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艺术”在中国与西方的差异与矛盾
——以“装置艺术”为例
2017-03-11河南大学艺术学院475001
李 涵(河南大学艺术学院 475001)
苏 扬(河南财经政法大学艺术系 450046)
“当代艺术”在中国与西方的差异与矛盾
——以“装置艺术”为例
李 涵(河南大学艺术学院 475001)
苏 扬(河南财经政法大学艺术系 450046)
“当代艺术”在中国已经不是一个陌生的词语,中国艺术家自上世纪90年代初参加第45届威尼斯双年展开始,频繁参加各类国际当代艺术展览,“装置艺术”作品在中国的“当代艺术”中占了一个很大的比重。本文内容从“当代艺术”的概念出发,分析叙述当代艺术在中国的发生以及现状,并且从艺术家背景、作品等方面分析“中国装置艺术”与西方“装置艺术”的错位之处。
装置艺术;现代性;后现代性;审美现代性
一、装置艺术
“装置艺术”(Installation art)是发端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西方当代艺术种类,它概念的界定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其原因在于它的复合型、多样性、边缘性与观念性。由于“装置艺术”本身的创作基本上都以现成品为主要元素,所以现成品艺术也属于“装置艺术”的一种类型。现成品艺术最早的概念是缘于杜尚的一件作品,这件作品借助小便器并赋以“泉”的名字,它被称之为第一件现成品艺术。现成品艺术对于“装置艺术”有一个先驱和引导的作用,“装置”顾名思义就是艺术家的一种创作方法,从艺术形态的角度考察,装置艺术具有对西方传统架上绘画等传统艺术的反叛与对立,折射出西方文艺思潮转向的文化背景。
二、中国当代艺术
1.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时间节点与阶段特点
(1)三个时间节点
关于当代艺术(Contemporary art),通常有两种解释的意义。其一是指目前当下正在实践中的“艺术风格”,其二是指的就是从1960年代后期开始至今的艺术风格。“当代艺术”在中国开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这个词语的产生,与中国80年代特殊的文化语境很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高名潞解释为“‘当代’的含义是剥离了时间的概念,并且从艺术作品的先锋意识来讲的。”“当代艺术”在中国经历了三个重要时间节点:
第一,1979年的“星星画展”,这次画展的艺术形式虽然仍然是以绘画和雕塑这种传统艺术形式为主,但是从创作方法、材料运用等方面已经初步具有前卫艺术的特征。第二,就是“85新潮运动”,它是“当代艺术”在中国形成和急速发展的一个阶段,其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对中国艺术传统的突破和反叛。第三,就是上个世纪80年代末的《中国现代艺术展》,这次的展览拉开了“当代艺术”在中国发展的序幕,代表作品就是肖鲁的两声枪响。
(2)四个发展阶段
“当代艺术”在中国的发展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1976-1984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时间里,实验艺术创作具有不确定性和对历史反思的特征;第二个阶段,1985-1989年,八五新潮或先锋运动为主;第三阶段:1989年到20世纪90年代:通过行为艺术来表达压抑的阶段;第四阶段: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今,呈现出一种具有国际主义的姿态,在国内及国外举办大规模的展览。在整个20世纪90年代,大部分走在前沿的中国艺术以三种形式逐渐转变为“当代艺术”。许多艺术家放弃传统的艺术媒介,转向装置艺术、行为艺术等,他们把大部分的精力集中在直观的、与参与者共同体验的互动性上。
2.中国艺术家对西方“装置艺术”创作的认知差异
(1)第三股潮流的西方“装置艺术”
在当今西方艺术创作中,有很多繁杂的艺术创作格局和潮流,每一股潮流都有它自己的活力、价值、模式和组织形式。
