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从严治党与优化社会政治生态
2017-03-11王桂兰马泽放
王桂兰,马泽放
(河南师范大学 河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河南 新乡 453007)
全面从严治党与优化社会政治生态
王桂兰,马泽放
(河南师范大学 河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河南 新乡 453007)
全面从严治党是当代中国社会政治生活的重要主题。执政党自身的生态建设既是我国社会政治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全社会政治生态优化的主导力量和关键环节。当前我国社会政治生态的现实告诉我们:全面从严治党是优化社会政治生态的迫切呼唤,是净化社会政治生态的必由之路,其常态化和制度化更是不断优化社会政治生态的重要保障。
从严治党;政治生态;常态化
“全面从严治党”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一直重点强调并在实践中大力推进的重要主题。关于“全面从严治党”的内涵,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指出:“全面从严治党,核心是加强党的领导,基础是全面,关键是严,要害在治。”[1]考察习近平总书记和党的相关文献有关全面从严治党的有关论述和规定条文,其现实价值主要体现在:其一,一再强调全党要从战略高度深刻认识全面从严治党对当今中国社会发展和稳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必须高度重视,刻不容缓,坚定不移,切实推进。其二,以极大的政治勇气和担当精神开展了史无前例的风暴式反腐斗争,并在治理对象方面,提出了“老虎、苍蝇”一起打的全面治理思想,强调要有腐必治,有贪必肃,对贪污腐败保持零容忍的态度。其三,鉴于当前的形势现实,强调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和常态化,不断促进党和国家相关制度体系的完善,要求加强舆论和民众对权力运作的监督,保障权力在阳光下运作,不断扎紧制度的笼子,以制度的方式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文化氛围。其四,提出了从执政的核心骨干尤其是从党的高级干部抓起的思想,要求树立典范,上行下效,引领社会。其五,为了从根本上杜绝腐败的思想温床,提出了“精神补钙论”,即要求全体党员干部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不断消除由于缺乏理想信念而放松对自己的严格要求从而走上腐败道路的内在动因。其六,在操作层面,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提出了要从党内政治生活严起、以党内政治生态的优化带动社会政治生态净化的战略思路。
政治生态(political ecosystem)是将生态学的方法运用于政治学研究领域所形成的概念,主要是指政治系统的诸要素之间以及政治系统与社会其他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所形成的整体状态。根据这一概念,政治生态可以分为政治内生态与政治外生态:政治内生态主要指政治制度、政治文化、政治活动的主客体之间的生态联动;政治外生态主要指政治系统与其他社会体系之间的生态联动[2]。
政治生态研究范式就是用生态学的理论、观点和方法来研究社会政治现象。从政治体系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中研究政治规律,强调的是政治的系统性、生态性、差异性、联系性、非线性等特点,把政治现象及其社会环境视作一个具有互动关系的有机整体[3]。
中国共产党作为当代中国的执政党,毫无疑问是引导社会政治生态的主导力量。因此,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和党内政治生态优化水平是决定当前中国社会政治生态的关键要素,“全面从严治党”对于净化社会政治生态的意义不言而喻。本文试就全面从严治党与社会政治生态优化之间的关系进行简要论述。
一、全面从严治党是优化当代中国社会政治生态的迫切呼唤
中国政治制度的特色形成了独特的政治生态核心,即执政党制度。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政党制度不同,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方面、组织方面、作风方面、制度方面以及反腐倡廉方面形成了不同于其他政党的‘五位一体’模式,构架了具有中国共产党特色的政党制度体系,也就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执政党制度”[4]。因此,优化中国政治生态环境的关键是优化政治生态主体的运行状态,其中,执政党自身的建设既是优化政治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净化社会政治生态的主导力量。
(一)长期的市场经济环境弱化了社会政治生态的严肃性
毋庸置疑,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和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赢得快速发展的必然选择。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实践也确实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原来与计划经济体制相匹配、呈现一元化特点的社会政治生态难以应对市场经济消极因素带来的一系列严峻挑战,必须不断适应新的形势需要,进行必要的整合与重构。这些挑战和需要面对的一系列新因素主要包括:其一,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主体的分化导致了价值观念、思想意识和评价标准的多元化。这种多元化直接冲击和消解着原来单一意识形态背景下政治生态的严肃性。其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又必须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价值观念体系的建立相对滞后,导致社会政治生态出现严重的过渡性失衡。