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切近本原时空场景的学者自传:《我的两万五千天》

2017-03-11谭汝为

文化学刊 2017年2期
关键词:人生

谭汝为

切近本原时空场景的学者自传:《我的两万五千天》

谭汝为

老友袁钟瑞先生的回忆录《我的两万五千天》即将问梓,嘱我作序。孟子曰:“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钟瑞兄祖籍河北玉田,1946年出生于天津,在津京两地读完高中后到内蒙古草原下乡插队。在北京汇文中学求学八年期间(包括初中高中六年,另加“文革”初期滞留学校两年),打下了广博且牢固的文化根基,具备了灵活变通的自学能力,为一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艰难的人生道路上,曾先后从事过农民、售货员、工人、教师、文秘等多种职业。“文革”结束后,返程回京,工作之余刻苦读书自学,从1981年到1986年,他先后获取四本学历文凭——北京市总工会职工大学中文专业专科毕业证书、北京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文专业专科毕业证书、本科毕业证书和文学学士学位证书——先后出席在人民大会堂和全国政协礼堂举行的北京市高自考毕业典礼,分别接受由中央政治局委员邓力群、胡乔木、习仲勋颁发的文凭,成为全国读书自学活动的标兵。后奉调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任普通话推广处处长,为普通话在全国的普及推广做出巨大贡献。退休后,接任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为语文现代化事业贡献力量。七年前,我曾写《诗赠袁钟瑞先生》,简略概括了他的性情和人生,兹列于下:

京华袁钟瑞,睿智且深邃!落笔去冗言,立论求迪诲。侃侃见哲理,谔谔振昏聩!沽水陶谐情,汇文严师惠。人生历练广,草原育珠翠。大任劳筋骨,疾风知劲卉。东风阴霾扫,皓月澄五内。推普功其首,规范愿景绘。古今当兼容,高瓴论兴废。神州多知己,雅言纫蕾蓓。嘤鸣求友声,相知当联袂。钱塘蛤蟆鼓,基辅绕梁味。倾心诗酒谈,妙语天花坠。长空鹰隼翔,颉颃标云旆。有志者有成,无私人无畏。所幸薪火传,学苑滋兰蕙。语言贵创新,吾侪当纵轡。三化待引领,母语天下最!

2009-12-11清晨写于北语招待所这首诗作有三处文字须加注释:所谓“钱塘蛤蟆鼓”,指2008年11月“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杭州年会”招待晚宴,钟瑞兄邀我即兴表演传统相声《蛤蟆鼓》;所谓“基辅绕梁味”,指2009年9月出席“中华吟诵周开幕式暨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吟诵分会成立”大会后,钟瑞兄在北京基辅餐厅宴请友人,共同欣赏乌克兰艺术家演唱苏俄传统歌曲;所谓“三化待引领”,指“中国语文现代化”的三大目标:规范化、信息化和国际化。

袁钟瑞这部回忆录为什么取“两万五千天”为书名呢?作者解释说:“一年有三百六十五天,七十年是两万五千五百天。我从出生到现在,蹒跚地走了两万五千多天了。先是走狭窄凹凸的小路,后来是坎坷弯曲的山路,一直走了三十三年,才跳出了崎岖和颠簸,踏上一条宽阔平坦的大道,……。”从1946到2016,作者经历这七十年的社会背景,亲闻、亲历的同代人都很熟悉。

钟瑞兄从降临人世始,家庭出身之厄运,笼罩了他人生的前三十三年。出身好或坏,任何一个新生儿都不能选择,任何人都无法逃避这种命运。在这与生俱来的曲折、坎坷和歧视的噩梦中,他曾存有的理想和憧憬,曾试图进行的奋斗和挣扎,都被无情的现实一一击碎,常年陷入失败、失落、失望的精神泥沼中;但他却并没有被艰难困苦击垮,终于在33岁那年(1979)和全国人民一起,共同迎来正义阳光的普照,和许多同龄人一样,他从困境中崛起,自强不息,脱颖而出,承担起时代大任,并走向成功。其过人之处有四:

