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李尔王》中的他者和主体在镜子中的重新认知

2017-03-11郑小媚黄河科技学院河南郑州450063

文化学刊 2017年2期
关键词:李尔格罗斯李尔王

郑小媚(黄河科技学院,河南 郑州 450063)

论《李尔王》中的他者和主体在镜子中的重新认知

郑小媚
(黄河科技学院,河南 郑州 450063)

笔者尝试运用拉康的心理学理论,即镜像阶段理论,研究《李尔王》中的自我与他者之间的关系。根据拉康的理论,人的自我是动态的,是随着他者这面镜子对自我的影响而不断发生变化的,且很少有人能逃脱镜像的魔力。一开始,他者在主体的世界里是缺席的,然后随着他者的出现,主体在某些程度上得到了成长:由无知走向了成熟;由刚愎自用走向了理性、睿智。

李尔王;拉康;镜像阶段;他者;自我

一、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

雅克·拉康(Jacques Lacan,1901-1981)是法国的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拉康提出的镜像阶段,是从婴儿照镜子出发,婴儿在照镜子之前并不知道自己的手脚等是属于完整身体的一部分的,但通过照镜子,他开始意识到自己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并将自己构想成一个内在协调且具有自我主宰能力的实体,这就是“自我同化”[1]。

二、他者和李尔的重新认知

根据拉康的理论,说话的主体发展顺序可以分为这三个部分:真实界、想象界和象征性界。在想象界,李尔王是很自恋的,因为他被所有的人随时随地的阿谀奉承,李尔所建立的自我是一个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非常伟大的人物形象。然而,当他进入象征界后,一切都变了。他不得不遵循现实原则,逐渐在镜子中认清了他的形象。

说实话的小女儿考狄利娅嫁给法兰西王且并没有带一分钱的嫁妆,李尔王把权力和国土分给大女儿高纳里尔和二女儿里根,但之后才发现她们的真面目。弄人嘲笑李尔的不幸应归咎于他自己。他说:“你这光秃秃的脑壳连里面也是空的没有一点脑子,所以才会把一顶金冠送了人。我说了我的想法,谁如果说这种话是傻话,就让他挨一顿鞭子。”[2]

听了弄人的话,李尔王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开始睁开眼睛认识真相。当弄人请教肯特如何说谎时,李尔告诉他如果他胆敢说谎,就拿鞭子抽他。以前的李尔王从来分辨不出什么是谎话,什么是实话。然而,现在他者开始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他,他重新恢复了他的睿智,可以辨别对错了。

另外,高纳里尔和里根是李尔王的另外两面重要的镜子,它们让他认清了他以前的自我形象。当李尔王愤怒地离开高纳里尔的家转而去了里根的家后,让他想不到的是,里根拒绝了他。她告诉李尔:“啊,父亲!您现在已经年纪大了,没有多少日子了……您应该明白您是一个衰弱的老人,一切只好将就点。”[3]

从上面的话可以看出李尔王以前的权威完全依赖于他作为国王的政治实权。“一旦失去了实权,李尔所剩的个人威严就极其脆弱、极其短暂。”[4]高纳里尔和里根这两面镜子都让李尔清楚地认识了他以前的形象和人类的本性,他在镜子中得到了成长。

在暴风雨中,李尔为穷人哀伤,担忧他们在困境中的生活,而这些是他以前从未经历和了解过的。暴风雨使李尔变得清醒了,他做了深深深刻的自我反省。更重要的是,他获得了对世界的认知,他对自己过去的无知和自负感到后悔。只有在遭受了数次侮辱和背叛后,李尔才获得了真正的智慧和悟性。“他开始认识到是他昔日的权力及其所带来的荣誉妨碍了他的视线,使他只看到王国里很狭小的一带所发生的事情。”[5]

莎士比亚通过创造遗憾而达到悲剧的目的。在《李尔王》中,李尔王在遭受诸多的羞辱和背叛后,终于获得了洞察力和认知力。一方面,人们对他当前的自我反省和重新认知感到欣慰;另一方面,人们也为他和考狄利娅的死感到遗憾。

三、他者和格罗斯特的重新认知

在《李尔王》中,格罗斯特伯爵的故事和李尔王的故事一起平行发展着。格罗斯特开始是一个非常盲目和武断的人。当他的私生子爱德蒙为了谋夺继承权故意污蔑他的婚生子埃德加时,他甚至不去调查一下事情的真伪便采取行动。格罗斯特相信一切他所看到的和听到的。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格罗斯特的眼睛瞎了之后,他才获得了真正的洞察力和智慧。格罗斯特慢慢地认清了两个儿子的本性,知道埃德加是忠诚的,但他曾经糟糕的判断力给埃德加带来了很多苦难。是那些邪恶的人,如爱德蒙、康华尔等镜子促使格罗斯特认清了现实。根据拉康的理论,读者会发现他者又对格罗斯特发挥了重要作用。认识到了自己的盲目和无知,格罗斯特非常绝望,想要自杀。然而,经过乔装的埃德加把他从死亡的边缘拉了回来,并帮他重新树立了生活的信心。最后,格罗斯特变得坚强起来,并放弃了自杀的念头。他说:“从今往后,我要耐心忍受痛苦,直到它有一天自己喊了出来:‘够啦,够啦。’到那时候我再撒手死去。”[6]

格罗斯特已重新获得了认知和对生活的信心。根据拉康的镜像理论,在镜子中,格罗斯特认同了他的自我为一个比以往任何时候都睿智和坚强的人,最终埃德加陪伴格罗斯特走完了他的最后旅程。

四、结语

本文通过运用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向读者探索了一种积极的自我与他者的关系:他者对自我发挥了积极的镜像作用,使主体在镜子中得到成长。在《李尔王》中,莎士比亚要告诉人们的是:一个人可以在周围人的影响下把自我认同为一个顽固、自负的一个镜像;他/她也可以通过他人重获睿智和认知,就像剧中的李尔王和格罗斯特那样。

[1]福原泰平.拉康——镜像阶段[M].王小峰,李濯凡,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5.

[2][3][6]莎士比亚.李尔王[M].朱生豪,译.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5.53.111.201.

[4][5]Michael Mangan.A Preface to Shakespeare's Tragedies[M].Beijing:Peking University Press,2005.179.174.

【责任编辑:周 丹】

I561.073

A

1673-7725(2017)02-0096-02

2016-11-30

郑小媚(1981-),女,河南驻马店人,讲师,主要从事英美文学及语言学研究。

猜你喜欢

李尔格罗斯李尔王
印地新生
《李尔王》汉译的序跋研究
“适宜君王的风度”:论《李尔王》中的新旧君主
《李尔王》
离开李尔王的荒野
皇上胸肌好伟大
李尔亚太总部及技术中心新址正式奠基
麦格纳接替李尔为宝马提供座椅
菲律宾地震多人死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