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博与公共领域的建构

2017-03-11邱一格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7年6期
关键词:舆论大众建构

邱一格

(知壹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北京 100022)

微博与公共领域的建构

邱一格

(知壹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北京 100022)

随着web2.0时代的到来,微博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媒介,其自身功能与传播特性契合了公共领域所具备的要素的要求,为公共领域的建构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但微博建构“公共领域”尚待成熟,超强承载量导致信息的泛滥等问题是微博建构公共领域的阻碍。

微博;公共领域;公众舆论

伴随着科技技术的提高,互联网走进了千家万户,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也在随之改变。互联网为大众提供了一个富饶而又宽广的领域,它将大众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这里大众可以近距离的获悉世界、国家、社会的点点滴滴,也同时拓宽了大众的视野,提升了大众的认知水平。于是,人们的思考变多了。在思考的过程中,大众对于社会的种种现象看法不一,有人赞同有人反对、有人欣喜也有人愤怒。渐渐地大众越来越渴望拥有一个领域,可以针对社会的诸多现象或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他人进行交流。大众不再满足于传统媒体单一的方式,他们渴求拥有更多获取信息的权利,希望拥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公共事务的讨论中来。因此,打破传统媒体的结构,突破信息传播的壁垒,成为大众心中的诉求。

而微博正是在这种环境下横空出世,以“个人即媒体”的姿态向传统的格局发出了挑战。它满足了大众对于获取话语权的渴望,为建构公共领域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因此,从文化研究的角度思考微博的传播特性,剖析它对公共领域的影响,是本文的基本任务。

1 微博契合公共领域的条件分析

近几年,伴随着微博在中国的兴起与发展,网民拥有了新的传播、分享、获得信息的平台,诸多学者也从微博的发展中看到了建构公共领域的希望。微博这一新兴媒体究竟具有哪些契合公共领域的条件是本段研究的目的。

最早提出“公共领域”这一概念的是德国的女思想家汉娜阿伦特,后由法兰克福学派的学者哈贝马斯在《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一书中将其概念化。哈贝马斯在书中提出了形成公共领域必须具备的三个基本条件。第一,它是由私人组成的公众。他们具有独立人格,能够在理性基础上对普遍利益问题展开辩论。第二,是拥有自由交流、充分沟通的媒介。正如,麦克卢汉说提出的“媒介即信息”,作为信息的载体,媒介决定着信息的流量,也决定着大众的参与程度。第三,是能够就普遍利益问题自由辩论、充分交流,进行理性批判达成共识,形成公共舆论。由此不难看出,建构公共领域需要同时满足“位于权力之外”、“全民参与”、“公众舆论”这三项基本要素。

依据形成公共领域的三个基本要素,对微博进行分析,有利于研究它与公共领域之间的关系。对比第一个条件“位于权力之外”,微博是自媒体的新生事物,平台更是草根阶层的汇聚地。在这里话语权分流趋势越来越明显,大众从传统媒体信息传播的接受者,摇身一变成为了传播者,改变了传统媒体的“中心化”结构,大众突破了信息传播的壁垒,为实现“位于权力之外”提供了可能。对比第二个条件“全民参与”,当今的网络时代信息的接收早已突破线性方式,网民既可以在网络上接收信息也同样可以积极的反馈信息,这就大大增强了网民的主体性。同时,微博的准入门槛低、申请方式便捷,更为塑造公共领域“全民参与”奠定基础。对比第三个条件“公众舆论”,微博自身具有评论和转发功能,实现了对信息的即时评论和转载,能够扩大信息的传播,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同一个问题的了解和讨论中来。所以微博既包含了对社会公共利益的关注和维护,又集合了草根阶层的声音,成为表达民意的有效渠道,这有利于形成良性的公众舆论。通过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微博是现有技术和社会条件下,最接近“公共领域”这一概念的平台。