首先,少年时代聪颖好学、博览群书,尤其在北京汇文中学八年的读书生涯,文理兼优,夯实了受益终生的文化功底。文史哲知识的积累,开拓心胸,扩展视野,提升素质;数理化学科原理,有助于逻辑思维的训练;诗歌、音乐、戏曲等多种爱好,有助于形象思维的培养;尤其是善于归纳、总结和升华的思维逻辑以及灵活变通的自学方法的掌握,为他的人生跋涉及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文化基础。

其次,他胸襟宽阔、生性幽默、待人坦诚,不乏浪漫。“性情中人”的精神素养,始终或明或暗地充塞着、支撑着一颗善良无瑕的心灵,帮他穿越迷雾,渡过难关,战胜那梦魇般逆境。

第三,孟子有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几十年来,他从事过十种职业和二十多个工作岗位——当过农民、售货员、民办教师、副校长、非正式公社干部、粮油政策管理员、食堂管理员、果园工人、房管所人口普查员、施工员、文书、先后担任区教育局秘书、办公室副主任、体制改革办公室副主任、国家语委和教育部普通话推广处处长等等——历经磨练,能下能上,积累了丰富的人生经验。

第四,似乎是命运之神的安排,大不幸中却蕴含大幸,祸患连绵后凸显厚福。他身旁有一位心地善良、意志坚定的淑女,与之共过患难,把迎面而来的种种曲折和坎坷踩在脚下。正如作者2013年创作的朗诵诗《我干吗不高兴》所言:“我身边虽然没有美女环绕,但有一位女性伴我风雨人生。我姓袁她姓孟,我们一起圆梦,我干吗不高兴?”另外,在人生每一个转折阶段,都幸遇“贵人呵护”,如有神助。例如他高中阶段的班主任王瑷东老师、香山公社的张兴业书记、宣武区教育局房管所所长王永义、宣武区教育局党委书记于瑞琳等等,这些普通人的心灵犹如无瑕的明珠,即使在漆黑的长夜,仍闪烁着真善美的灵光。这些人和事,在书中都有感人的描述,兹不赘述。

通读《我的两万五千天》书稿,归纳其四个特点:

(一)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是我国现实主义民间文学的传统。《我的两万五千天》是普通人写的自传体回忆录。一个人的人生经历,似乎微不足道,难登庙堂,但它却可以反映出大历史和大时代的特色。

例如书中写父母离婚:“父亲出狱前社会上就开始宣传新中国的《婚姻法》。妈妈当时只有二十二岁,为什么要守着一个在监狱里服刑,更年长二十九岁,又穷得叮当响的老头子当小老婆呢?毫无道理,因此她毫无犹豫地参加了新婚姻法的宣传。评剧《刘巧儿》里“这一次我可要自己找婆家”的唱词是很有激励作用的。父亲出狱后到天津家里,妈妈根本认不出他是谁,难怪呢,此前妈妈跟父亲总共才同居过十八天哪!一俟父亲出狱,他们就心平气和地离婚了。四位太太离了三位。尽管《婚姻法》容许旧社会遗留下来的一夫多妻家庭,但此时的父亲两手攥空拳,养活不起四位太太了。应了《红楼梦》里说的‘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家庭篇)

再如写下乡后参加村支部组织的党课学习:“我参加了村支部组织的党课学习,听贫下中农代表给我讲党课,听文盲给我讲共产主义理想,听当年的盲流给我讲中共党史,哪怕他们讲出多少荒唐谬误,我也要认真地听。到了5月4号,大队团支部居然请我讲“五四”运动,好像我参加过火烧赵家楼似的。”(谋生篇)

