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性别语言中的“塔布”现象

2017-03-11陈丛耘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河南新郑451150

文化学刊 2017年2期
关键词:妇女词语

陈丛耘(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河南 新郑 451150)

性别语言中的“塔布”现象

陈丛耘
(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河南 新郑 451150)

“禁忌”一词在西方人类文化学、社会学的研究领域中有一个专用名词,叫做“塔布”,在性别语言这个领域中也产生了不少的“塔布”现象。有这样几种表现:(1)性禁忌词语;(2)婚姻、产育禁忌词语;(3)方位禁忌词语;(4)日常生活禁忌词语。

性别语言;禁忌;塔布

一、“塔布”与“禁忌”

“禁忌”一词在西方人类文化学、社会学的研究领域中有一个专用名词,叫做“塔布(Taboo)”。本为波里尼西亚汤加岛人土语,英国探险家库克在与当地居民接触时,发现他们只允许国王、酋长、僧侣使用,不允许其他人使用,当地居民称之为“塔布”。“塔布”的本义是指:禁止同“神圣”事物或“不祥”“不洁”事物接近,否则将会受到某种惩罚。显然,塔布就是禁忌。后来塔布这个词作为禁忌的专用名词被广泛使用。

“禁忌”这一现象广泛存在于各个领域,而在语言领域中犹为突出。语言塔布主要指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把语言作为灵物崇拜,二是语言的禁用或替代。大批禁忌词语的使用使得“塔布”成了人类最古老的无形法律。在性别语言这个领域中,由于受到各种传统文化的影响,比如礼仪制度、性别歧视、世俗观念、宗教信仰等等,也产生了不少的“塔布”现象。

19世纪30年代的美国,corset(紧身衣)、shin(胫骨)、leg(胫)、woman(妇女)都成了语言禁忌的对象,女士们对被称作woman非常反感,因为在当时的美国,“妇女”的意思是指社会下层的有失教养的女人。甚至美国政府在20世纪70年代通过了一条法令,禁止在广播电视等媒体中使用7个“四字母词”:fuck(交媾),piss(小便),shit(粪便),cunt(阴道),tit(乳头),motherfucker(乱伦之子),cocksucker(口淫者)。

中国是礼仪之邦,妇女礼仪则是其主要的构成部分。在中国传统社会里,妇女礼仪说到底就是禁忌!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礼”是一种禁忌,一种无形的法律,违反礼仪就是犯了禁,犯了法,因此在中国古代对女性的禁忌特别多,记录女性禁忌的词语也就自然地构成了一个庞大的系统,透过这些词语我们可以看到架在中国妇女头上的各种枷锁和刑具,种种扭曲妇女人格、个性的不成文的法律条款就像防贼似的防范妇女“越轨”、违禁、觉醒和反抗。

西蒙娜·德·波伏瓦在她的巨著《第二性别》中说:“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变成的。没有任何生理上、心理上或经济上的生命,能决定人类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而是作为整体的文明,产生出这居于男性和无性之间的所谓女性。仅仅是因为他人的介入,一个人才会被造成这另一性别。”她所强调的“另一性别”无疑包含了畸形的、被压抑的内涵,而促成这种畸形的则是成文和不成文的礼仪和禁忌。就是在种种扭曲人性的禁忌的压抑下,中国古代妇女变成了毫无人格个性可言的、受别人任意支配的木乃伊。

中国古代女子的命运多掌握在他人手中,言行稍有不慎便会招致不幸。被称为“女人之大德”的女子四德之二“妇言”的规范是:“择词而说,不道恶语,时然后言,不厌于人。”(班昭《女诫》)因此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有关女子言语禁忌的训诫随处可见:“妇教有四,言居其一。心应万事,匪言曷宣?言而中节,可以免悔。发不当理,祸必随之。……孔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明·仁教皇后《内训·慎言章第三》)