2 微博对公共领域的建构

2.1 开放性信息平台,实现大众参与

建构公共领域,实现大众对于讨论公共事务,获取更多话语权的诉求,首先需要一个开放性的舆论平台。在这个开放性平台中没有性别、年龄、地位的限制,只要大众愿意就可以自由进入,他们享有相同发表意见的机会,对于话题的讨论也不存在等级、层次之分。无论是国家大事还是琐碎生活的话题,无论是最新的实事新闻还是陈年往事,大众都可以畅所欲言。可以说,这种对于平台开放性的要求,是建构公共领域的基石。没有开放性,大众便无法进入这个领域,这让建构公共领域的过程中失去了公众主体,就更不必谈建构一词了。微博在平台开放性的原则上,沿袭了博客、SNS论坛等前辈的特点,对于用户申请的审核标准十分简单,用户只需要遵守一定的协议,就能够登陆到微博平台上发表意见、进行交流。这种降低门槛的准入标准,使大众能够轻松进入微博平台,为实现“大众参与”奠定下基础。

但是,单一的低门槛用户审核标准虽为大众提供了自由进入平台的条件,却并不意味着大众愿意参与到平台中来,或是长期稳定的在平台中进行交流和讨论,博客的没落正是如此。博客虽然拥有低门槛的用户审核标准,但它的信息承载量十分局限,不能满足大众获取各类信息的需求。而且,博客主要的功能是发表日志,这对于用户的写作有一定要求。即使是记录心情或生活琐事,都需要用户进行思考与构思,梳理成逻辑清晰的文章呈现在平台上。不仅耗费了用户一定时间,也因写作能力、认知能力的不同,使得用户在文章的交流上产生一定的隔阂。长此发展,博客对大众的吸引力逐渐降低,最终没落。作为博客的后继者,微博以其超强的信息承载量和平民化创作特点成功的克服了博客所存在的问题。

首先,微博超强的信息承载量,使得平台信息呈现多元化,满足了大众获取各类信息的需求。博客虽然设置了留言功能便于用户间的相互交流,但从根本上来讲它依然处在一个较为封闭的空间。用户间的交流内容往往只局限于博主文章内容,信息的获取受到了限制,并且这种交流只存在小范围内,很难形成更为广泛的交流。如此说来,博客像是一个文化沙龙,在这里涉及某些领域的信息,但很难突破这个限制。而微博则不同,它更像是一个菜市场,信息浩瀚如海、川流不息,用户可以信手拈来,甚至这种信息的接受是种被动的形式。伴随着政府机构、媒体、企业、个人等各个阶层的入住,微博平台承载的信息量日益增多,同时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这大大满足了大众不同的信息索取需求。同时,在微博强大的转发功能下,即使不是个体用户关注的信息也通过数次转发后映入眼帘,这种信息的被动接受在某种意义上加强了用户对社会公共事务的关注程度。

其次,微博140字的篇幅限制实际上是从写作能力的层面上降低了用户的准入资格,篇幅的限制“将平民拉到了和莎士比亚同样的水平线上”。这使得普通用户拥有了与精英阶层同等的写作和发布信息的权力,不再受到个人地位与威望的影响。同时,由于微博篇幅的限制直接影响到了写作风格,以往晦涩难懂的长篇大论不再适宜,精英阶层需要用通俗易懂,简短有效的写作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这实际上打破了精英阶层与草根阶层在认知能力、理解能力上的隔阂,将草根和精英拉到了同一地位上。

2.2 草根阶层突破信息壁垒的机遇

哈马贝斯提出公共领域应“位于权力之外”这一条件,主要是基于他对以广播和电视为主导的电子传媒时代的公共领域的可能性的悲观态度。他认为大众传媒影响了公共领域的结构,同时又统领了公共领域。在哈马贝斯的公共领域理论中,进行讨论和形成公众舆论的过程中,媒体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但当时大众传媒的管理思想扼杀了建构公共领域的可能性。直到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普通大众才有了自己的平台,而微博的诞生更为大众打破信息传播的壁垒提供了可能性。

从微博的表现我们可以看到,微博凭借其传播方式的简单性、即时性实现了“人人皆媒体”的转变。大众不再是单纯的信息接受者,更是信息的缔造者。大众、通过手机、电脑等通讯工具就可以在第一时间内发布信息和了解事件动态,时效性是传统媒体所不能相比的。同时,微博的出现,使得大众获取信息的途径被拓宽了,除了通过大众媒体的传播中获取信息,大众同样可以通过每一个微博用户发布的内容获取更多的信息。这让大众可以从更全面、更多维的角度了解事件的发生过程,发展状况。

