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斡尔族传统物质生活层面的汉语借词
2017-03-11王斯文
王斯文
(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 北京 100081)
达斡尔族传统物质生活层面的汉语借词
王斯文
(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 北京 100081)
达斡尔族作为我国北方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传统生活以农、林、牧、渔业经营为主,在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史后,已经形成较完备的物质文化。随着与外界交往的增加,汉语逐渐进入达斡尔语系统,也影响了传统的物质生活,达斡尔语中表达传统物质生活层面的汉语借词就是民族融合过程中的产物。
达斡尔;物质生活;汉语借词
达斡尔族是我国北方人口较少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达斡尔语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支,由于清代人口迁徙,逐渐形成了齐齐哈尔、布特哈、海拉尔和新疆四大方言区并保持至今。达斡尔族没有民族文字,清代以满文为主,新疆方言区多使用哈萨克文。近代以来,使用汉字的人数也在逐步增加。
达斡尔族原居住于嫩江流域,上游是大兴安岭东麓支脉,有广阔的森林资源,栖息着各种飞禽走兽,早期生活以狩猎为主。同时,嫩江中、下游的冲积平原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为发展农耕提供了天然的条件,达斡尔族逐渐形成了猎、农、林、渔、牧共同经营的经济形态,促成了其多样的传统物质文化。
1 达斡尔语中汉语借词的来源
首先,人口迁徙。大规模的迁徙是语言与文化对外交流的重要因素,17世纪,原居住于嫩江流域达斡尔族由于清朝的调遣,部分南迁至海拉尔、呼兰及伊犁(后迁塔城)等地,迁徙中语言融入部分借词。同时,在汉族大批移民至达斡尔族聚居地的时期,汉语也随移民进入了达斡尔语中。
其次,开设学堂,学习外民族文字。达斡尔族没有传统文字,其语言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保存下来。在清朝政府时期,达斡尔人兴办学校,聘请教师教授满语和汉语。汉字的学习增进了达斡尔人对于汉文化的了解,语言系统逐渐也吸收了汉语词汇。
再者,经济形态的转变。经济发展使达斡尔语内部更新了词汇系统,淘汰掉一批不再使用的旧词汇,同时又吸收了一批新词汇。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出现大量新的事物,达斡尔语不仅借用汉语的表达,还通过汉语借入了一批外来词。
此外,普通话的普及也是达斡尔语吸收汉语的一个重要因素。
2 物质生活层面的汉语借词分类
2.1 经济模式
2.1.1 农业
早在黑龙江北岸时,达斡尔族就倚靠农业生产创造了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清代更将农业发展成为主要的生产活动。到了近代,达斡尔语的农业词汇中借用了很多的汉语词汇。
首先,谷物类,包括高粱gaulien、小麦mais 、麸子pu:s 、麻ma: 等基础农作物词。同时,借用过来的汉语词又通过造词产生新的词汇。如高粱面gaulien gol'、小麦米mais am 、麻籽malo:等。还有一些,如胡麻xu:ma: 、亚麻ja:ma:等也属于完全借入的词汇。
其次,蔬菜类,包括菠菜bo:sai 、茄子ʧə:s 、马铃薯(土豆)tu:du:等完全借入的词汇;也有些发生了音变,如辣椒ʧinʤo 、蒜sua:ŋda: 等;还有派生词,如蒜瓣sua:ŋda: kəltəs、蒜苗orɣo:sən sua:ŋda:、紫皮蒜xələɣ sua:ŋda:等。
此外,也包括传统的农业工具。如镢头ʤə:tu: 、铡刀ʤa:du:、to:la:ʤi: 、笸箩po:lo:s、磙子guns。
2.1.2 工商业
新中国成立以前,达斡尔族工业主要以民族手工业为主,且一向不发达。民国时期,大批汉族移民迁入,达斡尔族聚居地区的商业很快发展起来。随着改革开放等政策的落实工商业逐渐起步,这一时期借用汉语词汇明显增多,包括工商业场所,如当铺 danpu、店dia:n、旅馆 lyguan等;人称称谓,如铁匠tieʤiaŋ、木匠 maʤin、瓦匠wa:ʤiaŋ等;测量工具,如算盘suanpan、升ʃəns、尺ʧi:等;还有工商业术语,如买卖maima:n、行情xanʃ等。
2.1.3 畜牧业
畜牧业是达斡尔族传统的生产模式之一,自17世纪已有一定规模,但还没有形成独立的生产部门。到清代时,畜牧业稳定发展。作为传统经济生产形态的畜牧业,民族内部词汇系统已经较完善,吸收的汉语借词一般是生产用具类,如笼头lonto 、饲料liau等;牲畜类借用词汇极少,且属于家禽,如骡子luə:s 、家鸭ja:ja:等 。
2.1.4 林、渔、猎业
