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通识教育视阈下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

2017-03-11花喆斌洪志钧

贺州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专业学位通识研究生

花喆斌,洪志钧

(南京工程学院,江苏 南京 211167)

通识教育视阈下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

花喆斌,洪志钧

(南京工程学院,江苏 南京 211167)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对我国研究生教育转型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其发展内涵和通识教育具有共通点。把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主脉,发挥通识教育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的作用,构建适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需求的通识教育体系,值得培养单位研究和探索。

通识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研究生培养

“专业学位研究生”作为一种新兴的学位类型,对于我国研究生教育的转型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其中很重要的一条是加快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加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力度,建立分类型培养机制;逐步加大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比例,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1]2。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对所有培养单位都是一个曲折的摸索过程,其间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内涵也会存在诸多误读与偏差。很多培养单位在强调专业教育的同时,忽略了通识教育的重要性。通识教育强调独立思考、注重创新意识、锻炼再学习能力。其利用科学的方法论体系,全面激发受教育者自身潜能,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人文素质,更好适应未来职场的发展[2]33。这一理念与专业学位研究教育发展的内涵不谋而合。如何把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主脉,融通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对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意义重大。

一、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核心理念

(一)理论素养:“专业知识的专精”与“综合知识的博通”相结合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定位是应用型高端人才。社会对应用高端人才的要求是在进行知识应用的同时,侧重于应用型科学研究,能够掌握核心技术,推动应用科学技术质的发展,在应用理论的创新方面发挥作用,取得突破[3]67。这一属性决定了此类人才须具备深厚的理论基础,扎实的专业知识。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当前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致明确,对高精尖专业人才需求旺盛。专业学位研究生要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精专才学,在要求专业化的社会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在行业中占据高位。但这并不意味着专业学位研究生仅需专业知识的“精专”,他们更须强调综合知识的“博通”。人类知识体系的划分固然是按照学科进行,但很多具体问题的解决却需要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不同社会分工需要沟通,不同学科之间需要融合。在现阶段建设一流学科背景下,重视学科群和交叉学科的建设已经成为共识。学科之间相互沟通,相互交融,相互渗透是大势所趋。不同学科之间的碰撞更是产生了许多闪光的创新点,从而推动了行业先端科技的进步。专业学位研究生要实现“宽口径”“厚基础”,强调理论知识“专精”与“博通”相结合。

(二)创新能力:“创新思维”与“创新品格”并重

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担负着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创造高水平科研成果、提供一流社会服务的重任[1]1。专业学位研究生和学术型研究生的区别不在于培养层次而在于培养目标。专业学位研究生不是流水线上的“螺丝钉”,而是行业进步的“催化剂”,其创新能力是必备的核心素养。何为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如何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很多学者见仁见智、各抒己见。朱红等认为创新能力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包涵了专业知识、思维能力、智力认知等;非智力因素包涵了人格魅力、工作态度、创新意识、抗压能力等[4]75。郭石明等认为研究生创新能力,不只是专业的范围,更需要文化的解读。文化是创新的灵魂,专业是创新的手段。研究生的责任拓展和承担能力、价值判断和选择能力、社会质疑和批判能力、学术自由和自律能力都影响着创新能力的发展[5]144。吴瑞林等认为创造力不完全是个人天赋,创新能力是可以训练和培养的,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人格、学校创新环境是创新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6]11。

综合上述等研究成果,笔者认为“创新思维”和“创新品格”是锻造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先决条件。“创新思维”包涵了智力层面的逻辑思维、非逻辑思维和非智力层面的批判性思维、探索性思维等因素。而“创新品格”包涵了创新意识、合作精神、意志力和道德品质等因素。美国学者吉尔福特提出智力与创造力之间存在着一个三角图形的关系:创造力与智力之间虽然存在着一种正相关的趋势,但并非智商越高,创造力越高。大量研究证明在智力因素相近的条件下,非智力因素可能成为影响创造力的关键因素[7]12。我国传统的研究生教育,缺乏对创新思维的训练,忽视对创新品格的凝练。很多学生缺乏探究精神和批判精神,对事物没有敏锐的洞察力,在挫折面前不能调整心态,在困难面前没有坚韧不拔的品质,往往造就了“高智力低创造力”的应试教育后果。因此,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要从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抓起,培养良好的研究风气、研究习惯和研究方法,“思维”与“品格”并重,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职业素养:“职业能力”与“职业道德”并重

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人才属性来看,它比学术型研究生更加强调与行业发展的“对接性”,更加注重人才的职业素养。职业素养是“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的综合体现。职业能力包涵了计划与执行力、判断决策能力、交际适应力、竞争适应力等多种能力;职业道德包涵了道德规范与职业适应性、团队精神和进取力、岗位忠诚度与维护意识等要素。“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相辅相成,“职业道德”不仅是从业者必备的基本素质,更是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品德。如果说从业者的职业能力是行业发展的“助推器”,显示了整个行业的“硬实力”,那么从业者的职业道德则是行业发展的隐性动力,是行业“软实力”的体现。首先,职业道德决定了职业态度。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职业态度有助于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健康向上的职业观有助于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脚踏实地、潜心钻研,促进职业能力的不断提升。其次,职业道德水平是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不可或缺的基石。在职业活动中坚守道德底线,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不必要的内耗,形成诚信互助、合作共赢、协同发展的社会新风尚。