二、性别语言中“塔布”的几种表现

(一)性禁忌词语

“性”是古老而永恒的话题,作为一种禁忌是世界性的普遍文化现象。而这种禁忌,本质上往往又是女性的禁忌,而且是贯穿女人一生的禁忌。在上古时代母系氏族社会时期,女性受到特别的崇拜,这是女人在社会生产领域中所处的地位决定的。生殖是最原始的物种延续的方式,在古代人看来,性的意义主要在生殖方面。到了中古时代,随着生产和生产方式的改变,财产被男性所垄断,繁衍人类已不再是性的主要目的,女人不再与神圣的生殖联系在一起,对女性的歧视和迫害就开始了。随之也就产生了众多的性禁忌的词语,在中国尤为典型的有:贞节、节妇、烈女。

中国女子未出嫁前为女,出嫁后为妇。烈女特指殉节的女子,而节妇则特指死守贞操不再嫁的妇女。这显然是中国妇女贞节观的集中体现。中国有句俗话:好马不配二鞍,好女不嫁二男。形象地诠释了所谓的“贞节观”:妇女对丈夫必须忠贞不二,不失身,不改嫁,甚至以死殉夫。贞节观念的具体内容有三项:童贞、妇贞、从一而贞。

所谓童贞,指婚前少女守贞,即婚前绝对禁止有性行为,必须守身如玉。

由于我国婚姻家庭社会工作仍处于探索阶段,其岗位体系不健全、薪酬待遇偏低、行政干预过多等多方面因素导致专门从事婚姻家庭社会工作的人员数量有限,目前在岗的大部分工作人员仍是非专业和半专业人员,社会工作人才匮乏。加之市场导向的家庭社会工作服务更趋于利益化,数量颇多的婚姻家庭服务机构的质量和水平参差不齐,专业社工机构数量较少,不能有效地集聚婚姻家庭社工行业的专业人才, 真正发挥社工的专业作用。

妇贞是指为人妻者必从一而终,坚守自己的贞操,做到遇难不屈,威逼不从,宁死不辱。其具体的含义可概括为:丈夫在世不离婚,丈夫去世不改嫁;更有甚者,丈夫去世殉夫而死。班昭在《女诫》中说:“夫者天也。天固不可逃,夫固不可离也。行为神祗,天则罚之;礼仪有愆,夫则薄之。”因此,“夫有再娶之义、妇无二适之文。”夫是妻之天,不可逃,不可离,必须从一而终。这种贞节观对古代、近代及至现代妇女的毒害最深。有多少妇女默默地过着百依百顺、忍气吞声的日子;有多少女子任凭丈夫、公婆百般摧残,毫无反抗;有多少妻子眼睁睁地看着丈夫寻欢纳妾而束手无策。

(二)婚姻、产育禁忌词语

中国女子从月经来潮、婚恋、出嫁,直至怀孕生孩子,都有一整套的禁忌词语。

妇女月经来潮、本是极自然的生理现象。女子的月经来潮的周期与地球在自转中围绕太阳公转的周期是相应的。是机能正常的重要标志。然而中国古代对女人的经血非常忌讳。月经被称为“天癸”,有了“天癸”,便有了嫁人的资格,而这个“天癸”又是被忌讳的东西,比如:《礼记·内则》说:妻子来了月经,要居于“侧室”之中被隔离。现代女子来月经,也不愿直接说出,一般讳称为“倒霉了”“来例假了”“不舒服了”等等。

因婚姻禁忌而引起的避讳也很多。汉族流传着大量谚语,如“猪猴不到头”“龙虎两相斗”“白马畏青牛”“女子属养守空房”指的是属相相克的两个人不能通婚。山东有“一年两个春,死了丈夫断了根”的说法,是说一年内如果有两个立春日,就不能在这一年内结婚。在台湾的某些地方,出嫁时忌遇出殡,说是“凶冲喜”“祸不单行”,也忌遇另外的出嫁者,说是“福无双至”。闹洞房时忌姑母、小姑在场,因“姑”与“孤”同音。

