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浩文英译《红高粱》误读误译现象分析
2017-03-10王素丹
王素丹
(衡阳师范学院 外语学院, 湖南 衡阳 421000)
葛浩文英译《红高粱》误读误译现象分析
王素丹
(衡阳师范学院 外语学院, 湖南 衡阳 421000)
中华文化“走出去”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手段,而中国文学外译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途径。如何提升中国文学作品外译的质量,并在“求同存异”原则下促使中西文明实现互识、互补、互动,成为翻译人员的当务之急。文章罗列著名汉学家、翻译家葛浩文先生在英译我国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小说《红高粱》中出现的三十处误读误译现象,并简单地分析了导致其误读误译的原因。
葛浩文;英译《红高粱》;误读误译
一、葛浩文英译小说研究现状
著名美国汉学家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自20世纪70年代迄今致力于对中国现当代小说的翻译和推介,已翻译了三十几位知名作家的四十余部长篇小说,成绩斐然,奠定了西方首席汉语文学翻译家的地位。但目前学界对葛浩文先生的翻译研究并不多见, 大多数的文章散见于各种大众报刊的新闻报道、采访、特写等等,学术研究性的文章,尤其是有关其翻译研究的文章还很少。根据已发表的相关期刊论文来看,大致可分为四种类型:
第一类,对葛浩文先生的翻译观及翻译风格和技巧的研究。较早的一篇是张耀平2005年发表于《中国翻译》[1]75-77的“拿汉语读,用英语写”一文。该文以葛译莫言的小说《天堂蒜薹之歌》(The Garlic Ballads)中的两段话为材料剖析了葛浩文的翻译手法。吕敏宏2011年出版的专著《葛浩文小说翻译叙事研究》[2]选取葛浩文三部代表性译作《呼兰河传》《红高粱家族》《荒人手记》为研究对象,从小说叙事的角度探讨其翻译的叙事策略、话语技巧及翻译原则,从而论证小说文类在翻译中的再创造空间。黄立波、朱志瑜2012年发表于《外语研究》第5期的“译者风格的语料库考察——以葛浩文英译现当代中国小说为例”[3], 以Baker(2000)考察“译者风格”的方法论为依据,考察葛浩文英译现当代中国小说的译者风格。李超飞2012年的硕士论文“译者的适应与选择:葛浩文英译《红高粱家族》的过程分析”[4]从翻译适应选择论的视角探讨葛浩文在英译莫言小说《红高粱家族》的过程中,为适应其所处的翻译生态环境而做出的适应与选择。陈艳艳2012年硕士论文“生态翻译视角下的《狼图腾》翻译”[5]从生态翻译学角度对葛译《狼图腾》进行研究。
第二类,以葛浩文翻译的某部小说为依托,探讨文化负载值和误读或误译现象问题。如,以葛译贾平凹的小说《浮躁》(Turbulence ) 为例,探讨方言文化负载值的翻译;以目的论为理论支撑,探讨葛译姜戎的小说《狼图腾》(Wolf Totem) 中的中国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班荣学、杨真洪2004年发表于《西北大学学报社科版》的《文学翻译的文化差异与通约》——兼评《浮躁》中对习语、典故的误释、典章制度文化的误释[5]164-169,以探讨误译现象背后的文化内涵。刘霁、班荣学2003年发表于《浙江万里学院学报》的《文化误译与译者主体性——兼评小说《浮躁》英译本》[6]51-54一文中,以葛译贾平凹的小说《浮躁》为分析材料,说明文化误译如何体现出译者的主体性。胡湲2008年的硕士论文“从葛浩文英译《红高粱》看文学翻译中的文化误读” 以现代阐释学和接受理论为依据对葛浩文英译《红高粱》中的文化误读现象进行剖析。
第三类,以葛浩文翻译的小说译本为研究资料,从语言学角度探讨汉英翻译的转换技巧及机制。如:《从关联理论看“狼”与“wolf”的英译——〈浮躁〉英译本个案研究》[7]97-101。
第四类,通过葛浩文对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成果,反观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比如,杨会2007年发表于《文艺评论》上的“体验与旁观——肖凤《萧红传》与葛浩文《萧红评传》比较”[8]等等。
本文所列“误读”是指译者对原文的误解或误译,有别于美国当代文学批评家哈罗德·布鲁姆的“误读”概念。布鲁姆的“影响即误读”观点认为“误读是一种创造性的校正”,是一种有意识的对原文的超越。笔者通过认真对比莫言先生的原著《红高粱》[9]与葛浩文先生英译文《The Red Sorghum》[10],发现葛译《红高粱》中30余处误读误译现象。本文将对这些误读误译现象进行归类、改译和分析,以期读者能以辩证的眼光阅读名家译著,并试图对英语爱好者的英语学习和翻译研究起到一个引起注意(consciousness raising)和抛砖引玉的作用。
二、葛译《红高粱》误读例句及浅析
1.原文:(一队队暗红色的人在高粱棵子里穿梭拉网,)几十年如一日。
葛译:….over decades that seem but a moment in time.
