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对策探析
2017-03-11周银凤
周银凤
(忻州师范学院 思政部,山西 忻州 034000)
新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对策探析
周银凤
(忻州师范学院 思政部,山西 忻州 034000)
“三农”问题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问题,其中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他们的影响程度,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水平和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顺利开展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和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贯彻落实是新农村经济发展的精神动力,是新农村政治稳定的有力基石,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思想保证,是新农村环境构建的智力支持。在新农村建设中,可以主要通过制度支撑、理论传播、教育启发和文化熏陶等途径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新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对策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途径和战略部署,新农村建设的顺利开展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被农民群众接受认可、理解掌握,才有可能转化为他们的实际行动,促进新农村各项事业能够健康有序进行。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
1.1 是新农村经济发展的精神动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了新时期我国社会的发展趋势和要求,广大农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认同和掌握运用,能够为新农村的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思想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规范了农村基层工作人员和农民个人的思想和言行。核心价值观制约着基层工作人员在经济生活中的行为,使其在道德和法律的约束下正确行使权力和履行义务,为农村谋出路,为农业谋发展,为农民谋福利,提升农村的经济发展效益。同时也对农民的道德素质和价值追求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引导农民的言行从较盲目提升到更理性,以更加积极健康的心理投身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发展事业中。
1.2 是新农村政治稳定的有力基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的传播、普及和践行能够有效地维护农村的政治安定,促进农民的团结进步,为农民的理想信念提供坚定的导向,是新农村政治稳定的有力基石。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出现了多元化的利益群体,其独立意识逐渐增强,利益诉求的多样化使得一些农民的合理需求得不到应有的满足,本应享有的权利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在当前的社会转型时期,农村也存在经济发展失衡、贫富两极分化的现象,进而导致不同价值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甚至引发了一些道德滑坡、伦理缺失和违法乱纪的问题,这些都是新农村建设急需解决的难题和挑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国家、社会、个人层面相统一的价值要求,指引农民树立崇高的政治理想,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勇于追求民主自由、平等和谐、公正法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的广泛传播有助于增强农民的政治参与意识,农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接受吸收,有助于他们将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要求同个人的人生价值相结合,自觉参与农村的政治生活,了解社会政治发展规律,承担起合格公民的政治义务。
1.3 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思想保证
在当前的知识经济时代,文化愈来愈成为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部分之一,愈来愈成为民族感召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主要源泉。现阶段我国农村呈现多元化的价值观念,少部分农民仍有较重的封建迷信思想和宗族观念,重视个人享乐忽视精神追求,这些消极的价值观制约着我国农村的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的宣传普及,能够使广大农民确立高尚的精神追求目标,养成适应新农村发展的思想道德意识,逐渐形成科学合理的生产生活方式,举办多元化的文化休闲活动,构建和谐友善的新风尚,激发新农村的思想活力,培养农民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使其形成持久稳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逐步成长为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和高尚道德水平的社会主义新农民,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顺利开展、高效运行。
1.4 是新农村环境构建的智力支持
环境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农村建设的环境问题既涉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也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安全稳定需要城市和农村的共同努力,一部分农民群众有时会与他人产生矛盾,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思想文化程度的影响,更多时候他们会采取相对简单粗暴的方式解决问题,这会一定程度地制约农村甚至整个社会的安定和谐。随着农村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发展,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日益显现,如大量排放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过度使用农药,焚烧农作物秸秆等,这些环境问题的出现主要是由于事先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环保观念淡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新农村的宣传教育,能够让广大农民群众正确看待个人与他人、与社会、与国家、与自然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生态观,营造团结互助、和谐友爱的氛围,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文化进步提供良好的环境支持。
2 培育新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对策
在新农村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通过制度支撑、理论传播、教育启发和文化熏陶等措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广大农民的接受认同,树立高尚的精神追求,转化为他们的自觉行动,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事业中。
