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编译《老子的智慧》的策略及启示
2017-03-10吕剑兰
吕剑兰,郎 勇
(1.衡阳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2; 2.美国德州大学大河谷分校 写作与语言研究系,美国 德州 78539)
林语堂编译《老子的智慧》的策略及启示
吕剑兰1,郎 勇2
(1.衡阳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2; 2.美国德州大学大河谷分校 写作与语言研究系,美国 德州 78539)
中国哲学典籍英译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途径之一。文章以林语堂的编译作品《老子的智慧》为个案研究对象,考察林语堂编译《老子的智慧》的宏观和微观策略,并揭示其编译实践对中国哲学典籍英译和传播的重要启示意义。
林语堂;《老子的智慧》;策略分析;中国哲学典籍;英译
林语堂因“向西方人讲中国文化”扬名海外,被誉为集东、西方智慧于一身的“真正的世界公民”和文化大使。林语堂的英文作品多达40 余部,但绝大部分英文作品的主要书写形式既非传统意义上严格的翻译,也不是纯粹的创作,而是翻译、创作和编辑的融合,即编译。编译作为林语堂实现中国文化跨语际传播的主要策略,使得其英文作品轰动欧美文坛,一直被视作阐述东方文化的权威著作。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对林语堂翻译的研究可谓如火如荼,学者们对林语堂翻译的研究视角多元开放,且有大量的研究成果,但对其编译行为的研究鲜有人涉及,有关其对中国哲学编译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本文试图分析林语堂编译《老子的智慧》(The Wisdom of Laotse)所采用的宏观和微观策略,并揭示其编译实践对中国哲学典籍英译和传播的启示意义。
一、林语堂编译《老子的智慧》的宏观策略
林语堂于1948年应邀编译《老子的智慧》,同年,该书在纽约出版。林语堂从目的语读者的接受视域出发,通过编译的方式,使中国哲学典籍《道德经》成为主题突出、逻辑严密、可读性极强的通俗文学读本,成功地将老子谜一般的智慧宝石传播到英语世界,其编译时采取的宏观策略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以篇章重组实现道家思想的现代重构与体系化
在编译《老子的智慧》时,林语堂针对不同的时代语境,通过对《道德经》进行篇章重组,实现了道家思想的现代重构与体系化。
林语堂不拘泥于原文的形式,将《道德经》的八十一章内容重新整合成七篇,并提炼主题作为篇名,包括道的性质(The Character of Tao)、道的教训(The Lesson of Tao)、道的描摹(The Imitation of Tao)、力量的源泉(The Source of Power)、生活的准则(The Conduct of Life)、统治的理论(The Theory of Government)、和箴言(Aphorisms)。为了帮助西方读者把握每一章的主要思想,林语堂还为每一章都添加了小标题。这些凝练的篇章标题概括了各篇章的主要内容,使得能拯救工业社会中被工具理性和逻辑极端所奴役的人类灵魂的中国人文精神呼之欲出,体现了道家思想对整个人类的指导意义,即译本的普世价值。另外,林语堂还在序言中向读者说明《老子的智慧》前四篇(共四十章)为哲学原理,后三篇(共四十一章)为这些原理在人类问题中的应用。经过林语堂的重新整合,老子看似散乱的箴言成为一套连贯一致、主题集中、条理清晰的哲学思想,既完成了对道家思想的梳理与现代重构,同时又契合西方读者的阅读习惯。
2.用《庄子》精选解读老子思想的意蕴
“以庄解老”是林语堂《老子的智慧》的主要特色。在序言部分,林语堂提到:“我以为了解老子的最好方法,便是配合庄子来研读。毕竟庄子是他的弟子,也是最伟大的道家代表人物。就时间而言,庄子比韩非子更接近老子思想的发展体系,此外,他们的观点几近完全一致。因此从七万多字的《庄子》一书中选择精华便不难说明老子思想的意蕴了。”[1]9其实,林语堂选择“以庄解老”除了因为老庄思想的基础和性质基本相同,还因为老子以箴言表达自己的人生观和宇宙观,而庄子则以散文描述其哲学思想。庄子散文的语言如行云流水,有着生动贴切的比喻和细致传神的描写,因而更加贴近大众的生活、易于为西方读者理解与接受[2]26。
因此林语堂几乎每译完一章,都从确定的篇章主题入手,从《庄子》中精选相关段落进行“文本重组”,形成对相关问题的深入、系统的诠释,从而条理清晰地阐释了老子思想的意蕴。
3.以副文本揭示老庄思想的重点及关联
作为一种导读性质的材料,副文本是对读者接受异质文本的引导和提示,包括序言、绪论、评论和附录等。在编译《老子的智慧》过程中,林语堂充分发挥了其作为编辑的主体性,通过增加副文本,让其译本走近西方读者的同时,更吸引读者走进他的世界。
林语堂在序言部分陈述了自己对老庄思想的研究体会与心得,并通过儒道哲学的对比,全面介绍了道家思想的特性、主要观点以及全书的选材与结构,让读者首先对老庄思想有一个全面的理解与整体的认识。此外,在译文后,林语堂采用评论的方式对道家思想进行梳理,并对同一主题的章节进行解读,既阐明了老庄哲学思想的重点及两者间的联系,也有益于读者理解和接受老庄思想。在文后附录部分,林语堂附上了庄子虚构的故事“想象的孔老会谈”、中文人名的发音说明、庄子章节转换表等。这些副文本看似累赘拖沓,其实是对正文的必要补充,有助于当时西方读者客观、全面地理解和接受中国文化。
二、林语堂编译《老子的智慧》的微观策略
