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历史演义剧新《三国》之“新”
2017-03-11胡永富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政府劲松街道办事处北京00022
胡永富(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政府劲松街道办事处 北京 00022)
试论历史演义剧新《三国》之“新”
胡永富(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政府劲松街道办事处 北京 00022)
新《三国》在各大电视频道热播引起了广大观众与学者的关注与评论,纷纷从各个领域与角度进行批评,而讨论的焦点更多的停留在是否能够承载古典文化传承,是否符合历史精神上。本文就事论事着重分析了新《三国》的几个方面的创新之举与不同之处,认为新《三国》是现代人在当代文化潮流对“三国”这个话题的一个深刻的解读,是一次有益的尝试。
新《三国》;再阅读;挑战与冒险;创新
自2010年高希希拍摄的大型历史演义电视剧新《三国》在各大电视频道热播起,一石引起千层浪,再度掀起一浪“三国热”的高潮,犹如当年易中天教授的《品三国》。该部电视剧是取材自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和史书《三国志》等三国故事记载。在电视媒体极度发达的今天,一个杂语喧哗的时代,这样一部电视剧催生了一个社会热点。每个人都要发言,每个人都想发出独特的声音,或褒或贬,毁誉参半。从名列前茅的收视率看,从视觉效果与剧情看,新《三国》无疑是成功的,它吸引着人们一集又一集地往下看。然而如是细细考察,也或多或少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1]。纵观新《三国》播出后的有关评论,大家往往引经据典,从各个层面与角度来评其对错正误,利弊好坏,而笔者个人认为与原版的电视剧《三国演义》相比较,新《三国》在许多方面都有了极大的创新与突破,而正是这些新方面成为了大家讨论和批判的焦点与核心。
1 新《三国》的新颖之处
1.1 主题由崇汉抑魏转而为展示英雄风采与天下情怀
从电视剧中不难看出,新《三国》的主题倾向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军阀割据天下纷争趋势下的崇汉抑魏了,而是将魏、蜀、吴三国放置于同一个层面的政治平台,演义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浪潮下群雄的风采伟略。不论是文学名著《三国演义》,还是旧版的电视剧《三国演义》,都始终坚定不移的将政治的道统放在蜀汉一朝上,将正义与笔墨倾注在由刘备与诸葛亮为核心的政权集团中,而无论怎么理解,结局如何,魏国都做了反面典型,吴国都做了衬花的绿叶。
从塑造的三个最主要的君主:刘备、曹操、孙权来看,新《三国》的主题已经改变,三位君主都在电视剧中展现了英雄风采。因为在文学名著和旧版电视剧中刘备都是被塑造成为仁义备至、爱民如子的君主;曹操则是宁可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的奸诈无耻、自私自利的奸雄;孙权则完全被忽视了,除了通过曹操来评价外,其他行为中规中矩,没有出彩之处。当然也有人评论说刘备只不过是脸皮厚的伪君子,曹操才是真性情的真小人,但是从作品和电视剧中作者的主观意愿来看,这个说法是不成立的。至于吴国的孙权和周瑜,曹操说了句“生子当如孙仲谋” ,诸葛亮编了句“赔了夫人又折兵”,他们的人物塑造并不丰满突出。但是新《三国》恰恰推陈出新,不再拘泥于正统与道统,也不再刻意地塑造比较尖锐典型的人物,刘备固然仁义无双,坚守道德高地,在入益州夺西川的过程中,一次与军师庞统的醉后长谈也透露出了内心算不上高尚的想法;曹操纵使杀吕伯奢全家,杀完人吃完肉后睡得心安理得,在面对小儿子曹冲、亦友亦臣的荀彧、忠义无双的关羽又是那样的充满仁爱与感情;即便是吴侯孙权也处处体现出帝王权术的风采,既有在初接父兄基业登上主公位置时处理一干文臣武将表现出的游刃有余,也有在面对东吴大都督这个尴尬的军中职务制肘时展现的胸怀与大志。不论是三国中的哪朝或者是哪个人物,都不再是正义或者非正义,正统或是非正统这样的道德符号了,而是被解释成为一方政权,一位人杰[2]。