改译:…for decades on end.
浅析:此处“几十年如一日”是强调行为的习惯性或持久性,而译者误解为时间的短暂性。
2.原文:王文义欢欢喜喜地跺着脚,……
葛译:Wang Wenyi stomped down joyfully,……
改译:Wang Wenyi stomped his feet as if in great joy……
浅析:此处“欢欢喜喜”应该理解为:王文义在听到“向右转”的口令后脚步乱了套,那动作就像人们在高兴时跺脚一样,而不是真的欢喜。
3.原文: 风流悲喜剧
葛译:sexual comedies
改译:love affairs
浅析:此处“风流”应该不是指“sexual”方面,因为紧接着后面一句明确指这方面,作者没有必要重复表达同一个意思;“悲喜剧”用“comedies”显然不全面,应该包括“tragedies and comedies”
4.原文: 父亲在墨河水里玩过水,他的水性好像是天生的。
葛译:Father had gone swimming so often in the Black Water River that he seemed born to it.
改译:Father seemed a natural swimmer and he had ever swum in the Black Water River.
浅析:此处“so often……that……”似乎与原文意思不符。“玩过水”不意味着“so often”,而且,既然是天生的水性,也就不需要经过经常的练习。
5.原文: 秋风起,天气凉,一群群大雁往南飞,一会儿排成个“十”字,一会儿排成个“人”字。
葛译:Autumn winds brought cool air, wild geese flew through the sky heading south, their formation changing from a straight line one minute to a V the next.
改译:Autumn winds brought cool air, wild geese headed south,queuing as"十" or "V" in the sky.
浅析:a straight line 表示“十”字欠准确,莫若直接用符号“十”表示,这样也与后面的符号“V”相呼应,更易被读者理解。
6.原文:(我奶奶)她老人家不仅是抗日英雄,也是个性解放的先驱,妇女自立的典范。
葛译:…sexual liberation…
改译:Individual emancipation/ liberation
浅析:译文将原文“个性解放的”误读为“一个/性解放的”,因而误译成”sexual liberation”。
7.原文: 平原北边的白马山上,那块白色的马状巨石,在我们村头上看得清清楚楚。
葛译:From our village we had a clear view of White Horse Mountain, an enormous rock formation on the northern edge of the plain.
改译:From the end of our village, we had a clear view of that huge white horse-like rock, on the White Horse Mountain of the northern plain.
浅析:此处翻译理解错误,将“白马山”与“白色的马状巨石”视为同位语。事实上,那块白色的马状巨石应该是矗立在白马山上的,是它的一个部分,二者不能等同。
8. 原文: (抬头见白马,低头见黑土,)汗滴禾下土,心中好痛苦。
葛译:……that soaked up their sweat and filled their heart with contentment.
改译:Up to see white horse, down to see black earth, with sweat to soak the field, with pain to fill up the heart.
浅析:此处错将“痛苦”译为“contentment(满足/满意)
9. 原文: 日本人说来就来。
葛译:The Japanese said they would come, and they were as good as their words.
改译:The Japanese did come, all in a sudden.
浅析:“说来就来”表示日本人真的来了,或者来得很快。至于是否日本人事先说过要来,不知道也没有必要知道,所以不必译出。
10. 原文: 大爷看到他握藤条的焦黄手指在紧急地扭动。
葛译:Uncle Arhat stared at the whip in his twitching yellowed fingers.
改译:Uncle Arhat saw his yellowed fingers holding the whip twisting uneasily.
浅析:译文改变了原文的句子结构:原文中“看到”的宾语是“手指在扭动”,译文中“stared at(看到)”的宾语是“whip(藤条/鞭子)”。
11. 原文: 稀稀疏疏的农人
葛译: An occasional peasant
改译:A sparse group of peasants
浅析:” 稀稀疏疏” 不止一人。
12. 原文: (一时间)鸦雀无声。
葛译:Crows and sparrows suddenly silenced.
改译:All in Silence at the moment.
浅析:此处照字面直译,不对。汉语“鸦雀无声”是一个成语,意思是周围静悄悄的,一点儿声音都没有。并非指乌鸦和麻雀都安静了。
13. 原文: (孙五说:“大哥……大哥……你忍着点吧”罗汉大爷把一口痰吐到孙五脸上。)
“剥吧,操你祖宗,剥吧!”
葛译:(Sun Five spoke to him:“Elder brother…elder brother…try to bear it a little longer…”
Uncle Arhat spat a gob of bloody phlegm into Sun’s face.)