2.1 制度支撑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培育核心价值观需要坚实的制度支撑,以较完备的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必需的物质保证,规范基层组织工作人员和广大农民的言行。首先,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推选聘用热爱三农事业、拥有高度使命感和责任感、综合素质强的农村基层组织工作人员;其次,探索建立一套较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构建与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农村医疗、保险和养老制度等,做到切切实实地保障农民的生活、发展权利;最后,构建科学合理的农村社会工作运行机制,明确责任分工,让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都明晰自身在建设新农村过程中肩负的责任、享有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提高新农村文化建设在总支出中的预算投入比例,给予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足额的经济保证,实行严格的奖惩监督机制,对有突出贡献的干部和群众予以奖励,对违反规章制度的加以严惩,增强广大农民群众的政治参与意识,鼓励他们勇于监督政府工作人员的工作和言行。
2.2 理论传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新农村的培育,“离不开理论的宣传、教育,但在理论的讲解、宣传中,要注意从农民的认识实际出发,将抽象的理论通俗化”〔1〕,以通俗易懂的理论感染农民群众,调动他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性。例如以讲故事的形式反映核心价值观的主题,融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追求于农民群众的日常生活生产当中,使得理论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农民群众真正做到从内心认同核心价值观,自觉以核心价值观的规范要求个人的言论行为,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影响效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的宣传普及还应不断创新方式方法,充分发挥新闻媒介的传播效应,既高效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的力量,唱响主旋律,又积极开发新的宣传平台,利用“微”传播等新媒介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这种社交化与社会化的‘微’传播中,每个个体都可以成为信息的生产者与传播者,都可以通过新媒介系统即时发布信息,并能在社交圈以转发、分享等裂变的方式迅速覆盖大量受众,影响他人的思想观念及行为”〔2〕。还可以举办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既邀请专家作报告,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内涵,又鼓励群众将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解融入农村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使农民群众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潜移默化的影响,认同接受核心价值观,之后努力将其价值观念转化为自觉的行为习惯。
2.3 教育启发
农民群众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力军,他们的知识文化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极大的影响,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较高的知识文化水平对充分贯彻落实核心价值观有显著促进作用。一方面,要着力提升新农村农民群众的知识文化水平。继续巩固完善农村的基础教育体制,提高投入比率,重视偏远贫困地区农村的基础教育,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升教育质量,兼顾教育公平。顺应当前农业现代化、科技化、产业化的发展趋势,积极开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教授先进的农业种植、养殖、农药使用和农产品加工销售等科学知识,创建实践基地,增加农民的专业知识,提升农民的职业技能,“促使农村人口资源向人力资源转变,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撑”〔3〕,为核心价值观在新农村的传播和落实提供人才保证。另一方面,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农民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是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保障,应高度重视农村各级学校的德育教育,结合农村当地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红色文化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宣讲活动,有针对性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让农民群众认识家乡,热爱家乡,进而热爱祖国,增强自身的使命感和责任心,自觉投身到家乡的新农村建设和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中来。
2.4 文化熏陶
当前,文化日益成为国家之间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环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离不开先进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应不断加强对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的投入力度,开拓新的农村文化发展方式,修建健身休闲场所,搭建图书阅览和信息交流平台,开展多姿多彩的文化活动。“文化的发展始终来源于民众,草根阶层无论何时都是社会中最庞大的群体,最有发展潜力的群体,……只要外界条件许可,民众的创造潜能就可能无限地释放出来”〔4〕,重视农村“草根文化”的发展和优化,使其成为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方式,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元化的文化需求,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的培育充满生机和活力。结合当地特色和传统,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修改村镇规章制度,编纂村志,整理村史典故,传承传统手工艺,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弘扬当地红色文化精神,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不断思考和推进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创造性、信息化,形成具有时代特征和民族特色的中国现代文化,彰显中华文化的魅力〔5〕。
〔1〕皋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乡风文明建设的思考〔J〕.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28-32.
〔2〕张名章,赵群.新媒介视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构与培育——基于人民网微信公众号的实证分析〔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0):91-101.
〔3〕张家强.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结合河南省民权县的情况进行分析〔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8.
〔4〕王富强.网络表达视角下“草根文化”发展探析〔J〕.武汉:湖北社会科学,2013,(1):30-32.
〔5〕沈壮海.文化软实力的中国话语、中国境遇与中国道路〔J〕.北京: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11):120-127.
1008-3723(2017)05-094-03
10.3969/j.issn 1008-3723.2017.05.039
2017-06-17
教育部人文社科专项研究资助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15JD710072).
周银凤 (1987-),女, 山西忻州人,助教,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D422.62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