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高校记忆工程框架下记忆信息资源建设路径

2017-03-11周群芳傅东升汪俊东

兰台世界 2017年12期
关键词:校史记忆历史

周群芳 傅东升 汪俊东

(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 绍兴 312030)

论高校记忆工程框架下记忆信息资源建设路径

周群芳 傅东升 汪俊东

(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 绍兴 312030)

留存于高校师生大脑中的个体记忆借助一定的媒介,上升为高校集体记忆。高校记忆工程是立足于当下需求对高校历史记忆信息进行建构的系统工程。高校记忆工程框架下记忆信息资源建设路径主要有: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实物记忆信息保护、高校纪念活动开展、校史展建设、机构知识库建设、口述历史收集、校史研究等。

高校记忆 高校记忆工程 记忆信息资源 信息资源建设

一、高校记忆与高校记忆工程概述

1.高校集体记忆是高校历史记忆信息的升华。“高校记忆”是高校形成、变迁和发展中具有保存价值的历史记录,是人们以信息的方式对这些历史记录进行编码、储存和提取过程的总称,是高校精神文化的下位概念,也是高校精神文化存在、延续和发展的方式体现[1]。高等院校是人类社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系统观的角度看,高校的产生、发展和延续是人类社会重要的集体记忆内容之一,因此高校记忆是社会记忆的一部分。

留存在高校师生和校友大脑中不同层次、不同角度、不同内容的,对高校往昔点点滴滴的历史记忆,借助一定的媒介和平台,通过交流、感知等手段,以记忆信息的形式记录下来。这些记录下来的个体记忆信息通过编码、标引,最终集合和存储为高校集体记忆信息。被积累和沉淀下来的高校集体记忆信息,记录和承载了高校的办学历史、办学经验、办学成就、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和文化价值等,是高校历史记忆信息的升华和重构。这些高校历史记录和集体记忆信息统称为高校记忆信息资源,既包括抢救和挖掘出来的有关高校过去的历史记忆信息,也包括现阶段有关高校发展的数据和记忆信息两种资源类型。

2.高校记忆工程是立足于现在对高校历史记忆建构的系统工程。南开大学历史学院王先明教授指出,社会记忆不完全是过去历史的保留,而是在现在人们基于某种需求和目的的基础上被重新建构的。社会记忆的建构本身是一种选择。首先,记忆者对过去所体验事件和意象的回忆;其次,权力筛选者从个人记忆到社会记忆,从整个历史进程来看,那些能够规范集体记忆进而控制集体记忆的力量在很大程度上可引导历史的走向[2]。

高校记忆亦是如此,现有的积淀和保存下来的高校记忆信息,并不是高校的全部历史记录,也是经过选择和凝练的,是高校为了更好地认识当下、认识自我、总结自我、发展自我,重新建构起来的,也就是说高校记忆是立足于当下需求而对高校历史记忆的建构。高校记忆信息的内容丰富多彩,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文本的、图片的、实物的、声像多媒体的,也可以是行为式、展演式的。将这些不同渠道、不同来源、不同表现形式高校记忆信息通过构建平台或媒介进行选择、融合、记录、再现和规范的过程,是一个庞大而系统的工程。本文将高校立足于当下需求对高校历史记忆信息的建构全过程称之为高校记忆工程,该工程需要解决谁来讲述记忆信息,谁来记忆信息、记忆什么信息、怎么记忆信息,为什么要这样记忆信息以及如何通过高校记忆信息体现高校的价值观等问题,需要从教育学、历史学、心理学、社会学、哲学、文化学等跨学科的视角去系统研究和构建。

高校记忆工程框架体系可以分成三个层次来构建:资源层、服务层和保障层。这既承载了高校记忆工程所有的记忆信息资源,又承担着记忆主体之间信息交流的重要媒介的功能,是集资源与服务于一体,信息记录与信息交流传播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平台。如何系统、全面地收集,有序整合、开发,妥善保存并利用高校记忆信息资源,为高校智慧校园建设提供基础性资源,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充实内容,是高校记忆工程建设主要内容。

二、高校记忆信息资源建设实现路径选择

1.以高校档案馆为基础,开发高校档案记忆信息资源。高校档案馆的档案信息保存着高校在教学、科研、管理等活动中形成的各种载体形式的档案资料,能生动具体地反映学校发展的历史轨迹,是最直接、最真实的高校记忆信息资源,也是高校宝贵的文化财富。高校档案馆所拥有的高校记忆信息资源是最丰富的,是高校记忆信息工程建设的重要承担者之一。高校档案馆应充分发挥其自身专业优势和特色,系统全面地征集、保存、开发以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各种手段记录的高校记忆信息,除了做好传统的高校档案编研工作,校志、校史、大事记等文献的编撰外,应创新选题,深入挖掘具有校园文化特色、深厚历史底蕴的重要人物、重点文献,可以是点,也可以是面作为切入点;可以是体现观赏性的,也可以是知识性,史料性的,还可以是抒情性、图文并茂的。通过对这些记忆信息进行整理、开发、深层次加工,以供在记忆信息平台上展示和交流。

2.保护和呈现实物记忆信息资源。对以建筑、山体、湖泊、景观为代表的记忆信息予以保护和呈现。高校的一塔一楼,一景一物无不凝聚了师生的共同记忆,也记录了高校的发展历程,只要一见到这些景物,大脑中立马就能联想到过去的情景,是一代代学子高校精神传递的记忆载体,也是联结过去和未来的纽带。对于这一类高校记忆信息应充分地保护、揭示,对能体现高校发展烙印的建筑物或实物进行抢救性拍摄、数字化处理。即便因为世事变迁,景物不复存在,也应该采用其他的形式,如文字、图片、模型等予以充分揭示。此外,实物记忆信息还有诸如各时期校徽、学生证、讲义等均是能勾起师生回忆的物品,也应系统收集整理,以供展示、交流。