达斡尔族早期经营林、渔、猎业,清朝时供奉朝廷,同时得益于当地自然条件,猎业、渔业迅速发展。林业的发展则是在中华民国时期,城镇发展促进了木材需求量的增加,达斡尔族经营木排,伐木加工,制成犁杖和车材供应给汉族,还向汉人学习了烧木炭技术,从事木炭生产。一方面,林、渔、猎业的稳固发展,使得词汇系统较完整;另一方面,新时期商品经济催生的产业化发展,逐渐淘汰了小规模的林、渔、猎业生产形式,达斡尔族内部逐步转化了经济模式。因此,达斡尔语中保存并使用的相关词汇较少,汉语借词也为数不多,主要是丝网siɣua:s、拦钩laŋɣəu和步枪miauʧa:n等工具。
2.2 衣食住行
民族交融的过程中,汉族所使用的新事物逐渐被达斡尔族所熟悉、使用,其名称表达也被随之被借用过来,成为达斡尔语的一部分。
2.2.1 日用品类
衣着类,包括表示不同材质的布匹,如绸子ʧəus、料子liaos、纱ʃa:等;表示着装,如斗蓬dəufən、裙子ʧuns、袜子wa:s、毯子tans等;用品中,包括装饰品,如香水ʃiansui;还有用具,如架子ʤia:s、炉子lu:s、表biau等。
2.2.2 饮食类
达斡尔族的传统饮食,主食以饭、饼、粥为主,每顿饭配肉类和粗菜,食用米食多于面食。汉语借词中面食较多一些,有面条minto:s、切面ʧie:mien、馒头mantu、包子baus等;食用调料有酱油ʧinʤa:n、糖satan等;水果如苹果pinɣuə、橘子ʤys;点心类如油条guə:s(东北方言)、月饼jo:bin;此外,还有部分食具,如笊篱ʤaul、油瓶jəupins。
2.2.3 居住类与交通类
达斡尔族传统的住房与北方的自然条件相应,借用汉语词不多,一般为新事物,如楼房ləus;而交通工具等新事物更多地融入了人们的生活当中,汽车ʧi:lʧə:、火车xo:ʧə:、飞机pəiʤi: 等汉语借词层出不穷。
3 借词与物质文化的演变
汉语借词进入达斡尔语系统后,能够保存下来,得到认可,与民族物质文化的发展分不开。
3.1 借入层次
汉语借词进入达斡尔语后,在弥补达斡尔语言系统空缺的同时,也对固有表达造成了冲击。根据汉语借词融入达斡尔语的程度,可以粗略地划分借词的层次。有些是基本词,借入后又进一步创造出新词,如布bu;有些是常用词,并未生产新词,如烟筒jaŋtun;还有部分借词与母语共同使用,进入语言系统的能力相对较弱,如梨保存了alim(达斡尔语)和li(汉语借词)两个读音。
3.2 借词的特点
3.2.1 带有时代特征
汉语借词融入到达斡尔语系统是必然的,导致这种必然性的根本是时代的进步。人口数量占据绝对优势的汉族,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均发展比较完善;汉语的词汇系统也更能体现新的时代特征。达斡尔族传统物质文化中借用的汉语词汇,如元宝janbo:、怀表xuaibiau等,属于旧时期使用的物件,带有鲜明的时代性;而现代达斡尔语系统中的汉语借词,就普遍以新事物为主。
3.2.2 反映出传统物质层面的相对缺失
各民族物质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因此达斡尔语物质层面的汉语借词也呈现出不平衡性。渔业、猎业和畜牧业相对发达,词汇系统较完备,汉语借词较少;农业虽历史悠久,但现代农作物中的汉语借词较多;工商业进入后,弥补了原有手工业的不发达,带来大量汉语借词。因此,汉语借词在一个侧面能够展现出达斡尔族传统物质文化的缺失;而借词的进入,也是不断丰富自身文化的体现。
3.2.3 记录物质文化演变轨迹
达斡尔族早期以渔猎和种植的劳作方式谋生,在黑龙江上游时期,已经形成相较于周边民族更高的物质文化水平,达斡尔语中有个别借自赫哲族、鄂伦春族的渔猎类词汇,汉语借词不占据优势。清朝时期,达斡尔语受到满语影响。期间,由于兽皮与鱼类朝贡数量增加,达斡尔族的猎业与渔业在短期内发展迅速,而此时畜牧业也已初具规模。清朝后期,达斡尔语的汉语借词开始增多,到民国时期,汉语借词已经成批地进入到达斡尔语系统中,包括部分通过汉语借入的外语词。新中国成立至今,汉语普通话普及的工作早已落实,达斡尔族使用汉语的人数增加,尤其是年轻人;同时,新事物层出不穷,语言系统内部也淘汰掉了旧词汇,吸收进大量汉语词。物质文化层面的借词记录了传统物质文化之外、民族发展所催生的新物质文化,而汉语借词则展现出汉族对于达斡尔族文化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在逐步加深。
借词的使用是语言演变的必然结果,在推动语言自身更替的同时,也缩小着语言之间的差异。
[1]《达斡尔族简史》编写组.达斡尔族简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2]丁石庆.达斡尔语言与社会文化[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4.
[3]恩和巴图.达汉小词典[M].内蒙古: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3.
[4]孟荣涛.浅析达斡尔语中的汉语借词[J].民族论坛,2016(5):110-112.
H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110(2017)02(c)-0090-03
王斯文(1992.12-),女,汉族,辽宁葫芦岛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文化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