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翻译美学的异同以及影响

2017-03-11孙露西安石油大学外国语学院陕西西安710065

文化学刊 2017年2期
关键词:中西美学哲学

孙露(西安石油大学外国语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5)

中西翻译美学的异同以及影响

孙露
(西安石油大学外国语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5)

中西翻译美学一直深深影响了中西翻译实践。中西美学有相似之处,如两者的起源均与哲学有关,都与文艺美学密不可分;亦有不同之处,如起源心理不同,发展轨迹特点不同,对美的关注点不同,方法论不同,等等。笔者通过对比分析法,多角度分析中西美学的异同,以便用翻译美学更好地指导翻译实践。

中西翻译美学;哲学;美学;文艺美学;译学

方梦之在《译学词典》中这样定义翻译美学:“揭示译学的美学渊源,探讨美学对译学的特殊意义,用美学的观点来认识翻译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并运用美学的基本原理,提出翻译不同文本的审美标准,分析、阐述和解决语际转换中的美学问题。在充分认识翻译审美客体(原文)和审美主体(译者)基本属性的基础上,剖析客体的审美构成和主体的翻译能动作用,明确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关系,提供翻译中审美再现的类型和手段,以指导翻译实践。”[1]东西方译论和美学都有深厚的渊源。J.L.Fortey说:“德国人发现美学,中国人创造美学,法国人欣赏美学。”[2]不同的民族,其文化、社会生活环境不同,这也体现在了翻译美学上。中西翻译美学便在诸多方面有不同之处,当然也存在一些相同之处。

一、中西翻译美学的相同点

(一)两者的起源均与哲学有关

中国传统翻译始于佛经翻译,但因为经义深奥,原语(天竺语)与译语(汉语)之间差异大,译者对译入语理解不够深入,加之当时刚开始翻译,无先例可循,无定规可依,以至于译者各持观点,所以翻译只能求助于先哲之言,一来标规矩以蹈循,二则明是非以自立[3]。当时,普遍流行的翻译理念即为支谦在《法句经序》中引用老子的“美言不信,信言不美”阐述的翻译理念。此外,还有孔子的“仁与美”“中庸”(审美观),孟子的“人格美论”,荀子的“美与伪”等,都既是哲学命题,又是美学命题。加上前面所说的历史因素,促使翻译美学与哲学必然结合。

西方译论,一般认为始于古罗马政治家、哲学家和修辞大师库斯·西塞罗以及古罗马抒情诗人昆塔斯·霍拉斯。西塞罗受柏拉图思想影响较大,他在吸收柏拉图美学观的基础上,提出行文的自然气势美。霍拉斯是西塞罗译学主张的忠实继承者,除行文的自然气势美之外,还提出淡泊美和自然美。两人的翻译主张成功地融合了哲学和美学,成为西方美学译论的始祖。

(二)中西方翻译美学都与文艺美学密不可分

无论西方还是东方翻译理论都与文艺美学密不可分。翻译理论不仅吸取了文艺美学的理论思想和原则,还借鉴了其立论方法。无论中国佛经翻译还是西方其他翻译文本,多是从文学视角去探讨翻译,与古典美学理论联系密切,其本身也被融进了古典文艺美学理论。但是,无论西方还是中国传统翻译美学,在立论和论证上都重直感,不强调形式论证和结构分析;重经验,不强调对客观的语言规范的研究。传统翻译美学与传统的风格学一样,倾向于使用印象性术语,如“直质”“婉丽”等,讲求意会,不尚言传,强调“悟性”[4]。

二、中西美学的不同之处

(一)起源心理不同

一般认为,中国美学起源于以忧患意识和社会伦理为中心的中国哲学,而西方美学则源于乐天意识。[5]“中国历史上无情的阶级对抗关系,从来是笼罩在原始时代保留下来的血缘氏族宗法关系之下的,这种双重关系所形成的文化心理结构,以及在这种文化心理结构的基础上形成的中国哲学,首先考虑的就是人与人的关系,而不是人与物的关系。”[6]人与人的关系不像人与物的关系那样简单,人与人的关系是极其复杂的,人常常找不到出路,忧患心理由此而生。《易·系辞传》云:“作易者,其有忧患乎?”这就是最好的说明。西方重视人与物的关系,文艺复兴时期,薄伽丘等作家宣称发现了此岸的欢乐,这种欢乐意识开启了西方哲学觉醒之路。此后,西方哲学开始强调幸福价值,以及个人追求幸福的权利等,故西方哲学建立在“欢乐意识”基础上。中西美学借助哲学开始生根、萌芽,哲学起源心理的不同也就带来了中西美学的不同。

(二)发展轨迹不同

1.中西美学产生依靠的来源素材不同

“古希腊文明”起源很早,对西方影响重大。西方社会最早的翻译多是对“古希腊文明”的渴求。“古希腊文明”包含范围很广,当时翻译关注的主要有荷马史诗、哲学、文史及雅典的民主政治。翻译题材的广泛导致译论的多样化,而中国译论始终集中在对宗教翻译的评述上。东方高度发达的文明,导致民族故步自封,很少去外面世界学习其他民族的文明。很长一段时间,中国译论始终关注的是宗教,尤其是佛教的翻译。

