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的年味
2017-03-11林原
林原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美丽的宝岛台湾与祖国大陆血肉相连,息息相关。台湾过年的民间风俗跟祖国大陆基本相同,但也有其独特之处。
盐水蜂炮威震天
盐水原本是台湾省南部一座默默无闻的小镇,却因一年一度的元宵节放蜂炮习俗而名噪全台,每年皆吸引数以万计的游客前往参观,素有“北天灯(平溪天灯),南蜂炮”之美称。
盐水蜂炮起源相传于清光绪11年(1885年),盐水流行霍乱瘟疫,当时因医药不发达,死者日众,居民恐慌,祈求关帝圣君解灾救难。关圣帝君乃于元宵夜命周仓将军为前导,帝君神轿殿后,众善信随神轿一路燃放鞭炮,绕境大街小巷至天明,将邪魔一扫而除。自此,后代子孙每年均沿袭往例,迎请关圣帝君元宵夜出巡。这种当初单纯的燃放鞭炮演变为“蜂炮”“炮城”等活动,奠定今日盐水远近驰名的民俗特色。
蜂炮活动是由全副武装的神轿与轿夫从武庙出发,推着神轿在小镇的街道上绕巡穿梭。整个盐水市街所见所闻皆是蜂炮,其中用以酬神的“炮城”最为壮观。当神轿行到炮城前时,则由商家主人掀开盖着炮城的红布,随即点燃蜂炮的引信,也点燃群众的亢奋激昂的情绪;顷刻间万箭齐发,五彩火花绚丽夺目、炮声震耳欲聋。神轿在炮城前方不停晃动,接受蜂炮的冲击洗礼,民众或躲避在神轿后方;或隐身骑楼梁柱,众人前胸贴后背地一起接受着蜂炮一波又一波的巨大威力,整个过程惊险连连、万分刺激,也因此每年的盐水蜂炮,总会涌入无法估计的人潮,特欲躬逢其盛。
平溪天灯保平安
在台湾省北部,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民俗活动中,除灯会、猜谜外,最负盛名就属平溪天灯。新北市(原台北县)平溪乡放天灯活动已有百余年历史。过去是為躲避盗匪,以天灯为信号,互报平安,现在放天灯已逐渐演变为向上天祈福许愿的民俗活动。
在平溪,天灯的施放传统始自清道光年间,福建安溪移民陆续到达文山地区开垦。那时有盗匪作乱,骚扰聚落,平溪人只好避难山中,待危机过后,才由留守村中的壮丁以天灯为信号,通知乡人返家。后来时局虽安定,放天灯却保留下来,成为地方民俗。
天灯俗称为“孔明灯”,相传是三国时代诸葛亮为互通军情所发明的,而平溪放天灯风俗始自于元宵时节防盗互助之用,也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过演化至今,放天灯的目的己成为延续传统的单纯民俗活动了。在近几年有关单位的积极宣扬下,平溪放天灯已成为观光民俗活动之一。
抢头香 争一年的好运
台湾春节有一个经久不衰的民俗——“抢头香”。除夕夜除了家家户户拜祖先、围炉吃团圆饭、发红包外,各大庙宇是最热闹的地方。在此等候已久抢头香的信众,情绪沸腾,高声倒数计时。子时庙门一敞开,大家拼命往前冲,各庙天公炉霎时插满香柱。
每年除夕晚上八九点钟,全台各地庙宇都是人山人海。为了子时迎新,晚上11点以前,所有庙宇都要关闭庙门,信徒也要暂时离开耐心守候,就等子时重启大门迎神。
相传,大年初一第一个将香插在庙里香炉的,有“拔得头筹”“好彩头”的涵义,祈愿会特别灵验,可以带来一整年的好运。拜庙文化已经渗入民众生活深处,许多虔诚的老年人,小年夜下午就开始到庙里去礼拜神明,吃过年夜饭后,还会再次回去排队“抢头香”。
台中县大甲镇澜宫,除夕晚上会举行盛大的谢天祭神仪式,并请出用7000多两黄金打造的金尊妈祖。当深夜子时刚过,庙门开启,等候多时的信众如潮水般涌入,跑在最前面的信徒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奔向香炉,人们在这样的喜悦中迎来新的一年。
鼓仔灯
人丁旺盛的佳兆
元宵节迎花灯的习俗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而全国各地的花灯种类繁多,灯式不一,各有流行。
台湾花灯俗称“鼓仔灯”,因早期制作时多形似锣鼓而得名,流行的种类有走马灯、骰子灯、圆灯、关刀灯等。由于闽南语“灯”与“丁”同音,故一般将提灯、闹灯视为人丁旺盛的佳兆。
在台湾的习俗中,妇女在元宵节穿梭于灯下,祈求来年得子、添丁;在台湾北部桃竹苗客家庄里,男丁从农历正月十一日起到家庙挂灯,称为“起灯”;谐音“起丁”,为新生男丁入族的仪式之一,寓意深远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