妊娠怀孕是女人繁衍生命最普遍的现象,而怀孕、产血却有许多避讳和禁忌的词。怀孕的避讳词常用的是“身怀六甲”。“六甲”是指六十组干支中“甲”字起头的六组,即甲子、甲寅、甲辰、甲午、甲申、甲戌,传说为天帝造物之日,后以之谓妇女怀孕。旧时孕妇被称为“双身人”“四眼人”,忌她们参加婚礼、丧礼、祭礼等活动,否则被视为不吉利。在不少方言区如广州及浙江、江苏、上海等吴语区,则叫做“有喜”。北京话叫做“重身子”。临产则叫做“临盆”“临月”。生的是男孩,称为“弄璋”,生的是女孩称为“弄瓦”。“弄璋”“弄瓦”二词出自《诗·小雅·斯干》:“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之衣裳,载弄之璋”。诗意为祝所生男子成长后为王侯,执圭璧,后因称生男为“弄璋”。“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瓦”是古代女子纺织所用的纺砖,后将生女曰“弄瓦”。“弄璋”“弄瓦”虽一字之差,但说明了中国女子从降生的那一刻起就遭遇到了不平等的待遇。

巴金先生名著《家》,叙述了一个令人十分痛心的故事,高家大孙媳瑞珏即将临产,陈姨太以“避血光”为借口,将其赶出高宅,暂居城外,结果被活活害死。那么,什么是“避血光”呢?“避血光”是女子生产的禁忌语。“血光”,原意是血的光泽,也指“血光之灾”,即指流血或杀身之祸。迷信认为妇女的产血有巨大的杀伤力,会给接近她的人们带来不幸。因此临产的妇女不仅得不到应有的关爱,反而遭受精神和肉体的种种摧残。怀孕数月要出居别宫或居侧室;孕期必目不斜视,耳不妄听,忌视恶色,忌听恶言;不得靠近神龛;不得参加祭祀;不得参与他人婚礼;忌食狗肉、兔肉、龟肉、生姜等等,不一而足。众多的规戒束缚着孕妇身心,加以旧时医疗条件差,以致旧时妇女难产多,因难产而死亡者多,这样,人们对生产的恐惧感就更强。最终,将种种不幸多归咎于妇女的产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妇女产育的禁忌和礼仪的记载不计其数。

对孕妇的忌讳在不同的民族有类似的说法。据《中华民俗词典》载,瑶族对妇女怀孕的禁忌因怀孕不同的月份而定:1月、7月怀孕,胎魂在正门,忌挖地和修理正门;2月、8月怀孕,胎魂在庭院,忌挖地和烧火,禁在庭院存放重物;3月、9月怀孕,胎魂在舂米的臼里,忌移动米臼;4月、10月怀孕,胎魂在厨房里,忌在厨房淋水;5月、11月怀孕,胎魂在卧室;6月、12月怀孕,胎魂在孕妇腹腔,忌将孕妇衣服泡在开水里。种种禁忌,实质是相同的,那就是歧视妇女。

(三)方位禁忌词语

我们从汉字构造本身也能获得同样的认识:《说文》:“东,动也,从木。官溥说从日在木中。”在古人的意识中,东方是和太阳联系在一起的。同时,东方和木也是有联系的,古代神话传说太阳住在东方名为扶桑的大树上。而“动”的含义是指东风一吹,万物复苏,动起来了。

《说文》:“西,鸟在巢上,象形,日在西方而鸟栖,故因以为东西之西。”日落西山,鸟栖于巢。西是栖息的引申义。西方是日落之地。自然也是黑暗之地。

《说文》:“北,背也,从二人相背。”北的原义是脊背,北是背的初文。南面为阳,背面即北面就为阴。因此北为幽暗之地,亦称幽都,是与黑暗、寒冷联系在一起的。

依据上述诠释,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东方是日升之地,东方主生,属阳。西方是日落之地,西为阴。而在阴阳二分的哲学的范畴中男性为阳,女性为阴,于是女性与西方交织在一起,指称女子及所在方位时便常常冠之以“西”字。美丽的女子称为西施、西子。“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西子”即西施,春秋越国美女,后泛指美女。

“西王母”是中国古代神话中最有地位的女神之一,长生不老的象征。西王母不仅是个女神,更是西方神灵世界的主宰。凡界的人们期盼着死后灵魂能升入西天去见西王母,从而列入神灵的行列。至今仍将死亡称为“上西天”“命归西天”“西归”等等。这些均用作死亡的委婉词。

上述种种东男西女的现象显然反映了中国男阳女阴的观念,这与中国男尊女卑的道德观念是一脉相传的。东在前西在后,不仅仅是一种构词现象,它体现了华夏文化的特征。西为卑,东则为尊,东母、东后、东皇、东君、东宫均为尊。

