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88年中年妇女”能主宰什么?

2017-03-11寥寥

中国青年 2017年15期
关键词:时代文化

文-寥寥

随笔ESSAY

“88年中年妇女”能主宰什么?

文-寥寥

今天似乎是一个青年文化主宰的时代,从“88年的中年妇女”到“90后空巢老人”等流行语中,可以看到人们充满对年迈的恐慌和对年轻的崇尚。每个人都试图紧跟青年文化的潮流,现象级网络综艺节目《奇葩说》上,马东等中年男争先恐后地学习模仿着最潮的网络用语。收视率最高的文化类谈话节目《圆桌派》上,窦文涛小心翼翼地选择每一个最受青年欢迎的话题。更不必说网络上时常可见的对广场舞的低品位的讥讽,对父母购买保健品的无奈,对家中长辈在朋友圈里转发的老土内容的戏谑……

历史上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崇尚青年文化,我们过去一向推崇的老年文化——稳重、隐忍、从容、少年老成——这些曾经最受推崇的价值,在今天被视为过时乃至腐朽。趣味、享乐、张扬取代了沉重而肃穆的老年文化,青年文化主张享受身体、追随时尚、张扬个性,当代青年用开放、趣味与虚无的修辞,逐渐消解沉重板滞的老年文化。

“老年崇拜”的衰败

古代生产力底下,人们生活节奏缓慢,一生也不过是父辈祖辈的复刻版,单调封闭的生活几乎毫无意外,所有人生问题按部就班地出现。长辈只要把自己的人生经验亮出来,就足以震慑后生,年龄就意味着成熟与智识。因此,中国传统的尊老不仅仅是道德意义上的,而且带有实用性。老一代人不仅扮演着经验丰富的劳动指导者的角色,还往往是人生导师。

古代的宗族体系也把父辈祖辈放在很高的道德位置之上。宗族里的老人扮演着道德裁判者与劳动生产组织者的角色,儒家文化与父权制度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也强化着老人的权威。

古代中国从政治到审美,从文化到现实生活,都遵循着“老人标准”,崇尚成熟稳重、思古谦卑、因循守旧、老谋深算、暮气沉沉、隐忍求全、从容不迫。至于锐气、争先、浮华、活泼、躁动、飞扬、坦然、标新立异、创新挑战等等这些青年文化的特征则备受贬抑。“嘴上没毛办事不牢”的后生只有循规蹈矩、唯唯诺诺才能得到前辈的赏识。

近现代以来,全世界范围内的崇老文化都受到了冲击。欧美的“老年文化”受到重大挑战是在工业革命后,青年成为创新活力的社会生产力,因循守旧的保守文化成为社会变革的障碍。大变革的年代里,生产关系与生产力都被颠覆,父辈不再是道德权威和人生导师,传统的秩序也受到挑战。

中国的青年文化的崛起与老年文化的衰败,最早兴于五四运动时期,当时的人们认为国家要进步就必须打破由老年人把持的僵化保守的体制,落后挨打的羞耻感以及学习新知识新体制的迫切感,让当时的人们选择淘汰保守的老年文化,开始崇尚青年文化。

不过,在五四运动过后近百年的今天,青年文化再次成为社会主流,有着不完全一样的社会背景。

互联网时代的青年成为知识技能的来源者

当下的青年文化勃兴,有历史因缘,也有现代背景。

五四运动之后的一百年间,“青年文化”几经浮沉,除了红卫兵的荒诞和“知识青年”的无奈,青年已经不再有五四时期的影响力,但是五四精神始终都是今天的青年文化勃兴的重要背景。五四运动提倡的平等精神主张个体的尊严和权利,废黜了传统儒家文化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体系,让青年摆脱了“老年崇拜”。

在现世安稳、物质富余的和平时代里,人们的“成年期”来得越来越晚,因为不必背负乱世时期的“家国兴亡”的责任,再加上普遍实行的大学教育,让当代人的“青春期”延伸得越来越长。

