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路径研究
2017-03-11张笑寒马文颖沈阳师范大学辽宁沈阳110034
张笑寒 马文颖(沈阳师范大学,辽宁 沈阳 110034)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路径研究
张笑寒 马文颖
(沈阳师范大学,辽宁 沈阳 11003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能够增强大学生的认知与感悟,只有立足生活化才能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与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的传播讲究教化与心的交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生活,实现理论与现实的高度转化,才能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在广泛应用中稳步发展。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
生活是丰富意识的基本要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意识而存在,需要扎根于生活实践才能绽放光彩。因此在高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必须坚持立足校园生活,贴近大学生的生活实践,及时有效的发现当下问题根本,提出新的生活化实现路径,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大学生日常的行为准则,成为大学生丰富自我发展的前进号角。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的内涵
从理论上讲,生活化就是基于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不断发展,并在具体实践中不断丰富理论知识的重要步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则是指立足于人们的日常活动中,给予人民大众以重要的精神导向,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提升出人民利益的需求,以此来丰富核心价值理念。
二、目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近况
长期以来,将理论与生活结合发展始终是高校对于价值观教育的核心要求,但在实践过程中相应的也存在许多问题,使生活化教育陷入困境停滞不前。
(一)理论传播脱离生活化实践
课堂作为目前高校传授知识与宣传思想的平台,长期以来始终占据高地。在这样的理论高压下,忽视了生活化的本质实践定位。而一旦脱离实际空谈教育理念,或者单一的在理论层面解释核心价值观的“二十四字真言”都会索然无味。大学生作为即将步入社会的新生代,他们内心充满对现实的探索渴望,理论的灌输只能作为外化的知识传送,核心价值观生活化真正的出发点不应该是课堂考核学习程度的一个知识点,而是能够指导大学生在拥有理论后内化于心的行为标尺。
(二)媒介传播脱离生活化需求
精神的传播离不开媒介的巨大贡献。在生活化传播媒介发挥作用的同时,其中存在的形式主义及非大众化是眼下的最大问题。大学生通过手机、电脑等媒介自主的接触多元价值观的交锋是现今的主流方式,但这种方式却如履薄冰,大学生价值观尚未完全成熟,因此稍有不慎就将失足。普遍高校虽然都有属于自己的网络平台,但网络信息过多的在于对学校事务的公示,针对大学生思维引导力量不足,或是进行展示学校近期的活动情况。深究这些活动背后的立足点,我们不难发现介绍的都是领导们、教师们做了哪些事情,说了哪些话,但对于一场活动的总结,大学生们得到了怎样的思想升华却一笔带过。太过表面的口号式宣传形式是对价值观提出本质的误解,大学生长期不能在媒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价值观归属就等于慢慢退出了高校发展的重点,造成被动的“边缘化”,那么我们今后何谈高校发展?
三、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的培育途径
作为一种价值观念,尤其是意识生活化,就必须立足于实践进行感知,以长期的感知培育理念的进一步丰富。以环境为载体进行创新发展模式,才能更好的实现核心价值观掷地有声。
(一)加强对生活化的榜样树立
来自学生身旁的榜样就是对生活化最好的引导。树立榜样,以榜样的方式促进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知,是实现核心价值观理论由“深不可测”向“通俗易懂”的最好过渡。不过,我们这里谈的榜样又立足于两点,一是作为学生为主体。在学生群体中挖掘这类榜样;二是立足于教师队伍,以教师队伍中综合素质较强的佼佼者为大学生提供价值引领。首先,在学生层面。高校可以定期举行榜样选举比赛,比赛的最终决定权要交到学生手中,由教师对候选人物进行全方位把关,结束评比后要进行榜样事迹分享,以学生自己教导自己的形式进行深入的生活化价值观教育,力图使学生明白人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的榜样,将生活化定位于学生自我,极大程度的减少了理论与现实的差距感。二是教师层面。长期以来,学生与教师的距离看似在逐渐缩小,但实质上依旧存在教师话语霸权等问题。许多高校教师往往注重对学生学术的点拨却忽视了对学生价值观的指引。树立教师榜样,应当以学生为主,可以进行评选“我心中的好老师”等活动,让学生大胆说出好老师的标准在哪里,说出自己心中对于价值观生活化的具体表现是什么,由此形成辐射面,引发高校其他教师对育人的思考,让理论不再单一乏味,成为大学生的精神呵护者。
(二)加强对生活化的宣传力度
宣传力度是实现生活化的关键环节。因此,我们必须要充分利用存在于校园的有效载体进行生活化的传播。一是充分利用校园网络,校园网络要讲究更新速度快与学生接洽两大准则,以每周为周期进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的宣传,让学生时刻感受到核心价值观的存在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使校园网络平台真正成为核心价值观的生长土壤。二是要利用校园文化活动载体,校园活动的定位建立在核心价值观的本质要求上,因此,我们要在活动的进行中对核心价值观进行升华与明确,使大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感受核心价值观的魅力,促进核心价值观生活化的进一步发展。三是要深化管理体制,核心价值观生活化是在不断完善中成长的,因此高校应当完善管理机制,加强教师与学生教育交互主体对核心价值观的重视,从规章制度及思维方式入手,使二十四字要求更符合大学生发展的需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作为大学生的一种修身教育,只有立足于高校日常发展的各项环节,充分展示大学生在教育中的真正诉求,才能发挥其特有的导向功能,对未来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国家的迅猛前行提供强大的思想支撑,真正成为大学生在高校生活的可靠臂膀。
【责任编辑:王 崇】
H319.9
A
1673-7725(2017)02-0164-02
2016-11-15
本文系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课题“微时代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生活化”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张笑寒(1992-),女,辽宁辽阳人,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