历史典籍和教科书关注宏观大事件,记载叱诧风云的大人物,至于普通人的行踪只得略去不表。这本书所叙述的凡人琐事,亲闻亲见亲历,真实可信,栩栩如生,给大时代、大历史做微观的注解和形象的补充,犹如参天大树弘枝硕干上的点点绿叶,恰似汇入一江春水中的涓涓溪流,窥斑见豹,一叶知秋。

(二)纯用白描,有味无痕

这部自传体的回忆录纯用白描,没有文学性的虚构、修饰、渲染和夸张,甚至几乎没有明显的褒贬评论,但读者在阅读后,可自行进行道义判断。

例如写下乡时的集体劳动和自留地收成:“参加集体劳动的社员大都无精打采,晚出早归磨洋工,干起活来猫盖屎,应付队长糊弄局,队长也只能装聋作哑,视而不见。集体地里的庄稼长势不好,产量很低。但与此同时,每个社员都有自留地,我们这里地广人稀,每人有4分地(0.4亩),而实际上可能超过了半亩地。自家的自留地却精耕细作,庄稼都绿油油的,长势旺盛,单位产量至少是集体耕地的两倍。我和秀清结婚后也分了0.9亩自留地,“傻子过年瞧街坊”,别人种谷子,我们也种上谷子。这谷子委托给一个社员代耕,秋收时,我们要谷粒,把谷草留给他作为酬劳。这样做实际上是当了一把地主。社员的口粮和喂猪喂鸡用粮都要靠自留地的收成来补充。”(谋生篇)

再如写下乡时不慎丢失了210斤全国粮票:“我们住在通辽大姨家。大姨向我要粮票,我说丢了。大姨根本不信,210斤粮票,丢了?怎么可能?大姨家住不下去了,她家承受不了不交粮票的客人。我们乘火车到了沈阳,同样,姐姐家也要粮票,我们勉强住了几天,也只能离开。那时的沈阳、通辽,不,那时的全中国,没有粮票寸步难行啊。我不能怨恨任何人,只怨恨自己不听秀清的话,丢了巨额粮票!”(爱情篇)

又如写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1982 年4月,我到宣武区成人教育局报名,迈出了自考第一步。后来的经历告诉我们,参加自学考试是一场集读书、笔记、查阅、协作、思考、质疑、切磋、探索,以及奔走、流汗、熬夜、焦躁、期盼、失望、激动、高兴的综合过程。其间,大脑被充分地调动起来,高度亢奋,学习效率之高令自己都惊讶不止。”(求学篇)

自传体回忆录,作者的思想倾向是定盘星,必不可少。这种倾向是思想和情感交融的统一体,是毕生生活经验、文化教养和时代风尚综合而成的。但这种倾向,在作品中只可意会,不宜言传。恩格斯说:“我认为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而不应当特别把它指点出来。”就是说,思想倾向应从客观现实描写中自然体现,而不应用抽象的口号或教条去直接挑明。用比喻说,就是“水中着盐,有味无痕”。

(三)线索清晰,主题鲜明

采用“纪事本末体”,将七十年的经历切分为八个专题(家庭篇、谋生篇、求学篇、爱情篇、事业篇、情义篇、轶事篇、艺术篇)分述,线索清晰,主题鲜明。采用“纪事本末体”,既克服了“编年体”流水账的平铺直叙,也避免了纪传体的零散切割。各专题间不可避免有局部内容的交叉和重合,但有详有略,有分有合,相映成趣,相济互补。

例如叙写与孟秀清(后成为袁夫人)初次见面的场景在“爱情篇”和“艺术篇”中均出现,但文字表述侧重不同:

