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政协公共外交的“五维”审视与职能优化思路
2017-03-11亢升
亢升
(华南理工大学,广州 510641)
人民政协公共外交的“五维”审视与职能优化思路
亢升
(华南理工大学,广州 510641)
随着中国公共外交时代的到来,人民政协公共外交职能优化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对公共外交内涵的共识涉及到公共外交的主体、客体、方法、价值、目标“五维”。从公共外交“五维”的视角优化人民政协公共外交职能的思路如下:在主体维度,要从制度上明确人民政协和各级人民政协委员参与公共外交的角色和身份;就客体维度看,要提升政协委员的国际知识和公共外交能力,使他们能真正“讲好中国故事”;就价值维度来看,人民政协可以通过参与公共外交充分展示中国协商民主的魅力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独特价值;就方法维度来说,借鉴公共外交方法,改进和提升人民政协对外交往技能和积极性;就目标维度来说,明晰人民政协公共外交服务于国家利益的基本要求。
人民政协,公共外交,“五维”审视,职能优化
随着中国的崛起和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国家利益和国际战略的全球扩展,国际社会对中国外交战略与政策的聚焦、质疑、担忧甚至诋毁日渐增多,“中国威胁论”“中国殖民论”显现于世界各地,对中国“走出去”方略,特别是“一带一路”战略稳步推进构成挑战,这些不仅关涉到中国的声誉和影响,更对中国“四个全面”战略和中国梦目标实现构成外部掣肘因素。为了扩大中国的“朋友圈”,构建中国与世界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具有广泛群众基础且多社会精英、组成成员活跃于国内外各领域且多有海外关系的,具有凝心聚力和公共外交之“天然优势”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简称“人民政协”)的公共外交职能开始被发现和受到重视。特别是随着中国公共外交时代的到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重视发挥各级政协外交职能,各级人民政协热烈响应,努力探寻人民政协公共外交职能发挥的路径。近年来,各级人民政协本着服务国家和社会的使命,充分运用其组织优势,积极参与或监督我国的重大外交决策,直接开展公共外交等,已产生明显功能优势和职能“溢出效应”。但是,从已有成果看,对人民政协公共外交职能的学理分析仍相当薄弱,难以支撑时代和现实的理论诉求,急需跟进研究。本文旨在从公共外交之主体、客体、价值、方法和目标(简称“五维”)维度,对人民政协开展公共外交的职能优化问题展开思考,以期管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度乃至中国特色民主制度的优越性及职能优化策略。
一、人民政协公共外交的“五维”厘定
(一)公共外交内涵界定
公共外交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和世界政治多极化时代的兴起,主要缘于其之于传统外交的比较优势和对传统外交职能的拓展。公共外交实践历史久远,但现代意义上的公共外交理论则经历了长时间养育,是随着对公共外交经验的不断总结和凝练完善起来的。尽管作为独立和完整概念的“公共外交”一词最早出现于1856年的英国,但其含义并非今天所指,仅指举止礼仪而已。〔1〕首次作为外交术语使用,则是由美国塔弗兹大学的埃德蒙德·古利恩于1965年明确界定。〔2〕尽管古利恩的定义过于重视政府外交而未考虑到传播技术的革新等,如特指美国新闻署所从事的非传统外交活动等,但他对公共外交内涵的阐释获得学界普遍认可。美国国务院于1987年再次诠释了公共外交含义,并在1997年将新闻署并入国务院时,政策设计小组沿用这一定义。经2000年再次修改,基本奠定了现代公共外交概念内核,公共外交是由政府或政府委托的机构开展,通过信息交流、国际广播、教育交流、民意调查、网络交际、图书馆、语言培训、展览、人才交流和书籍出版等方法,向国外民众宣传本国和博得好感,维护美国国家利益。〔3〕尽管公共外交理论从元概念到理论框架,美国色彩浓厚,但对公共外交理论的进步有不小贡献。