其主要表现正如学者所述,“市场化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社会公德失范,职业道德败坏,家庭道德嬗变,传统道德规范正在土崩瓦解,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想滋生蔓延,贪污腐败、见利忘义、尔虞我诈、权钱交易和假冒伪劣横行,社会诚信日益缺失”[5]。其三,我国市场经济的实施具有明显的权力推动特点,从而导致权力资本化和政治腐败问题;其四,全党全国集中精力突出经济建设的中心任务,也使全社会对经济绩效评价的重要性排序,远远优先于政治绩效评价排序。政治精英们对社会政治生态环境的关注程度,以及在政治生态营造方面的精力投入自觉不自觉地在逐渐减少。其五,市场经济带来的错综复杂的人情关系因素,也使党内外的政治生活不断地遭遇人情世俗和交易诱惑的挑战,往往难以严肃起来。其六,经济市场化在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难以避免地扩大了各阶层收入分配的差距,包括贫富差距、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和行业差距等。这种差距会弱化人们对政治改革和政治系统的信任程度。“任何国家在致力于经济发展时都不可避免地要出现贫富不均的现象,或多或少地存在社会边缘化的群体,如果该国家经济发展整体水平不高,再加上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健全,这些群体就会产生离心倾向”[6]。历史经验证明,任何一个社会形态,其政治生态的严肃性往往都是建立在政治生态相对稳定和平衡的基础之上的,尤其是建立在社会广大民众对社会政治体系和执政集团的政治信任基础之上的。这些差距的长期存在会直接动摇人们对政治权威的敬畏和认同。尤其是部分党员领导干部过去在政治上的优越感遭遇了先富阶层的挑战,致使其价值观逐渐扭曲,以个人利害价值取向取代党、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是非取向,这成为所有权钱交易、不负责任、执法犯法等腐败现象泛滥并屡禁不止的深层次原因。
(二)长期和平执政环境钝化了政治生态的进取性
执政活动总是处于一定的环境之中。所谓执政环境,是指执政主体(执政党)在执政过程中面临的由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自然等因素所构成的一种系统环境。执政环境主要包括执政主体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其中内部环境主要是针对执政主体——中国共产党的自身状况而言的。从狭义上讲,指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和机制的统一,包括全体党员和党的各级组织以及联系这些组织使其得以维持和运行的规则;从广义上讲,主要包括党的信仰、纲领宗旨、政策、理念等[7]。外部环境主要包括自然、文化、历史传统等国内环境和国际环境。对于中国共产党执政环境的考量也应该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入手。
中国共产党取得执政地位之后,其所面临的执政环境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从新中国成立至1978年改革开放是计划经济体制阶段,改革开放至今是建立健全市场经济体制阶段。就前一个历史阶段而言,从国际和国内环境来看,相对集中化和简单化是这一阶段执政环境的总体特征[7]。尽管现阶段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执政环境与上个阶段相比显得相对复杂和严峻,但总体上仍然处于和平执政环境。中共十六大时,曾经对21世纪的党作了明确的新的历史定位,即“从一个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转变成为一个领导人民掌握着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从一个在受到外部封锁的状态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转变成为在全面改革开放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也就是从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8]。一般来说,一党长期和平执政难免会产生政治体系的僵化和政治生态进取性钝化等规律性问题,因为任何一种政治体系经过长时间的运转后必然会出现惰性。我国在改革开放以来一直推行的政治体制改革的根本意义也在于克服这种惰性。除此之外,在中国独特的执政党制度下,政治系统活力的激发还必须依靠执政党自身建设的不断加强以及执政党内部治理的制度创新。常言说,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长期处于和平执政环境,一方面,国家社会内部矛盾总是处于主要地位,容易导致利益聚焦的分散;另一方面,没有外部危机对执政精英潜在力量的调动和激发,容易产生缺乏进取精神的执政疲劳和执政精英不能严格律己的精神堕怠现象。这种长期和平执政环境导致的政治生态进取性的缺乏主要表现为:一是部分党员干部养尊处优,缺乏艰苦创业的进取精神;二是容易形成特殊的利益集团,并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势谋求私利,阻碍改革的发展。这种现象如果得不到有效遏制,必将动摇党的民众基础,影响执政地位的稳固。
(三)西方文化渗透消解中国社会政治生态的正能量
“对一个传统社会的稳定来说,构成主要威胁的,并非来自外国军队的侵略,而是来自外国观念的侵入,印刷品比军队和坦克推进得更快、更深入”[9]。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全球化进程不断冲击着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模式、生活方式以及整个价值体系,作为全球化主导力量的西方国家及其意识形态也必然对我国不断进行瓦解和渗透,西方国家“试图通过继续巩固和扩大已在世界经济中获得的支配地位,并逐步将这种‘经济强势’地位转化成为‘政治强势’地位,促使作为其意识形态核心的价值观在更广泛的地区得到认可,进而建立起确保这种价值体系的政治制度系统,实质上构成了‘新霸权主义’的意识形态基础”[10]。