“Start skinning,” shouted the interpreter. “Fuck your ancestors! Skin him, I said!”
改译:……Uncle Arhat spat into Sun’s face and said: "Come on, your ancestors’ fucker, peel me”.
浅析:此句译文显然对原作语轮转换理解错误。第二轮说话的应该是罗汉大爷而不是翻译官,葛译却成了翻译官的喊话。
14. 原文: 它(花轿)像具棺材,不知装过了多少个必定成为死尸的新娘。
葛译:Like a coffin, it had already embraced countless other brides, now long dead.
改译:……all to be dead bodies.
浅析:“必定成为死尸的”译为“now long dead”欠妥。原文侧重悲叹花轿中的新娘的命运,而译文侧重陈述事实。然而“now long dead”不符合事实,因为也许还有一些曾经坐过这花轿的新娘仍然活在世上。
15. 原文:(这些年轻力壮的男子,)为别人抬去洞房里的牺牲,(心里一定不是滋味,所以他们要折腾新娘。)
葛译:The sacrifices these strong young men made to carry their cargo into bridal chambers must have embittered them, which was why it seemed so natural to torment the brides.
改译:These strong young men must have felt bitter in heart for the sacrifices(the brides) they carried into the bridal chambers. That’s why they tormented the brides.
浅析:为别人抬去洞房里的牺牲,译文有误。此“牺牲”指的是“坐在花轿里的新娘”,而不是指“轿夫们抬花轿所作出的牺牲(The sacrifices these strong young men made to carry their cargo into bridal chambers)”。
16. 原文: 亲哥哟你死了……可就塌了妹妹的天哟……
葛译:Dear elder brother yo……death has claimed you……you have drought down little sister’s sky yo……
改译:Dear, your death tore my whole world down!
浅析:原文“亲哥”是指“她丈夫”,而“妹妹”指“她本人”,所以不宜译为“elder brother”和“little sister’s”,而直接译为“dear”和“my”可能更妥当,不易被误解。
17. 原文: “爷们儿,饶命吧!”
葛译:“Spare me, gentlemen!”
改译:”……lord!”
浅析:这是劫匪对余占鳌说的话,“爷们儿”就是指余占鳌一人,译为gentlemen(绅士们/先生们)不妥,况且gentlemen这一称呼不符合当事人的身份。
18. 原文: 余占鳌的头皮被冲刷得光洁明媚,像奶奶眼中的一颗圆月。
葛译:Yu Zhan’ao’s head so clean and shiny it looked to Grandma like a new moon.
改译:Yu Zhan-Ao’s head so clean and shiny that it looked like a full moon to Grandma.
浅析:“圆月”译为new moon,是常识性错误。“圆月”即“满月(full moon)”,出现在农历的每月十五或十六,而“新月”出现在农历每月初一,月亮以黑暗的一面对着地球并与太阳同升同没,人们无法看到它。
19. 原文: 村头那棵郁郁青青已逾百年的白果树…
葛译:The gloomy, faded gingko tree at the entrance…
改译:The luxuriantly green gingko tree…
浅析:“郁郁青青”是形容香气馥郁、青葱繁茂的样子,不能译为gloomy, faded(忧郁的,褪色的)
20. 原文:(玲子)她忽然蹲下身,双手紧紧地捂住裤腰,尖声哭起来。
葛译:(She) then fell to her knees, wrapped her arms tightly around Grandma’s waist, and began to cry hysterically.
改译:(She) then bent down suddenly, holding her waist tightly, and started to cry shriekingly.
浅析:译者误读原作之处在于,“双手紧紧地捂住裤腰”是玲子捂住她自己的裤腰,而不是“我奶奶的”裤腰。这从下文的解释中也可以得出结论,因为玲子是被余大牙糟蹋而致精神失常的,所以她看到人便慌忙捂住自己的裤腰。
21. 原文:(余司令与任副官各个提着冒烟的手枪,四目对视。)任副官点点头,说:“是大英雄自风流!”
葛译:……”He did himself proud!”
改译:……"You did yourself proud!"
浅析:这话显然是任副官对余司令说的,意思是赞扬余司令大义灭亲之举。但译文”He did himself proud!”则让读者感到任副官是在赞扬余大牙,因为译文中用的是第三人称代词”he”。
22. 原文:(任副官)在昂首阔步,走出了大英雄八面威风之后三个月,……
葛译:……walk so proudly away from…heroic gathering…….
改译:……Walked proudly and heroically……
浅析:“走出了”译为walk away from与原文意思不符。原文中“走出了大英雄八面威风”意思是他的昂首阔步表现出了大英雄的气概和八面威风的气势。
23. 原文:(河堤上安静,)落尘有声。
葛译:…,but dust swirled noisily.