汉语中有“寿比南山不老松”的祝词,这里南的含义是明确的,它象征着生命、长寿。寿比南山即长生不老。而北方为幽阴之处。南为富贵,北为卑服,故而女子又与北方相联系。

“北堂”是古代居室东房的后部,为妇女盥洗之所。《礼仪·士婚礼》:“妇洗在北堂”,后因以“北堂”指主妇居处。唐朝韩愈《示儿》诗曰:“主妇治北堂,膳服适戚疏。”再以后因母亲常住北堂,“北堂”也就直接代称母亲,同时也以“北堂”指称祖母。《红楼梦》(94回)中写贾宝玉为讨老太太的喜欢,为贾母作诗:“海棠何事忽摧,今日繁花为底开?应是北堂增寿考,一阳旋复占先梅”。“北堂”在这里应指贾母。

此外,古代皇后所居之地称为“北宫”;而“北里”则泛称娼妓聚居之地。

在上述南北对举词中,均以南喻美好、喻富贵,以北喻凶恶、喻卑贱。中国古代,君主帝王均坐北朝南。南贵北卑则显而易见。

(四)日常生活禁忌词语

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有些生理现象,尤其是女性,是不便当众说出的,于是形成了一批与人的生理活动相关的避讳词语,例如:出恭、出小恭、净手、解手、解大手、解小手、一号、去卫生间、去洗手间等等,均为大小便的委婉说法。现代女同志则更多的将厕所戏称为“一号”,至于为什么将厕所叫做“一号”则无从考证,也许从某种意义上说大小便也是头等大事吧。此外,有些地方还称作为“唱歌”。

至于两性关系纯属隐私,避讳词自然就更多。古代文学作品中常以“云雨”指男女合欢。《文选。宋玉<高唐赋>序》叙说楚襄王问宋玉:“这是什么气?”宋玉对答说:“这叫做朝云。”楚襄王又问:“为什么叫朝云呢?”宋玉回答说“楚怀王曾游高唐,梦中与巫山神女相会,神女临去说自己: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后来就用“云雨”指男女欢会。《红楼梦》第六回:“说到云雨私情,羞得袭人掩面伏身而笑。”

在中国历史上,人们对性的认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是有着不同的看法的。在古代相当长的一个时期人们把它看成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自然欲望。正如孟子所说:“食色,性也。”(《孟子·告子上》)《诗经》中描写的桑间陌上的男欢女爱是多么的天真无邪。然而自朱熹提倡独尊儒术后,儒家伦理占了统治地位,“性”成了只能在暗地里偷偷摸摸的事,即使是极正常的两性关系也是见不得阳光的。对于不正常的两性关系,避讳语就更多了。常用的有“外遇”“风流债”“出轨”“野合”“婚外情”“戴绿帽”“走野路”。现代社会中较普遍的用法是“发生关系”、对一些有职权的称之为“搞腐化”,社会上还有一种诙谐的说法:“低层百姓搞流氓活动,中层干部搞娱乐活动,上层领导搞健身运动”,而最时髦的说法莫过于“做爱”了,这是近年来引进的产物。“安全套”,以前称之为避孕套,几年前人们说起来还是讳莫如深,即使到药房里领取安全套,许多青年男女也是羞羞答答。而现在,“安全套”是频频见之于报章,以至在文新报业集团新闻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2004年度流行语报告》中,“安全套”还与“防艾”一起被列入2004年度健康类十大流行语。可见,时代正在发生变化。禁忌语也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被“解禁”。

【责任编辑:王 崇】

H030

A

1673-7725(2017)02-0214-05

2016-12-15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2016年度一般项目“汉语性别成分的语序变化规律研究”(项目编号16BYY05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陈丛耘(1957-),女,江苏南通人,教授,主要从事社会语言学、汉语语用学、对外汉语教学法研究。

猜你喜欢

妇女词语
容易混淆的词语
容易混淆的词语
找词语
漳浦县妇联走访慰问“两癌”贫困妇女
词语ABC
如何提升妇女获得感——陕西妇联持续深化改革
当代妇女的工作
一枚词语一门静
《妇女法》也要治未病等9则
强奸罪立法和执法中对妇女的性别歧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