当代中国公共外交实践与理论的发展,还是比较新鲜的事物。胡锦涛同志于2009年在第十一次驻外使节会议的讲话上首提中国公共外交问题,标志着公共外交正式进入到中国政治议事议程,之后由外交部长杨洁篪于2010年在全国“两会”上首次公开谈论公共外交议题。随后,学者开始了对中国公共外交问题的探究和概念界定,如韩方明、赵启正等。尽管学界对公共外交的含义见仁见智,但赵启正的界定颇具代表性。他认为,公共外交是政府外交之外的对外交流方式,旨在促进他国公众对本国的认识和了解,提升本国在其心目中的形象,进而促成外国政府对本国政策的改善。公众既包括非政府的机构和组织,如媒体、大学、研究所、智囊机构、各种民间组织和非政府的机构和组织、非营利组织等,也涵盖了各方面的精英人物(如社会活动家、学者、宗教领袖、演艺界人士等)和广大公众。〔4〕5-6之后,中国学界对公共外交内涵逐渐形成一些共识,涉及到公共外交的主体、客体、方法、价值、目标等多层面,比如,政府在公共外交活动中占主导地位,公众则要在公共外交活动中发挥主体作用,媒体在公共外交中起关键作用,维护国家、民族和民众的利益是最终目标,价值关切越来越重要。
(二)公共外交“五维”读解
从“五维”视角透视人民政协的公共外交职能,明晰“五维”是首要任务。本文所指涉的“五维”,主要指主体维度、客体维度、方法维度、价值维度和目标维度五个方面。
主体维度。所谓“主体”,是指具有认识和实践能力的人,或权利和义务统一的法人或自然人。〔5〕1643公共外交的主体是国家政府或经政府授权的非政府组织、法人或个人,但政府在公共外中的主导作用不容改变,哪怕公共外交通过民间组织实现,但必须获得中央政府的授权。就如埃德蒙·格里恩指出的,“消息并未必一定要政府机构作为它的信息提供者,它也可由民间组织予以披露”,〔6〕124但政府在其间的作用同样不容忽视。公共外交内涵确定的多元主体性,使作为重要政治行为体的各级人民政协组织理所当然地成为公共外交主体,同时,政协委员和政协授权法人主体亦可是公共外交的主体。
客体维度。所谓“客体”,是指主体以外的客观事件,是主体认识和实践的对象,包括物品和行为。〔5〕717公共外交的客体最主要是他国的公众,特别是争取他国公众的同情或赞同。由于现代化通讯设备的高速发展以及丰富的信息传播手段,能够参与公共外交的公众范围不断扩展,除广大民众,非政府组织和机构,如大学、文化团体、媒体、研究所、智囊机构,各种民间组织、非营利组织等,亦是公共外交的客体。具体到人民政协,其沟通优势能够使其成为与他国公众,特别是非政府组织和机构连接的载体。
价值维度。所谓“价值”,是表示主体需要与客体的属性和功能之间效用关系的哲学范畴,具有最高的普遍性和概括性。对于价值外交的争论一直存在着,争论核心是价值的普世性和特殊性问题。西方学界在论及公共外交价值时,都努力将原本属于西方特殊经验总结的价值观念形塑为普世价值,将公共外交作为推行其价值的重要工具。“英语国家最擅长以普天下人民的福祉掩盖他们自私的民族利益……此类伪善在盎格鲁-撒克逊式思维中极其典型,是其独一无二怪癖。”〔7〕10而且,西方依靠其资金和技术优势、公民社会优势、人文科学优势等,谋求掌控价值国际话语权。〔8〕296-297以中国为首的发展中国家的学者普遍认为,公共外交的价值存在共享性,亦存在特殊性和国家性,不存在普遍的公共外交价值。〔9〕事实上,价值问题最易产生分歧,看待公共外交的价值分歧难免,要遵守唯物辩证法,既要看到价值的共享特点亦要承认价值的特殊性,价值公共外交既要向国际共享价值靠拢,又须展示各国独特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价值。
方法维度。所谓“方法”,是指“关于解决思想、说话、行动等问题的门路、程序等。”〔5〕353传统外交是通过专门的外交机关(大使馆和外交官)解决彼此关心的国际问题或争端,达成共同认识或遵守的协议或约定,而公共外交主要工具是信息媒体、文化和教育交流活动等,〔10〕具体通过出版、国际广播、对外赠书、图书翻译、国际讲座、互联网等传统与现代媒体进行价值观渗透。特别是在“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能否具有国际互联网关键技术的垄断权,网络传播和网络话语的主导权,有效收集他国数据和信息能力,在互联网社交平台推送价值观的能力,培植意识形态的“意见领袖”或“代理人”的技能至关重要。〔3〕因此,公共外交之于传统外交工具和手段,已实现了媒介的多元化、方法的大众化、内容的“草根”性转化。
