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美术在东北地区的孕育发展
2017-03-11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130000
张 丹(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130000)
电影美术在东北地区的孕育发展
张 丹(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130000)
长春电影制片厂是东北电影美术的孕育之地,电影美术师们基于对生活的热爱、对电影视觉语言的探索,在吸收西方电影美术精华的同时,又结合东北地域特色,形成了具有民族性特征的东北电影美术。
电影美术;东北;长春电影制片厂;革命战争;现实生活
一、我国电影美术的开端
电影是一种跨越国界、跨越时间、链古衔今而发展的社会化产物,电影美术故名思议是电影和美术的结合体,是为影片进行时间和空间创作的造型艺术。电影美术分为 “电影内和电影外”两个部分,“电影内”即在拍摄电影的过程中产生的美术设计,包括电影叙事过程的场景设置,例如建筑环境、服装妆容、道具设备、技术特效等还原故事原始环境的一切外置内容;“电影外”包括电影前、后期宣传需用到的美术设计,包括海报、宣传单、电子影像等内容。中国电影美术起源于对戏曲美术的转化认知,早期人们会将电影等同于戏剧来理解,而电影多用戏曲改编,电影明星也多出身于梨园世家。
电影源于西方,到中国便成了“老国粹”与“洋艺术”混合的新文化。1905年我国著名京剧武生艺术大师谭鑫培主演了电影《定军山》,是中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国产电影。这部电影拍摄于北京丰泰照相馆,照相馆的老板任庆泰即是这部电影的导演,“电影内”的美术设计很简单,在照相馆内堂的两根柱子之间悬挂了一块白色幔布作为背景,主演谭鑫培身着上衣下裳相连的甲衣、手持武生大刀、吊雪白髯口的京剧戏服亮相。虽然条件简陋,但是电影在选题、演员、布景与机位等电影美术的程序上丝毫没有怠慢,这部电影的拍摄为我国电影美术开辟了先河。
二、东北电影美术的萌芽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电影美术在好莱坞电影的影响下,短短几十年里经历了从布景到置景、从棚内到棚外的转换。随着经验的不断积累、拍摄技术的提高,中国已将这种西洋化的产物变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新中国在成立之初,电影业百废待兴,这时诞生了很多专门制作电影的机构,在东北地区就诞生了最具代表性的一个,“满洲映画株式会社”是东北电影的前身,此机构于1946年改为东北电影制片厂,这是中国第一个电影制片基地。
东北电影制片厂主要拍摄革命战争题材的影片,1949年的故事影片《桥》是解放区与国统区电影工作者的联合作品,由于当时刚成立的制片厂没有摄影棚,这个摄制组借用哈尔滨一家炼钢厂的炼钢车间作为拍摄基地,利用原车间的机械与设备进行美术布景。拍摄前工作人员和演员深入到铁路工厂中,与工人们一起生活,体验真实的情感,最终成功塑造了电影中栩栩如生的画面。这部拍摄内容较长的革命故事片是东北电影制片厂的代表作,同时塑造了东北电影制片厂在新中国电影界的首等地位,后期该厂由原来的黑龙江鹤岗市迁址至吉林长春,正式成立长春电影制片厂。
三、东北电影美术的发展
五十年代后,中国社会面貌焕然一新,满腔热血的电影艺术家们创作了大量反映社会状况、歌颂祖国的革命题材故事。电影美术师首选表现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写实场景,所以这时期的造型方法以“真实”为主。《上甘岭》是一部根据真实历史事件拍摄的电影,是长春电影制片厂的重要作品之一。拍摄前,电影美术师和特技设计师为了再现上甘岭战役的场景,特意去上甘岭参观和体验生活、拍照和速写绘画。但实际影片的拍摄仍是在摄影棚内进行的,为了真实地还原战争坑道,美术师在设计坑道时相对加大了坑道的高度,采用框架分解式结构,以人、弹药箱、坑道柱子造成层次感。影片的整体美术造型粗壮厚重,造型线条刚硬有力,象征战争的残酷和英雄们的勇敢气魄。
革命战争题材是当时人们最喜爱的影片类型,电影通过视觉艺术方法将现实生活故事展现在大荧幕上,但棚内拍摄的局限使这类战争题材的电影并未完全体现其真实性,更多传达的是革命教育意义。三大改造后,艺术家们的创作开始避免与政治相关的主题,转而探索情景交融的生活话题,例如《冰山上的来客》《五朵金花》《刘三姐》《阿诗玛》《花腰新娘》等多部经典影片,都是东北电影美术巅峰式的代表作。
四、东北电影美术的成熟
七十年代后电影开始趋于成熟,这段时期的电影美术较六十年代少了份青涩,多了份稳重,这时期的电影美术突破传统形式,转向具有视觉表象意义的艺术。经历了“文革”后的中国艺术界,力求突破换新,罗中立以新风格的油画《父亲》震动艺术界,使人们开始了另一形式的思考。电影艺术家们开始产生对电影与戏剧关系的探讨,思索电影创作的本质和新电影语言的表达方式。对于电影美术的展现,要求摆脱戏剧的根基,强化电影造型语言不仅仅是为了注重真实,也更要利用物与物、人与人、物与人的关系,搭建一个和谐完整的空间。从语言的表达方式上看,电影美术观念的更新与确立比电影美术的制作更为重要。
八十年代初,经过长期的实践经验和创作积累,电影美术已趋于成熟。电影从戏曲中分离,又有别于传统的文学艺术创作,从戏剧电影模式到对现实的写照实践,电影美术师在各个时代及形势的映照下形成了一种以不变应万变的本领,这是中国电影在美学领域和艺术思潮中的厚重一笔,也可以说是最辉煌的时代。
五、总结
长春电影制片厂是东北电影的中坚力量,前期长影多拍摄以革命现实为素材、反映战士勇敢无畏精神的艺术作品;后期创作讲述社会现实的敏感性话题作品。在电影美术方面,东北电影一方面追求真实的还原历史场景,另一方面也创作具有地域性、民族性的艺术作品。东北电影是时代化下的产物,电影美术的发展也是东北历史、人文、社会、经济发展的真实写照,它是中国电影文化史上重要的一篇,也是中国电影人对于电影艺术努力创造的印证。
[1]单伟.美术与电影之间的内在关联性研究[J].电影文学,2012.
[2]詹小英.电影与美术的艺术联系探析[J].大舞台,2012.
[3]于丹.浅谈电影与美术[J].电影文学,2012.
[4]游飞,蔡卫.世界电影理论思潮.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
[5]刘丽娟.长春电影制片厂艺术影片汇编.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
[6]马琳.《东北电影——民族文化与 地域文化的独特阐释》.《文化学刊》,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