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史记》笔法对林纾译《海外轩渠录》人物刻画的影响

2017-03-11

关键词:格列佛林纾史记

王 雪

(安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史记》笔法对林纾译《海外轩渠录》人物刻画的影响

王 雪

(安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为了阐明《史记》笔法对林纾译《海外轩渠录》人物刻画的影响,采用文本析读法对译本中的人物语言、人物肖像和人物心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林纾译本在人物刻画上呈现出典型的《史记》特色。在人物语言上,采用“代言”的翻译策略突出人物个性;在人物肖像上,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表现人物的外部特征;在人物心理上,借鉴“虚事实写”的写作技巧雕琢人物的内心世界。由此,译文实现了小说人物形象的个性化、立体化、真实化。

《海外轩渠录》; 林纾;《史记》笔法

《格列佛游记》(Gulliver′sTravels)是一部享誉世界的文学名著。其情节的离奇想象和讽刺的辛辣多变,深刻反映了18世纪英国的社会现实。晚清时期,《格列佛游记》被译介入中国,其中林纾的译本《海外轩渠录》作为“寓言小说”被商务印书馆出版面世,流传甚广。林纾在译序中认为,该书乃作者“殆有激而言”,“当时英政不能如今美备,葛利佛(今译作“格列佛”——笔者注)侘傺孤愤,拓为奇想,以讽宗国。”[1]序2在此,林纾以“奇想”和“讥讽”点明了原作的两大主题,揭示出原作强烈的政治反讽意味。

勒菲弗尔认为翻译并不能真实反映原作风貌,因为翻译文学作品最终所树立的形象与当时译语环境中的意识形态、占主流地位的诗学观和翻译的赞助人息息相关。在具体的历史环境中,译者对原作诗学的改写会受到当时社会主流的经典文学样式的影响。这种经典文学样式对翻译诗学具有导向作用。作为中国叙事文学最重要的源头,史传文学已成为经典文学样式,为后人所尊崇和师法。而作为近代翻译西方小说的代表,林纾的古文“取径于左氏传、马之史、班之书、昌黎之文”[2]序1,遣词造句尤以《史记》《汉书》为轨范。反观其翻译实践,林纾亦在译序中“对中外小说文体进行比较,形成其史传小说文体观,这种文体观也影响到其小说翻译和创作的语体选择”[3]。因此,作为经典诗学的一部分,《史记》对《海外轩渠录》的翻译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当前,对《海外轩渠录》的研究多集中在不同《格列佛游记》译本的语言特色研究和意识形态改写上,鲜有文章涉及《史记》笔法对《海外轩渠录》翻译的影响。笔者主要研究《史记》高超的“写人”艺术对《海外轩渠录》译写人物特征、刻画人物形象、再现人物神韵的影响,揭示目的语社会的经典文学样式对译者翻译的导向作用,以便深化对《海外轩渠录》译文的认识。

一、代言 —— 人物语言个性化

“《史记》与小说,都以刻画富有个性的人物形象为主要目的”[4]118。《史记》中的人物之所以栩栩如生、充满个性,与其用人物自己的言行表现其个性是分不开的。与此相比,“叙述语言在肖像描写、环境描写、背景介绍、连贯情节等方面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但用于表露人物的性格、思想就不如人物自身的语言得力”[4]89。因此,《史记》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上,往往站在人物的立场上替人物代言,使读者感到如闻其声,如临其境。林纾在《海外轩渠录》中也师法“代言”的史家笔法,“根据原著设定的说话人的历史背景、实时场景和心情等,适度想象”[5]主人公的说话和动作,使读者获得更真实的阅读体验和心理感受,进而达到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互动。如:

例1:She made me some general questions about my country and my travels, which I answered as distinctly and in as few words as I could. She asked whether I could be content to live at court. I bowed down to the board of the table, and humbly answered that I was my master′s slave, but if I were at my own disposal, I should be proud to devote my life to her Majesty′s service. She then asked my master, whether he was willing to sell me at a good price.[6]130-131(加粗部分乃笔者所为,下同)

林译:后作寒暄问余曰:“卿至自何国”,余以简语对。后曰:“卿即居余宫中可耶?”余稽首言曰:“奴星为草莽臣之厮役。果中宫以诰命主人者,奴子当无不从命。”后乃问主翁曰:“吾以良价市,汝允余耶?”[1]61

原文是以第三人称叙述大人国皇后“she”询问格列佛来自何处,是否满意宫廷生活,是否愿意离开原主人陪伴在皇后左右。而译文则将叙述转为对话,并且按照尊卑等级关系,将每处的人称都转换成对应的指称,如在皇后面前,“我”自称为“奴星”“奴子”,以显示出态度的谦卑和对皇后的尊敬;皇后对“我”亲近,因此称“我”为“卿”,而把“我”的主人称为“汝”,亲疏关系显而易见。此外,“我”称主人为“草莽臣”,也可以看出“我”对主人的厌恶、对皇后的谄媚以及作为一名来自文明国家的人对于野蛮文明下的人种的讽刺。林纾设身处地,以格列佛的口吻直接和皇后对话,让格列佛通过自己之口说出所思所想,如此化静为动的方式,使人物自己开口说话,增加了人物个性的真实感和形象感。此外,林纾将原文大部分叙述转为对话,也贴近了传统小说读者的阅读习惯,符合当时的诗学形态。