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在经济、政治和文化领域均对我国政治生态构成了严峻的挑战,具体而言,经济领域的自由主义严重冲击着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个人主义、利己主义、过度消费等价值观念对我国民众的生活产生越来越深入的消极影响;政治领域的民主化浪潮不断侵蚀着民众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认同,影响并冲击着中国共产党的合法执政地位和政治制度的基础;在文化领域,西方国家通过各种途径向全世界推行其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文化思潮,西方资产阶级的各种学说和价值观念不断冲击着主流意识形态的主体地位,不断侵蚀着民众对社会主义价值观念的文化认同。这些因素都从不同的方面,不断地消解着当代中国社会政治生态的正能量。这些正能量不仅包括中华传统文化精华的传承和弘扬,更包括近代以来,尤其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改革过程中形成的良好革命传统和时代精神对青年一代和广大民众的影响和熏陶。这也是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实行的和平演变战略的重要举措之一。不幸的是部分党员领导干部也未能幸免于难,成为西方文化渗透的俘虏。他们积极仿效西方腐败奢侈的生活方式,导致社会政治生态不断恶化。
二、全面从严治党是净化当代中国社会政治生态的必由之路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能力和水平是净化当代中国社会政治生态的根本因素,因为中国共产党在国家各个领域活动中均处于关键地位,执政党的自身建设能力和水平不仅与整个社会政治体系的良性运转密切相关,也决定着社会政治生态的健康、稳定和持续状态。
(一)共产党的清明执政是社会政治生态构建的主导要素
“政治生态的状况,直接决定着从政环境的好坏,关系着党的形象和人心向背。政治生态清明,从政环境就优良,就能凝心聚力、鼓舞士气。而如果政治生态污浊,庸俗的‘圈子’文化、潜规则大行其道,恶性的政治生态必将在党内滋生消极腐败,导致党的战斗力、生命力在自我摧毁和腐蚀浸淫中被蚕食瓦解,最终使党丧失执政之基”[11]。在我国,党的建设从来都不是自转,不是“为建设而建设,而是公转的,是为党的政治路线服务、为加强与改善党的领导服务、为党领导的伟大事业服务的”[12]。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届党中央一方面强调“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另一方面强调党的建设和党的领导、政治体制改革是统一的。这一思想集中体现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决定》围绕“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总目标,明确提出了“六个紧紧围绕”的改革思路,最终落脚在党的建设与党的领导上,落脚在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上[12]。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唯一合法的执政党,并保持长期执政,这一政治现实决定了党的建设绝不是孤立的,即不仅要从狭义的党的自身建设角度来思考“全面从严治党”的意义,还需要从广义的即净化政治生态的角度来深刻认识“全面从严治党”:一方面,全面从严治党关系着中国共产党自身如何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关系着政党认同危机的应对以及政党认同的强化;另一方面,全面从严治党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从执政党自身出发,矫正部分党员干部的政治腐败给社会政治秩序造成的危害,以维护正常的政治秩序及其运转的社会效能。
之所以说中国共产党是社会政治生态构建的主导力量,一方面是因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仅能够确保政治生态构建的正确方向,另一方面同时也在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社会相关资源,最大限度地为政治生态的构建服务,是一种强大的推动和保障力量。此外,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集团,所有成员,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的政治言行,都会成为社会政治风气的风向标,所谓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因此,中国共产党不仅是净化当代中国社会政治生态最重要的主导因素,也是社会政治生态构建的最重要的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水平、执政能力以及能否清明执政与社会政治生态的建设水平的高低存在深层次的相关性。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就是牢牢地抓住了这个关键环节,尤其是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作出了《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就是着力通过优化党内政治生态从而有效带动和有力促进社会政治生态进一步良性转化的重要举措。
(二)党员领导干部的率先垂范是社会政治生态的重要导向
“政治生态是一个地方政治生活现状以及政治发展环境的系统反映,是党风、政风、社会风气的综合体现,核心是领导干部的党性问题、觉悟问题、作风问题”[13]。净化政治生态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推进的实践过程,党员干部的政治生态理念和维护政治生态的实践,是社会政治生态的风向标,并决定着政治生态的优劣。因此,全面从严治党、净化政治生态要抓住领导干部这一“关键少数”特别是“一把手”,要加强对这个关键群体的监督和制约,首先需要全党形成思想自觉,在党内提倡什么、鼓励什么、抵制什么、反对什么,应该有明确的导向性。毋庸置疑,作为马克思主义信仰共同体的中国共产党,始终倡导先进的价值理念,始终强调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及本质上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做到“三严三实”,并且得到党内外的支持和拥护。但客观上,党内所倡导的先进价值理念并没有得到全体党员的广泛认同,在付诸实践方面也还存在许多不如人意之处。