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与人类文明的创生
2017-03-11何东
何 东
(中共贵州省委党校科社教研部,贵州 贵阳 550028)
【责任编辑:周丹】
【文化观察】
中华文化与人类文明的创生
何 东
(中共贵州省委党校科社教研部,贵州 贵阳 550028)
我国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对习近平的外交理念和实践产生了巨大影响,其所提出的“中国梦”具有丰厚的国际意蕴,如“正确义利观”塑造着国际交往的新范式,“多彩文明观”推动人类社会共存共荣,这些都将对人类文明的产生深远的历史影响。
中华文化;人类文明;“中国梦”
一、“中国梦”的国际意蕴
习近平在就任总书记后的第一次记者见面会上说:“我们的民族是伟大的民族。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为人类的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在涉及对外关系上,历经沧桑、饱尝苦难的中华文明中对于人类不同群体之间的和平共处有许多生动实践与深刻思考。“有来学、无往教”“布恩义、怀远人、厚往而薄来”,天下观念、朝贡体系、五服制度等,无不深刻地形塑着东方世界,推动着东方文明的发展。“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东方,创造了自成体系的中国文明,而且影响广于东亚地区,成为东亚文化的中心。”[2]然而自公元1500年以来,凭借大航海带来的战略机动与工业革命带来的物质优势,西方国家的强势地位使中华文明被逐渐置于边缘化境地,西方文明同时还获得了国际事务的话语霸权。形势比人强,奠基于农耕生产之上的中华文明所强调的包容、内敛、谦逊更多地被视为软弱、保守、愚昧,致使中华文明的和合、兼容、博大一直未能被西方真正认知和接受,中华文明对人类文明的贡献渐渐被世人遗忘。
习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经历了5000多年的历史变迁,但始终一脉相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富滋养。”[3]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和精神标识就是向大同世界奋进的人文精神,这种人文精神是一种将理想与现实高度结合的思想文化。古今中外,对未来的向往与追求都是牵引一个文明前进的精神动力。自五千年前的仰韶文化以来,从自耕农阶层“五口之家”的小康愿景到农民阶级“耕者有其田”的制度期盼,从读书人“正诚格致修齐治平”的人格追求到士大夫“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经世情怀,从治乱更迭的王朝循环到“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的时代憧憬,“中国梦”绵延不绝,从远古的涓涓细流汇聚成当下的澎湃浪潮。中国梦是中华民族期盼千年的梦想,“中国梦”用最简洁的文字、最深刻的思想、最形象的意境向世界昭示了一个古老而又新生的民族对未来的向往。梦想是人类共同的追求,每一个文明、民族、国家都有自己的梦想,都在逐梦的过程中繁衍生息、发展壮大,并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习总书记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历史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4]辉煌了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到近代遇到了西方工业文明的强势竞争和打压。有作用力就有反作用力,有冲击就有反应,有挑战就有应战。中华民族从1840年就开始了对自己命运的抗争,晚清以降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新中国作为世界大国地位的确立、改革开放后综合国力的提升等,中华民族复兴的进程使中华民族逐渐向历史上的辉煌地位回归,蕴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国梦”也正在一步步地发挥它的价值和作用。“中国梦”与美国梦、非洲梦、亚洲梦乃至世界梦都是息息相通的,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所以“中国梦”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还会造福各国人民。旧邦新命的中国政府和人民必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深入推动新时期中国外交、重塑中国国家形象、争取国际事务话语权,从而服务于全人类的进步事业。
二、“正确义利观”的构建
习总书记在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中,提出把坚持正确的义利观作为推进新时期外交工作的出发点,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及周边地区。他认为:“义,反映的是我们的一个理念……真正的快乐幸福是大家共同快乐、共同幸福。我们希望全世界共同发展,特别是希望广大发展中国家加快发展。利,就是要恪守互利共赢原则,不搞我赢你输,要实现双赢。我们有义务对贫穷的国家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有时甚至要重义轻利、舍利取义。”[5]以“仁”为核心的中华传统文化向来推崇“义”,作为主流的孔孟都奉“义”为上,以“义”率“利”。孔子对“利”鲜有提及,其强调“君子义以为上”;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荀子则主张以礼义节制利益,反对唯利之举;墨子也认为义与利应统一起来,等等。可以说,数千年来,重义轻利、先义后利、以义取利等道德规范一直被中华民族所向往、推崇和遵循。中华“大一统”之后,中原王朝对周边藩属总是怀“字小之仁”,以图王化。尤其自明清以降,当周边藩属遭到外敌入侵时,中国更是倾力相救以“继绝世、举废国”,有时甚至因此殃及自身,中法战争、甲午战争即是明证。即便对遥远地方的“蛮夷”,也没有将其视为需要征服的对象,而是当作有待以文化之的对象。