“第一次排练,我惊喜地发现,担任朗诵(主持)的男生是同学萧复兴,女生竟然就是在女十三中舞台上报幕和在长安街上骑着自行车高呼战斗口号的那个女孩!我现在知道了,她叫孟秀卿(后来改成“清”),是女十五中初三6班的。在排练和演出的过程中,我更加喜欢上了她的朗诵,声情并茂,感情充沛,爱憎分明,与众不同的是她的嗓音刚柔相济,带着天真的稚气和与众不同的磁性魅力,余音绕梁,百听不厌。但是,由于没有男女生交往的胆量,男生跟女生基本上不说话,所以我们之间没有任何面对面的交谈。……12月底,我从沈阳回京,同学拉着我去西单长安大戏院看西城区学生演出的《毛泽东诗词交响组歌》。演出开始,令人激动的是,台上朗诵的女生竟然是孟秀清!因为是专业剧场,麦克和音响很好,所以她的声音十分出色。但我在台下,无缘与她说话。”(爱情篇)

“文革第二年,大家打派仗厌烦了,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很多‘文艺宣传队’,名为宣传毛泽东思想,实为找到了躲避派仗、休闲娱乐、发展自我、尽显才华的机会。我们‘红尖兵’是中学‘四三派’,为庆祝成立一周年,决定创作一组《四三战歌》……共有十三首歌,都是多声部的合唱曲,其中五首歌是我谱的曲。……朗诵(如今叫主持人)是后来成为著名作家的萧复兴和女十五中的初三学生孟秀清(我就是那时认识了秀清),由我当指挥带着排练,登台演出。”(艺术篇)

再如“情义篇”分为“乡间记事”“知青记事”和“京城记事”三个部分。分别记叙了许多感人的故事。例如:“1968年8月我和秀清乘坐知青专列从北京站出发时,同班同学耿梦驹耿送来一个信封,里面有5元钱。耿梦驹的家早就被红卫兵抄了,父母被遣返回原籍,家徒四壁,形影相吊,生活艰难。这5元钱里包含着多么深厚的兄弟情谊啊!”还有,在亚饥饿状态下,村民张凤友、袁玉秀夫妇用猎来的鸟肉宴请素无来往的他;姜老太太请他吃荞面酸菜馅饺子;这种“一饭之恩”令人感慨唏嘘!书中所叙,出身于高级知识分子家庭的小女生芳卉的悲惨遭遇,使人不禁扼腕悲催。

(四)内容丰富,语言生动

全书内容丰富,包罗万象,宛如笑话篓子、故事集锦。请看轶事篇“语言文字轶事”描写在广东推广普通话的故事:“广州市市长黎子流接受群众意见,在公务场合坚持说普通话。黎子流是顺德人,当过江门市长。他讲的顺德话人称‘德语’,说普通话极其困难,出了不少笑话。传说他的笑话有:在中秋酒会上致辞时把‘台湾同胞、海外侨胞’读成‘台湾脓包、海外草包’,把‘站在船上看郊区’说成‘站在床上看娇妻’,还说自己是从‘肛门(江门)那个小地方来的’。黎子流说:‘这些笑话都是把别人的笑话加在我的头上,我不在夫(乎)!’但他承认他分不清‘自觉’和‘拒绝’,把政府工作报告里‘我们要自觉接受人大的监督’读成了‘我们要拒绝接受人大的监督’。黎子流给全省党政干部树立了带头说普通话的好榜样。”(事业篇)

“语言文字轶事”还分别叙述了《“不亦乐乎”怎么读》《简化字“邓”的由来》《汉语拼音采用了罗马字母》《老太太说先秦古汉语》《哪种话省钱就说哪种话》等篇什。“民间轶事”分别叙述了《跟张鑫去接站》《骆驼肉》《批斗张胖子》《小偷的绝招儿》《红楼梦破镜重圆》《满书记来吃饭》《焦参谋长买粮》等篇什。“大城小事”分别叙述了《赵进兴接电话》《棋友刘师傅》《老董逗猴》《陪领导吃饭的四条注意事项》《摄影家协会副主席》《老寿星没来》等篇什。要说讲故事,袁钟瑞并不比袁阔成差,他讲的故事,注重提炼和润色,不枝不蔓,有声有色,铺平垫稳,生动感人。常令人掩卷深思,或动人心弦,催人泪下,或令人忍俊不禁,哑然失笑。