此外,新《三国》还把笔墨与时间上更加均匀地分配,而不再是聚焦于蜀魏的征战上。新《三国》重新审视了魏蜀吴三国关系,正视了蜀魏国的争斗,也加重了吴蜀联盟的分量。电视剧中蜀魏的争斗主要是刘备在汉中与曹操的交兵以及后期诸葛亮同司马懿的较量;而吴蜀联盟则经历了多次摩擦、破裂与复合,赤壁之战前的联盟与赤壁之战后的交恶,吴国袭荆州杀关羽火烧连营八百里致使联盟破裂,而刘备白帝城托孤之后蜀吴联盟再度复合,可以看出在新版电视剧中魏蜀吴三国是同一个层面的。
1.2 人物再塑造丰满细腻,充满血肉感和人性化
作为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塑造出了很多典型人物,通过后代的流传与称颂,有的人甚至被视为一种符号与代表,例如智慧的象征诸葛亮、忠义的化身关羽等。但是新《三国》在人物塑造上无疑是更加突出,因为人物塑造更加丰满。丰满则让人物形象在剧中具有血肉感,能给人有真实感。
鲁迅先生评价三国演义说过:“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关于人物塑造过于脸谱化过于夸张。电视剧版《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奸诈,一举一动都似隐伏着阴谋诡计;诸葛亮神机妙算,临事总是得心应手,谈笑自如。”而新《三国》就不一样了,它在人物塑造上更加全面更加人性更加细腻。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周瑜等人不说,除了其人最为突出的性格外,还具有了很多真性情。刘备在旧版中除了板着个脸就是哭着个脸,在新《三国》中却也有大笑之喜、大哭之悲;诸葛亮多智近妖,却富有忧郁的一面,且不论其好坏优劣,至少有血有肉形象丰满;董卓在原文中只是不断的重复其“性残忍不仁,遂以严刑协众,睚眦之隙必报,人不自保”,但是在新《三国》中,第一集只用了一个场面,董卓在退朝的大殿上打了一个喷嚏,一众大臣无不低头弯腰,寂然无声,只此一个出场就完全能够体现出董卓其人在把持朝纲的过程中如何残暴不仁,如何藐视朝纲了,如此地细腻刻画同时把群臣胆颤,大汉没落凸显出来。在原版的基础上,除了打破常规对人物进行重新塑造,也有尝试新人物的塑造,例如司马懿的侍妾静姝,在剧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
1.3 文言文变为白话文
新《三国》没有采用原著和旧版的文言表述,而是相当于把作品意译了一番,用现代的白话文展开对话和旁白,这不可谓不是一种冒险与创新了。因为电视剧剧本作为电视剧最主要的一个载体之一,改文言文为白话文是否符合了现代文明的主流趋势,是否同时能够承载传统文化价值观这是难以把握的问题。
新《三国》的语言首先一点是摆脱了文言的束缚,够简单。没有繁冗雕琢之辞,铺成玉砌之句,对话旁白足够简单,意思也够简单。例如《三国演义》中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决策 战长江孙氏报仇”,众所周知的“隆中对”由此而出。浩浩荡荡洋洋洒洒的一番长篇大论,文人骚客称之为古今奇文,但于普通大众来说,有点不知所云了。新《三国》在这个环节里做了简单处理,只是将文章梗概进行提纯,提出了刘备如果要平定天下的“三步走”战略方针,占荆州,夺西川,待天时,横扫天下,电视剧中只给出了诸葛亮对着地图指点江山的镜头。这个处理好坏不论,简单二字却是当得。
其次,新《三国》的语言很是隽永深刻,虽然简单,却也意蕴深长。例如曹操的自我评价,“也许你们昨天看错了我曹操,可是今天呢,你们有看错了我曹操,但是我仍然是我,我从来不怕别人看错我。”自《三国演义》问世来,对曹操的评介可谓不胜枚举,“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汉贼”、“雄才伟略”等等,有鄙视唾阿骂者,也有赞赏称道者,正如新《三国》所说,曹操依旧是曹操,只不过这千百年来大家在这个形象赋予了他众多的意义和符号。曹操在赤壁惨败后,返回许昌的途中,他问司马懿:“你说这人的脚为什么比手白?”司马懿说不知,曹操告诉司马懿“因为它总是藏着”。就因为这一句话,司马懿深受教诲,韬晦暗藏,最后一举谋夺了曹氏的江山。曹操对陈宫说:“如果当君子的代价就是被凌辱、被践踏、被消灭甚至被杀的话,我宁愿当一个能够实现自己抱负的奸雄。自古以来,大奸似忠,大伪似真,忠义和奸恶都不是能够从表面就能看的出来的。”刘备对庞统说:“我恨我自己呀,我恨我既想以仁义为本,又想取西川成功名大业,可是这两者水火难容啊!” 孙权对张昭说:“我在位十多年了,一直受他们这些大都督的制约,现在才能真正当一回主公了!”新《三国》的许多台词都极具蕴味,细细品来,含义深刻,发人深省[3]。
