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公共文化供给现存问题及相关思考

2017-03-11叶丽红李晓君

兰台世界 2017年24期
关键词:供给政府改革

叶丽红 李晓君

(江西省图书馆 南昌 330046)

我国公共文化供给现存问题及相关思考

叶丽红 李晓君

(江西省图书馆 南昌 330046)

随着供给侧改引领中国经济发展转型,新常态下社会各领域都试图在保增长、调结构上寻求新的发展空间和动能。推动公共文化供给侧改革势在必行,为此,本文从公共文化供给现存问题出发对文化供给侧改革做相关思考。

公共文化 供给 改革 供给侧

G249.2

A

2017-08-01

目前,我国公共文化供给支出增长十分迅速,而公共文化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的提升却并不十分显著。究其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我国公共文化事业发展起点比较低,尽管发展迅速,但要一时突破这个瓶颈,扭转供不应求的公共文化市场需求状况,好比泥牛入海还很困难;另一方面必须承认,我们在公共文化供给端想得还不够多,做得还不够好,因此,公共文化供给支出虽然增长迅速,但无的放矢见效甚微。我们认为,如果在公共文化供给端进行适当优化,我们就可以在存量基础上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文化服务。基于此,本文结合公共文化供给理论相关内容着重对我国当前公共文化供给现存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思考。

一、公共文化供给理论的发展

公共文化供给理论是随着西方国家福利社会建设而发展起来的一种经济理论,它围绕公共产品或服务这个核心范畴研究公共文化供给端的行为模式,力图达到公共文化供给的效率和公正的平衡。公共文化供给理论认为,公共文化供给主体就是公共文化的中心问题,公共文化供给主体的选择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它涉及多个方面:供给内容、供给渠道、供给方式、供给对象等等。这些选择会直接影响公共文化消费状况。因此,公共文化供给理论认为,解决公共文化发展问题重点在于解决公共文化供给端问题,从而提出公共文化供给侧改革的建议。通过对公共文化供给端行为研究,公共文化供给理论提出了公共文化供给侧改革的四种模式。

1.政府控制模式。这种模式强调国家的至高性,认为只有国家和代表国家的政府才是公共产品的合格的供给主体。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1954年在《公共支出的纯理论》一文中提出,由于公共物品具有消费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私人供给必定存在效率或福利损失,因此只能由政府供给。

2.政府主导模式。这种模式仍然强调国家的至高性,但对政府的效率提出质疑,力图将市场的竞争机制引入到政府的权力机制中来。被誉为“世界民营化大师”的萨瓦斯在他的《民营化与公私部门的伙伴关系》一书中主张政府应通过“特许经营、合同外包、补助、凭单制”等形式引入民营部门,实现公私合作,提高公共服务的供给效率。

3.社会主导模式。这种模式不认同契约精神,认为这种精神虽然存在于政府部门和企业部门并且对它们产生制约作用,一旦越出这两个领域进入社会领域,契约精神就无法发挥作用,这时就需要靠非营利组织作为第三部门的调解精神。美国学者萨拉蒙还证明,政府和企业与第三方组织可以建立普遍的伙伴关系。应该说,社会主导模式富有想象力,也是比较理想的一种模式,但很难与现实联系起来。

4.多元合作模式。这种模式认识到现实社会运行的多种权力网络空间的存在,力图在这种权力平衡中来寻找一种合理可行的方案。代表人物是美国学者奥斯特罗姆。他认为,公共产品供给是由多个权力中心共同支持和完成的,主张要因地制宜,采用分级、分层的多样性制度安排,让政府、市场、社会、团体、个人间形成多向交流与协作。

从上述四种供给侧改革模式来看,公共文化供给理论展示了公共文化供给的特殊性、复杂性和系统性,在西方限于国家本质的局限性,这些理论根本无法得到真正的实际运用。从辩证的观点来看,这四种模式并不是简单的对立或替代关系,在它们之间存在着一种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关系,抓住这种统一的关系对于运用它们来分析和把握我国公共文化供给现存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我国公共文化供给现存问题

1.供给不足、重复低效。这种传统的政府控制的公共文化供给体系受计划经济影响,由各级政府或其他权力部门控制,形成了政府、政府所属文化机构和国有文化企业三层结构体系,自上而下,广泛复制。这造成了人均占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比例偏低,难以形成有效的持续的投入。各级政府受行政化思维模式影响,为了政绩,忽视各个地方的实际情况和差异性;也难以考虑文化供给的实际需求和本土需要;按照统一标准、统一配置和统一购买的方式在短期内完成各项公共文化项目的建设和服务的提供。这种完全由政府包办的“一刀切”供给模式只能是低水平的、单一的,造成重复低效,资源浪费,难以吸引城乡居民参加公共文化活动,许多公共文化设施走向闲置或变相闲置。

2.地区发展不平衡,未能激发广大群众的公共文化需求。随着我国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的加剧,这种传统的公共文化供给体系进一步受到压制,用于经济建设的资金偏重,用于文化发展的资本不足,未能激发广大群众的公共文化需求。基层的公共文化需求几乎处于原始状态,很多人认为公共文化就是开展文艺活动,没有跳出小文化的圈子,文化活动仅为单纯的娱乐活动,唱歌跳舞,基层公共文化产品匮乏,街道社区的文化费用很难得到保障,一般从街道总经费中酌情支出,随意性大。在农村,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监管乏力,用于公共文化的有限资金容易被挪为他用,导致基层公共文化活动经费不足,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缺失日益严重。据相关农村走访调查数据统计显示,75%的文化站多被乡镇政府行政办公借用或计生委占为办公用房,农家书屋配套资金不到位,无力购置新书,文化工作人员无固定编制,往往身兼多职,消极怠工。文化公共设施闲置、毁坏造成资源浪费,文化活动中心常年大门紧闭,门可罗雀。村级图书馆包括县城图书馆在内,来借书的人寥寥无几。即便是有配送新书,利用率低下,提供相应的配套文化服务也边缘化形同虚设。