第一股潮流是全球化艺术的美学,通过反复重现现代主义和结合个别当代化进程得以实现的,这股潮流在公共宣传、博物馆和艺术市场中都占有重要地位;第二股潮流是产生于第三、第四和第二世界非殖民化的进程中,但是由于它的繁杂性并没有联合成为一场整体的艺术运动,但是却产生了一大批关于地方性、民族性、反殖民化的、后殖民主义的等独立价值观的艺术作品;第三股潮流与其他两股潮流类型不同,主要是新一代人变化的产物,体现在大量活跃在图像体系中艺术家的活动结果,作为艺术类型来讲,更偏向于个人化、小规模和适当的发行量,与做出宏大宣言和纪念碑式的制作规模,以及重组现代主义和艺术轰动效应回顾主义的特点不同,而且也不做后殖民主义的转折时期突出的见证。西方装置艺术的创作属于第三股潮流。这一类的艺术家们当然也汲取了前两股潮流的特点,但是他们已经越来越少地关心前者的权力结构衰退和斗争方式,反而他们更多关注的是各种媒介材料交互的可行性。
(2)政治波普的宣扬
西方艺术批评家杰德•珀尔在《The New Republic》杂志上发表了有关于中国现当代艺术的报道‘Mao Crazy’。杰德•珀尔认为‘中国现当代艺术’作品的内容过于老套,思维狭隘并且缺少想象力。中国的艺术评论家当即也对此篇文章做出了反击,因为毕竟“装置艺术”也好,“当代艺术”也好,都是基于西方的发展上而在中国出现的,所以在艺术创作方式与西方雷同是避免不了的现象。中国在改革开放后,装置艺术创作在形式上全盘接受西方的所有艺术类型,但是在理论和艺术思潮方面并没有沿着西方的发展轨迹而来,这是由于当时中国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环境造成的。从中国“装置艺术”作品的创作手法和艺术家创作理念相对于西方“装置艺术”是一个错位的表象。
三、中西方当代艺术家的差异对比
从艺术家劳申伯格到罗曼•昂达克,西方从事“装置艺术”创作的艺术家大多都没有接受过学院式的系统艺术训练,劳申伯格在大学期间学习的是医学,罗曼•昂达克也并没有经历过学院教育,还有一些艺术家虽然在艺术院校学习过,但是毕业后并没有找到基于艺术内容的稳定工作,而是从事了与艺术毫不相关的工作。所以西方的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上是则是完全自主的,他们不受政府等一切官方话语权的控制,并且由于他们的艺术创作不受学院派的影响,从创作上来说更能从内心出发,不受政治等外部因素所控制。
而中国从事“装置艺术”创作的艺术家大多都是从艺术院校中走出来,并且在毕业后还在继续从事着与艺术相关的工作。例如艾未未、蔡国强、徐冰、宋冬、邱志杰、张培力等,他们在学习期间有过较为系统的训练,并且依靠官方艺术界的支持在毕业后也衣食无忧,这一点与西方的艺术家有很大的反差。由于不能脱离官方艺术话语体系,所以在艺术创作上常常会受到政治、社会、历史等因素的影响。例如谷文达的“纪念碑”系列的作品,以及邱志杰书写一千遍兰亭序的录像装置艺术作品,都离不开中国精神、中国元素以及政治因素。中国艺术家所创作的“装置艺术”作品往往是基于社会背景问题、政治问题、环境问题等等。这与西方冲破学院派创作的形式以及表达个人对生活感受的艺术创作有截然不同的取向,原因不仅仅是艺术家的背景不相同,更重要的是中国现代性文化发展环境与西方现代性有着误读和错位。
四、结语
缘于中国“现代性”与西方“现代性”的差异以及中西社会背景的巨大不同,使得中国装置艺术沿着自身的特点发展,形成了与西方迥然不同的发展轨迹,突出表现在装置艺术自主性、基于创作思想等方面。显然,原本属于当代艺术的装置艺术,在中国目前的语境视域下,存在有对“现代性”的“误读”,事实上,这种“误读”既有主观层面,也有中国特定社会背景的客观层面。
[1]高名潞.现代性与抽象[M].北京:三联书店,2009.
[2]泰锐•史密斯.“背景叙述:现当代艺术,世界趋势,中国”.《什么是中国当代艺术》.305-328.2009.
[3]故飞飞.“杰德•珀尔:中国当代艺术侮辱了人生”. [DB/OL].艺术国际博客.互联网.2014-2-28.网址:http://blog.artintern.net/article/422387.
[4]巫鸿.作品与展场巫鸿论中国当代艺术[M].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5.
[5]什么是中国当代艺术——2009中国当代艺术理论批评研讨会论文文集[M].四川:四川美术出版社,2009.
李涵(1989- ),女,河南大学艺术学院动画系助教,研究方向:动画设计。
苏扬(1987- ),男,河南财经政法大学艺术系助教,研究方向:平面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