党的“十八大”以后,习总书记把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义利观创造性地运用于国际社会中。当代国际关系体系是由相互平等、相互独立的民族主权国家构成,但这些国家之间依然存在着贫富强弱之分。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要在摒弃传统中华“天下体系”中的不平等因素和坚决维护中国核心利益的基础上,对发展中国家和周边国家承担起恰当的责任和义务。“要找到利益的共同点和交汇点,坚持正确的义利观,有原则、讲情谊、讲道义,多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6]正确义利观其实是针对不正确的义利观而言,即坚决反对极端的义与极端的利,在维护国际正义和援助他国的过程中,要兼顾能力和愿望的平衡,“过”与“不及”均需避免。具体到外交和国际事务中,就是要坚定不移地维护中国的核心利益和重大利益,任何时候都不拿中国的主权、领土、尊严与其他国际社会行为体做交易;不以意识形态划线,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在国际事务中秉持公道正义,坚决反对大国强国欺凌、压制弱小国家;对周边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中国除了坚持利益对等原则之外,还必须尽到本地区大国的义务,给予他们一定的单方面优惠和帮助。
三、“多彩文明观”的问世
习总书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中说:“‘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种花朵,就算这种花朵再美,那也是单调的。不论是中华文明,还是世界上存在的其他文明,都是人类文明创造的成果。”[7]世界是由不同文明交融碰撞汇聚而成,而各个文明也如同自然界物种一样具有多样性。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种文明,就算这个文明再完善,那也有盛极而衰的时候,届时,人类就濒临绝境了。文明在人类社会生产劳动实践中产生,但由于各国的地理环境、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文化传统不同,所以各国的社会实践也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因而文明表现各有千秋。各种文明都是人类文明的瑰宝,都包含着人类演进所沉淀下来的共同理念和实践追求。就和平理念而言,中华文明历来主张“和为贵”“和而不同”;伊斯兰文明也蕴含着崇尚和平的理念,《古兰经》就有100多处讲到和平;基督教十戒中有“不可杀人”的道德戒条。虽然各种文明之间存在着差异,但其在价值上都是平等的,正所谓寸有所长、尺有所短,既没有完美无缺的文明,也没有全是缺点的文明,文明有种类之别,无优劣之分。作为人类劳动和智慧的结晶,文明是人们追求真善美的产物,正是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冲撞,世界历史才成为文明、民族融合的历史,人类的文明进程由此成为一条奔流不息的长河。
习总书记在布鲁日欧洲学院说:“中国是东方文明的重要代表,欧洲则是西方文明的发祥地。正如中国人喜欢茶而比利时人喜爱啤酒一样,茶的含蓄内敛和酒的热烈奔放代表了品味生命、解读世界的两种不同方式。”[8]不同文明之间因环境差异存在不同之处,文明首先拥有自己的个性,尊重文明多样性,就要尊重文明的个性,以尊重文明个性为起点,文明之间的共性才有展现的机会。进而言之,生物进化的基础在于物种多样性,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则在于文明的多样性及其相互交流。恩格斯指出:“文明是实践的事情,是一种社会品质。”[9]这就提出了文明的两个基本特点,即实践性和社会性,概而言之,就是相互交流。各种文明之间的交流史就是一部不断以域外先进文明成果扬弃本土文明成果的历史,如被称为“合金文明”“种族熔炉”的美国文明,其融入了许多文明的不同文化因子。中华文明同所有的伟大文明一样,也是在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中形成的文明,如源自印度的佛教,便是在传入中国的数百年中,与本土的儒、道文明交流互鉴中扎下根来,并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习总书记总结回顾中华文明的成长历程,形成了当今时代的多彩文明观:“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10]每个文明都是人类的瑰宝,都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有着巨大贡献,需慎处之、善待之、交流之。“对待不同文明,我们需要比天空更宽阔的胸怀。文明如水,润物无声。我们应该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11]古往今来,文明兴衰如潮起潮落,历经沧桑,各种文明都有相当程度的不可替代性。多样中求同一、差异中求和谐,多彩文明共存共荣是人类社会应有的文明观。
在人类刚刚迈入21世纪的当下,各种制度的国家与各种类型的文明比肩而立,理应在相互兼容中求共生,在求同存异中求发展。“历史与现实均已证明中华文明具有广泛的兼容性,它不仅不排斥其他文明,而且主动汇合融通其他文明,吸收其他文明的长处。”[12]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文明伟大复兴的新起点上,高瞻远瞩、运筹帷幄,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在国际事务和文明交往进程中发扬光大,其不仅对中国外交与世界和平事业产生了重大的现实影响,更对人类文明的创生产生及其深远的历史影响。
[1][3][4][6][7][8][10][1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2014.3.260.36.299.258.283.258.262.
[2]张岱年.文化与价值[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252.
[5]习近平.坚持正确义利观,积极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N].人民日报,2013-09-10(007).
[9]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666.
[12]许启贤.世界文明论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259.
G122
A
1673-7725(2017)10-0078-03
2017-08-01
何东(1969-)男,四川大竹人,副教授,主要从事国际关系和中国思想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