目标维度。所谓“目标”,是指“想要达到的境地或标准”。〔5〕903外交的核心目标和外交准绳是维护国家利益。作为一国的外交工具之一,公共外交的目标亦如此。理论上,公共外交存在多重目标,但在实践上,公共外交的目标就是最大限度、最广范围地利用多数民众为外交事业服务,包括提升国家软实力,形塑国家良好形象,实现国家利益最大化,同时具有防止成为一国“政治化妆”或掩盖和粉饰一国政府政策的工具的功能目标。〔11〕2总之,公共外交的目标就是以真情打动和团结他国民众,真正服务于国家外交利益。
当然,在开展人民政协公共外交时,一定要从系统和整体性维度展开,对公共外交从主体维度、客体维度、价值维度、方法维度和目标维度解构和阐释,只是为学理地分析人民政协公共外交职能提供方法论。
二、人民政协公共外交实践的“五维”检视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开展同各国政治组织的交往,加强政协、人大、民间团体的对外交流,夯实国家外交的社会基础,对人民政协践履外交职能提出要求。人民政协公共外交,就是各级人民政协在中央政府和全国人民政协的指导与支持下,各级政协组织、政协主席、政协委员等以国外公众为直接受众,通过文化传播、实物展示及互动交流等方式,阐明中国基本国情、发展道路、国家政策、价值理念等,澄清有关中国的不实信息,展示真实中国形象的活动。它是我国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现行《宪法》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为法理依据。〔12〕9人民政协参与公共外交,有其独特的发展历程和经验。
(一)人民政协公共外交职能的形成
早在1949年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之前,毛泽东把“协商国际问题”列为中国人民政协五大任务的第一项。在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工作报告中,周恩来再次强调:“人民政协的第一个任务,协商国际问题……,这是我们政协要进行的第一个大任务。”〔13〕1861954到1977年,中国人民政协配合我国整体外交,部分地参与了外交活动,如组织召开国际问题纪念会、座谈会、研讨会等。改革开放后,人民政协外交职能得以恢复和初步发展,开始了与世界各国的议会组织、政治协商组织、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的直接交往,成为“亦官亦民”的重要外交机构。进入上世纪90年代,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强调“政协的外事工作要有新突破和上新台阶”,并以1993年访问印度、尼泊尔和巴基斯坦开创了新中国历史上领导人首次以政协主席身份出访的先例,他之后的出访多达60余国。此期,人民政协还搭建了三个重要的公共外交平台,分别是1994年成立的“中国宗教界和平委员会”、1996年成立的“21世纪论坛”、2001年成立的“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共同构成了人民政协多边外交和公共外交的重要平台。〔14〕
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共同发展,国际政治正逐渐走向世界政治。〔15〕2在这一转变过程中,普通主体甚至边缘民众亦进入外交“场”中。外交主体由中央政府、专门的外事部门逐渐向地方政府、非外交部门、民间组织转移,社会团体、企业组织甚至公民个体都可成为当代外交的重要参与者。公共外交的特点不仅体现于外交主体的扩大,还体现在外交的内容从冰冷的军事与安全议题转化到具有生活与人文气息的经济与文化交流层面,为主要由知识分子和社会精英组成的各级人民政协公共外交职能的发挥创造了条件。为此,全国人民政协外事委员会组建了国际经济小组、国际形势小组和公共外交小组,承担着开展公共外交的不同使命。之后,以北京、上海、广州等地方政协为代表,相继成立了省市级“公共外交协会”,地方政协开展公共外交从幕后走向台前。
(二)人民政协公共外交职能开展的“五维”透视
人民政协是践行我国公共外交理念的重要力量,是开展对外交往活动的重要平台,是增进我国和世界各国人民理解与合作的重要桥梁。基于人民政协公共外交向度与畛域的多元性,对人民政协公共外交职能审思也是多维的。借助公共外交相关理论,尤其是依公共外交之主体、客体、价值、目标与方法维度透视人民政协的职能优化,是对人民政协问题研究的丰富。