当然还有一点,剧本台词的超时空跨时代性也是值得注意的。长坂坡一段,曹操对属下讲:“你看看,这个赵子龙的武艺真是举世无双啊!自从吕布死后天下再无这样的战将了,我真是爱死他了!务必生擒,留有大用!”而后来曹操居然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诸葛亮说:“我们已经度过最危险关头,此时此刻,我们除了项上这颗头颅,已经再无什么东西可以失去。所以,只能天天向好,蒸蒸日上!”刘备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周瑜说:“我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这些台词可谓是语不惊人死不休,或者不合适人物身份性格,或者跨越了时空使用了后世的熟语典故,甚至有的台词张冠李戴了。一方面这些台词用语可能有助于人物塑造,但是更多的为学者所不喜,甚至批评。
1.4 叙事方式逻辑性增强
新《三国》的叙事方式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它不再遵循原有小说《三国演义》叙事方式与情节,而是将其打乱再排列,每一个环节都在为下一个步骤铺垫,而下一个步骤又同样呼应前一个环节,叙事的过程是严丝合缝,紧密相扣,合情合理的。每一个计谋或者用意总会在下面的几组镜头中予以解释,犹如自问自答,智慧浮于人前,而这点恰恰是小说和原版电视剧所薄弱的。
以赤壁之战为例,相较于原著而言,更显环环相扣,步步推进,而结果又是让人心服口服。赤壁之战一开始,其实就有三位谋士预言了刘备与东吴必定联盟,诸葛亮、鲁肃、周瑜。诸葛亮赴东吴舌战群儒后,激怒周瑜力战曹操,其用意在诸葛亮和鲁肃马车里的对话中可以看出,周瑜在试探诸葛亮,诸葛亮让周瑜表明立场,鲁肃作为一个智者,见证并且透彻的看出了周亮两者间的第一次碰撞。而后周瑜与诸葛亮斗智,鲁肃居中调停,更是步步惊心,但是每一步的用意都通过对手与鲁肃的对话来解读。而后的苦肉计和借东风两次交锋,其中凶险也在小乔和周瑜的对话中进一步阐释。最后曹操的走脱更是智慧之笔现于人前,周瑜与孙权的对话,诸葛亮和刘备的对话,又将三国之间的关系给说了个剔透玲珑。在这场交战中,所有的谋略和计策都是明晃晃的摆在人前,让人可以看得见,看明白,看通透,这种叙事方式是不同于原先所认知的《三国演义》。似乎我们只有在看毛宗岗点评的《三国演义》之类才会突然发现这么多智谋掩藏字间,而新《三国》就将此揭开,让所有人都一目了然。作为一种历史叙事文本为主的电视剧,“它符合情节奇特、性格逻辑与情理规律三位一体的美学原则[4]。”
2 新《三国》新颖之处的原因
新《三国》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新颖独特之处,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它的再次翻拍的过程其实本质上就是对《三国演义》的一次深入阅读、深入思考的过程。新《三国》的拍摄剧情是带有编剧编导个人的理解阅读在内的,它所表现的不再是简单地再现了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而是编剧编导所阅读出来的三国,这里面所包含的不但是原有的《三国演义》,更多的还有编剧编导的历史观与价值观。
2.1 新《三国》的创作过程中对剧本做了逻辑梳理
相对于名著和原版电视剧《三国演义》而言,新《三国》在电视剧中添加了许多详尽的符合事理逻辑的解读,让整部电视剧更加符合剧情发展,更加连贯通畅。在原本中,三国里的许多人物和故事情节都是具有神秘色彩和虚构性质的。例如火烧赤壁一役中的借东风、诸葛亮三气气死周瑜、庞统死于落凤坡、吕蒙死于关羽鬼魂索命、诸葛亮八卦退陆逊摆孔明灯续命等等这些故事情节和人物风流都是带有虚幻的神秘色彩的。或许这些神秘的色彩给予了小说人物塑造有利的佐证,但是同时也越发的消弭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属性。而新《三国》不然,它的一整部剧情都是符合事理逻辑的,对种种神秘色彩给予解释,因而能够更加的打动观众的内心,引起共鸣。新《三国》“叙事焦点的变化以及经典情节的延伸与再造”使得人物得以重新诠释,“让那些形形色色的英雄人物走下神坛”[5]。
