,专家机构有权根据区域产业发展的状况,评估办学方向和专业,其评估报告必须纳入决策系统及时解决,以此加快进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专家机构有权检查专业教学内容的设计,以及根据教学内容进行场地的设计,并且还负责每年考评各专业讲师。专家负责严格管控专业的淘汰,每三年进行评估,不符合产业发展趋势和专业师资不够的,专家负责通过一定的评估制度淘汰,保证专业定位清晰、与产业同步发展。
3 高职教育嵌入产业链与产业协同创新实施路径
首先,职业教育要站在产业的立场,通过市场调研,科学分析区域经济内的产业结构,缕清优势的产业链。对产业链也要从内部构成进行条块式分析,结合产业链要素与高职专业的关联性,发挥院校自身的优势,确定融入产业链的方式,从要素投入的角度对专业设置、课程开设以及教师团队建设等进行改革。尤其是建设开发课程,产业的各种元素要注重强化融入,产品、生产流程、技能及职业素质都要符合产业标准,按照产业性质和要求进行行动导向下的专业建设和工学结合课程开发。
其次,积极探索把学校建在企业,把企业建在学校的合作模式,吸引企业融资合作办学。吸引更多的骨干企业引进校园,加大“订单培养”合作力度。在所有专业和班级都建立相对稳定的校企合作平台。在实际生产岗位上接受师傅手把手的教学,以产业的相关产品为载体进行真实场景下的教学 ,制定统一的作息时间,安排同样的工作任务、严格按照生产流程技术指标要求进行。提升校企双方的融合程度和合作水平,共同做好技能人才的培养培训工作。
三是加强教师团队建设。高职教育融入产业链必须注重教师能力结构改善和支持团队目标实现。因此要树立每位教师的主人翁感和责任感,鼓励教师挑战自己,制定挑战性目标,目标的制定不要单一,既要有长远的规划也要有不同阶段量化的发展目标,让每位教师的激情、斗志、责任迸发出来,并在共同的美好愿景下凝合团队力量,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动手实践能力。还要根据产业的状况规划实践方案,教师进入企业,和技术工人一道进行课程和教学改革。学校师资力量如果不够,要积极探索开放式师资建设,积极引进高技能人才,既可以担任专业负责人,也可以人担任专兼职教师,相应的建立一套考评、激励、管理的办法。
四是加强专业及课程建设与保障。要以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技术进步驱动课程改革,课程改革以产业链为对象,整合相关的专业基础课、主干课、核心课、专业技能应用和实验实践课,按照工作任务系统化原则开发学习领域课程,使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实现有效对接,更加专注培养学习者的技术技能和能力。在教学组织上,学习过程由现场学习、反复训练、总结提炼、实践运用四个相互联系的活动组成,学习者可以根据环境、习惯和喜好从任意一个环节开始,通过协调利用各种模态来促进学习。并将现代信息技术全面融入教学改革,推动信息化教学、虚拟现实技术、数字仿真实验、在线知识支持、在线教学监测等广泛应用,通过校校合作、校企合作联合开发在线开放课程。
最后,建立开放性、互动性的交流管理平台,如网站、交流会、行业协会活动,构建开放式的系列教学、教研、教产联动平台,通过管理平台和保障机制的构建实现对产学合作的顺利实施。
[1]陈仁松.“产学合作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其有效性刚度”[Jl.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12).
[2]丁建洋.“从知识本位走向能力本位大学本质的回归”田.中国高教研究,2011, 0).
[3]查建中.“面向经济全球化的工程教育改革战略—产学合作与国际化”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1).
[4]胡海青,朱家德.产学合作培养人才中企业集体行动困境分析田.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1).
[5]王奕俊,陈越捷.经济发展方式转型背景下产学合作的重新定位田.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
[6]周建新,沈铭钟,黄雪峰.地方性职业院校集团化办学模式下深化产学合作的探索田.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30).
[7]杨克,李云飞.产学合作中基于利益契合点的企业参与激励模式田.教育与职业,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