在主体维度,人民政协承担公共外交任务的主体身份更明晰。从公共外交的主体维度看,人民政协因其独特的成员构成,可以在多个层面展开公共外交。首先,参与各级政府公共外交的协商与决策。作为主体和界别广泛的人民政协,具有广开言路和广求良策的特点,能充分显示社会群体或公民的利益诉求,弥补主要决策中的“有限理性”不足,让人民政协及其委员广泛参与公共外交协商和决策成为制度设计,比如北京、上海和广州的人民政协在奥运会、世博会和亚运会期间的参与行动。其次,监督公共外交的实施。人民政协组织都设有外事委员会,是能对公共外交政策落实情况进行监督的经常性机构,尤其对学习外交政策、开展国际调研等公共外交活动有明确的监督义务。加之人民政协监督的公正性、专业性、多途径性和灵活性使其监督更有效。〔16〕第三,直接开展出国公共外交活动。各级人民政协具有“草根”特点,利用其沟通“接地气”的特点,积极参与公共外交。最后,以接待外宾间接开展公共外交。比如,配合全国政协接待访华外宾和开展各类地方性调研。总之,在中国人民政协的工作部署中,明确界定公共外交是人民政协的重要职能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十二届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自2013年6月首次以全国政协主席身份正式出访芬兰算起,已对芬兰、瑞典、丹麦、阿尔及利亚、摩洛哥、巴林、约旦、越南、泰国和印度尼西亚等多个国家进行了正式友好访问。另值得一提的是,地方政府为地方人民政协开展公共外交创造条件,如山东、安徽、厦门等16个省市(约占34%)对人民政协参与公共外交明确给予指导;河南、青海、武汉等省市建议设立专门经费;武汉、成都、深圳等建议造就一支掌握政策并熟悉业务的公共外交队伍。
在客体维度,人民政协对公共外交客体展示了其沟通优势。从客体维度看,各级人民政协开展公共外交易于取得外国民众的认可。人民政协明显的“半官方”“民间性”色彩,更容易缩小与国外受众的距离感,达到消除误解,增进友谊的目的。人民政协无须遵守官方外交的对等性原则,可以利用商业原则或者社会与文化规则开展非官方外交,易于建立与国外非政府组织的良好关系。〔17〕8同时,人民政协一定程度上的“官方”身份,又构成了与西方议会平等交往的基础,地方人民政协涵盖了34个界别的2000多代表人士,还包括工会、共青团等主要人民团体,联系广泛,交往领域宽广,有开展针对不同受众公共外交的优势。另外,政协委员多是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力或号召力的各领域的代表人士,他们是开展公共外交的优质资源,不仅具有亲和力,还具有广泛性和便利性特点。中国人民政协还同有较大影响的社会团体,如美国百人会等建立了密切联系。由第十二届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开创的“走基层”“农家乐”式公共外交,充分展示了人民政协公共外交客体维度的优势。比如,他在瑞典参观了爱立信公司和沃尔沃公司,与当地企业负责人谈笑风生。在爱立信公司,与负责人在相互拍照中热情互动;在摩洛哥,俞正声参观了摩洛哥穆罕默德五世大学孔子学院,与身着摩中两国民族服装的当地学生诵唐诗、打太极、跳《小苹果》;在约旦,俞正声还开展了“农家乐”外交,驱车前往约旦河谷南段的硕果农业合作社参观,在田间大棚与约旦农民共话友谊;访问印尼时,深入丹戎佩拉港客运、货运码头和华人企业火船咖啡厂,鼓励华人企业家继续发挥中国与印尼合作的桥梁作用。中国人民政协还重视与一些有类似人民政协职能或名称组织的国家交往,比如,效仿中国政治体制而设立的机构,如越南的“祖国阵线”;名称上类似机构,如埃及等国的协商会议(咨询机构)等,虽名称相似,但其性质和功能与我国政协完全不同,主要职能是促进不同阶层或社会职业间的对话等。〔18〕在地方政协中,上海市政协与越南胡志民市“祖国阵线”也建立了友好关系。