例如诸葛亮在著作《三国演义》中是被神化了的人物,他被塑造成多智近妖,能够观星知天下事,会呼风唤雨撒豆成兵,简直就是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无所不能无所不会的异类。新《三国》自然对诸葛亮这个人物做了处理,所有能掐会算的事情都是有据可查的。未出隆中前,他之所以能做出天下三分的大局观判断,是到处游历访学,综合各方面信息而得出的,并非掐算,而隆中对时向刘备所展示的地图正好是他遍历各地的见证。赤壁之战中他之所以能够草船借箭,能够借东风是因为他善于观察天气变化,基于多年的农耕经验和求学知识从水文天气的特征中判断得出,并非是呼风唤雨之术,正如第40集电视剧中诸葛亮回答鲁肃所说:“为将者,如不通天文,不识地理,不知阴阳,不晓奇门,不观阵图,不掌兵势,庸才尔。”刘备被陆逊火烧连营退守白帝城后,诸葛亮只用几堆石头摆奇门八卦阵困了陆逊退了强敌,但事实情理上这不能让人信服。新《三国》第82集中,陆逊用几匹老马破了奇门八卦阵,但是发现诸葛亮留在阵中盒子里的死螳螂与死蝉,于是退兵。这就显得合情合理了,陆逊亦是大才,破了八卦阵,而诸葛亮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典故示警陆逊曹魏可能夺得渔翁之利。著作中孔明在五丈原摆续命灯,魏延因踢翻了其中一盏孔明灯而导致诸葛亮当该绝命,而在新《三国》中,诸葛亮也点起了孔明灯,不过只是为了试探魏延,是否在其死后有夺权谋反之心。种种可见,诸葛亮也非神人,不过博学多智而已。从新野退守江夏,刘备前往东吴娶妻,六出祁山伐魏未果,诸葛亮也有束手无策,被逼无奈的时候[6]。
2.2 新《三国》的创作过程中融合了编剧编导的个人化理解
其实对《三国演义》阅读的过程也就是重新再创作的过程。新《三国》的各种创造和出新之处也正是编剧编导推陈出新的结构重组式拍摄方式所带来的。
如周瑜的死,书中自说成是三气周瑜,但是作为东吴大都督,十年不到扫定东吴,和诸葛亮斗智斗谋的人物,岂会如此不堪。电视剧新《三国》中诸葛亮之所以能够激怒周瑜联手刘备抗曹,不过亦是周瑜心中所想而已,赤壁的几番争斗特别是最后一击让曹操走乌林,如果不是小乔放走孔明,恐怕三国又是另外一番天地江山了。究其原因,新《三国》第53集在周瑜与罢官在家的鲁肃的一番对话中给出了一种解释:时不我待。周瑜因为东征西讨的过程中身体已经支撑不了多久,为了能在有生之年可以有机会或者为了东吴以后可以有机会一统天下,周瑜必须速速夺取荆州,跨江而过。事实上,后来的军事斗争也证明了夺取荆州是东吴必须走的一步棋。加上南郡城下的一只毒箭,周瑜时日无多,只能和诸葛亮斗智,和刘备交恶。“我的身体就像一颗快要坠落的流星,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消失在天空中。我已经不能选择走最好走的那条路,而只能选择走最快的那条路去帮助主公去实现一统江山的愿望。”不求最好而选最快是周瑜不得已地抉择,几番波折皆被诸葛亮拦阻,“既生瑜,何生亮”的绝语除了嫉妒外还有理想破灭的悲凉参杂于其中[7]。庞统之所以死于落凤坡不是其智谋有限,误中益州守将的埋伏,而是为了让刘备能够以光明仁义的形象进入西川,讨得一个能够名正言顺的借口;吕蒙之所以在斩关羽夺荆州后暴毙而亡,不单单是因为杀了关羽惹了蜀汉大敌,还在于其违抗孙权命令私自追敌触碰到了孙权作为君主命令不可违逆的这个底线,故而陆逊查看吕蒙遗体证实其被毒杀,所谓鬼魂索命暴毙而亡不过孙权是示惩戒,掌军权的一句对外说辞而已;司马家作为魏国的世家望族,而司马懿掌军多年,威望无人可比,所谓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为何曹氏一族却还是没有提防而被一举篡政?未免也显得曹氏一族太过昏昧无能了!新《三国》中添加了一位人物,由曹丕赠送给司马懿的女子静姝,这样一个无间道角色的人物就解释了为什么曹氏一族可以安心司马一家立足朝廷日益坐大。而司马懿也是在解决了静姝之后伪装病危才能够鱼跃龙门的。故而新《三国》的新是一次艺术解读和艺术创新。
3 新《三国》新颖之处的影响与意义