林纾替人物代言,除了将叙述转为对话外,还经常改写人物对话,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将原文的陈述句改为反问句。如:

例2 :… to let him know, that I thought it would not become me, who was a foreigner, to interfere with parties; but I was ready, with the hazard of my life, to defend his person and state against all invaders.[6]50

林译:余答曰……惟羁旅之人,焉敢与军事?然条约中已许身报皇帝矣!今且奈何?[1]25

对比原文和译文可知,原文是陈述句式,表达格列佛甘愿为捍卫君主的尊严和国家的安全而献身,而译文则以反问句巧妙地把语义转换成:格列佛作为一个外来客,并不愿参与国事,但是无奈已签署保卫别国的条约,因此不得不遵循条约,行使职责。原文表达出格列佛甘愿为保卫国家而献身的无畏精神,而在林纾的译笔下,人物的情感态度发生了变化,格列佛表现出不情愿参战的一面。此外,林纾在句末添加“今且奈何”一句反问,也加重了格列佛无奈的程度。原文和译文中人物情感的反转,表现出林纾对格列佛参战助别国抗敌持反对态度。联系当时晚清的社会现实,读者可以了解到作为反对辛亥革命以暴力的形式推翻清政府的“保皇派”,林纾是借翻译作品来表达他的政治立场,这也映射了林纾借“代言”的史家笔法来表达其翻译旨趣的特点。

二、 夸张——人物肖像生动化

对人物的肖像描写可以暗示人物的内在气质,“《史记》在刻画人物形象、描绘重要场面时常常使用夸张的手法”[4]131。在《史记·项羽本纪》的“垓下之围”一段中,司马迁描写项羽道:“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7]71显然,这是司马迁以夸张的手法来表现项羽的英雄气概。司马迁这种放大人物特性、提升艺术效果的创作手法,为后世小说所发展并沿用。《海外轩渠录》中就有不少林纾“夸张化”的笔触,译者通过夸张手法来描绘一些画面或人物的特点,使原文的描写更加淋漓尽致、文意更加通畅。如:

例3:…the hue both of that and the dug so verified with spots, pimples and freckles, that nothing cold appear more nauseous…[6]115

林译:红紫驳色,星星作斑点,小疣无数,杂以黄疸,其丑万状。[1]53

例3原文描写的是格列佛在看到大人国的主妇哺育婴儿时,注意到她的乳房布满了黑点、丘疹以及雀斑,形象丑陋,令人不喜。而林纾在翻译时发挥想象,将其创作与翻译融为一体,添加了“红紫驳色”来描绘主妇乳房的颜色,以具体的颜色词令人物形象视觉化,力求提供读者真实的画面感和心理感受。而“spots”“pimples”“freckles”等,都各自落实到具体的指代上,以“星星”“无数”“杂”等字眼,突出这些斑点的众多和分布的凌乱。译者透过大人国女性生活习俗的粗糙来反映这个国家人民的野蛮习性。如此“浓浓地渲染一下,增添了人物和情景的可笑”[8]271,也在诙谐之中加强了原文的讽刺意味。如:

例4:…and to ease myself with making water; which I very plentifully did, to the great astonishment of the people; who, conjecturing by my motion what I was going to do, immediately opened to the right and left on that side, to avoid the torrent, which fell with such noise and violence from me.[6]11

林译:余得侧身便旋矣,其溺汪洋,众复大骇,不知其所以然,大呼四奔,听此狂流猛逝而去。[1]6

例4中记录了格列佛在航海中遭遇暴风雨,最后漂流到一处海岛上,被小人国人民俘获的过程。原文中,作者斯威佛特以直白平实的语言描写格列佛如厕以及小人国人民对格列佛的表现感到万分惶恐的诙谐场景。林纾以“其溺汪洋”“大骇”“大呼四奔”“狂流猛逝”等一系列描写动作和声音的动态化修饰语,绘声绘色地描写出小人国人民看到力量、体形悬殊巨大的格列佛的如厕场景,遭受到惊吓后四处逃窜、争相奔命的慌张情态。此处夸张的语言增强了译文的喜剧效果,暴露出格列佛举止粗俗不雅的一面。林纾采用夸张的艺术手法表现人物的形象特点,“这里补充一下,那里润饰一下,因而语言更具体、情景更活泼,整个描述笔酣墨饱”[8]271。

