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数据时代丢失的“遗忘”

2017-03-11宫春科

中国青年 2017年15期
关键词:遗忘手机号顺口溜

文-宫春科

文化CULTURE

大数据时代丢失的“遗忘”

文-宫春科

在极度疲惫中焦虑,在极度焦虑中忘却。

70后的我曾经是一个文科生,选择读文科的最主要原因是擅长记忆,因为记忆对高考中的语文、外语、历史和政治显得尤为重要。事实上,擅长记忆并非过目不忘,而是善于在记忆上花工夫罢了,学历史时把重要知识点煞费苦心地编成顺口溜,这些顺口溜如同儿时背过的诗歌,一些碎片般的语句现在还能不经意地脱口而出,弄得自己和别人都莫名其妙。

实际上,这些娴熟的记忆在当时都是最难记住的知识点,不得不编写这些顺口溜来强化,那时候,记忆是一件痛苦的事,最害怕的事情就是记和背。高考过去已经20年了,脑袋里不记东西已经是很久的事情了,记忆的痛苦似乎早已远去,因为万事不决可以问百度,父母妻子的手机号也可以不用记,因为移动的亲情短号520、521、522早已解除了记忆的烦恼。

但我对智能手机总隐隐感到担忧,一直要限制女儿使用。已经10岁正在读小学的女儿在上网、打游戏、看电影这方面通过严控手机基本上还能管住,但一遇到作文作业那是架不住她的软磨硬泡,这么小的她竟然也学会了让我颇瞧不起的移植或者叫洗白作文法,将老师布置的作文题目分解成关键词,用百度搜搜相关文章,然后东拼西凑东拉西扯凑成一篇,这让身为父亲的我情何以堪。正当我准备呵斥责罚女儿时,却遭到妻子的白眼,那眼神分明是说,都数据信息时代了,大家都这么干,你还抱残守缺,简直是老土。于是,我把女儿的这种作文创作法叫做博采众长来安慰自己,此事也就作罢。

生活中我并不是一个记性好的人,我经常丢失两样东西,一个是伞,另一个就是手机。伞丢了顶多淋一场雨,但手机丢了意味着联系人的大量丢失。虽然手机卡上能保留一部分,到通信公司能找回一部分,但还有很多联系人就会从此消失,这虽然让人很遗憾很着急,也会带来很多不便,但每丢一次手机,却总有一种清零重启的快感。人的一生如同坐车,到一站总有人上车下车,能够遇到的人很多,能够再次遇到的却很少,天下无不散的宴席,总有曲终人散的时候。

微信解决了这一“烦恼”,加手机号的同时加微信,手机坏了,换个微信,实名的手机号不会丢,这些联系人永远丢不了,于是联系人在不知不觉中成百成千地增加,而且只增不减。不仅朋友圈越来越大,各种各样的群也是越来越多,每天看到成百成千条消息跳动,每一个过客,都会永远地留存到自己的手机上。

这是一件看似美好的事情,从中却难以得到快乐,虽然有许多美好的回忆值得珍藏,但珍藏的多了,也很难“物以稀为贵”了。以同学圈为例,从小学到大学再到研究生,各种培训集训学习,全都有同学圈,愉快的回忆不少,但各种转弯抹角难办的事,各种不厌其烦的投票、点赞、转发让人疲惫不堪,那些儿时过去的美好在现实中稀释平淡,直至在极度疲惫中焦虑,在极度焦虑中忘却。

还有一件我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事情——阅读,通过手机和电脑可以看的文章书籍越来越多,虽然有思想的火花,然而更多的是大同小异,改头换面、文不对题甚至似是而非。现在谁都可以写书,多短时间都可以写书,只要会用百度,愿意付出版发行印刷的钱。连许多著作等身的“大家”,也在他人的冗余信息和自我复制中,淹没了自己思想火花的微光。

我读书不算少,然而智慧有限,精力有限,特别是记忆有限,看过的很多内容都会遗忘,但我从不担心,因为遗忘的过程其实也就是披沙拣金的过程,记住的是最宝贵的。但有了大数据,一切都可以迅速恢复在自己的脑海里,只要你愿意按动电脑键盘或者点击手机屏幕。

大数据正在改变“遗忘是常态,记忆才是例外”的历史常态,正在用记忆织起一个越来越厚重的茧,我们每个人都在这个茧子里苦闷彷徨,透不过气来。学会遗忘,给我们的记忆留出空间存贮更有价值的资源;学会遗忘,让记忆中的仰望星空、诗与远方不被稀释甚至吞噬。问题是,如何学会遗忘,破茧而出?

责任编辑:朱玉芳

猜你喜欢

遗忘手机号顺口溜
巧用顺口溜打造数学高效课堂
钻天猴的手机号
声母顺口溜
手机号的秘密
顺口溜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神回复
穿越幽暗的隧道,世界重见天光
让学生轻松记忆化学知识
我用“顺口溜”讲变化
最好记的手机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