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类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探索
2017-03-11王兆连
王兆连
(吕梁教育学院电教中心,山西 吕梁 033000)
【教学改革】
师范类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探索
王兆连
(吕梁教育学院电教中心,山西 吕梁 033000)
师范类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担负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应用和普及的重要任务。本文对目前师范类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并从教学支撑环境、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系统等方面提出相应的改革建议。
师范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探索
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普及,计算机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无论从深度还是广度上都产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就对教师技能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与自身职业相关的良好的计算机素养。师范类大中专院校作为培养教师的摇篮,肩负着培养教师现代化教育技能的重任。计算机基础是师范类大中专学校的一门公共必修课,也是大部分师范类专业开设的唯一的一门计算机课程,其重要性不可小觑。然而,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师范类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却存在诸多突出的问题。教育对人才的需求,学生对就业的需求,迫切要求师范类学校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做出相应的改革和调整。
一、师范类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计算机基础水平相差较大
由于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各地区教育资源差距较大,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参差不齐。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没有接触过计算机,对计算机知识的了解几乎为零。部分在中学阶段学过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生,对应用基础知识掌握的不够全面,不够系统。
(二)教学资源滞后,严重影响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
计算机作为一门飞速发展的学科,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的发展都非常迅速。高校作为培养新型人才的摇篮,应当与时俱进,教学过程应充分反映和展示计算机技术的新成果。然而,由于多种原因,各师范类学校教育资源相对滞后。计算机教学设施落后,学生使用的电脑及其系统配置低,教学软件相对落后。
(三)教材更新周期长,没有体现师范性
没有与师范类专业相应的合理的计算机基础教材。使用与非计算机专业相同的计算机基础教材,完成的只是计算机知识的传授,并未关注学生所学专业对计算机技术的要求。教材例题与学生专业相脱节,所学知识缺乏实用性,缺乏专业导向性,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教材内容更新周期长,远远赶不上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更新速度。三年左右就应该更新的教材,却往往会连续送走好几届学生。
(四)考评体系不完善
考试是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其主要职能,一是检测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二是检测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教学效果的取得情况,为教学改革提供重要依据。目前,师范类学校计算机基础考试形式单一,单纯采取机试或笔试。学业考试和等级考试出现各顾各的分离现象。有的同学学业成绩很高,等级考试不过关;也有的同学等级考试成绩优异,面对实际应用却又束手无策。
师范类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急需我们重新审视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优化和丰富课程内容,转变相应的教学评价体系。
二、改革教学手段,转变教学模式
(一)改变支持环境,提供多种方法和途径
计算机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为了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应该改变以往课堂教学与上机实践分割化,条块化的传统教学,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除了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部分可以在普通的多媒体教室授课外,其余全部安排在多媒体计算机教室进行。另外,应该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搭建共享、开放、灵活的支持环境。包括多媒体教学控制系统、学习工具包、制作工具包等。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教师机的演示详细看到操作的全过程,也可以通过系统进行实时提问。教师可以通过系统观看到每台学生机的运行情况,每个学生的操作过程,甚至可以控制学生机,通过远程演示来完成个别指导。为学生完成自主学习、协同学习、网络学习提供有力支撑。
(二)加强课堂练习,实现任务驱动