在价值维度,人民政协很好地传播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跨文化交流与传播方式中,天然渗透着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元素的互动,以跨文化交流和传播为主要载体的公共外交同样不例外。我国的各级人民政协在开展公共外交时,也有效地传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与价值。各级人民政协定期的协商会议,特别是中外记者见面会,对中国特色政治文化、政治价值的传播发挥了不小作用。从人民政协开展价值公共外交的实践来看,沿海一些开放度高的省份成效显著。以兼具人员交流、城市开放、文化开放程度等多重优势的上海为例,探索出“官、学、研、产、媒”多领域推进公共外交的模式;广东省则充分利用“第一侨乡地”的优势,通过“华人华侨”这个媒介,有效地进行了中国文化和价值的推介。特别是作为中国政治制度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政协创设的协商民主,之于“选票民主”有独特价值优势,值得将自己的参政经验和中国民主政治价值客观、真实地分享给世界。由政协(副)主席参与接待国外来访团,介绍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发展情况或发展成就,安排民主党派或其他担任政协职务的成员,以自己的亲身实践,详细介绍中国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通过面对面的交流和答疑释惑,能够加深来访者对中国人民政协作用的了解,对中国政治制度运行机制的认知,并通过他们把信息传递回本国,增加国外民众对中国政治民主制度的了解,等等。比如,2014年10月,广东公共外交协会会长汤炳权会见中南美洲华裔前驻华高级外交官访问团;2015年10月17日,广东省人民政协公共外交协会主办的“广交世界共赢发展2015”——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交流活动,来自韩国、马来西亚、泰国等国家的驻穗总领事馆官员、在粤外资企业高管、国际商会代表、广交会客商代表参加,广东省政协成功地开展了主场公共外交,让来访外宾亲身体验中国政治制度和政治文化的独特性。
在方法维度,人民政协拓宽了中国公共外交的平台和方式。人民政协具有“草根”性、地域性和灵活性特点,可根据地方实际情况灵活选择交往方式和内容,易于成为公共外交的最佳平台和载体。特别是在外交民主化的当今,利用非官方或“弱官方”的组织做好民间外交非常重要也是可行的。以人民政协外交走在前列的上海为例,其突出政协界别特色,积极发展“第二轨道”外交作用。人民政协素有广交朋友、深交朋友的优良传统,各级人民政协发掘这一优势,主要通过三个渠道:一是通过各级政协委员。在外国民众看来,中国各级人民政协的委员是中国知识丰富又颇受尊敬的社会精英,与他们交往可以快速获得更多、更全面的中国信息,且接触相对容易。因此,那些具有社会影响力的明星委员应充分发挥其作用,积极参与公共外交活动。二是通过发挥界别中团体或党派的积极作用,如妇联、工商联、青联、侨联、科协、致公党等作用,发挥对外友好界别、文艺界别的作用,加强与海外民众的联系和交流。三是通过统筹与整合政协下属的协会,形成公共外交事业合力。比如,由全国人民政协举行的“中欧圆桌会议”,为中欧间广泛交流搭建了重要平台。地方人民政协更具因地制宜开展公共外交的有效途径。比如,上海市人民政协鼓励委员利用其海外资源广泛和多元的优势,鼓励上海市各级政协充分吸纳海外委员的意见,并以社情民意调查通告等方式推介上海市情况;再如广东省人民政协,就以举办“广东公共外交之夜”音乐会,邀请了驻穗总领馆官员、广交会境外客商、在粤外国商会代表出席,以乐会友,音乐传情,共同推动广东省与世界的合作与交流;还以举办在粤高校外国留学生“魅力广东、助我圆梦”交流会,促进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交流。这些尝试推动了我国公共外交事业发展,服务了地方和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人民政协还尝试利用中国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和大数据等数字技术优势,在网络甚至QQ、微信平台上同步直播人民政协的公共外交活动。
