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要谁都来给我们当导师

2017-03-11琪桑

中国青年 2017年15期
关键词:过来人段位导师

文-琪桑

不要谁都来给我们当导师

文-琪桑

他们看上去很了不起,其实只会用嘴皮子制造金句。

一个1996年的小朋友给我发私信,说怀疑自己快得抑郁症了。追问下,才知道小朋友在酒店工作,刚从干了两年的老东家辞职,现在觉得当初是一时冲动地闹情绪,所以感到很后悔。“你辞职的情绪是怎么上来的?”我问,她给我转来一个帖子,是某个梦想秀里的“青年导师”的一段话,言辞雄壮,大意就是无聊的工作就是浪费人生,意义从摆脱这份工作开始。

说白了就是一份“劝人辞职帖”,小朋友觉得很生气,埋怨该导师误了自己。听了这遭遇,真是太熟悉不过,包括我自己,还有身边的年轻人,也经常因为某位青年导师的一席话,从而做出改变人生轨迹的决定来。有像这个小朋友一样愤而辞职的,也有打鸡血拼命工作赚钱的,还有卖房卖车出去走走看看的,当然也有踏踏实实经营小日子的。

结果呢?大家都过得开心么?那个“快抑郁”了的年轻人告诉我们,从青年导师那里,不是每个人都得到了问题的解药,症结在哪里?

怪青年导师吗?当然可以怪,这个“误人子弟”的锅背起来还真的一点不冤枉。“导师”成为和“专家”、“教授”一样被逐渐“污名化”的身份了,没有什么知识、智慧和道德的门槛,好像任何人都可以进来混个“导师”当当。最好再限定一个群体,比如“青年”导师,毕竟青年群体基数大,毕竟糊弄有经历的成年人更有难度和风险。戴上这个帽子,就可以挽起袖子为青年指点迷津了。你生活得不开心啊,那出去看世界啊,寻找你的诗和远方就好了。你觉得人生无聊啊,那是你工作不努力,等你不穷就好了。

这个段位的青年导师还属于比较低阶位的,毕竟是还站了队,说了倾向和观点,冒着人听你的话事后被算账的危险。更高明的青年导师是不着痕迹的,好坏话都从不说满的,表态观点是绝对没有的,提倡“养身修灵”,“听心里的声音”,反正你怎么理解都行,我是不会指路划道的。如此,成了归我,崩了不赖我。

现在市场上充斥着这样的青年导师,依仗比我们年长几岁,多了些知识和阅历,就傲慢地指点后生了。他们通常是不在乎青年人真正在想什么的,把自己或周边人的故事改编成励志帖或鸡汤文,强调选择,却不告诉做出选择基于的所有维度,强调意义,却不告诉追寻意义的可行途径。倒不是说要一棍子打倒所有对青年有所建议的人,真正有料有品的过来人是不会看不起年轻人的,不会轻薄地将我们当做傻子,给出一些不知所云的废话。

为什么导师市场如此火热?所谓无利不起早,混成个小有名气的青年导师可是有不少利处。像之前女德讲师丁璇一样,顶着个讲师名号都能四处巡讲,赚得个钵满盆满。作为一名青年导师,出书、演讲、开班授课等都是最基本的流程,段位再高点还可以聚拢起一帮粉丝、会员,有了受众自然就有了影响力,影响力即经济,自然不乏变现的方式。比如国内有名的青年导师,从过去的李开复到当下最火的罗振宇,哪个不是这样的套路?哪个不是名利双收?

但凡什么事情发展火热,一定是有需求有供给,我们在抱怨怎么任谁都可以摇身一变当自己导师,却容易忽视,这也是我们年轻人自己造的。面对学习、事业和生活中暴露的问题,我们第一反应不是反躬思考,结合自己的现实情况寻找解决办法,而是惯于向外、向更有阅历、更成功的过来人求问“高见”和“指点”。所谓的人生导师,都是我们给那个不自信的自己找来的“权威”和“认同”,即使他们比自己靠谱不到哪里去。

我们一直在说,要做自己思想的主人,这比找个可赖信仰的导师难多了。给我们当导师的不止是看起来很厉害的人,也可能是一个群体或一个组织。在我们迷茫而又懒得思考的时候,那些看上去很了不起,其实只会用嘴皮子制造金句的导师,此刻就成了我们的精神偶像,成了寄托我们不健全的、四处流浪的灵魂的精神家园。

有句话说,很多不切实际的建议都来自酒肉朋友和远方亲戚。此处应该再加一条,嗯,还有身边无处不在的导师。如何身处意见的洪流当中不盲从,不迷失,还是要靠独立思考带来的精神自主,如此才能摆脱精神拐杖,才可以硬气地怼一句:“不要谁都来给我们当导师。”

猜你喜欢

过来人段位导师
联觉段位:中国新诗的有机性叙事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复兴号”美食“新段位”
过来人
过来人
V eraW an g
导师榜
测测你是哪个段位的吃货
高考“过来人”的二轮复习经验
创客,你是什么段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