林语堂在编译《老子的智慧》时,力图确保中西文化沟通的顺畅,在保证两种文化的可通约性的同时强调异质性,从而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其采取的微观策略主要包括以下三种:
1.适时补充
为了帮助西方读者更好地理解老子思想,林语堂在编译时会注意适当地补充说明,主要形式是在文中用括号标出。如:
“I have long wanted to meet you,” said Duke of Wei (known for his war exploits,speaking to Hsu Wukuei). “I love my people and follow righteousness. I am thinking of disarmament. What do you think?”[3]116
此段译文的原文选于《庄子》的《徐无鬼》。文中为武侯向隐士徐无鬼请教是否应该因为仁义之心停战。“武侯”被翻译成“Duke of Wei”,但是林语堂在后面的括号中对武侯做了进一步的介绍,补充说明武侯是因战术闻名,这样西方读者更容易理解他为何询问是否应该停战。
2.以西喻中
林语堂在序言中提到“若说老子像惠特曼,有最宽大慷慨的胸怀,那么,庄子就像梭罗,有个人主义粗鲁、无情、急躁的一面。再以启蒙时期的人物作比,老子像那顺应自然的卢梭,庄子却似精明狡猾的伏尔泰”。[1]10林语堂指出另外一种研究老子之法是从爱默生的短文《循环论》着手,因为《循环论》和道家的主张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爱默生从循环论发展了与老子同样的思想体系。他还将老子的隽语和爱默生的“直觉谈”进行类比,认为两者都对后人有着很大的影响。
在《老子的智慧》第33章第2节《骷髅》(The Skull)之前,林语堂感叹庄子对骷髅说的一番话会让人想起哈姆雷特“Chuangtse’s remarks about the skull remind one of the saying of Hamlet about Yorick”[3]125。林语堂的这种类比,拉近了西方读者与中国文化的距离,更有益于西方读者对老庄思想的理解和接受。
3.强调异质
林语堂以传播中国文化为目的,在编译中注重强调中国文化,具体做法为将道家哲学术语的首字母大写,中国文化特色词的音译加注,中文特有表述的直译加注。如:
Attain the outmost in Passivity,
Hold firm to the basis of Quietude.[3]61
此例中,道家哲学术语“虚”和“静”被直译,但是首字母都大写。
People with superfluous keenness of hearing put into confusion the five notes,exaggerate the tonic differences of the six pitch-pipes,and the various timbres of metal,stone,string,and bamboo,of the huang-chung,and the ta-lu.[3]17-18
此例中的中国文化特色词“黄钟”和“大吕”被分别翻译成“the huang-chung”和“the ta-lu”,但在文后,林语堂又加注说明“黄钟”和“大吕”为标准律管。
Therefore in the government of the sage:
He keeps empty their hearts,
Makes full their bellies…[3]61
林语堂将“虚其心”首先直译成“empty their hearts”,然后再加注说明“empty-heart”在中文中有“开明”或“谦恭”的含义,是有修养的表现,有时还指“被动”,在老子的书中“empty”和“full”被分别用来指“谦恭”和“骄傲”。以上几种做法,使得作为异质文化的中国文化得到了充分的强调,更有利于西方读者对中国文化的全面了解。
三、林语堂编译实践对中国哲学典籍英译和传播的启示
《老子的智慧》先后在美国(1948)、德国(1948)、西班牙(1953)及韩国(1998)出版,并分别于1949年、1976年和1983年在美国再版,在德国再版的次数更是多达9次。根据能提供全球图书馆收藏数据的联机计算机图书馆中心(Online Computer Library Center,简称OCLC)的数据统计,全球共有1026家图书馆收藏此书,其中美国图书馆达964家。笔者以The Wisdom of Laotse 和 Lin Yutang为关键词在Google图书中搜索到1870本相关书籍,其中一本是原著,其余均为将《老子的智慧》列入参考书目的书籍。英语世界最主要的购书网站如亚马逊(Amazon)、易趣(Ebay)和Abe图书(Abebooks)现在仍在销售此书。亚马逊和全球最大的在线读书俱乐部好读网(Goodreads)共78位读者对此书作出评价,其中评分为4星以上(即满意)的读者多达72位。由此可知,《老子的智慧》是中国哲学典籍英译的成功案例之一。因此,林语堂编译此书的策略可为当今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哲学典籍的英译和传播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首先,翻译选材应满足目的语读者对译本内容的期待和需求。我们在翻译中国典籍时,特别在“译什么”即翻译选材上,“不是一厢情愿地送出去,一定要了解人家有兴趣、有需要”。[4]2120世纪上半叶,经过两次世界大战,西方的工业文明几近瘫痪,西方民众的文化优越感被深刻的文化危机意识所代替,许多西方学者日益感受到东方文化的当代效用,特别是老子返墣归真的价值信念对西方恶性膨胀的物质主义的偏执欲望,提供了纠偏性的精神指向[5]4。林语堂在此时编译《老子的智慧》,其中老子的自然无为、天人合一等内容正好满足了西方读者的诉求。