在目标维度,人民政协开展公共外交旨在维护国家利益已是共识。维护国家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的总目标,各级人民政协参与公共外交当然要遵循这一目标。人民政协具有“半官半民”的机构色彩和优势,并有“对外友好界别”与“外事委员会”等专门机构对公共外交专门推动等,使人民政协开展公共外交既具有便利性,也具有权威性,能更好地实现维护国家利益这一目标。事实上,各级人民政协都能较好地围绕维护国家利益这一目标开展活动。比如,2016年在广东省佛山市举行的旨在探讨公共外交之道的“粤沪津公共外交工作座谈会”上,大家普遍认为,在经济全球化时代,特别是在我国推进“一带一路”重大战略的关键时期,人民政协完全可以发挥其公共外交优势,对维护国家利益发挥重要作用。广东省政协主席、广东公共外交协会会长王荣表示,广东公共外交协会将依托其区域优势,充分整合资源,进行人民政协参与公共外交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争取展现广东魅力,传递中国好声音;加强对“一带一路”尤其是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公共外交,为提升广东的开放水平发挥应有作用;积极帮助广东企业实现“走出去”目标,帮助它们了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风土人情、市场环境和投资政策。中国公共外交协会副会长吕凤鼎围绕公共外交问题,希望各级人民政协充分发挥其公共外交功能,为国家公共外交事业发展发挥作用。可见,各级政协充分参与或开展公共外交,投身到维护国家利益的行列已成为共识。
三、优化人民政协公共外交职能的思路
从公共外交“五维”的视角探究人民政协的公共外交职能,旨在为各级人民政协公共外交职能优化提供审视维度或视角,引起人们思考优化各级人民政协公共外交职能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首先,在主体维度,要从制度上明确人民政协和各级人民政协委员参与公共外交的角色和身份。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政协参政议政问题受到党中央空前重视,鼓励人民政协和政协委员利用各种途径履行职能和参政议政。但是,由于深受外交属于“高位政治”思维惯性的影响,人民政协尤其是地方政协参与外交的实践总体上比较薄弱,人民政协委员参与公共外交的观念不强,能力亦有限,制度与体制保障更是不健全。各级人民政协及政协委员要更好地参与公共外交,就要从制度上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其参与向度、路径和具体方式,让人民政协和政协委员参与公共外交有法可依,有制度可循,以此激发政协委员参与热情。尽管已有北京、广州等14个省市的人民政协明确了开展公共外交的任务:天津市为人民政协公共外交人才队伍建设出台政策;广州市以健全和完善政协委员参与公共外交知识学习与培训制度为抓手;温州市以定期举办公共外交理论学习班,鼓励政协委员以担任“公共外交大使”身份参与公共外交。但是,公共外交是我国外交事业的新领域,主体维度的规范和制度保障不完善,仍需进一步加强完善。
其次,就客体维度看,要提升政协委员的国际知识和公共外交能力,使他们能真正“讲好中国故事”。人民政协及其委员承担公共外交职能,面对的是不同文化、制度、发展道路、意识形态等的多元群体,人民政协委员要没有丰富的相关国际和专业知识,是不可能做好工作的。要通过积极的学习活动,强化政协委员们的国际文化素养、国际视野、外交知识、公共外交能力等基本素质,倡导有着海外生活经验的政协委员发挥其特长或专业优势服务公共外交。政协委员要围绕公共外交问题展开调查研究,也可以深入进行专题协商、提出对策建议。人民政协要积极参与各级政府的重大国际合作项目的界别协商或专项协商、综合评估、监督执行情况,比如为“一带一路”建设、中国的软实力投送以及其他对中国企业“走出去”活动等建言或提供舆论准备等。当然,受限于人民政协的资源条件,在具体公共外交过程中要分层次展开:国外普通民众应是外围层,思想库或对政府政策制定有影响力的非政府组织是中间层,国会议员特别是有重大政治影响力的议员应是核心层。要区分目标受众和分层次开展公共外交活动,才能充分利用好人民政协在有关国家的公共外交资源,服务于中国的整体外交。比如广东省和温州市,就特别重视利用“侨乡”资源,“根亲”文化,很好地实现了海内外交流沟通。