一些党员干部在思想意识、态度情感上对党的先进价值理念表面上认同,而私下里和行动上却另搞一套,形成比较普遍的“双面人”或者“伪人格”现象,导致党的理论和规则只停留在文件上、会议上、口头上,而以权谋私的潜规则却在政治生活中大行其道。究其原因,主要在于部分党员干部理想信念的迷失,在新形势下不能树立正确的是非观、价值观,“有的是非观念淡薄原则性不强正义感退化,糊里糊涂当官,昏昏噩噩过日子;有的甚至向往西方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对社会主义前途命运丧失信心;有的在涉及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等原则性问题的政治挑衅面前态度暧昧、消极躲避不敢亮剑,甚至故意模糊立场耍滑头,等”[14]。有鉴于此,习近平强调,“思想纯洁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保持纯洁性的根本,道德高尚是领导干部做到清正廉洁的基础”[15],各级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守纪律、讲规矩、拒腐蚀、永不沾,形成一级带一级、一级抓一级的示范效应”[16],最终在全党营造政治清明的政治生态。
(三)全面从严治党是有效消除社会贪腐现象的源头工程
政治生态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政治秩序的良性运转,而政治腐败则会严重危害政治秩序的稳定和持续,加剧政治秩序的混乱。诚然,从根本上讲,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中国共产党与政治腐败水火不容,但是“执政党的地位和不适当的加强党的领导的措施,往往容易助长党员和党的领导干部的腐败行为”[17],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全球化与社会转型以及党员干部队伍的变化,新形势下中国社会的政治生态面临着严峻的危机。这种危机首先源自中国共产党内部,表现为“四风”问题屡禁不绝,腐败现象愈演愈烈,特别是部分党员干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突出,奢靡之风严重,主要表现在: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精神懈怠;贪图名利,弄虚作假,不务实效;脱离群众,脱离实际,不负责任;铺张浪费,奢靡享乐,甚至以权谋私腐化堕落,这些问题严重损害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严重损害党群干群关系,必须认真加以解决”[18]。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一方面源自部分党员干部价值信念的动摇以及信仰的缺失,没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权力观、事业观;另一方面,从党的建设角度讲,主要与“治党不严、治党不力”有关。“客观上说,主要原因是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方针在有些地方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在一些方面管党、治党失之于宽、失之于松”[19],因此,全面从严治党必须严惩腐败,“既坚决查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又切实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既要强化党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统一领导,又强化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12]。
三、以全面从严治党的常态化不断优化社会政治生态
社会发展实践反复证明,贪污腐败是社会政治生态优化的大敌,清正廉洁是维护社会政治生态良性持续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全面从严治党,必须严惩部分党员干部的腐败行为,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正如习近平所言,“要以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决心,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坚决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20],以全面从严治党的常态化实现社会政治生态的净化。
(一)实行风暴式肃贪是扭转腐败积疴的重要手段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掀起一轮强烈的反腐风暴,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惩治腐败的坚强决心。历史地看,大规模地集中推进某项政策或者战略实现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积累的宝贵经验之一,随着中国共产党由革命党向执政党角色转变的完成,这样一种运动式治理方式要逐渐让位于以制度和法律为主的现代理性治理,而当下之所以采取这样一种集中式反腐实际上是与我国政治腐败现象产生的特点是分不开的。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一方面是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社会财富的生产和积累越来越多,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另一方面是中国共产党自身的建设、政治领导体制改革、法治建设和道德建设相对滞后于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在某些领域,权力过分集中的领导体制和权力体制,不但没有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得到实质性的改变,反而在某种程度上有所强化。早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初始阶段,邓小平就非常敏锐地剖析了这个问题的症结所在,认为“权力过分集中于个人或少数人手里,多数办事的人无权决定,少数有权的人负担过重,必然造成官僚主义,必然要犯各种错误”[21]。权力过分集中必然导致权力寻租等腐败行为的发生,当下某些重点领域的腐败呈现出“集团化”“群体性”特征,腐败问题已经成为当今中国一个巨大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在个别领域和区域已经显得相当严重。正如党的十八大报告所说,这些问题已经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在这样一种特殊的背景下,只有采取大规模的高压式集中反腐才能重典祛除沉珂,才能强力扭转积重难返的政治生态局面,也才能有效树立全党和全国人民彻底消除腐败的决心和信心,只有通过对腐败现象实行政治风暴式的震慑和荡涤,也才能有效解除政治腐败对执政党、国家和社会的威胁。