3.公共文化供给消极、被动,弱势群体文化需求被忽视。公共文化供给不受市场评价和监督,政府官员为提高政绩,更容易在短、平、快,看得见的项目上花大力,而不愿在长期投入短期看不到成效的文化基础领域上耗费财力,往往将公共文化供给看做是公共部门的行政事务,完成上级布置活动任务,各自为政,只求完成硬性指标,不求实效,公共文化供需错配,供给脱离基层、脱离群众、脱离实际,整个社会的文化供给意识和文化供给需求处于消极、被动状态,一些文化扶植、文化外援、文化下乡活动,蜻蜓点水,只能是热闹一阵子,你方唱罢我登场,以致逐渐出现了“热在县里,冷在乡里,僵在村里”的尴尬状况。走过场、搞形式、落入俗套,真正让群参与的机会很少。在农村,大多数是留守老人和儿童,他们的文化需求受漠视,而我国有近2.6亿的进城农民工,他们身处城市之中,但被隔绝在城市生活之外,难以融入城市文化,这些弱势群体的文化需求得不到满足,处于真空状态。据文化部发布的中国文化消费指数显示,我国文化消费的潜在规模为4.7万亿,而实际消费仅为1万亿,存在巨大的消费缺口。

4.公共文化价值体系失范,公共文化供给缺乏延续和创新。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人们的物质欲望和物质追求膨胀,过度追求物质享受,精神生活贫乏,整个社会处充斥喧嚣、浮华、奢靡之风,人文素质低下,甚至出现道德滑坡、风俗习惯沦丧。大众生活的支点就是赚钱和享乐,公共文化价值体系失范。传统文化的日益消亡、淡化,义礼文化、宗亲文化、乡土文化、民俗文化等传统民族文化的精华未能作为公共文化的土壤,加以利用、开发。公共文化只是作为一项服务单方面输出,而社会道德评判、社会调适、人文价值构建等功能和地位日益缺失,受西方物质文化冲击,传统文化流失,直接导致公共文化供给断层,没有创新动力。

上述问题表明,传统的政府控制的公共文化供给体系已经不能适应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需要,供给体系的改革和创新势在必行。尽管我们很早就开始了公共文化供给体制和机制的改革,一种由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公共文化供给体系也正在形成之中,但改革的具体目标、路径和内容仍然有待清晰。

三、我国公共文化供给侧改革的相关思考

1.公共文化供给改革是一个新课题。由传统的政府控制的公共文化供给体系转向一个全新的公共文化供给体系,这种转变没有纳入目前公共文化供给理论的框架之内,这是中国当前所面临的一个现实情境所提出的一个全新课题。这种情况在西方没有出现过,在前苏联虽然有这个问题,但随着苏联的解体,这个问题也不存在了。怎么转向?没有现成的答案。关键是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要把我们的公共文化供给侧改革同整个社会主义改革结合起来,处理好一系列关系:局部与整体、眼前与长远、现实与传统、社会与文化、政治与文化等等。这些关系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改革任务艰巨,改革道路注定不平坦。

2.公共文化供给体系改革目标。由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公共文化供给体系这一改革目标是确定的。从公共文化供给理论的观点来看,公共文化消费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市场不应也不能在此起主导作用,任何市场主导的公共文化供给体系都是错误的、失败的。但非市场主导的公共文化供给体系是否可以说就是政府主导的呢?从我们目前的情况来看是这样的,但我们也可以说是社会主导的,因为政府在我们国家可以看作是最大的非营利组织,第三方组织,而且也可以说是多元合作的,政府有大量的权力下放,并且保持着同其他机构和组织的密切合作关系。

3.公共文化供给主体关系确立。从改革的目标来看,其中涉及多种供给主体的培育问题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法律确定,这对于还刚刚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主义中国来说,无疑是一个艰巨的问题。有许多公共文化供给主体本身就面临身份的认定问题,比如各文化艺术协会,各文化服务机构及团体理事会,他们既是非政府组织但又行政色彩浓厚,不完全具有独立性,依附与各行政机构。还有网络和资讯发达的当下,无孔不入的自媒体,自媒体本质上是个人生活空间在网络空间的延伸,但“围观”的方式让自媒体发挥了一种公共文化供给的作用,可是目前我们无法认定它是否属于公共文化供给主体。

当前我国公共文化供给侧改革的主要任务就是推动公共文化供给大平台建设和完善。这个大平台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灵魂,以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为连通,面向公众、走向世界的多层次的开放的文化服务和内容制造体系。这个平台需要有立法支撑,政策和资金支持,社会各界文化资源优化整合,社会全员力量参与、协作,厘清公共文化主体关系等都是我们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方向和着力点。

[1]汪红.群众文化建设必须坚持群众的主体地位[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122-124.

[2]冯华,温岳中.产业链视角下的我国文化产业发展[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1(5):82-86.

[3]刘会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现状及对策分析——以河南省孟津县为例[J].知识经济,2016(18):7-8.

[4]http://news.china.com/news100/11038989/20131114/18147762.html.

10.16565/j.cnki.1006-7744.2017.24.24

江西省文化艺术科学规划项目(YG2016170)。

叶丽红,硕士,江西省图书馆馆员,研究方向:读者服务;李晓君,本科,江西省图书馆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图书馆管理。

猜你喜欢

供给政府改革
改革之路
知法犯法的政府副秘书长
改革备忘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改革创新(二)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
依靠政府,我们才能有所作为
政府手里有三种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