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面面观
2017-03-11孙化田乔礼崔超包方
孙化田+乔礼+崔超+包方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源头在农产品,基础在农业,既是“产”出来的,也是“管”出来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是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重要支撑,贯穿于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安全评价、农业依法行政、市场准入和监管工作的全过程。没有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就不能掌握和了解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也就不能对农产品实行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质量安全控制和管理。
农产品质量安全
农产品,是指来源于农业的初级产品,即在农业活动中获得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及其产品。
初级产品,是指未经加工的原始形态的产品,直接用于消费的,或者是经过初步加工的产品。
农业活动,既包括传统的种植、养殖、采摘、捕捞等农业活动,也包括设施农业、生物工程等现代农业活动。
植物、动物、微生物及其产品,是指在农业活动中直接获得的以及经过分拣、去皮、剥壳、粉碎、清洗、切割、冷冻、打蜡、分级、包装等加工,但未改变其基本自然性状和化学性质的产品。
农产品质量安全,是指农产品质量符合保障人的健康、安全的要求。
安全性,要求农产品应当无毒无害。
无毒无害,是指正常人在正常食用情况下摄入可食状态的农产品,不会对人体造成危害。但无毒无害也不是绝对的,允许少量含有,但不得超过国家规定的限量标准。
营养性,是指满足人体代谢所需要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素的含量,同时还应包括农产品的消化吸收率和对人体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应发挥的作用。
健康性,是指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危害,包括不应导致消费者急性或慢性毒害或感染疾病,或产生危及消费者及其后代健康的隐患。
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主要因素:
农药残留:农药使用后一个时期内没有被分解而残留于生物体、收获物、土壤、水体、大气中的微量农药原体、有毒代谢物、降解物和杂质的总称。主要有杀虫剂、杀螨剂、杀菌剂、除草剂、植物生长调节剂、杀鼠剂、杀线虫剂等农药残留。
兽药残留:指食品动物用药后,动物产品的任何食用部分中与所有药物有关的物质的残留,包括原型药物或其代谢产物。主要有抗生素类、磺胺类、激素和β-兴奋剂类等兽药残留。
生物毒素:指由各种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在生长繁殖过程中产生的对其他生物物种有毒害作用的各种化学物质。主要有细菌毒素、真菌毒素、植物毒素、昆虫毒素、海洋生物毒素等。
污染物:指从生产(包括农作物种植、动物饲养和兽医用药)、加工、包装、储存、运输、销售直至食用等过程中产生的或由环境污染带入的、非有意加入的化学性危害物质。主要有铅、镉、汞、砷、锡、镍、铬等重金属,亚硝酸盐和硝酸盐等化学性危害物质。
微生物:可引起农产品食用中毒或以农产品为传播媒介的致病性微生物。主要有大肠杆菌、霉菌等。
饲料添加剂:指在饲料加工、制作、使用过程中添加的少量或者微量物质,包括营养性饲料添加剂和一般饲料添加剂。
防腐、保鲜剂:为延长农产品储存期的物质,如苯甲酸、杀菌剂等。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指按照国家法律法规规定,依据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等要求,以先进的仪器设备为手段,以可靠的实验环境为保障,对农产品生产(包括农业生态环境、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实施科学、公正的检测、鉴定、评价。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包括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查。
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是指为了掌握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和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系统和持续对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有害因素进行检验、分析和评价的活动,包括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普查和专项监测等内容。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查,是指为了监督农产品质量安全,依法对生产中或市场上销售的农产品进行抽样检测的活动。
搞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满足“三农”新常态的需求
1.搞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完成法律赋予的职责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第三十四条规定:国家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制度。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制定并组织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计划,对生产中或者市场上销售的农产品进行监督抽查。监督抽查结果由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按照权限予以公布。《河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办法》第三十三条规定:实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制度。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制定并组织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计划,对生产中或者市场上销售的农产品进行监督抽查。
2.搞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为政府决策参谋提供技术支撑
在现代市场经济形势下,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取决于政府的宏观管理与决策。通过监测完成政府主管部门交办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查、风险监测等任务,在上报监测数据结果的同时,对存在的问题和潜在的风险进行分析,提出应对建议。大量的监测数据,为政府及有关部门分析判定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及时发现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提供了科学、公正的决策依据,尤其执法专项检测数据,在协助政府有效应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保障老百姓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知情权、稳定市场秩序和社会安定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
3.搞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为完善标准体系提供技术支撑
农业质量安全标准体系是我国农业标准体系的重要组成,是推进现代农业标准化的重要内容,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重要执法依据,也是支撑和规范农产品生产经营的重要技术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第十二条规定:制定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应当充分考虑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结果,并听取农产品生产者、销售者和消费者的意见,保障消费安全。《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二十八条规定:制定食品安全國家标准,应当依据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并充分考虑食用农产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参照相关的国际标准和国际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并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向社会公布,广泛听取食品生产经营者、消费者、有关部门等方面的意见。
4.搞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为应对国际贸易壁垒提供技术支撑
为了保护国内农业产业的发展和本国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世界许多国家纷纷利用WTO有关协议,特别是贸易技术壁垒协定(TBT)和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协定(SPS),抵制国外农产品,保护国内农业产业。我国生產的蔬菜、水果、水产品、肉类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在价格上有一定的比较优势,是传统的出口创汇产品。但近年来发达国家以质量安全为由纷纷设置贸易壁垒,导致我国农产品出口受阻事件时有发生。通过加强对国外同类农产品检验检测技术方法的比对与研究,有利于我国检测方法与设备条件的国际接轨,破除技术性贸易壁垒。通过对外贸出口企业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测,查找质量安全的薄弱环节,帮助消除受技术壁垒制约的质量安全瓶颈,从而全面提高出口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达标水平。
5.搞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为农业供给侧改革提供技术支撑
当前,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已经达到小康水平,随着新型城镇化加快推进,城乡居民农产品消费需求正从“吃饱”向“吃好、吃得安全、吃得营养健康”快速转变,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显著增多。目前,我国农业生产大而不强、多而不优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只有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尽快提高农产品的品质,才能更好地适应消费结构升级的需要。通过对农产品品种和品质的普查与筛选工作,监测分析各地区的生态条件和资源优势,引导各地区科学地调整种植、养殖结构,指导新型农业经营组织根据市场需要选择适宜的农作物种子种苗、畜禽品种和水产苗种,提高农产品品质,形成农产品优势产区,培育和发展品牌农业。通过对农产品产地环境、投入品等的监测,有利于摸清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潜在风险,从而指导农产品生产者按标准化组织生产,逐步提高我国农产品的整体质量安全水平,为促进农业供给侧改革提供技术支撑。
6.搞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为农业品牌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是我国政府提倡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公共品牌,其认证申请的产地环境和产品必须符合相关标准。《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办法》《绿色食品标志管理办法》和《有机产品认证管理办法》规定,申请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现场检查符合要求的,应当通知申请人委托具有资质资格的检测机构,对产地环境和产品进行检测。检测结果符合有关标准要求的,方可准许使用相应的标志。对获得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农产品进行监督检查也需要进行监督检测。监督检测不符合相应标准要求的,将取消认证证书,并对外公布。
(作者单位:河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