通览全书,这些酸甜苦辣的故事,几乎我都听钟瑞兄讲过,甚至听过不止三五遍,但每次讲述内容皆毫发无爽,可见本书叙事真实可信,也昭示出作者记忆力之卓荦超群。正如作者所言:“我……只是红尘人海中的一介平民。但我相信平民故事虽不像名人故事那样山呼海啸,惊心动魄,却能以其真实、朴实和似曾相识,使人荡气回肠,感慨唏嘘。”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后期,全国数千万青少年学生在突然之间失却了读书学习或升学深造的机会,上山下乡,在艰苦岁月里苦苦挣扎。其中不乏才华横溢却因家庭出身、社会关系等所谓“政治问题”而备受煎熬者,如袁钟瑞的中学同窗孙丕评、肖复兴、江帆等文艺才俊,以及习近平、李克强、王岐山等政治人物。在那个时期,他们悲壮的命运、磨砺与求索、以及在春风浩荡时的脱颖与崛起,皆小异大同。

自传体《我的两万五千天》,就是作者对七十年人生历程的回眸审视,在抒写个人遭际的同时,又昭示出同时代、同命运的知青群体共同的人生经历,其中抒发的内在情感、揭示的人生意蕴,都超越个人与地区,故能拨动读者心弦,为大家所接受——我想,这就是这部回忆录典型意义之所在。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袁钟瑞及其知青群体,度尽劫难,否极泰来,“大任劳筋骨,疾风知劲卉。东风阴霾扫,皓月澄五内”。他们久久深埋地下的才智和热情“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众里寻他千百度”之后,于“蓦然回首”中在自己应有的位置报到入列,成长为共和国真正的脊梁。

2006年底,钟瑞兄从教育部推普处处长的位置上退休后,接任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受聘担任北京市语委专家委员会委员和北京市语言文字测试中心专家委员会主任;参加编写《新中国语言文字工作记事》;主持“《我与汉语拼音》征文评选”和“青年学者语言文字论文评选”;参与评选规范汉字书写国家级特色校,为北京市编写了四本语言文字基础知识读本,两次担任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北京赛区选拔赛的命题和主考官,为各区县讲课、辅导、指导。2013年,任《周有光文集》(共15卷)编委会委员。先后出版的专著有《生活中的语言文字120问》、《奇妙的成语世界》《语言文字工作基础知识》《普通话大讲堂》等。另外,他在全国各地交了数不清的朋友,堪为人生一大收获,也是人生一大乐趣。退休十年,他却度过了比上班时还繁忙时期。用钟瑞的话来说,“这十年弥补了文革动乱造成人生浪费的十年”。

钟瑞兄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生遭际,跌宕起伏、大开大合、苦乐交加,尤其是他那难以遏制的蓬勃热情和艺术才华,令人赞叹不已。作为同时代的人,回想我们的“两万五千天”,悲恨相续,荣辱相生,“此情可待成追忆”?“却话巴山夜雨时”。不禁吟哦苏轼名作《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回首向来萧瑟处”,“一蓑烟雨任平生”。这首词,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景,意境深邃,内蕴丰富,诠释作者人生信念,展现作者精神追求,表现旷达超逸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独到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新,心胸为之阔。晚清词论家郑文焯曾评曰:“坦荡之怀,任天而动。琢句亦瘦逸,能道眼前景,以曲笔写胸臆,倚声能事尽之矣。”此言岂止于论东坡,亦可视为对钟瑞其人其书之恰评也!

2016年5月21日写于天津华苑碧华里寓所

【责任编辑:周 丹】

猜你喜欢

人生
存钱和不存钱的人生,是不一样的
沉重中走出的轻盈人生
俗话说,送礼是人生第三难的事
人生中的某一天
人生悲喜两字之间
人生的另一种表达
独一无二的你
囧态人生
人生也不过一百年
黑白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