(二)制度化反腐是全面从严治党常态化的关键环节
所谓制度,就是“在群体满足公共需求的重复性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程式化的行为模式的产物”[22],作为行为规则的制度安排可分为正式的(刚性制度)和非正式的(柔性制度)。正式的制度如宪法、法律法规等,非正式的如意识形态、价值、习俗等。制度化反腐即是通过制度设计、制度安排、制度建设来长期保持廉政的反腐败模式,当然制度反腐决不仅仅局限于制定更多的法律规定。
十八大以来的反腐行为虽然是“集中式”反腐,但与以往的运动治理不同,它是建立在国家法律和党内法规基础之上的。“集中式”反腐中揭露出来的腐败案件以及对这些腐败案件的处理,绝大部分是依据已有的法律法规以及共产党的党纪党规;所谓反腐风暴,仅仅是“从反腐的力度、速度和手段而言的,这是根据已有的法律和制度,在回归法律和制度的基础上进行的”[8]。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反腐实践表明,党中央反腐败的战略部署是加强制度建设,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根据虞崇胜的观点,所谓把权力关进笼子主要指把权力关进党纪和国法的笼子[23],其中党纪主要强调党内法规对于党员干部行为约束的重要性,党内法规是党内规章制度的高级形态,是党的制度建设的核心环节,“遵守党的纪律是无条件的,要说到做到,有纪必执,有违必查,不能把纪律作为一个软约束或是束之高阁的一纸空文”[20];国法则强调的是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的一致性,新时期全面从严治党必须与依法治国相协调,共同推进。2012年12月,习近平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坚持党的领导,更加注重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依法执政,关键是依宪执政。新形势下,我们党要履行好执政兴国的重大职责,必须依据党章从严治党、依据宪法治国理政”[24]。因此,“双笼关虎”的制度化反腐设计是从严治党常态化的关键,既能对过去发生的腐败行为进行严惩,又能最大限度地预防今后腐败的发生。2013年4月19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关键是要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18]要更加科学有效地防治腐败,全面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提高反腐败法律制度执行力,让法律制度刚性运行。要加强对典型案例的剖析,深化腐败问题多发领域和环节的改革,最大限度地减少体制缺陷和制度漏洞,不断铲除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2016年11月,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则以“全面从严治党、优化党内政治生态”为主题,通过并颁布了《关于新形势下党政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提出新形势下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必须以党章为根本遵循;重点是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关键是高级干部;要信仰法治、坚守法治;要坚持以公开促公正、以透明保廉洁,增强主动公开、主动接受监督的意识,让暗箱操作没有空间,让司法腐败无法藏身。
(三)营造良好文化氛围助推社会政治生态净化
与自然生态系统相类似,在政治领域同样存在着一种政治生态场,它是指社会成员长期积淀形成的一种稳定的价值取向,即“由各种思想文化交织而成的,主要是指一个机构或一项制度赖以存在的社会思想意识、文化心态和观念形态的总和”[25]。文化场域对于一国的政治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和作用,根据塔尔科特·帕森斯的结构功能理论,对于社会系统而言,一方面,文化系统作为意义和信息存贮发布系统承担着为社会系统提供价值取向的功能,价值取向在社会系统中则被具体化为相应的社会规范,从而控制着行动者的行为取向和社会角色,同时,文化系统的价值取向也决定着社会追求的目标,相应的社会规范则规定着达到目标所可采取的手段,一旦文化结构与目标同社会结构或制度化手段之间发生抵触或脱节,社会就会出现失范甚至发生越轨行为等后果;另一方面,在整个社会系统中,文化系统处于整个社会控制等级序列的顶点,它在社会控制中有着特殊的意义,它对制度化的社会角色模式加以维持,对社会张力进行调节[26]。
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移植西方国家的制度设计之所以会失效,其主要原因在于制度设计本身缺乏与其相适应的政治文化场域。因为任何一个国家的政治发展都不能超越自身的历史和文化规定性,都需要与自身的政治文化场域相对接,在进行制度设计的过程中,既要提高制度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同时还要充分考虑社会文化环境,优化政治生态,以现有的文化场域为基础进行制度建设。
