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新理念开创扶贫攻坚新格局
2017-03-10王家琪
王家琪
用新理念开创扶贫攻坚新格局
王家琪
习近平在贵州调研时指出:“贫困地区完全可能依靠自身的努力、政策、长处、优势在特定领域‘先飞’,以弥补贫困带来的劣势。”优良的自然生态是铜仁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后发优势让铜仁能科学选择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赶超新路,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实现生态建设与扶贫开发共赢。
一、创新扶贫开发模式,提升扶贫开发综合效益
积极探索“村企共建、包干脱贫”扶贫模式。通过引导企业与贫困村建立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双赢合作机制,带动贫困村集体经济发展和贫困户增收,实现贫困村和贫困户双脱贫。实施小片区整体脱贫模式,按照“以村为基本单元、以片为面、整体联动、共同发展、共同致富”的思路,选择地理位置相邻、资源禀赋相同的3个或3个以上村,统筹科学规划“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基本民生、基本素质、基层组织”,采取“资源整合、金融服务、产业扶贫、企业带动、驻村帮扶”系列举措,统筹推进“六个到村到户”和“六个小康建设”,确保实现整体脱贫。
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盘活农村存量资源。建立健全农村产权流转体系、农村产权价值评估机制和农村“三权”登记管理办法,制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和林权抵押贷款管理办法实施意见》和《关于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及林权抵押贷款的指导意见》,形成“三权”抵押融资工作机制,推动农村资源、资本、资产的“三资”转换。建立健全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市场,理顺土地经营权流转机制,引导和鼓励农户依法有偿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促进农业规模经营。积极开展农村非资源性集体资产改革,对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实行产权量化确股,明确集体和农户的分配比例,盘活集体资产,壮大集体经济,提高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
创新金融扶贫机制,破解扶贫开发融资瓶颈。创新“铜仁金融扶贫模式”,采取“政府搭台、产业唱戏、金融支持、扶贫贴息”的办法,与国开行贵州分行合作实行了“四台一会”(组织平台、融资平台、担保平台、公示平台和信用协会)融资运作模式,通过“政府选择重点产业、金融资金跟进扶持、多措并举防范风险、政银企农四方联动、壮大产业互利共赢”的方式,用扶贫项目资金引导金融资金推动扶贫产业规模发展。创新投资配股机制,采取“折股量化、配股到户”的方式与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实行股份合作,将投入村集体经济建设财政资金的一部分作为村集体在企业或合作社中的股份,增加村集体资本收益。创新金融服务机制,推进“人民银行支农再贷款资金+银行信贷资金+财政资金”的支农再贷款杠杆化运作模式,支持贫困户发展“高效农业、特色农业”产业;利用扶贫项目资金30%作扶贫贷款贴息资金,发展扶贫小额信贷,对建档立卡贫困户5万元以下、三年以内的贷款免抵押免担保并全额扶贫贴息,引导金融资本持续投入扶贫开发。
二、协调共享,构建精准扶贫大格局
构建扶贫大格局,做强产业是前提。一是发挥好农业现代化在产业扶贫中的基础作用,通过大力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推进农业园区乡镇全覆盖,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收入在农民家庭经营收入的占比,带动贫困人口家庭提高经营收入;二是发挥好新型工业化在产业扶贫中的龙头作用,推动传统产业生态化、特色产业规模化、新兴产业高端化,促进农村贫困人口就近就地向工业领域转移,达到减少农村贫困人口的目的;三是发挥好文化旅游在产业扶贫中的带动作用,编制乡村旅游扶贫规划,通过旅游产业链增强乡村发展能力,促进创业脱贫致富;四是发挥村级集体经济在产业扶贫中的辐射作用,带动贫困人口脱贫致富达小康。