伴随漫长青春期的,则是互联网的快速兴起,知识的获取更加容易,年龄不再是智慧学识的代名词,使得当代青年越来越有自主权与话语权。互联网革命之后,老年人跟不上时代节奏,面对各种网络新概念无所适从。旧时代的老年人是知识经验的代言人,而互联网时代的青年成为知识技能的来源者。面对日新月异的新技术,普遍受到高等教育的年轻人如鱼得水,而老年人只能勉为其难地学习着微信微博,然后在上面转发各种被青年人嘲笑的老派鸡汤。从工业革命时代到互联网时代,老年文化和青年文化交换了位置,历史上曾经被轻视的青年文化成为社会的主流,老年文化落入被忽视的尴尬局面,被彻底边缘化。

青年文化兴起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自由流动的社会让青年从家庭的束缚中摆脱出来,不再受到宗族和家长权威的约束。改革开放之后,国家所推动的政经体制改革让原本固化的社会有了更多的流动性,青年得以挣脱束缚,获得更多的可能性——因为不在传统家庭与熟人社会的环境中生存,没有荫庇的同时,婚姻、事业都可以自行做主,传统的宗族与家庭中的老年文化影响越来越小。

自由独立的基石

种种表象之下,青年是不是真的已经成为时代的主流?能够脱离集体与家庭的束缚,去追求自由与个性,实现个体化的真正转型?答案并不是肯定的。

社会流动性让青年选择更多,互联网时代的青年成为知识技能的代言人,进而把老年文化边缘化——但是并不意味着青年可以主宰一切主流文化。

我们知道,对于自由与个性的追求需要建立在福利体制上。置身于商业大潮中的青年需要独自面对住房、教育、医疗等问题,在没有足够福利照顾的前提下,青年无力应付高房价和就业困难等问题,就会被迫回到家庭与体制之内去寻求庇护,因此,青年实际上并没有我们看到的那么轻松无畏,那么洒脱自由。表面上青年文化成为主流,但是实际上,控制青年的依然是上一代的权力之手。

我们看到青年文化似乎成为主流的同时,也要看到当代青年的许多问题:空心病、焦虑、精致利己主义、无意义感、丧文化流行,这都是因为青年并没有构建起真正独立的自我。当代青年的所谓个性化,更多是在寻找个人与群体,个人与制度之间的关系,更多的是在寻求更好的生活,更高等的社会地位,而不是追寻与构建真实的自我。

此外,在商业文化的控制下,青年的审美、追求、时尚都是在商业之手控制下,并没有太多选择的余地,看似缤纷多彩,其实只是单调的物质主义与享乐主义贯穿其中。青年人声称追求“个性自由”,其实很多时候是在消费主义与享乐主义的控制下而不自知。

词语是社会现象的表征,今天的流行网络语大都出自于青年文化,其中包含着享乐主义、消费主义、玩世不恭、去权威化和去中心化等等价值取向。尽管青年文化看起来娱乐化、轻松化,但是青年人的生活并不轻松舒坦,也正是因为巨大的焦虑与压力无处排解,才会用“无厘头”、“屌丝文化”、“丧文化”等玩世不恭的自嘲态度来化解生活的沉重。青年文化似乎占据了主流,但是与工业革命时代、五四运动时期不一样,实际上青年还是被支配者,只能用网络空间里的话语权,来强调自己渺茫的存在感。

看似浩浩荡荡的当代青年文化,其实仍然缺乏青年文化最重要的破坏性与挑战性,缺乏锐意进取和开拓创新,相反,当代青年文化带有浓厚的享乐主义、流行文化的色彩。比如,近一两年来许多青年热衷于过“六一儿童节”,看似戏谑玩笑,其实是借着自我幼稚化避免承担巨大的生存压力,不愿意成长与成熟。令人担忧的是,在拥有更大的自主权和更多的选择权之前,在构建真实独立的自我之前,可能我们依然要继续面对“88年的中年妇女”和青年集体过“六一”等诸如此类的身份的错位。

责任编辑:陈敏

猜你喜欢

时代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壮丽七十载奋斗新时代
壮丽七十载 奋斗新时代
谁远谁近?
e时代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