三、 虚事实写——人物心理明晰化

在人物内心的刻画上,《史记》在吸收先秦史传精华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和创新,不仅通过替人物“代言”,以人物之口暴露内心所想,还通过丰富的想象力、描写人物的神态举止,表现其心理活动,赋予人物崭新的精神面貌。在《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当卓文君偷听司马相如弹琴时,“心悦而好之,恐不得当也”[7]568,司马迁仅靠“悦”“好”“恐”三个字,就将卓文君心里既喜悦又惶恐、喜忧参半的复杂心理表现出来。同样地,在《海外轩渠录》中,林纾在刻画人物内心时,也通过合理想象,采用“虚事实写”的《史记》笔法,补充了大量心理描写,把人物暗藏的心理变化过程清晰地展示出来。如:

例5:…the colonel and his officers were in much pain, especially when they saw me take out my penknife: but I soon put them out of fear; for, looking mildly, and immediately cutting the strings he was bound with, I set him gently on the ground, and away he ran.[6]21

林译:巡警大臣状亦甚悲,余又从囊出小刀,则掌中小人尤震。余笑,而立释其惑,盖出刃者,释其缚,非杀之也。且徐徐置之地上,囚大悦而奔。[1]11

原文中,小人国国民在皇帝的带领下前来观看格列佛,不料竟有“细民”违反秩序,以箭矢射中格列佛左眼,皇帝下令逮捕闹事的人并交予格列佛处置。格列佛将大家放在手上悬空来吓唬他们。这些人感到无比恐惧,相继嚎叫痛哭。原文中依次出现的“pain”和“fear”被林纾翻译为“悲”和“震”,表现出小人国国民的伤心和恐惧。然而和原文不同的是,林纾还增译了“笑”和“大悦”两处。译者让格列佛“笑”的意思有两层:一是格列佛有权把袭击他的人握在手中任意惩罚,使其“报复心”得到满足而开心地笑;再者,看到小人国国民不经折磨,稍作吓唬就鬼哭狼嚎,场面滑稽,引人讥笑。而“大悦”则表现出处于生死之交的人们获得生路后的狂喜。这两处增译的动词,与人物当下的心情十分贴切,林纾活灵活现地再现了当时的滑稽场面,也让读者直观地感受到人物潜藏的心理变化过程,反映了人物不同的性格特点。

四、结 语

“史传是独具中国特色的一种叙事范型,对中国文学叙事传统的影响全面而深远”[9]。对于深受中国史传文学熏陶的林纾来说,译介外国小说时常以古文义法比附外国小说的结构和布局,是中西文学共有的文心使然。中西方不同的诗学传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特定时代背景下译者对翻译策略的选择,进而引起了小说翻译中人物形象的变形。笔者梳理《史记》笔法对林译《海外轩渠录》人物刻画的影响,旨在揭示目的语社会中的经典文学样式对译者翻译的导向作用,阐明林译的成功与其师法古文的艺术风格进行翻译的尝试是分不开的。林纾的成功经验值得翻译研究者借鉴,并反思如何从传统文学资源中汲取精华,提升翻译水平。

[1] 斯威佛特.海外轩渠录[M].林纾,魏易,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

[2] 陈希澎.十字军英雄记[M].上海:商务印书馆,1906.

[3] 何云涛.清末民初小说语体研究[D].天津:南开大学,2013.

[4] 张新科.《史记》与中国文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5] 林元彪.文章学视野下的林纾翻译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2.

[6] Swift J. Gulliver′s Travels [M]. Beijing: Central Compilation & Translation Press, 2013.

[7] 司马迁.史记[M].呼伦贝尔: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6.

[8] 钱钟书.林纾的翻译[G]//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翻译通讯》编辑部.翻译研究论文集(1894-1949).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4.

[9] 倪爱珍.史传与中国文学叙事传统——作为纪实型叙事体裁的史传[J].中国比较文学,2014(4):72-83.

(责任编辑 王治涛)

Study of Effect of Writing Methods ofShihChion the Characterization inGulliver′sTravelsby LIN Shu

WANG Xue
(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Wuhu 241000, China)

In order to illustrate the impact of writing methods ofShihChiupon LIN Shu′s strategies in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his translation ofGulliver′sTravels, the characters′ speech, portraits and psychology are conducted on the original text and the translated one. His translation ofGulliver′sTravelspresents many typical features ofShihChiin portraying personal images. Specifically, LIN Shu has modified the personalized dialogue to highlight characters′ personality, adopted the artistic technique of overstatement to embody characters′ external features, embellished character images with imagination to depict characters′ internal world. Thus the characters will be more personalized, stereoscopic and authentic.

Gulliver′sTravels; LIN Shu; writing methods ofShihChi

2016-10-10

王 雪(1990-),女,安徽亳州人,在读硕士,主要从事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

安徽师范大学2016年度研究生科研创新与实践项目“林译小说叙事‘义法’研究” (编号:2016yks023)的部分成果.

10.3969/j.issn.1674-5035.2017.01.005

H315

A

1674-5035(2017)01-0021-04

猜你喜欢

格列佛林纾史记
少年品读 史记
少年品读 史记
格列佛游记之利立浦特游记
少年品读 史记
少年品读 史记
格列佛游记
林纾当众烧借据
回望林纾:孝道、爱道与友道
外婆的荔枝,如何影响了林纾的人生观
拥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