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迹长城
2017-03-11赵实
赵实,1963年2月出生于宁夏银川,祖籍云南丽江,纳西族。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现任宁夏回族自治区宗教局二处调研员,自治区政协委员,中国探险协会理事。
受父亲影响,赵实年幼即对地理和自然情有独钟,成为了国内最早一批户外运动爱好者,尤其对野外遇到的各种古代遗迹特别是各时代的长城产生了浓厚兴趣,立志通过野外考察和史料研读来探索、破解其历史之谜,同时也为人文环境保护做一点事情。近20年来,他在西北各省区历史地理方面围绕贺兰山长城、阿拉善科考等项目,进行了较大规模、系统的踏勘和研究,形成一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目前正在中国探险协会的领导下,进行“周穆王西征考察”这一关于中国古代历史地理重大谜题的考察和研究。
关于长城考察
贺兰山在地理上处于中国农业与牧业、季风气候与大陆气候的分界线上,在文化上处于中国北方民族迁移的十字路口,中原王朝与游牧民族对抗的桥头堡,军事价值突出。各个朝代在这里重关设险,长城纵贯其南北,广泛分布在分水岭和东西两翼山麓,遗存极为丰富。贺兰山长城处于战国长城、秦汉长城、隋长城尤其是明长城分布的一个重要节点上,研究它的历史对于解开中国古代历史某些谜团具有重要意义。但贺兰山也是北方长城沿线最高峻的山脉(祁连山虽然海拔更高,但长城往往只接触其低山区及山麓),由于地处偏僻的荒野和群山,难以接近并发现,兼之历史资料匮乏,人们对于贺兰山长城的全貌和历史的了解是九牛一毛,而对于这样一个人文历史的环境保护更是少之又少。
2004~2011年底,在中国探险协会和国内知名慈善家的支持下,赵实组织“贺兰山长城考察队”,对贺兰山长城进行了全面考察,足迹覆盖50多条山谷和无数峰岭,发现和记录了80多段连贯和孤立的长城墙体、350多处烽燧和敌台、37处城堡和城障。还发现了一些岩画、墓葬等早期文化遗迹。赵实将考察成果汇总在《贺兰山长城考察与探索》一书中,30万字,附照片和地图283幅。这些发现提供了各时期长城修筑的实物证据,终结了关于贺兰山沿线没有汉代以前长城的成论,勾勒出秦汉长城在西北沿黄河地区分布的完整面貌,描绘了汉、唐时代贺兰山与阿拉善地区军事联系的部分细节,也为明、清时期边疆少数民族与中央王朝关系史研究提供了一些依据。
在野外考察中,赵实痛心疾首于古遗址的破坏,分析研究过长城毁坏的成因,通过中央电视台以及报章媒体宣传长城保护,还曾向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文物部门报告长城古迹被破坏情况,提出解决建议。其中石嘴山市政府采取行动,及时制止了露天煤矿对一处贺兰山区古代城堡的破坏行为。
关于环境保护
在这些探险项目进行的过程中,赵实对环境保护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认识。
首先,环境改变对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在野外考察中无法回避。在阿拉善腾格里和巴丹吉林的巨大沙丘中,赵实发现了早期人类遗留的石器、陶器等生活痕迹;在宁夏和内蒙古自治区交界的毛乌素沙漠地区,石磨盘等工具的存在表明这里的先民曾经过着采集植物种子的生活;从宁夏平原到河西走廊,即便最近时期修筑的明长城也早已多处埋入流沙;在青海,赵实发现了诸多早期定居遗址,但现在成了牧场或废墟……
这些情况表明,沙化等环境变化干扰了人们的生活,而人类活动本身加剧了沙化等现象,因此人类在保护环境方面应负巨大责任。而在野外考察中,赵实更看到即便在遥远的旷野和偏僻山谷,电池、塑料等人类遗留的垃圾也比比皆是。这些不仅仅需要人们在户外出行中身体力行地去尊崇环保的理念和做法,更需要长久、认真、脚踏实地地去不断传播环保的理念与思想。
另一方面,环境保护是科考本身的另一个重要目的和意义。我们过去的环保更多局限于对自然生态的保护,而人文和历史文化精神也一直是我们生活环境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也亟待我们去认识和保护。赵实希望通过持之以恒的科考工作,去發现我们环境中更多有价值的东西,让更多的人了解、认知、尊重、热爱,并最终去保护好我们的山河大地和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