微博“人人皆媒体”的特性能够打破传统媒体的“中心化”结构,突破信息传播的壁垒,还体现在它间接的实现了大众设置大众议程的可能。以往大众获取信息的方式往往通过报纸、电视、媒体等大众媒体。大众获得的信息有可能是刻意传播的内容,大众所思所想所谈难以逃出这种有目的性的议程设置之中。但微博的诞生,对原有的格局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我们不难发现微博已经成为当下最快速便利、最具时效性的新闻发布平台。微博不仅仅是大众单纯获取信息、了解事件的工具,同时成为传统媒体获取最新消息的来源。传统媒体的记者、编辑等新闻工作人员纷纷注册微博平台,通过他们专业敏锐的洞察力,从浩瀚如海的微博信息中发现新闻点。媒体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传播者,他们在微博平台上通过与大众的互动交流获取更有有价值的信息。

因此,大众通过微博主动的发布和分享信息,并通过传统媒体专业化的跟踪报道、深度报道,间接的设置了大众议程。微博也逐渐成为传统媒体和电视媒体获得新闻源的重要途径,由于微博中有动态的话题关注排行榜,这也就对设置大众议程有了形象的诠释。微博凭借网络时代自由、开放的精神及其在信息传播方式的简单性、即时性和互动性强的优势,成功打破了原有的格局。

2.3 实现理性讨论,形成公众舆论的曙光

哈马贝斯在《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中提到“公共领域说到底就是公共舆论领域。”因此,形成“公众舆论”才是哈马贝斯建构公共领域的最终目的。公共领域的主要功能便是提出批评,这也正是其精髓之所在。这里的批评是指公众在理性精神的指引下,基于“公共利益”的目的而进行的交流、讨论过程,以此形成对公共事务的一致性意见。

在探讨微博、对形成公众舆论所起到的作用之前,我们有必要对“公众舆论”进行简单的释义,与“舆论”区分开来。所谓“舆论”,是社会生活中一部分群体或特定的群体针对社会某种现象或事件形成的一致统一的意见。因此,舆论属于集体现象,可以说它是社会中个体思想、态度、意见等的综合体,是社会大多数人带有情绪色彩所发表的态度、意见及其相伴随的意象和思想。舆论是公众舆论得以形成的基础,两者有着天然的联系,但却不能等同观之。在形式上,公众舆论不仅要求大众对公共事务和社会事件发表意见,更加注重发表意见是大众理性的讨论(其中包括争论、辩论)的过程。在内容上,公众舆论的议题更多限定在关乎公共事务和广大人民切身利益相关的事情上。因此,公共舆论这一概念本身就被赋予了公共精神和批判性的含义,从中反映的是大众最为迫切希望的共同意愿。

从定义上不难看出,形成公众舆论的关键在于大众如何实现理性讨论这一过程。当今中国的网民大多是处于浮躁的状态,针对公共事务的态度往往是片面、偏激的,并且容易被煽动,产生极端盲目的情绪,使得理性的交流和讨论最终偏离了原有的轨道,成为一场滑稽、粗暴的口水仗。而微博的出现,为实现理性讨论,形成公众舆论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主要源于其自身独有的属性。

首先,运用微博平台的用户来自各个阶层,使得微博用户类型呈现多样性。以往我们在博客、SNS论坛上针对公共事务进行讨论和交流的对象是相对局限的,因为这种网络平台是相对封闭的,能够进行讨论与交流的对象往往是同一圈子或同一阶层的人群,这就导致思考问题上具有局限性,容易产生极端情绪。就以人人网为例,在这个平台进行交流的群体以大学生为主,他们思考问题是不够成熟,不够全面的。在遇到一些社会事件的时候,往往因为看待问题、思考问题上的不成熟产生极端情绪,而这种极端情绪往往是以群体的形态出现,并且鲜能听到持相反意见的声音。这是因为,相对理性的个体在这个圈子中占据少数,所以他们的声音在这种普遍极端的情绪下被淹没了。而微博用户类型的多样性恰恰削弱了这种可能性。微博用户来自不同的阶层,他们拥有不同的文化水平,思考问题的角度也是不相同的,所以他们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群体圈子。当针对某一社会事件进行讨论和交流时,每个人听到的不再是整齐划一的声音,既是某一个群体圈子处于极端情绪之中,他们也能够听到持相反态度的声音,引发他们的思考,突破原有的局限性,削弱极端情绪恢复到理性状态中来。

