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你能不能更“兼容”一点?

2017-03-11April

中国青年 2017年15期
关键词:仇富高考状元阶层

文-April

你能不能更“兼容”一点?

文-April

7月,一个既是起点又是终点的时间,每年这个时候总能见识到很多满分作文、高考状元和毕业演讲。今年北京有个高考状元很火,在接受采访时直言,很多状元都是家里厉害又有能力的人,自己比农村孩子更有优势,教育资源的“得天独厚”是自己成为状元的重要原因。

这样一席话引得不少网友大呼扎心,正如一个知乎网友评论的,“在自己人生中的成功时刻,还能抱着这种向下兼容的思维,还能对下层弱势阶层有见解、有关怀,证明了学习只不过是他人生的一小部分。”这里提到的“向下兼容”很有意思,说的更大一点,对于当前很多青年来说,不止是向下,在向上、向周边、向外等方面的“兼容”思维、能力都是不够的。

什么是“兼容”?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长时,提出了“兼容并包”,三尺课堂兼容了思想主张各异的大师们,学生们一会儿可以听西装革履的胡适讲学,一会儿又可以听拖着辫子的辜鸿铭讲学。在自由宽松的氛围中,见识并容忍各种各样的“不同”,学生们从中锻出自己的思想主张来。这样得来的见识可以叫做“坚持主张”,而没有经过“兼容”淬炼的观点更多可能沦为“固执己见”。

我们是否缺乏“兼容”的能力?

在观点主张上,看看当前的舆论场就明晰了,价值观差异才是人与人之间最大的不同,无论对多么“显而易见”的公共事件,一言不合就互相攻讦的现象随处可见,达成共识变得异常困难,我们不同且不和。观点不同本也无可厚非,但从没做出了解的努力以致实在无法理解的“被迫不同”和“误解歪曲”实是阻碍社会阶层沟通,往“社会折叠”上添砖加瓦的行为。

这和理解并互相尊重的“和而不同”截然相反。

最典型的表现就是“仇富”、“仇穷”思维的严格对立。在杭州保姆纵火案发后,继之前“仇富”大潮后,一种提防穷人的舆论甚嚣尘上。这并不是阶层差异的必然产物,比如在香港,你可以看到大家生活方式差异颇大,生活在不同的圈子里,却相安无事。大街上的阿伯不会对有钱人怀有敌意,也不会“高看一眼”。富豪或明星在大街上自在行走,并不会得到多么特别的关注。同样,富人阶层也不会诋毁平民,总是礼貌和气。据一个港人朋友讲,市民理解他人的成功是

个性有余,

但兼容不足,

视野渐长,

但见识不足,

这是危险的。

靠人家的努力和运气。

这种不同阶层对彼此差异的理解和认同是很重要的。而我们不少人却反其道而行,继续削弱人的“兼容”意识和能力。

例如在教育方面,社会上层自不必言,只看很多中产阶层是如何费尽心力给孩子打造封闭堡垒的。前段时间热议的“育儿焦虑”是中产教育的一个侧影,不少父母费心择校,保证孩子接触的信息、人群单纯化,更有甚者教育孩子只和平级或更高阶层的孩子玩耍。如此培养出来的孩子,能多么“向上兼容”、“平级兼容”说不准,但一定是“向下兼容”不足的,以为世界就是自己看到的那样,不明白真实的社会是何其复杂和撕裂,极容易做出“何不食肉糜”的事情来。

长此以往,认知被固化在既有的圈层里,偏爱接触增强固有观点的东西,不愿意接触“异见”,拒绝认知更新和升级。其“认知固化”的危险比“阶层固化”更令人担忧,因为潜藏得深,不易自觉改变但影响更深刻。如果我们只是个性有余,但兼容不足,视野渐长,但见识不足,那可预见的结果就是,表面的繁荣“多元”下面是舆论、阶层的撕裂,社会氛围的暴戾和沉闷。

猜你喜欢

仇富高考状元阶层
新联会聚合新阶层新能量
当“非遗”遇上“新阶层”
美国大学招生行贿丑闻凸显其阶层割裂
大众富裕阶层如何理财
高考状元经验分享:虔诚耕耘 淡定收获
“高考状元”的冲刺经验
我们的心声
请别再捧杀“高考状元”
高考状元为何变成流浪汉?
农民其实仇腐不仇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