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聊聊新媒体那些事

2017-03-11常冰

经营者·汽车商业评论 2017年1期
关键词:业界传统媒体汽车

常冰

新媒体大张旗鼓碾压传统媒体的势头现在好像开始减弱了,尤其是在汽车业界。经历一年多的“万”花齐放之后,人们发现更自由更开放的新媒体并未提供比传统媒体更有价值的信息,尽管看起来丰富缤纷了许多。

实际上,与传统媒体相比较,新媒体本质上只是信息传播手段和方式的变化。虽然传播途径的丰富和个体化在逻辑上应该能够挖掘出更多的信息,但汽车业界高度专业化的特殊性决定了信息源并未因为新媒体的出现而变得更多,这些更自由的渠道自然也就收获不了更多的输入。

输入不足,甚至导致一些饥渴的新媒体开始自制输入。《某强实验室》之类新媒体便是代表,他们煞有介事地翻出一些汽车理论和产品知识,或断章取义或有意曲解,输出一堆毫无意义但却吸引眼球的噱头和所谓“内幕”,充分迎合了对汽车技术一知半解的大众心理,一时间闹得很是风光。

不负责任的自由媒体对大众和业界的伤害与“网络人肉”行为之恶颇为相似。一开始觉得痛快淋漓,但很快就发现,不负责任的行为影响被高科技自由途径快速放大之后,迅速混淆了所有的信息是非,不论有无价值是否真实全都会被贴上怀疑的标签——最终一切都无法信赖,重新陷入与完全封闭状态相似的闭塞。

传统媒体由于一系列复杂的基本生存需求,往往表现出信息层层过滤、观点层层修正的被动与不自由。一款新车上市,几乎每本杂志都会同时报道差不多相同的内容,所有的批判也都是无关痛痒的细枝末节,表达方式也是“尚有不足、仍有提升空间”之类套话——这的确令人厌倦——但他们无论如何都不至于像那些无良媒体一样无中生有胡编乱造扰乱视听。

我并无意为传统媒体辩解,因为传统纸媒(包括其衍生新媒体)我看的也越来越少——有很多的确是枯燥无味。但能够召集具备相当专业素养的记者,深入产业界一线访谈蹲点调研,反复验证事实和数据,悉心组织文字修辞撰写文章的,创造出有价值的内容的团队,大多还是来自传统媒体。

即便是一些洋溢着个人英雄主义气质的业界名人自媒体,其背后也都是依靠非常专业的团队合作,若是一两个人单打独斗,一般是撑不了多久的。

当然,某些业界大咖自己一个人创立新媒体发声,就汽车相关各种话题嬉笑怒骂,精彩程度与含金量不属于一般团队水准,也是传统媒体绝不能比拟的。这一点倒是必须承认,以往只在高端场合露面、一般人难以得见的大人物,现在借助新的媒体传播形式,可以进到寻常人的耳中和眼里,确实接地气了许多。

不过,可别忽略了大咖们的养成过程,说句话录段音频影像是很簡单,但正所谓台前一分钟背后十年功,之所以被称为大咖,其专业知识、人脉交往和行业声誉的积累又怎会容易!

其实无论哪种情况,都有着共同的一点,那就是真正能博得人中意的、有价值的内容肯定不是那么容易得来的。哪怕是汽车爱好者收集整理些历史资料和图片(这类新媒体简单可爱,颇受好评),也都需要相当的背景知识积累,不是会用搜索引擎就能搞定的。

因为新媒体形式的出现,便觉得自己陡然占据了言论制高点,成了指点江山者,显然是自大荒谬。这道理简单得有点像是废话,但新媒体的自由特性赋予每个人自主发言的权利之后,现实中真的就有些人判断不了自己的斤两。他们往往只是接触了汽车相关的某一部分领域,但并无理性思考和深入探究的能力,更没有一丁点严谨自律的精神。

在网上搜罗拼凑些消息,从国外媒体上翻译一些充满偏见和傲慢论调的“犀利”观点,或者从某些自以为是的业内人士嘴里套几句内幕,便勇敢地炮制出了貌似专业的猛料内容。

还有些人查阅几张表格就敢以大数据分析之名总结规律预测未来的,也是一类奇葩。如果市场趋势和未来产品定位依靠几份网络公开数据就能研判,那各大汽车公司的市场部门岂不应该就地解散了?

事实上,汽车这个一向备受关注和热议的行业,从来都不缺预言家和评论家,在新媒体出现之前是这样,新媒体出现之后又多冒出来不少——只可惜,还是没什么用。

猜你喜欢

业界传统媒体汽车
短视频对传统媒体主流价值表达的推动
汽车的“出卖”
业界大事
业界大事
从业界到学界:成功转型仍需“洪荒之力”
汽车们的喜怒哀乐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如何实现融合与发展
培养多面能手 提高综合技能
建立内容权威 运用网络思维
3D 打印汽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