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协调并不代表对庸碌的屈从

2017-03-11王三轮

中国青年 2017年15期
关键词:轮子莎士比亚理想

文-王三轮

协调并不代表对庸碌的屈从

文-王三轮

理想在左,主导前行方向;欲望在右,提供不竭动力。

如果把人类前进的驱动力比作一辆二轮马车,那么理想与欲望就是分置在车底两端的轮子,作为整体架构的有力支撑,驱策着马车平稳前行。面对理想和欲望的平衡关系,社会上流涌着各样解构:有声音突出强调其中一方的作用或后果,有声音认为二者水乳交融、密不可分。在我看来,这两种观点都难免有失公允,前者不啻选取了两个直径完全不同的轮子——一个大如井盖,一个小若纽扣;后者则是强行把两个轮子拼装到一起,意图组成一辆开起来歪歪扭扭的独轮车。

欲望,对应着人身上的自然属性。由于是与生俱来的动物本能,所以它带有极强的能量和极大的不稳定性。换句话说,它是一把双刃剑。人类童年时期的天真烂漫与原始生命力常常借欲望的追逐表现出来,其间彰显着个体生命意志与价值的实现,此时它劈开了所有混沌、压抑和封锁。然而当欲望不断膨胀、弥散、感染,疯长成极端的纵欲主义、享乐主义、虚无主义时,它的剑锋便狠狠刺进人类的胸膛,带来的是无止境的灾祸和苦难。理想,对应着人身上的社会属性,树立一个正确的理想,对自身发展是非常有益的。用托尔斯泰的话来说,即:“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

根据上述,我们可以尝试梳理出理想与欲望的基本差别:一、欲望利己,理想利他(和利己)。欲望主要体现在对物质的追求,具有很强的侵略性和独占性,而理想更注重人与社会的协调,很多时候是不计回报、无私奉献的,理想中可能包含物质但绝不仅限于物质,它具有崇高的精神价值;二、欲望注重结果的得失,理想注重过程的体验,所以往往欲望让人感到痛苦,理想让人觉得快乐。

明晰了两者间的差异,又该如何去把握它们呢?

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期间人文主义成就的最高代表,他之所以能成为当时文坛的领袖,影响力延绵数百年,离不开其对于理想与欲望之间关系的独到理解和宏观布局。文艺复兴前,封建神学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在这种社会背景下资产阶级提出了人文主义的回复。然而后期对欲望解放的过分鼓吹、对个性自由的片面追求,造成了人的道德水准的下降与社会的混乱。莎士比亚首先意识到理性与秩序的重要性且将其投映到自己的艺术作品中去。他认为仅有的原欲的解放和满足并不足以把人引向自由、平等的理想世界,人性也不仅仅体现在原欲上,还体现在其理性力量上。可以说莎士比亚撷取了欲望与理想中最精华的部分,将它们放置在天平的两端,智慧地维系了一种巧妙的平衡。

古希腊思想家德谟克利特认为人们通过享乐的节制和生活的协调,才能得到灵魂的安宁。我想节制就是对欲望施以理性控制,使其规范在社会允许的范畴以内,不触及道德、法律底线,同时要对自己的精神与肉体负责。而协调,意味着根据所处时代特征与周围环境去不断调节自己的理想或将其细节化阶段化,这并不代表对庸碌的屈从,更应该被当成一种审慎的考量。当今社会理想式微,造成这种现状的重要原因就是我们很难构筑一个扎根于土地的理想,脱离现实环境谈未来,容易让人盲目乐观。当现实社会与理想社会出现落差,就会导致人产生失落感和挫败感,认为拥有理想是没有意义的,然后纵身于粗鄙与狭隘的夹缝中。敢于呐喊出“我要改变世界”的人固然应收获掌声,然而真正有所作为的人信奉的则是维斯特敏斯特大教堂墓碑上的箴言——改变世界就从改变自己开始。

理想在左,主导前行方向;欲望在右,提供不竭动力。如果误读了二者的切实内涵,那么理想将沦为贪婪的矫饰性外衣,欲望则裹挟着妄诞,推人入无底暗渊。

责任编辑:刘博文

猜你喜欢

轮子莎士比亚理想
理想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莎士比亚(素描)
两个轮子“走路”
2021款理想ONE
理想
向威廉·莎士比亚致敬
你是我的理想型
没有轮子的挖挖
读北岛:一只轮子,寻找另一只轮子
自由转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