其次,翻译文本应满足目的语读者对译本语言及形式的审美需求。林语堂有着深刻的“文化自觉”,能把握中西文化不同的思维方式及存在的分歧,在不损害中国文化精神的前提下,对中国哲学典籍进行编译,从而消解分歧,极大地满足西方读者阅读中国哲学典籍的需要。林语堂作为“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文化大使,有着西方人都自叹不如的英语水平。在编译过程中,他更是充分考虑英语读者对译本形式的审美需求,对《道德经》的篇章进行重新整合,并通过对篇章添加标题和“以庄解老”的方法,使得老子表面散乱的“智慧碎片”成为连贯的、富有逻辑性的可读性极强的通俗读本,更利于西方读者理解和接受老庄思想。另外他还通过导言、评论和附录等副文本来引导西方读者走进老庄的世界。
最后,翻译过程中应注重中国哲学和文化的传真。林语堂通过适时补充、直译、音译等方法,保留原作的修辞、表达等美学特征满足读者欣赏异域文学的好奇心,用中国文化中的文学样式和表现形式给英语读者带来新的审美体验。另外,他还采用加注的方法还原原文的历史文化语境和文本意义,突出中国文化中英语读者所缺乏的、需补足的差异性特征。林语堂这种求同存异的编译策略,在保证中西文化交流畅通的同时,更能促进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四、结语
总之,林语堂将民族文化看作整个人类的珍贵遗产[6]53,以中西方文化融合为目标,通过编译的方式将中国哲学和文化介绍给西方读者,使东、西方读者能分享人类文明的共同财富,为中西文化的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共同繁荣。林语堂的编译实践对中国哲学典籍乃至中国文化的英译和传播都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1] Lin Yutang. The Wisdom of Laotse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9.
[2] 庄周. 庄子[M].方勇,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
[3] 李艳. 20世纪《老子》的英语译介及其在美国文学中的接受变异研究[M]. 武汉: 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
[4] 林语堂. 老子的智慧[M].黄嘉德,译.长沙: 湖南文艺出版社,2016.
[5] 王志勤,谢天振. 中国文学化走出去: 问题与反思[J]. 学术月刊,2013(2).
[6] 夏婉璐.译作的普世价值与译介的有效性——林语堂编译《孔子的智慧》对典籍英译之启示[J]. 中国翻译,2016(4).
(编校 邓胤龙)
StrategiesandEnlightenmentReflectedinYutangLin'sTranslationandEditionoftheWisdomofLaotse
LuJianlan1,LangYong2
(1.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Hengyang Normal University, Hengyang Hunan 421002, China; 2. Department of Writing and Language Studies, the University of Texas-Rio Grande Valley,Texas,USA 78539)
Translation of Chinese philosophic classics into English is an important channel for the Chinese culture to go global. The present paper specifically studies the book oftheWisdomofLaotsewith an attempt to reveal Yutang Lin's macro and micro strategies in translation and edition, and to explore their significant implications and references to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philosophical classics as well as their spread over the world.
Yutang Lin;theWisdomofLaotse; strategic analysis; Chinese philosophic classics; English translation
H315.9
A
1673-0313(2017)05-0134-04
2017-07-23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二战后中国哲学在美国的翻译、传播及接受研究”(15BYY019); 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安乐哲中国哲学典籍英译与中国文化走出去之策略研究”(14YJA740030);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林语堂英文作品中的中国哲学翻译研究”(16C0239)阶段性成果。
吕剑兰,女,湖南邵阳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