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出真我
2017-03-11陆阳
陆阳
李少壮,常被跑友们昵称为“半马小王子”,以体育特招生进入大连理工大学学习土木工程专业的他,并没有像其他特长生那样,把技能当做考学跳板,他对跑步的热爱显得格外纯粹,没有教练,全凭自律,依然像初高中时操场塑胶跑道上奔跑的少年。在2010年一次半程马拉松获得第五名后,正式开启了跑步参赛生涯。从那时至今,他已是中国多个大型马拉松赛事的半程冠军,期间还在全国大运会上收获了一银一铜两枚奖牌,在大学生锦标赛上收获了三金。个人半程马拉松的纪录是67分钟,全程馬拉松最好成绩2小时24分。
2016年,少壮的跑步生活充满起伏,他有已知最快用时速登哈巴雪山的辉煌,也有广州马拉松上的失落,少壮说:“长跑时,身体达到极限,会出现‘极点现象,这时身体各项机能严重下降,举步维艰。但是只要继续跑下去,熬过这段时间,就可以进入‘第二次呼吸状态,身体机能慢慢上升,逐渐适应跑步的节奏。所以没什么捷径,还是要坚持,只有克服‘极点,才能进入新的层次。跑步如是,生活亦如是。”无论如何,他都期望2017年能找回最初的自己。
速登哈巴
2015年10月,专业户外运动品牌adidasOutdoor,现在的adidas TERREX启动了“Claim Freedom梦想无界”活动,在全球范围内选拔出7个最具挑战性的户外运动项目和选手。李少壮因为速登哈巴雪山而成功入选。
对于跑者们来说,高度与长度很能引发话题,而这其中,高度似乎更能让他们目光炯炯,这种吸引力超过了一切争论与解释,或许也根本不需要解释。和高度有关的一系列词汇总是出现在比较级的短语或句式中,充满未知的诱惑又危机四伏。当高度与最快已知用时联系起来时(FKT,Fastest Known Time),就引发了最令人惊叹的连锁反应。比如,少壮与哈巴雪山,风季中的哈巴雪山。
从海拔2735米的哈巴村广场出发,跑上5396米的顶峰又快速下撤返回,过程绝不像描述的话语般那么轻描淡写。在速登哈巴之前,少壮已经在昆明和当地长跑队集训了一个月,集训意味着枯燥与忍耐,但相对海拔较高地区的密集训练使少壮重塑了肌肉与耐力。他的保障团队,为他的速登提供了周密的时间计划表和应急预案,并在登山与越野跑装备的平衡选择上,给予了充分的建议。此前,少壮从没有到达过雪线之上,也没有使用过冰镐与冰爪。
2016年3月29日,一场大风雪把这次挑战难度又提升了一个量级,路线完全被厚厚的积雪覆盖。30日凌晨2点30分,少壮跨出了通向顶峰的第一步,2小时零7分后,他已经跑到海拔4104米的哈巴大本营,又经过1小时55分后,他抵达4900米的雪线位置,更换保暖服装,穿上冰爪手握冰镐开始速攀绝望坡和月亮湾。绝望坡上的雪层在大风和低温的作用下已经变得又脆又硬,像风干了的坚果壳,如果不用力,冰爪只能在上面留下浅浅的齿痕,而滑坠,就意味着死亡。“最艰难的就是这种气候变化。”少壮说,“在登顶途中曾有一度甚至连迈步都很困难,机械地挥舞冰镐刨冰,脑中全是空白……我没有和其他越野跑选手比赛,这次只是在哈巴雪山的背景下,我和我自己的较量。”
少壮站在哈巴雪山之巅时,时间定格在8点28分。距他从哈巴村出发,只用了5小时58分。
就像英国登山家麦克法伦曾说过的,“成功的感觉并不是身处高处的唯一享受,海拔高处的感官体验中也能找到一种愉悦:狂喜不是来自竞争,而是来自沉思。高度甚至把最熟悉的情景变得陌生。”登顶仅仅能看做成功了一小半,平安下撤远比攀登本身更需要集中精力,一个疏忽就可能葬送了所有努力 —— 特别是当你已经成功了一小半之后。
尽管原路下撤,三个半小时后少壮还是迷路了。大雪已经覆盖了他来时的印记,山谷变得陌生,觉得自己在原地兜圈,脚趾被湿冷的雪水浸得麻木,没有加装保温套的水袋管已被冻住,他甚至烦躁得开始吃雪。恐惧,少壮说这是他成长至今感受到的真正从心底升出的恐惧。他想过使用紧急电话,但电池已经被冻得失去了电力,在纪录与活着下山之间,自然展现出了它的力量,无情的力量。镇静是被强迫,他强迫自己镇静下来在GPS上找到正确的路,幸运的是他做到了。
9小时22分,速登哈巴雪山往返,中国第一次有正式记载的FKT挑战者。“做你没做过的事情叫成长,做你不愿意做的事情叫改变,做你不敢做的事情叫突破 。”成功完成挑战当晚,少壮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了一句心得,同时他感叹道,“活着真好。”
提名
肖婷
提名理由
中国杰出的女性攀岩者,曾完成代表当今中国女性攀岩最高水平的“中国攀”线路(难度5.14 a / b),并与搭档一起成为首批获准进入张家界清风峡攀岩的运动员。她还与中国传岩团队一起,致力于中国攀岩运动的发展及攀岩文化的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