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道路的热爱是我们唯一必带的行李

2017-03-11黄菊

户外探险 2017年2期
关键词:探险家户外运动行李

黄菊

三个月前,曾获得金犀牛最佳背包客奖的张诺娅在朋友圈里转发了我采访攀登者何川的文章,她评价道:我熟悉的“行李”又回来了。

她熟悉的“行李”,一直关注户外,密集地采访各个领域的户外探险家们:徒步、骑行、漂流、攀岩、探洞、高海拔攀登、跑步、野外拍摄、航海……所有户外运动里的领跑者,都在我的核心关注范围内。在数百篇严肃的长篇访谈里,我和每一位户外人谈起各项户外运动的特质和它们不可抵挡的吸引力,谈到他们对户外的认识、理解,户外对他们的影响,以及他们对户外的回应。

“行李”还一直关注户外的女性探险家。过去两年中,每逢3月都准时推出女性专辑,和那些妈妈族、夫妻档,或是单身者、丁克族、离异族,深入地探讨,面对户外,女性的长处如何得以发挥、挖掘,或是女性的弱处、伤口,在户外如何被保护、修复。

我们也发现了一批此前并不知名的探险家。比如理工男烙铁,骑侉子和帆船航海都玩到极致,但并不在户外圈混,也没有意愿和心力传播自己,因为道路就是他唯一的家,危险的、壮阔的野外,不过是他家的横窗。比如画家寒山,他把天下的路都走成了拖鞋,这拖鞋继而成为他的画布、画笔。

事实上,真正的探险家,而非成功者或是知名者,才是核心采访对象。在2016年的50位受访者中,爵士冰呈现了我们心目中完美探险家的特质。他骑行、漂流、溪降、登山、滑雪……涉猎范围极广,也有过很多惊人的成绩和壮举,但他打动我们的,并非那些成绩,而是那些“失败”:身体上,从头到脚他都受过重创—头部开颅,脚上截趾;成绩上,他并不常拿第一,登山时甚至常常没有登顶。但他登山时就与山融为一体,漂流时就与水融为一体,全神贯注、全力以赴,发现自我,同时忘却自我,在坚韧的“自我”和空灵的“无我”之间寻找平衡。

这寻找,来自对他影响最深的一本书—《极限登山》。书中说:“早年那种不要命的攀登风格,经过多年的积淀与演变,最终形成了一种‘无我的心境。最初,我努力改造自己,从身上剔除那些不理想的特质与个性。如今,我则努力在坚韧的‘自我和空灵的‘无我之间寻找平衡:前者追求高难度,后者则是一种天人合一的存在状态。”在这过程中,线路的难度、是否登顶,并不重要,他看重的是每一次经历,以及这些经历对他性格的影响。到最后,所有的探险都是修心,而尝试不同户外运动,只是为了多一些感受自然的方式。

所以,人们對户外的探索,以及在这探索中形成的户外哲学,才是我最关心、最想要传播的。采用访谈形式,是因为第一人称最客观,也最动人,而好的提问,则会像春风雨露一样,使人与人之间所有的屏障涣然冰释。每个被冰释的人都谈到户外的丰富、广袤和生命力,带给他们的巨大震撼和宁静。像蝴蝶效应一样,这巨大的震撼和宁静,诱使我们一拨儿又一拨儿的读者走出室内,走向户外,在更广阔的世界里见天地,识自己。包括我自己,从此再不满足于在电话里、在咖啡馆温柔的音乐里聊这些户外经历,我也走了出去,采访登山家,就在登山时采访;采访骑行者,就在并肩骑行时采访;采访徒步者,就在一前一后徒步到灵魂出窍时采访……

诺娅说她熟悉的“行李”又回来了,是因为我们“出走”过。从户外出走,自然是走向“室内”。

有一天,收到一位著名探险家发来的短信:“走过千山万水又如何,那些在远离人群,甚至远离文明的野外获得的启示,等我们回到人群里、回到文明社会时,不堪一击。”因为这条短信,我开始思考,那些并没有频繁出发户外界,一直在人群里的人,是如何获得启示、巨大的震撼和宁静的?

于是,我开始采访那些在电影和音乐里、在阅读和写作里、在不同类别的艺术创作里,还有那些毕其一生都在一座城市、一个村庄,甚至一片农田和一座花园里进行探索的非户外人群。作家、导演、摄影师、建筑师、音乐家,以及种花的园艺师,种田的农民,各种手艺人,纷纷进入我们视野。

同样像蝴蝶效应一样,这些在自己家乡,在小小的微观世界里探索的故事,将一拨儿又一拨儿读者,将我们自己的视野,从远方拉回到了身边。

春天的时候,我在一个固定的城市,杭州,集中采访了20个人,只问一个问题: 为什么留在杭州?每个人都给出了动人的答案,将这些答案整理成书,为它取名为:“天堂,是因为有足够的地方闲浪。”是的,即使在自己的家乡,也能有浪游之感,如果你对这个城市的自然和历史探索得足够深。

夏天时,我邀请了4位不同领域的行者— 画家寒山、8000米雪山摄影师李国平、著名背包客老极和跨国骑行480天的文艺青年小司,一起讨论道路的意义。

不论年龄、领域,道路永远吸引着我们,所以从今年开始,我尝试邀请曾经采访过的嘉宾来一起设计线路,并请他们亲自带队,让那些隔着屏幕阅读到的故事,进入读者的生活里、生命里。我们去横断山脉海拔4200米以上的高山流石滩地带探访珍稀植物,也去杭州一座寺院里寻找城市的文脉……每条线路都由在这个领域有至少10年研究的专家带领。我们希望这些道路成为学堂,而我们则像上大学、修学分那样,认真地行走这些道路。但这道路,如同前文所言,既会在远方,也会在身边;既会在狂野的户外,也会在室内一隅。

来年,我们会关注更多户外领跑者,同时关注那些对身边所在、对自己内心进行探索的“探险家”,还想把这些探索写进书里,书名就叫:《沿路行走,直到自己变成道路》。

猜你喜欢

探险家户外运动行李
大学生参与户外运动的风险认知及其影响作用
试论我国户外运动的发展
冬季户外运动
小探险家
爱因斯坦的心灵鸡汤
教你轻松收拾行李
我想做探险家
蚂蚁探险家
收拾行李
无忧踏青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