二、通识教育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的价值分析

(一)通识教育的涵义

“通识教育”一词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台湾学者根据general education,liberal education的思想翻译转换而来。翻译借鉴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于“通”和“识”的解释。通识教育的内涵很丰富,但是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指出:通识教育的目的是为受教育者提供多元化的知识和价值观[8]20。国内学者李曼丽认为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教育,目的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人和国家的公民[9]100。黄海认为通识教育的理念在于借助课程为载体,培养契合社会发展的人才。其对人才的界定是全面、自信、和谐的人,而非传统应试教育下的高分低能[2]34。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通识教育弱化了专业的划分,重视“育人”而非“教化”。它提供平等、自由、多样的育人环境和独立、创新的学术氛围。学生得以锻造优秀的综合素养:包括独立学习能力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良好的伦理道德、团队协作能力和领导组织能力等。通识教育的终极追求是独立人格与独立思考,开发、挖掘出不同个体身上的潜质与精神气质,“孕育”出真正的“人”而非“产品”。

(二)通识教育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发挥的作用

通识教育不是专业教育的补充,而是不可或缺的分支。在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背景下,重视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融通已成为共识。专业学位研究生仅靠专业教育显然不能满足核心素养的凝练和多元性社会挑战。通识教育在专业教育所不能企及的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1.通识教育有助于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激发创新思维,凝炼创新品格

我国的大学教育尤其是研究生阶段是“专才模式”,专业划分极其细化,甚至专业下的研究方向也被固化。学生在应试教育体系下,从高中就开始文理分科,极少涉猎“偏门”知识。进入大学,特别是研究生阶段的教育,对专业以外的知识知之甚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也没有摆脱这一通病。理工科研究生不仅对人文社科类知识几无涉及,甚至无暇顾及相关联领域的跨学科知识;而文科类研究生更是极少触及自然科学。这种“专才模式”导致学生的知识面极其狭窄,思维方式固化。专业知识对创新能力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专业知识是创新的必要条件,没有扎实的基础,创新显然是空中楼阁;而另一方面长期潜心于某一专业领域会形成思维定势,反而束缚创新能力。

如何在专业领域精细化和专门化的背景下,克服专才教育体系带来的片面性,培养学生的大局观和构建合理的知识架构显得尤为重要。通识教育所倡导的综合能力培养和多样化教学方法应该得到提倡和推广。首先,通过接受通识教育,学生得以接触到各学科门类的基础知识,使原本封闭化的专业学习得以改善,有利于培养多学科视角,锻炼多维度思维方式,融会贯通不同学科间的研究方法。其次,“通识教育”所倡导的多样化教学方式和理念,包括讲授、研讨、案例研究、角色扮演等,为学生创造了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这种以“能力”而非以“专业”为中心的转变,有利于学生主动寻求适合自我发展的教育路线,而非被动接受填鸭式的教学和科研任务。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学生对前沿信息的摄取能力、科研整体规划能力、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合作与人际交往能力等都会得到极大的提升。这些能力的提升有助于创新思维的形成和创新品格的凝练。

2.通识教育全面提升职业素养,为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源泉

(1)通识教育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当今社会知识更替、技术革新的周期越来越短,行业前沿的技术更替和产业升级对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升。如果局限于学校积累的专业知识,终究会被行业淘汰。自主学习能力已经成为衡量人才潜力的重要标准之一。通识教育视学生为平等且独立的个体,鼓励非传统观点和批判性思维,通过营造崇尚科学与创新的校园文化,形成平等自由的学术氛围,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平等、宽容、认同、鼓励的氛围有利于学生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积极实践自己的计划,激发思维潜能全面释放,提升自我学习能力为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源。

(2)通识教育提升职业认同感,反哺职业能力。职业认同感指个体对于所从事职业的目标、社会价值及其他因素的看法。中国青年报曾经对2000名不同职业的个体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对自己职业的认可度,结果出乎意料:78.9%的受访者认为自己职业的社会声望一般或较低,41.3%的受访者不愿意子女从事自己现在的职业。很多社会声望较高的职业,包括大学教授、律师、医生等不愿子女从事自己职业的比例均超过一半。这些公众公认的好职业,当事人却并没有从中感受到幸福。这份调查说明职业认同感与传统观念中从业者的职业层次和知识结构并没有绝对意义上的关联。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有强烈的职业属性,如何建立职业认同感是提升职业素养的关键。职业认同感高的人,能够把职业当做个人价值实现的重要载体,坚定职业选择,积极适应行业需求,努力实现职业与人生价值的双赢;反之,职业认同感低的人,仅把工作视为谋生的手段,缺乏进取心和责任感,没有长远的职业规划,更多考虑眼前的物质待遇和个人得失。通识教育通过人文知识的渗透,重视受教育者由外而内的文化积淀,提升其道德品质和人格魅力;通过科学精神的渗透,培养受教育者求真务实、开拓进取、协作竞争的职业品质,促进职业能力的提升。更重要的是,通识教育是一种超越功利色彩的教育方式,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实现人格的独立和健全。通过引导受教育者自审而知内心真实需求,独立思考而知人生意义,通过价值判断而去追求工作的意趣,主动承担对社会和国家发展的职责担当。