3.以纪念活动为载体激发和升华高校记忆信息。社会记忆是立体化的,除了用文字、图像等形式记录和展示外,也可以通过仪式、纪念活动、纪念日等形式来塑造和凝炼。高校记忆信息也是如此,可以通过高校纪念活动、仪式、实践演练等方式激发师生的高校记忆信息。高校的校庆纪念活动,就是一种全方位激发和唤起高校记忆信息的途径。高校校友作为高层次的知识群体,是特殊的高校资源,是取之不尽、代代延续的宝贵财富。因此,校友纪念活动、校友交流平台、校友俱乐部等都是高校记忆信息的重要来源。

4.校史展是高校记忆信息传播的有效途径。陈列、展览校史是高效记忆信息传播的有效途径。通过完整有序、有机地梳理、整合、展示高校发展历史、发展成就和发展传统,可以激发师生斗志,增强师生荣誉感,既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又具有润物无声的熏陶教育功能。这些陈列、展览可以是综合性的,如校史馆,也可以是专题性的,如杰出校友展,优秀作品展等,可以是实物的、图文并茂的。近年来,虚拟展示技术在校史展示中获得越来越多的应用。虚拟校史馆是利用三维虚拟技术把校史馆和展览品移植到互联网上进行展示、宣传和教育活动。校史馆在建设风格上由数字光影多媒体展示方式取代传统的展示方式,展示内容更加新颖、灵活,将高科技多媒体展示技术呈现在参观者的面前。虚拟校史馆既能节省空间,还能扩大受众面,是实体展览的有效补充。

5.建设机构知识库记录和解释高校学校发展脉络。教学和科研是高校的两条生命线,在高校发展的过程中积累起来的越来越多的学术科研成果和著作,一般会在高校图书馆做物理上的集成,常见的“高校文库”便是。机构知识库是一个机构建立的,以网络为依托,以收集、整理、保存、检索、提供利用为目的,以本机构成员在工作过程中所创建的各种数字化产品为内容的知识库。高校机构知识库把机构内各种系统、各个团队、各个成员散存的各类知识成果的记录、集成、再组织、展现,不仅凝聚了一代代师生的智慧和成果,是高校的宝贵智慧财富,也是高校学术创新和传承的基础,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就是把机构内的“信息孤岛”联通起来,把不同来源的文献进行有机的融合、沉淀、梳理、分类,形成一个机构知识库,供集中展现、搜索和使用。机构知识库可以全方位、多角度地记录和诠释学术发展脉络,是高校记忆信息工程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6.收集和整理口述历史。口述历史不同于其他载体类型的高校记忆信息,口述的表达有表情、语调、场景,也有不能直接表达的直觉和不可推理的意识,其所蕴含的记忆信息更真实、更生动。由于之前口述历史意识不强,导致高校发展的口述史料欠缺严重,因此抢救历史记忆的工作显得十分紧迫。首先可以与各地校友会合作,开展“回忆母校、口述历史”采集工作,寻找一些年事已高的著名校友,回忆并口述在校期间经历的事件和值得回忆的人与事,制作成录像作为记忆信息资源保存;其次,新兴媒体的发展,使得普通人都可以主动地将自己的记忆信息通过口述历史的方式加入到高校集体记忆中。因此,口述历史的收集和整理是新媒介时代高校记忆信息资源的重要补充,也是高校口述历史资源库变得更丰富和多样化的重要手段。

7.加强校史研究促进高校记忆工程建设。校史研究是教育史、思想史、学术史、科技史、文化史的交叉学科领域,高校校史研究既是学术问题,又具有十分明确的现实意义,可以充分发挥校史自身的“存史、资政、育人”作用。在办学历史较长,有条件的高校可以成立专门机构、配置专门人才队伍,开展不同主题领域的系统化的校史研究,采取多元化的研究手段和研究方法,其研究成果不仅是高校记忆信息资源建设成果的组成部分,也是高校文化创新传承的源泉,反过来又能很好地指导高校记忆工程建设实践。

除了上述的高校记忆信息资源建设的实现路径外,还有其他非主流的一些形式,如行为式、展演式等。高校记忆信息资源的各种实现路径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并且集成于高校记忆工程框架体系中。新兴的记录方式和记录载体不断出现,为这些实现路径的整合提供了条件。通过虚拟技术和网络互联技术等,可以很容易地将各种途径的媒介工具和各种载体类型的记忆信息资源整合到一个框架下,实现无缝链接和融合。

[1]黄宝春.“高校记忆”视野下的高校精神文化建设[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69-72

[2]明海英.运用社会记忆的理论方法解释历史[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8.9(A2版).

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社会记忆理论视角下高校记忆工程构建与实证研究(D13TD04)”。

周群芳,情报学硕士,副研究馆员,从事信息检索、档案学教学工作,研究专长为信息资源建设、信息咨询、用户教育;傅东升,教育学硕士,讲师;汪俊东,管理学硕士,助理研究员。

10.16565/j.cnki.1006-7744.2017.12.20

G270.7

A

2017-01-06

猜你喜欢

校史记忆历史
校史故事演出
川美80年,一场展览讲述一部校史
读校史 , 走进辽科的前世今生(一)
弘文立教 校史育人——甘肃农业大学校史育人的实践探索
新历史
儿时的记忆(四)
儿时的记忆(四)
记忆翻新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