2.中西美学在语言学方面展开范围不同

西方从古代立论于古典希腊的美学、哲学,到近代立论于古代哲学、词源学、语义学,再到现代关注语言结构和文化以及现代语言学各学科的发展问题。西方语种的亲属关系较易实现同源对应,因而西方译论较早地从美学转向以语言学立论这一层面。而汉语因其相对封闭、独立,较少关注词源学、语义学和历史比较形态学,所以立论依据单一,议论范围相对较窄。

(三)中西美学对美的关注点不同

西方美学讲究“语法逻辑”,关注的是美的本质问题,把文艺美只当作美的本质表现形式来探讨。从古希腊美学最初把美学看成哲学的组成部分,到苏格拉底深受古典美学的影响,探讨扩及美的本质、产生和表现。西方中世纪美学带有浓厚的神学色彩,近代西方美学主要关注的仍是美的性质和形式因素。而中国美学注重语言审美,注重词章,如意与象、虚与实、神与行等。

(四)方法论不同

中国哲人提出哲学命题,一般对命题的内涵和外延不做解释与阐述,为当代及后代留下具体的思考空间,如“神似”“信达雅”,但何为“神”“雅”,历来众说纷纭。而西方则相对较为具体,如“直译”与“意译”。

中国译学注重意象的表现形式,极少关注意象表现形式的内在结构、成因和成分。中国译学注重宏观描写,不注重微观透视。中国盛行诗词,讲究声情并茂,在翻译方面也是如此;而西方盛行叙事史诗和悲剧,重视对文本的深层研究,其翻译美学亦讲求深入研究文本。

(五)典型内涵的差异

1.感觉与感知

中国文化重视感性,而英语重理性、重规则,这在译学亦得到体现。在英语中,语言只是再现工具,没有什么“表现美”,英语中“形”和“意”是统一的。而在中国,“形”与“意”相互独立又相互促进。“‘意’达”是基础,加之“‘形’具”才能称为佳。

2.关于模仿与原创

在中国美学思想中,模仿并不受欢迎。而在西方,“模仿”是西方美学的重要表现手法。备受推崇的如苏格拉底的“艺术模仿”、德国美学家鲁斯的“内模仿”以及德国现象学美学家盖格尔的“模仿价值论”。

(六)探究的深浅不同

我国的译论多是对译文的美学探究和评述,但始终没有超出美学的范畴。纵观我国上千年的翻译论史,评论家众说纷纭,但大抵没有超出直译、意译之争的范畴,也就是美学上的内容与形式(或曰“内容真”与“形式美”)的关系问题。[7]西方译论立足哲学。美学的传统主流延续到19世纪中晚期历史比较语言学兴起才发生转折。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方译论开始转向现代语言学。西方美学流派纷呈,逐渐发展为表现论美学、接受美学、阐述论美学、移情说等。

三、中西美学对译学的影响

毛荣贵认为美学对中国人、中国译论的影响之深是罕见的,也是世界上任何国家和民族文化所无法比拟的。中国历代杰出的翻译理论家自觉或不自觉地在译论中运用了美学理念、范畴、方式和标准。[8]这主要突出表现在许多理论概念源于传统文艺美学理论,如“化境说”“神似说”“风韵译”等。中国译论伴随着中国翻译实践发展而发展,译论以美学为依托,指导、评判着翻译实践,对中国翻译实践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西方美学对译学同样有深远的影响。不同于中方美学对译学的影响,西方美学对译学的影响体现在依然引导译学从美的定义和本质角度探讨翻译的美。此外,译学随着美学朝着多元化、专门化和多科学化的方向发展。方法论上,译学和美学一样向着科学实践发展。综上可知,中西方美学对译学的影响侧重点各有不同。

通过以上比较可见,中西方翻译美学既有共通性,又有各自的特色。翻译美学在当前被认为是一个有中国特色、具有跨学科性和较强操作性、有别于西方翻译理论模式的翻译理论流派,它使中国的翻译理论带上了鲜明的民族特色。[9]刘宓庆认为:“中国的翻译理论体系,完全不必步西方后尘,东西方可以各有千秋,相互借鉴。我们应该有独特的中国气派、中国气质。”[10]

[1]方梦之.译学词典[M].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2004.296.

[2]刘宓庆.关于中国翻译理论的美学思考[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1995,(1):85.

[3][10]刘宓庆.翻译美学导论[M].北京:中国对外出版集团公司,2012.21.227.

[4]黄忠廉,方梦之.应用翻译学[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3.317.

[5][6]高尔太.中国哲学与中国艺术[M].西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版),1982.10.10.

[7][8]毛荣贵.翻译美学[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8.34.

[9]黄忠廉,方梦之.应用翻译学[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3.313

【责任编辑:周 丹】

H059

A

1673-7725(2017)02-0205-03

2016-11-30

孙露(1986-),女,江苏泰州人,主要从事专门用途英语研究。

猜你喜欢

中西美学哲学
盘中的意式美学
影響中西的波希戰爭
菱的哲学
外婆的美学
纯白美学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妆”饰美学
“味其道”与“理其道”(一)——中西诗与思比较谈片
中西结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气肿50例
晾衣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