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内蒙古农牧业经济形势展望
2017-03-11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厅
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厅
2016年,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各级农牧业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全力推进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克服了严重旱灾、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农畜产品价格下跌的不利影响,农牧业经济继续稳定发展,成为全区经济发展的亮点,实现了“十三五”农牧业的良好开局,为我区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大局起到了基础性保障作用。
一、2016年农牧业经济运行情况
(一)粮食生产实现“十三连丰”
今年,东部五盟市遭遇了严重旱灾,种植业结构调整大范围推进,粮食产量受到影响,但总体上看,仍是丰收年。据统计,今年粮食产量556.04亿斤,比上年减少9.4亿斤,连续4年稳定在550亿斤以上。
(二)畜牧业实现“十二连稳”
2016年牧业年度,全区牲畜存栏达到1.36亿头只,同比增长0.09%,其中羊存栏10.7亿只,连续3年超过1亿只。主要畜产品产量稳中有增,行业预计,全年肉类产量310万吨,同比增长3.2%。其中猪肉产量115.2万吨,同比增长2.7%;牛肉产量71.8万吨,同比增长9.6%;羊肉产量96.9万吨,同比增长2.8%。禽蛋产量68.6万吨,同比增长5.8%;牛奶产量605.5万吨,同比下降17.1%。
(三)产业化经营运行平稳
全区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农畜产品加工企业预计实现销售收入4400亿元、增加值突破1300亿元,均增长8%左右。现有国家级农牧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38家、自治区级重点龙头企业556家。
(四)草原保护建设各项工作进展顺利
全区种草面积达到3381万亩,完成了年初目标。虽然受旱灾影响,但在草原补奖和重大草原保护建设工程的带动下,全区草原平均植被盖度仍达到43.6%,比去年略低(去年43.8%)。
(五)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和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继续保持较好水平
全年共抽检农畜水产品6819批次,总体合格率达到98%以上,继续保持了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病零疫情,没有发生重大农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
(六) 农牧民收入稳步增长
在结构调整、惠牧惠牧补贴、产业带动下,预计农牧民可支配收入达到11000元以上。
二、2017年内蒙古农牧业经济发展主要措施
(一)毫不松懈地抓好粮食生产
一是稳定播种面积。争取农作物总播面积和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稳定在1亿亩和8000万亩以上,蔬菜种植面积保持在470万亩以上,力争设施蔬菜面积达到270万亩以上,打好“米袋子”、“菜篮子”稳产的基础。二是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继续推进“粮改饲”,压缩高纬度、高海拔地区和严重干旱地区的籽粒玉米种植面积,用以种植粮饲兼用整株青贮玉米;引导马铃薯品种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优质、专用、早熟品种。三是提升耕地质量。依托国家东北黑土地保护、耕地轮作、旱作农业技术推广、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项目,启动实施“耕地质量建设年创建活动”,建立用地养地相结合的耕作模式。继续开展控肥增效、控药减害、控水降耗、控膜提效“四大行动”,绿色高效增产技术推广面积达4000万亩,化肥使用量增幅控制在0.6%以内,病虫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主要作物农药利用率提高到37%。四是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加大设施农业建设力度,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加大对区域性特色产业支持力度,开发农业新的增长极;科学规划设计,积极开发农业的产品供给、休闲观光和文化传承功能。
(二)着力提升畜牧业质量效益
一是调整优化结构。按照“稳羊增牛扩猪禽”的发展战略,充分发挥我区有粮、有草、有牛、有技术的区位优势,结合国家扶持高寒高纬度玉米种植区域改种青贮专用玉米试点,实施母牛扩群增量项目,调整草食家畜养殖结构,逐步改善“一羊独大”的现状,大力发展肉牛养殖,引导形成牧区繁育、农区育肥的新型产业结构,推动粮饲统筹、农牧结合。二是强化种源建设。继续加强乌珠穆沁羊、苏尼特羊、呼伦贝尔羊等地方品种的选育提高,扩大育种群规模;做好引进肉羊品种纯种繁育、本土驯化,提高进口种羊适应性;实施好补贴2万头国外优质肉牛种母牛进口任务;抓好绒山羊“保种工程”,完成好绒山羊保护区四至划定工作。三是大力推进优势畜种规模养殖。完成好新建牧区家庭牧场和农区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各500个的任务,加快推进奶牛、肉牛、肉羊规模养殖发展。同时利用好国家牛羊调出大县奖励、人工种草发展草食畜牧业、粮改饲试点等新增项目,优化种养结构,促进母畜扩群增量,夯实母畜繁育基础。四是进一步扩大草原品牌追溯耳标试点工作。继续扩大呼伦贝爾、锡林郭勒两大牧区肉羊电子耳标佩戴试点范围;鼓励其它牧区积极跟进,逐步实现天然放牧肉牛肉羊全部追溯管理;鼓励发展“互联网+畜牧业”,推动建立自治区畜产品监管溯源公共信息服务平台。
(三)加强草原生态保护和建设