其次,微博广泛而方便的对话功能,加强了双方理性交流的能力。由于每个个体在文化、教育等方面的不等同,导致双方存在一定的隔阂。而理性讨论是双向的,需要个体与个体之间的相互的交流与理解,打破隔阂。微博当中,除了前述的关注和转发功能之外,还有“评论功能”、“回复功能”、“私信功能”等,这些功能不仅为用户之间的信息交换提供了条件,也为主体之间的相互对话和理解提供了条件。

3 微博建构公共领域的障碍

诚然,微博与公共领域具有某些天然的契合,为实现公共领域的建构提供了新的可能,但并不能因此全面肯定微博的现实意义。一个成熟稳健的公共领域需要经历一段漫长的时期,通过不断的改进与发展走向完美。虽然微博的出现为大众提供了自由开放的交流平台,但成熟的公共领域更加需要参与其中的每个个体拥有独立成熟的思考精神,并且具有一定的自我约束能力。在针对公共事务的讨论与交流中,大众可以合理行驶自己的权利。而现实中,微博依然存在诸多问题,阻碍着公共领域的进一步建构。

首先,微博超强的信息承载量导致信息的泛滥。微博140字的篇幅限制虽然降低了用户进入平台的门槛,但同时也因其“碎片化”特征导致微博平台中信息的承载量呈现超负荷的状态。140字的篇幅便于书写,解放了大众表达的束缚。但这种短篇幅的创作模式同时导致了大众将微博作为吐露个人情感的工具,使得具有公共利益的社会话题被这里大量个人情感的信息所淹没。据调查,在Twitter上有40.55%的内容属于“我在这三明治”这类无意义的低估。个人琐事的信心占据Twitter传播内容的80%以上,有效信息被淹没在这种口水信息之中。

其次,微博强大的舆论导向能力成为影响平台健康良性发展的潜在问题。在任何一个网络平台上,都存各类不同利益的群体,他们善于利用网络这一巨大的漩涡制造话题,引导大众舆论的方向,最终达到自己的利益目的。如果不能及时制定相应的监管机制,微博强大的舆论导向能力将会带领网民走向极端与疯狂之中。

最后,微博正逐渐遭受各种势力的侵蚀。各个企业开设自己的官方微博宣传自己的品牌理念,发布对自己有利的信息。还会雇佣具有众多粉丝的微博用户进行信息传播,在无形之中提升企业自身形象。有时候,我们津津乐道谈论的某一话题就有可能是某些企业为实现自己的商业目的而进行的一系列策划行动中的一部分。长此以往,我们每日获得的信息,往往都存在各种利益目的,微博内容的自主性将会被破坏殆尽。

微博的诞生,为我们建构公共领域提供了的可能。但我们不能忽略它自身存在的问题。在运用微博平台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同时,我们更应不断的探索和改善微博,让它趋于完善,更好的为社会大众服务。

[1]王文宏.网络文化多棱镜——奇异的赛博空间[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9.

[2]刘彦伯.浅析微博与公共领域之间的关系——以“微博打拐”为例分析[J].新闻传播,2011(3):97.

[3]李帆,刘昕明.微博与公共领域建构的关系思考[J].新闻传播,2011(6):182.

[4]张跣.微博与公共领域[J].文艺研究,2010(12):95-103.

[5]成毅涛.网络传播与公共领域——网络传播背景下的中国公共领域构建思考[J].新闻知识,2009(4):50-52.

[6][德]哈马贝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上海: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7]石义彬.单向度超真实内爆[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8]郭玉锦.网络公共领域中的网络舆论与网络公众舆论[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6):1-6,16.

[9]朱燕.对微博语境下公共领域建构的思考[J].新闻世界,2010(11):155-157.

[10]殷俊,孟育耀.微博的传播特性与发展趋势[J].今传媒,2010(4):85-88.

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110(2017)02(c)-0121-05

猜你喜欢

舆论大众建构
一汽-大众ID.6CROZZ
上汽大众ID.3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大众ID.4
上汽大众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建构游戏玩不够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