三、构建适合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特征的通识教育体系

(一)拓宽通识教育课程的广度,丰富通识教育课程的层次

目前我国大多数大学里的通识教育课程形式单一、内容笼统,没有针对培养目标的特性而设置相应的内容。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而言,通识教育不应该局限于学科分类,要表现出足够的多元性。这就需要拓宽通识教育课程的广度,丰富通识教育课程的层次。哈佛大学通识教育的课程体系在全世界具有典型的示范意义,其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被划分为11个领域:外国文化、历史研究A、历史研究B、文学艺术A、文学艺术B、文学艺术C、道德推理、量化推理、科学A、科学B、社会分析。领域的核心课程三年调整一次,学生被要求在上述11个领域中的至少7个领域自由选修8~10门课程。覆盖了人文艺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几乎所有基础学科的知识[10]29。借鉴国外优秀大学的办学经验,在专业学位研究生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上,除了覆盖人文社科、自然科学等领域,可以根据培养属性、评价指标的要求,有针对性的设置一些课程和培训供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和特长选择。比如交流能力是专业学位研究生一项重要的评价指标,为了锻炼学生的交流能力,可以开设相关能力培养的课程,指导研究生训练包括文字申请、信息捕捉、语言表达、应激反馈等相关技能。

(二)突破时间、空间限制,打造不断线、多形式的通识教育体系

通识教育要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对于人格的塑造、思维的训练、须潜移默化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通识教育来说,不应狭隘的集中在某一个时间段,也不应拘泥于课堂教育这种单一形式。对应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体系,应该有针对性的打造不断线、多形式的通识教育体系,贯穿于培养的全过程。在专业教育阶段,可以相应的安排跨学科、跨门类的通识教育课程,锻炼研究生思维能力,丰富他们的知识维度,提升整体的科学素养;在项目实践阶段,把通识教育的理念贯穿于整个项目过程中,把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写作能力、人际交往、团队合作等作为重点而加以培训,并辅助形式多样、层次递进的教育方式。比如:认知实习、项目实训、方案研讨、计划撰写等;在专业教育和实践认知教育的同时,把基本就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培养融入通识教育中,帮助学生平稳过渡学习和工作转换带来的身份和心理的变化,提升培养和就业质量。

(三)改革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考评体系,融合通识教育理念,逐步建立多元考核体系

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考评体系中,培养单位和领域应该结合专业学位的特征、培养过程的侧重点、用人单位的需求等,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首先,学位授予标准不局限于传统学术型研究生考核的文章数量和层次,而从文章发表、专利设计、软件著作权应用、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等全方位、多层次的考核研究生的研究成果和综合能力;其次,在研究生个人能力评价指标上,要摈弃传统的“唯文章论”和“唯学分制”,实现多维度、全方位的考核。激发研究生的个性特点,因人而异,发挥个体所长,激发创新实践潜能。

[1]王战军.转型期的中国研究生教育学位与研究生教育[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11).

[2]黄海.当前我国通识教育的困境和突破[J].现代教育管理,2014(4).

[3]吴中江,黄成亮.人才内涵及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J].高等教育工程研究,2014(2).

[4]朱红,李文利,左祖晶.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现状及其影响机制[J].高等教育研究,2011(2).

[5]郭石明,李小年,洪滔.研究生创新能力:专业与文化的解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5).

[6]吴瑞林,王建中.研究性教学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3).

[7]岳晓东,龚放.创新思维的形成与创新人才的培养[J].教育研究,1999(10).

[8]李曼丽.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2010年12月版中译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9]李曼丽,汪永铨.关于“通识教育”概念内涵的讨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9(1).

[10]吴坚.哈佛大学与复旦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设置比较研究[J].高教探索,2016(2).

Cultivation of Professional Degree Graduat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eneral Education

HUA Zhe-bin,HONG Zhi-jun
(Nan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Nanjing Jiangsu 211167)

Professional degree graduate education has great strategic significance to the transformation of graduate education in China.The connotation of professional degree graduate and general education have common ground.Grasp the focus and play the role of general educationin professional degree graduate education,build a general education system suitabl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professional degree graduate education system,which is worthy of training units to research and exploration.

general education;professional degree graduate student;cultivate

G643

A

1673—8861(2017)03—0115—04

2017-06-07

花喆斌(1982-),男,江苏无锡人,南京工程学院研究生处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研究生教育管理。

江苏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课题(JGZZ17_043)、南京工程学院校级高等教育研究课题(2014YB28、QKJB201417)。

[责任编辑]张琴芳

猜你喜欢

专业学位通识研究生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医患沟通的认知及培养需求研究
通识少年小课堂 无线电寻宝之旅
通识少年“种”石油
中国海洋大学专业学位教育
——MTA教育中心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通识少年·拿破仑
土木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现状与对策——以广大为例
对外科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进行规范化培养的实践性探索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