因此,当前我国政治生态的净化离不开良好的文化氛围,而良好文化氛围营造的核心和关键则在于价值文化建设。幸而我国经过三十多年的实践和摸索,终于形成和建立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浓缩成为24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当代中国社会价值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国改革开放三十余年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发展的最新和最有代表性的成果;既是凝聚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意志心力,共赴民族复兴大业,实现中国梦的重要精神旗帜,也是中国人民在继承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科学借鉴人类优秀文明成果而为人类文明宝库所增添的创造性思想贡献。面对当前我国社会思潮活跃,文化观念多元的现实,我们必须旗帜鲜明、切实有效地倡导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倡导廉政文化建设,让体现民族特点和时代精神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成为全民族的共同政治信仰,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价值取向成为全社会崇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让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民族自觉,从而以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有效助推政治生态的不断净化。
[1]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依规治党创新体制机制强化党内监督[N].人民日报,2016-01-13.
[2]丁忠甫,郑林.当代中国政治生态问题研究刍议[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0(9).
[3]刘京希.现代民主政治的生态学考察[J].天津社会科学,2003(1).
[4]胡鞍钢,杨竺松.中国政治生态的独特性及四大制度要素[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3(21).
[5]刘明君,等.多元文化冲突与主流意识形态建构[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192.
[6]咸台灵.中国政党政府与市场[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2:191.
[7]朴林.把握执政环境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4(6).
[8]王成诚.管党治党95年:中国共产党党建理论的传承与创新[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
[9]塞缪尔·P.亨廷顿.变动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王冠华,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9:141.
[10]陆忠伟.非传统安全论[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3:332.
[11]张浩.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重构政治生态[N].南方日报,2015-01-19.
[12]刘红凛.十八大以来“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战略思路与显著特征[J].求实,2015(5).
[13]栗战书.科学发展要有好的政治生态[J].求是,2011(2).
[14]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2014:161.
[15]习近平.积极借鉴我国历史上优秀廉政文化,不断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N].人民日报,2013-04-21.
[16]杨绍华.着力净化政治生态[N].光明日报,2015-05-03.
[17]虞崇胜,李舒婷.政治安全视野下的反腐倡廉制度建设[J].理论探讨,2012(2).
[18]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部署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3-04-20.
[19]李斌.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习近平总书记再访西柏坡侧记[N].人民日报,2013-07-14.
[20]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4-01-16.
[21]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28-329.
[22]莱斯利·里普森.政治学的重大问题:政治学导论(第10版)[M].刘晓,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44.
[23]虞崇胜.国法与党纪.“双笼关虎”的制度逻辑[J].探索,2015(2).
[24]习近平.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2-12-05.
[25]夏美武.当代中国政治生态建设研究——基于结构功能分析视角[D].苏州:苏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4.
[26]刘润忠.社会行动·社会系统·社会控制:塔尔科特·帕森斯社会理论述评[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18-19.
[责任编辑 张家鹿]
10.16366/j.cnki.1000-2359.2017.05.004
王桂兰(1954-),女,河南内乡人,河南师范大学河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主流文化和知识分子问题研究。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5AKS007)
D261
A
1000-2359(2017)05-0019-07
2017-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