第三,就价值维度来看,人民政协可以通过参与公共外交充分展示中国协商民主的魅力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独特价值。公共外交就其深层的价值意义来说,亦属于世界不同文明和迥异文化间的对话与交流,人民政协参与公共外交自不例外。由于人民政协在中国政治制度架构中的独特地位及政协委员的独特身份,人民政协在开展公共外交,特别是在传播和推送中国价值理念过程中,更有利于减少“文明冲突”和促进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互动。各级人民政协在公共外交过程中,要跳出单纯为外交而外交的思维,而将理念与价值因素融入,从不同文明碰撞和价值交流的视角看待公共外交,要通过自己对中国政治价值和民主价值的切身和独特美好感受与国外民众开展实质性交流,宣传中国的协商民主制度、经济、文化和社会基本制度的价值和优势,争取他们对中国制度的认同和支持,争取更多的国际话语权。要以不同国家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价值,尤其要介绍好中国的发展变化,阐述好中国的外交主张和政策方针。〔19〕逐渐让国外民众明白,西方价值并非“普世价值”,构建共享价值才是正道,进而认同中国提出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接受和支持中国提出的构建合作共赢国际关系的价值诉求。
第四,就方法维度来说,借鉴公共外交方法,改进和提升人民政协对外交往技能和积极性。尽管人民政协发挥了一定的外交职能,也充分展示了其“半官方”“草根性”外交优势,但作为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受传统中国政治制度的影响,在参与外交和外事活动方面难脱“官气”。因此,人民政协要意识到其组织特殊性,发挥其组织优势,形成与政治外交、经济外交等不同的外交模式和特点,真正学习公共外交路径和方法方面的优势,提升外交技能与技巧,在发挥地方人民政协公共外交提案和监督职能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因为翻阅上海市和广州市政协对外友好委员会提案,几乎没有涉及地方外事活动、外事政策、地方外交等具有重要实践价值的提案。在传统外交时代,这种情况的存在可以理解,可是在公共外交快速发展的时代,在国家领导人多次倡议各级人民政协积极参与公共外交的当前,还与其地位不相称。应该在中国外交决策和外事工作中,尤其是外交长远规划和战略决策中,发挥人民政协的作用,像设立“公共外交协会”一样的专门机构以促进人民政协的职能与功能的发挥。当然,优化职能和功能,需要摸着石头过河,也需要顶层设计,非短期可以完成,而最现实也最重要的,就是提升各级人民政协的外交技能,让人民政协“半官方”却有一定权威性,由精英人物组成却非常接地气,既参与国家公共外交重大决策协商又能时刻有效监督每项公共外交政策,发挥其在公共外交中的应有作用。
最后,就目标维度来说,明晰人民政协公共外交服务于国家利益的基本要求。维护国家利益既需要硬实力,如经济和军事等,同时需要软实力,就是文化力、话语权和国际规则或价值的制定权。而且,公共外交的目标是推送本国价值和提升国际话语权,人民政协在这些方面有其独特优势,因为政协委员是社会各界的精英,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和较强思想创新潜力,发掘他们的智慧,确能为人民政协开展公共外交提供软实力资源。同时,尽管人民政协拥有众多界别、不同层次的高级人才,具有“半官方”和“草根性”特点,但不能降低其政治性要求,它仍是维护国家利益的外交机构,不仅体现于国内层面,也体现于国际层面,开展公共外交亦是为了维护国家利益。诚如俞正声主席在2015年时指出的,人民政协开展对外交往,开展人文交流和公共外交,要努力为国家发展营造良好外部环境。要密切中国与国际机构间的联系、拓展对话渠道、寻找共同点、努力增进共识、讲好中国故事,切实维护我国国家利益,努力为国家发展和中国梦的实现营造外部良好环境。
结语
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化的扩展,“地球村”的形成,以国家为中心的国际政治正逐渐走向多种行为体共同参与治理的世界政治模式。在这一转变过程中,普通主体甚至边缘民众亦进入外交“场”中。外交主体由中央政府、专门的外事部门逐渐向地方政府、非外交部门、民间组织转移,社会团体、企业组织甚至公民个体都可成为当代外交的重要参与者。公共外交的特点不仅体现于外交主体的扩大,还体现在外交的内容从冰冷的军事与安全议题转化到具有生活与人文气息的经济与文化交流层面,为以知识分子和社会精英集中为特征的各级人民政协公共外交职能的发挥创造条件。为此,全国人民政协外事委员会组建了国际经济小组、国际形势小组和公共外交小组,承担着开展公共外交的不同使命。