面对这些种种创新之举,众说纷纭,不一而足。《三国演义新版电视剧评论小辑》一文中这样概括各种评论文章:孙书文的《语言魔盒与影像狂欢》剖析了文学经典影视改编的尴尬,期盼着文学经典影视改编者水准的提升。纪文光的《文学经典影视改编的不能承受之轻——论<三国演义> 新版电视剧历史意蕴的匮乏》,内含着深深的忧虑。历史可以很“好看”,文学经典可以很“好看”, 在”好看” 文化消费观中,所有本该沉重的历史、文化无不变得轻浮起来。张娟的《“文不甚深”不可肤浅,“言不甚俗”不可庸俗》,是专门的语言批判。新《三国》让三国迷深感失望,尤为其中的语言所“雷”倒。“文不甚深”不可肤浅,“言不甚俗”不可庸俗,创新固然是好,但不应该全盘抛弃传统,彻底的改头换面,否则失去的就再也找不回来了。杨婷婷的 《论新<三国>人物形象对传统审美心理结构的挑战》,把批判的触角伸向新《三国》新人物。新故事、新人物、新看法、新历史,挑战旧版《三国》,在新《三国》中随处可见新颖之处,毋庸置疑,我个人认为新《三国》的各种突破之举和创新之处给电视剧带来了重大的影响[8]。
3.1 增强了电视剧自身的艺术真实性
对于电视剧新《三国》本身而言,新《三国》的“新”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电视剧的艺术真实性。作为由历史演义小说改编的再版电视剧,一经播放就受到普通大众的广泛关注和一致好评,各大电视媒体争相热播,足见其艺术感染力很强。钱钟书概括艺术真实性的特征时说过“虚而不假,真而不实”,通俗的说法就是逼真性,艺术表现得跟真的一样。“艺术真实有着非常复杂的意义系统。它包括表现性真实、自足性真实、和接受性真实三个方面,分别对应于创作者真实的创作心态、作品中自成一体的逻辑体系和接受者真实的接受心态。” 新《三国》的电视剧本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对《三国演义》进行翻译了,而是编剧编导在阅读《三国演义》之后的一个创作作品了;同时对原著文本中神秘色彩和人物神化色彩的淡化一方面增强了电视剧的可信度,另一方面也加强了剧本内部的逻辑性;采用了现代白话文的对白方式能够更好地被现在普通的大众所理解与接受。这些变动都提高了新《三国》的艺术真实性。
3.2 促进传统古典文化“三国”主题的多元化
相对于传统古典文化来说,电视剧新《三国》的热映无疑是一场搅动池水的风暴,给传统文化带来了波澜与活力巨大的冲击,也带来了巨大的活力。一方面许多专家与学者认为新《三国》的种种出新之举颠覆了许多传统的历史精神,不利于我们继承优秀的传统古典文化,剧本泛娱乐化丢失了古典文化的精华,抛却了教化作用。但是一方面也有人认为新《三国》的出现是现代历史剧的一个突破,它用现代学者的眼光重新审视《三国演义》,并且赋予了新的历史观。笔者认为新《三国》一方面情节上摆脱了小说《三国演义》的文本束缚,突破了原版电视剧既定的故事框架,在叙事情节和表现张力上都有了极大的提高;另一方面在典型人物的塑造过程中不再是构建一个人物符号、道德符号;同时语言上采用了白话文,但也采用了很多超越时空的各种俗语典故,虽然明白晓畅却也雷人不已[9]。不论新《三国》在各个层面是有利还是有弊,总而言之新《三国》出现是对“三国”这个文化主题的一个有益补充和探索。我们在不断研究三国的同时也在不断地赋予三国意义,我们在不断品论三国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添加自己的历史观与价值观,而新《三国》正是在当代的文化潮流下我们对三国的历史解读。
[1]马玉林.从历史到影视艺术——多维视角下的新《三国》[J].河北大学学报,2010(6):112-113.
[2]魏家文.<三国>:把英雄们拉下神坛——评论历史剧<三国>[J].写作,2011(5):163-164.
[3]关四平.论新版<三国>的文化诉求与艺术品位[J].文艺研究,2010(12):167-138.
[4][明]罗贯中.三国演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
[5]张大可.三国史研究[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3.
[6]刘晔.电视剧鉴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7]李胜利,肖惊鸿.历史题材电视剧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8]高 希 希.把 三 国 人 物 剖 给 你 看[J].小 康,2010(5):169-170.
[9]高希希.新<三国>整容不变性[J].兰州晨报,2010-05-05(4).
J9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4110(2017)02(c)-00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