一是切实做好新一期草原补奖机制落实工作。确保补奖资金落实到位;做好补奖政策实施后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等评估工作;落实好后续产业扶持工作,进一步加强后续产业扶持资金使用监管,强化项目管理。二是重点推进草牧业发展。围绕“草种产业发展、人工草地建植、天然草原修复、草产品加工生产”四项内容,滚动支持13个草牧业试验试点旗县发展草牧业,通过财政补贴、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逐步扶持打造一批效益好、技术精、示范带动能力强的现代草业生产经营主体,形成各具特色的草牧业产业集群,打造现代化草牧业发展新格局。三是抓好项目工程建设。继续做好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退牧还草工程、高产优质苜蓿示范建设项目等重大生态建设工程,力争人工种草面积达到3000万亩以上。四是进一步加大草原生态防治力度。防治草原鼠害面积2000万亩、虫害面积3000万亩,防止发生草原重大火灾;不断加强草原执法监督,征用使用草原审核审批程序更加规范。
(四)扎实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
一是打造领军企业。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支持优势企业实施兼并重组,在政策扶持、项目安排等方面向龙头企业倾斜,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二是实施品牌农牧业工程。加强农畜产品品牌建设、认定和扶持工作,探索农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的培育、建设、市场运营和管理服务工作。三是抓好输出平台建设。全面提升北上广精品馆的管理运营水平,支持企业发展电子商务,鼓励发展冷链物流和配送中心,增强交互体验,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四是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强化政策导向和激励机制,在重点龙头企业认定、政策扶持、宣传报道、评优表彰等方面,对利益联结紧密、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给予优先扶持。此外,编制自治区农村牧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总体规划(2016—2020年)和试点工作方案,争取2017年纳入国家试点。
(五)切实保障农畜产品质量安全
一是加强监管。坚持“产”出来和“管”出来相结合,积极开展质量安全旗县创建和“三品一标”认证工作,认真抓好农资打假和专项整治活动;加大抽检频次和力度,加强对重点区域、重点领域、重点环节的专项治理,确保不出现大的问题。二是加强防疫。进一步细化目标任务,确保配套经费、工作措施、技术手段全面到位,全力完成自治区确定的年度防控目标;切实抓好强制免疫、监测流调和消毒灭源等措施落实,加强边境防控,强化疫情报告和预警预报以及应急管理;重点加强流通环节检疫监管工作,努力推动指定通道公路动物卫生监督检查站和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体系建设,确保不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三是完善畜禽屠宰监管体制。建立健全各项肉食品质量内控制度,逐步开展畜禽屠宰企业兽医卫生风险评估,推行畜禽屠宰质量安全风险分级管理制度,构建畜禽屠宰操作、无害化处理过程等关键环节的视频实时监控网络,扎实开展全区畜禽屠宰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工作。
(六)强化农牧业科技支撑
一是加大科研创新和推广力度。围绕自治区农牧业七大主导产业,加强农科院所研发能力建设,重点在玉米、马铃薯、奶牛、肉羊、绒山羊等品种选育上取得新突破;在旱作农业、节水农业、农机与农艺融合、草原生态保护利用技术研发、绿色增产技术研发、农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识别与控制技术应用、农业遥感监测与应用上取得新突破。构建多元化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深化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改革与建设。加快农牧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加大成熟品种和技术、防灾减灾稳产增产重大技术推广力度。二是切实提高农牧业机械化水平。开展大宗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集成、示范与推广,进一步扩大保护性耕作面积,继续狠抓玉米、马铃薯等主要作物机收作业。大力发展畜牧业机械化,尽快缩小畜牧业与种植业的水平差距。严格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推动农牧业机械市场化和产业化发展。三是实施好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育工程。重点落实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带头人轮训计划和现代青年农场主培养计划,探索新的培育方式,加快推进新型职业农牧民和现代农牧业新型经营主体融合。四是建立健全科技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玉米、马铃薯、肉羊等7大产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农牧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继续开展万名科技人员下基层活动,为农牧民和新型经营主体提供科技指導和服务;建立健全农牧业信息服务体系,提升“12316”三农服务热线功能和承载力,把 “12316”建成农牧民群众想用、能用、会用、好用的“三农三牧”信息服务平台。
(七)稳步推进农牧业经营体制改革
一是全面推开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在剩余的48个旗县开展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推动2016年的40个旗县全面开展工作,确保2018年底全区土地确权颁证工作全部完成。二是全面完成草原确权承包工作。着力解决草原权属、承包关系等重大问题,确保2017年底全面完成。三是推进农垦改革。督促、推动各盟市出台农垦改革实施方案,组织起草我区国有农牧场办社会职能改革实施方案,做好农垦10个改革专项试点工作,为全面推进改革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责任编辑:代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