之后,以北京、上海、广州等地方政协为代表,相继成立了省市级“公共外交协会”,地方政协开展公共外交从幕后走向台前,更为人民政协获取外交信息和参与外交讨论的便捷化、虚拟化、社会化和民主化等提供了较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随着中国依法治国方略实施带动的政治与行政体制改革,人民政协的外交职能优化亦迎来新的契机。各级人民政协参与公共外交的实践也表明,人民政协积极主动开展公共外交,在为我国发展营造良好国际环境方面的确可以发挥独特作用,需要理论指导和实践推进,从“五维”角度审视人民政协的公共外交职能,是对各级人民政协公共外交职能的细化和具体化过程,打通了人民政协与公共外交之间的关系。
〔1〕舒建国,卓永栋,常 婧.当前中国公共外交发展的不足与应对〔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
〔2〕檀有志.美国学界的公共外交研究简况〔J〕.美国研究,2013(2).
〔3〕杨 威,曾志洁.西方国家掌握国际话语权的主要策略〔J〕.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16(1).
〔4〕赵启正.公共外交与跨文化交流〔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5〕中国社会主义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6〕周启朋.国外外交学〔M〕.杨闯,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
〔7〕张 超.国际政治哲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8〕北京外国语大学公共外交研究中心.中国公共外交研究报告(2011/2012)〔M〕.北京:时事出版社,2012.
〔9〕王义桅.公共外交美国之可学与中国之可为〔J〕.公共外交季刊,2010(3).
〔10〕王宏伟.911后的美国公众外交〔J〕.国际论坛,2003(1).
〔11〕赵可金.公共外交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
〔12〕新政协章程学习读本编写组.新政协章程学习读本〔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1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研究室.老一代革命家论人民政协〔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
〔14〕郑万通.人民政协公共外交的多层格局〔J〕.公共外交季刊,2010(4).
〔15〕詹姆斯·多尔蒂,小罗伯特·普法尔茨格拉夫.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第五版)〔M〕.阎学通,陈寒溪,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
〔16〕张祝平,郑晓丽.论人民政协公共外交的历史演进、价值取向和发展趋势〔J〕.湖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5(3).
〔17〕韩方明.公共外交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18〕王文京.人民政协与国外类似组织的比较研究〔J〕.中国政协理论研究,2010(1)
〔19〕牛冬杰.积极推广合作共赢公共外交理念〔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06-24.
责任编辑 杨在平
D627
A
1004-4175(2017)04-0067-07
2017-06-05
广东省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会华南理工大学工作站资助项目“人民政协公共外交职能审视与体系优化研究”(x2sxN6163380),华南理工大学中央高校基金项目“‘一带一路’战略下的中印合作进路与机制创新研究”(x2sxD2155900),负责人亢升。
亢 升(1972-),男,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