改变传统的先大篇讲授,而后短小练习的传统授课模式,将一半左右的时间交给学生。教师可通过教案设计,将课堂知识点细化,单元化,各个小知识点渗透到相应的任务案例中,少讲多练,讲练结合,由简到繁。每一个小练习,就是一个小任务,小案例,对学生来说就是一个小成就,课堂最后再加强综合性的作业练习。无论是小练习,还是大作业,学生都会通过查阅资料,尝试探索努力完成任务。这一过程,是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的过程,同时,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成就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相对独立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明确专业导向,丰富教学内容
提高学生与自身专业相结合的计算机应用水平,让学生具有利用计算机解决专业学习中遇到`问题的能力是计算机基础课程的重要培养目标。所以计算机课程教学方案的设计,应将计算机作为学生专业学习的工具、手段,尽可能的服务于专业。应根据学生专业,结合课时安排,合理取舍、优化、丰富教学内容。这样,能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以专业应用心态学习的积极性,较好地实现了计算机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内容大致分为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WORD文字处理、EXCEL数据分析、POWERPOINT演示文稿、计算机网络、常用工具软件等七大模块。充分考虑学生的专业方向,教学设计应当各有特点。比如,英语专业学生的Word文字处理软件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精讲多练Word的翻译功能和语法检查功能,为英语学习提供方便。再比如,中文专业对计算机的应用很大一部分是文字处理,所以在进行word软件教学的过程中,充分考虑中文专业的特点,将板报创设、论文书写、试卷制作、作文审阅、信函设计、课表制作等内容渗透到整个教学过程中。
另外,数学专业试卷的制作也是一个重点。因为数学专业的公式与符号的特殊性,所以在Word软件的教学过程中,应强化公式编辑器的使用与操作。同时,Excel电子表格软件具有强大的统计与计算功能,它可以轻松完成数据统计、数学运算、数据处理、绘制统计图形等任务,是数学专业开展数学探究活动和数学建模的理想计算分析工具。所以在数学专业学生的教学过程中,应重点讲解Excel的内置函数,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强有力的帮助,为学生进行大量的数据统计、复杂的数学运算节省时间,提高效率。也可以通过搭建数学模型,绘制数据图表,对数据做出详细的汇总分析。
课件制作是师范类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要完成的重要教学内容。所以各专业的PowerPoint演示文稿软件教学也应该根据各自的专业,以课件制作为驱动,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可以让学生课前做出书面的教学方案设计,课堂上根据教学方案制作课件,通过课堂展示,互相交流,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同时,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四、改革考试方法,优化评价指标
考试作为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教学效果评价的直接手段。所以,能不能准确反映教学效果,考评方法的科学性至关重要。面对目前师范类学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考试体系存在的问题,我们应在改变教学模式、优化教学内容的同时,对考评方法进行积极地改革探索。
(一)将效果考试和资格考试合理结合
由于计算机课程本身的时代性、实践性、工具性,计算机基础课程应该采用两种考试,一种是学业考试,即教学效果考试;另一种是等级考试,即资格考试。如果单一采用等级考试,往往使计算机教学陷入等级考试的泥淖,教学完全以应试为目的,等级考试的结束,同时也就是计算机学习应用的结束。如果单一采用学业考试,会使学生失去更大了解自我的平台,也会使学生错过取得相应资格的机会。所以,应该将教学考试和等级考试“两手抓”,两不误,以达到考试的真正目的。
(二)将日常考评纳入学业考试体系
由于计算机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且采用的是模块化教学,教学过程中的小任务、小练习、小测试,是学生知识技能实践的第一反应,往往能很大程度上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所以将日常考评成绩放入期末成绩,更能全面客观地反映教学的真实情况。
(三)笔试和机试相结合
计算机基础完成的是知识与技能的教学。部分基础知识的考核只有采用笔试的办法才能达到考试的目的。要真正检测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技能,又必须采用机试的方法。所以,将两者结合,是计算机基础考试最合理的形式。
五、结束语
师范类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担负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应用和普及的重要任务。为了更好地使学生具备相应的知识和能力,计算机基础教学必须不断进行改革、探索、实践。另外,计算机技术发展讯速,知识衰减期短,大部分计算机教师由于教学任务重等多方面原因,不能及时完成知识的更新,影响着教师自身专业素质的提高。要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靠教师自身的学习、努力、探索,另一方面,要靠所在学校单位的高度重视,加强师资培养,提高计算机教师队伍素质,以实现计算机基础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1]普运伟,耿植林,陈榕,李彤.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分析及课程改革思路[J].计算机教育,2013,191(11):13-18.
[2]马艳.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探索[J].价值工程,2011,30(1):282-283.
[3]胡钦太,杜炫杰,叶惠文.基于“多元”教学资源建设的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探索[J].中国电化教育,2011(5):75-78.
2017-04-25
王兆连(1973-),女,山西临县人,吕梁教育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计算机教育教学。
G633.67
A
1672-2086(2017)02-009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