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病从寒起 寒从足下生
2017-03-10周鸿
周鸿
人们都非常注意身体保暖,但很多人却忽视了足部的保暖。其实,双足是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经络的重要起始部位。
足部会集六条经脉
双足分布有穴位60个,占全身穴位的1/10,许多通往全身各处的穴位大都交会于足部。十二经脉中的足三陽及足三阴经均循行过足部。其中足阳明胃经止于第二趾外侧端,足太阴脾经起于足大趾,足太阳膀胱经止于小趾外侧端,足少阴肾经起于足小趾,斜走足心,足少阳胆经行于足背,止于第四趾外侧端及足大趾,足厥阴肝经起于足大趾外侧,循行过足背。其中肾为先天之本,滋养各脏腑;脾为后天之本,化生食物中的精微物质滋养各脏腑;肝脏能调畅气机,疏通气血,利于气血的运行。膀胱经卫外主表,能抵御外邪的入侵。
由此可见,足部与全身各脏腑关系密切。足位于人躯体的末端,离心脏较远,血液的供应较少,加之足的表面脂肪层又薄,保温能力较差,所以足的皮温较低。人的正常体温一般在36.5℃左右,而趾尖温度有时只有25℃。因此有“百病从寒起,寒从足下生”的说法。
足与上呼吸道黏膜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神经联系。足掌受凉可反射性地导致上呼吸道黏膜内的毛细血管收缩,纤毛摆动减慢,抵抗力明显削弱。于是,各种病菌、病毒就会乘虚而入,并大量繁殖,诱发感冒或支气管炎等疾病;同时足部受寒,机体抵抗力下降亦可引起胃痛、妇女痛经等疾病。
足部保健四法
由此可见,足部保暖尤为重要,可以采取下列暖足保健措施。
浴足养生浴足与通常的洗脚相似,但也不完全相同。开始时水不宜过多,浸过脚趾即可,水温在40~50℃。浸泡一会儿后,再逐渐加水至踝关节以上,水温保持在60℃左右。同时两足不停地活动或相互搓动,以促进水的流动。每次持续20~30分钟,以身上感到微热为止。同时亦可加用生姜、桂皮、艾叶、红花等中药祛寒活血通脉。若用冷热水交替浴足,还可收到缓解头痛、失眠、心绞痛、鼻炎、支气管炎、足扭痛等效果。
晒足强体在阳光充足时脱掉鞋袜,将两足心朝向太阳晒20~30分钟,此亦称为脚心日光浴。此法的妙处在于让阳光中的紫外线直射足心,促进全身代谢,加快血液循环,提升内脏器官的活力,使其功能得到充分发挥。此法对佝偻病、鼻炎、贫血、低血压等疾病有较好的疗效。
足部按摩经常搓揉足心的涌泉穴,可强身健体。涌泉穴是人体足少阴肾经中的一个重要穴位,也是反射医学中肾脏在脚部的反射区。祖国医学认为,肾为先天之本,经常按搓涌泉穴就能补精强肾,健体消疾。而且肾脏功能强壮后,对其他脏腑器官亦有保健作用,故应常搓足底涌泉穴。
另外,还可经常按摩双足,在触硬块且有疼痛的部位采用各种手法适时地进行按摩刺激,使其结节逐步减轻或消除,经络就会逐步畅通无阻,阴阳就会相对趋于平衡,疾病隐患也就会自然消除。
结合足反射区局部治疗足部反射区是指人体各器官和部位在足部有着相对应的区域,可以反映相应脏腑器官的生理病理信息。面部皮肤疾患一部分是由病原微生物所致,如扁平疣、毛囊炎、疖疮等,其余大多与人体内环境的失调及系统的功能紊乱有关,如痤疮、黄褐斑、湿疹等。研究表明,利用足反射的全足按摩法,可以通过神经体液调节及局部器官、组织、细胞的自动调节,使机体内环境达到平衡,收到一定的治疗效果。具体做法是每次先将全足按摩3~5遍,再有针对性地按摩,如痤疮多按摩足外侧的孵巢(睾丸)反射区,黄褐斑可按摩右侧足底的脑垂体、甲状腺、肾上腺、生殖腺等反射区,湿疹则按摩足背部的面部、胸部淋巴腺等反射区。每日或隔日一次,每次30~4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