构建扶贫大格局,汇聚合力是保障。一是抓实抓好教育扶贫。既要通过建立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解决贫困户子女入学困难和非贫困户因上学返贫穷问题,更要推动教育事业加快发展,“扶贫必扶智”,切实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二是扎实抓好医疗扶贫。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推进“三保合一”“三医联动”,用好用足计生医疗扶助和民政医疗救助政策,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医疗保障”,全面撑起人民群众健康“保护伞”。三是扎实抓好扶贫生态移民。围绕“有产业、能就业,有特色、能融入,有保障、能致富,有规模、能示范,有产权、能上市”的“五有五能”总体思路,整合“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六项行动计划、小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农村危房改造、农村集中建房项目资金,完善安置点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实现“六通八有”目标。引导移民向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工业园区、旅游景区、小城镇、重要交通枢纽和农村集中建房规划点搬迁,精准做好后续服务工作,科学选择配套产业,确保移民搬得出、留得住、能就业、有保障。四要扎实抓好社会保障扶贫。统筹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突出政策性兜底扶贫。大幅提高农村低保标准,适度提高城市低保标准,建立与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程相适应的城乡低保标准、保障范围,推动贫困线和低保线“双线合一”;完善社会救助制度体系,建立健全急难救助工作机制,保障遭遇急难问题、陷入生存困境家庭的基本生活,强化对“无业可扶、无力脱贫”两类贫困人口的保障能力。
构建扶贫大格局,精准施策是核心。一是做好精准识别。深入开展“两个遍访”,进村入户详细掌握贫困群众的第一手资料,按照贫困属性、致贫原因分类核定,摸准贫困户基本情况,逐一建档立卡,切实做到户有卡、村有册、乡(镇)有薄、区(县)有档,建好覆盖全市贫困数据台账和信息系统。二是强化精准帮扶。落实贵州省扶贫攻坚“33668”计划,针对扶贫对象贫困情况和致贫原因,科学制定帮扶方案,分类确定帮扶措施,确保帮扶措施和效果落实到户到人。通过抓好乡镇党委书记、村党组织书记和农村致富带头人“三支队伍”建设,增强农村扶贫攻坚第一线的核心力量;全面实施精准扶贫“六个到村到户”,充分发挥同步小康驻村工作队的作用;建立定点、定人、定时、定责任、包脱贫“四定一包”责任制,按照“一村一个帮扶规划、一户一本帮扶台账”的要求,瞄准贫困户,找准致贫原因,逐户落实扶持措施,做到扶真贫、真扶贫、真脱贫。三是强化精准管理。推进户籍管理网、农民补贴网、农村低保网、新农合网、贫困人口识别网“五网合一”,探索不同系统和指标之间的兼容方式,建立和完善精准扶贫信息管理平台,形成共搭平台、共享信息、精准对位、动态管理的运行机制。建立更完善、更精准的贫困退出机制,加强考核评估和家庭收入核查,对扶贫对象和低保对象实行实名登记、动态管理,做到应退尽退。
三、绿色开放,激发精准脱贫新动力
立足山地资源优势,铜仁念好“山”字经。把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积极发展生态茶、油茶、核桃、精品水果等特色产业,着力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之路,把岩山变成金山银山,把荒地变成绿地宝地,把茶区变成园区景区,实现生态建设与扶贫开发共赢,实现生态美、百姓富。坚持守住生态与发展两条底线,大力实施生态建设、水利建设、石漠化治理“三位一体”规划和造林绿化、通道绿化、花卉苗木三个“三年行动计划”,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加快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天保工程、小流域治理工程,着力提高森林质量,不断提高森林覆盖率;大力实施污水、垃圾、厕所、河道、环境、乡村美化等同步治理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持续改善人居生态环境。
对于落后地区而言,增强内生动力的关键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把发展作为解决贫困的根本途径,调动扶贫对象的积极性,提高其发展能力,发挥其主体作用。一是通过开放扶贫,增强农村贫困地区发展活力。把招商引资作为推动扶贫攻坚的第一抓手,优化产业结构,壮大经济总量;深化区域合作,用好对口帮扶平台,积极借鉴和运用帮扶地区的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最大限度释放开放带来的后发优势和发展红利。同时,加强同周边地区交流合作,互惠互利,推动区域协作和跨越发展;探索城乡一体化的扶贫开发新路子,抓好城市资本下乡发展的示范,引导城市资本走进农村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向农业输入现代生产要素和经营模式,推动城市资源和要素向农村延伸。二是强化市场扶贫,激发农村贫困地区加快发展的内生动力。加快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合理规划建设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加工市场、农村物流配送中心、农家超市,搞活农村流通、拉动农村消费、带动农民增收,积极开展农产品“农超对接”,促进产销衔接。大力培育新型农村经营主体,形成多行业、宽领域、广覆盖的商贸体系,提升农产品的商品转化率和市场竞争力,繁荣农村市场,促进持续增收。把农村电子商务作为扶贫攻坚、同步小康的重要抓手,形成新的增长极。
(作者单位:中共铜仁市委政策研究室)
责任编辑:陈正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