改译:Even the falling dust could be heard.
浅析:“落尘有声”是为了衬托“安静”的程度,即:如此安静以至于能听到落尘的声音。但译者错将它译成转折关系了,且不恰当地用了swirl(盘绕/打旋)。
24. 原文: 哑巴们化石般的面孔从父亲身边擦过。
葛译:…the stony face of Mute sped by.
改译:…the fossile-like faces of Mute and the others sped by.
浅析:“哑巴们”指Mute and the others,译者用“Mute”不准确;“化石般的”译为stony也欠妥。
25. 原文: 那个男人生着一个扁扁的长头,下眼睑烂得通红。
葛译:The bottom part of his flat, elongated face was red and festering.
改译:The man had a flat, elongated face, his lower eyelid red and festering.
浅析:“下眼睑”翻译有误, 译文the bottom part of his flat, elongated face意思是“他扁扁的长脸下边”,而不是“下眼睑”的意思,与原文不符。
26. 原文:(余司令:)谁开枪?小舅子,谁开的枪?
葛译:Who fired his weapon? Who’s the prick who did it?
改译:Who fired his weapon? Prick, who did it?
浅析:“小舅子”,北方方言中骂人的话,意为prick [阴茎]。但原文此处“小舅子”应该是对周围人群的称呼,而不是指开枪者,葛译误读为开枪者了。
27. 原文:(余司令:)小鳖羔子,你想干什么?
葛译:What the hell do you think you are doing, you little turtle egg?
改译:……you little bastard?
浅析:小鳖羔子,方言,骂人的话。直译似乎不妥。想必西方人看不出little turtle egg是贬义词,相反,会觉得可爱。
28. 原文: (任副官说:) 看你这个样!看你劈腿拉胯,好像骡马撒尿,揍你都揍不上个劲。
葛译:What the hell kind of way is that to stand? Your legs are spread like a mule taking a piss. I’d beat some discipline into you if I could.
改译:Look at you! Stand like a pissing mule. I even don’t feel like beating you.
浅析:最后一句“揍你都揍不上个劲”译为I’d beat some discipline into you if I could.欠妥。译文的意思是:如果可以的话,我要揍你、惩罚你。与原文意思不符。
29.原文:走狗
葛译:running dogs
改译:flunky
浅析:“走狗”,比喻受人豢养而帮助作恶的人或谄媚的人,英译为running dog则失去了令人讨厌的贬义,因为西方人通常视“dog(狗)”为宠物。
30. 在众多的花中,一眼看中我奶奶。
葛译:He spotted Grandma among the other local flowers.
改译:He spotted Grandma among the crowd of young ladies.
浅析:原文“在众多的花中”意为“在众多年轻女性中”,此处直译不妥,意译似乎更好。
三、对造成上述误读例句的原因分析
不难发现, 以上误读例句绝大部分是译者对原文的词汇含义或词汇、句子结构的误解。之所以出现误读,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最主要的客观原因是由于英语和汉语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英语属于印欧语系而汉语属于汉藏语系);其次,是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第三,是由于莫言先生的语言具有其特殊的风格,有一些似是而非的语句和一些非常规的搭配,还有大量的民间方言、土语;最后,主观原因是由于译者的疏忽大意。下面将对以上所列误读现象进行具体分析。
1.由于英汉语言差异而造成的误读
汉语属于分析语,没有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用词造句的最大特点是采用意合法,重意义组合而轻形式结构。构词法灵活多样,句子结构千变万化,模糊性较大,歧义现象较多。英语有综合语的特征,受形态的约束,通过词形的变化、词序的安排、虚词的运用表达语法关系。英语用词造句的最大特点是采用形合法,重形式结构协调:词有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句子受严谨的主谓结构协调一致的制约。汉语重悟性,而英语重理性。正如王力先生总结的那样:“西洋语言是法治的”[11]55,受人的理性、语法和逻辑的管治;“西洋语法是硬的,没有弹性。”[11]141这个“硬性”,体现了人的理性。而“中国语言是人治的”,受人的悟性和表达需要的管治;“中国语法是软的,富于弹性”,这个“弹性”,体现了人的悟性。“红高粱”中的一些成语,如“几十年如一日”“鸦雀无声”被误译,说明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是导致葛浩文先生英译错误的主要客观原因,例1、6、9、10、12、19、20、23的误译都可归结于此类原因。
2.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而造成的误读
中西方由于历史背景、地理位置等方面的差异导致两种文化的差异,这就要求译者深入了解两种不同文化,否则,可能造成误读或误译。比如,性解放(sexual liberation)又称为性革命(sexual revolution), 是20世纪60至70年代发生在西方世界的一种挑战传统性观念和性道德的社会思想和社会运动。性解放的内容包括非婚性行为、开放式婚姻、同性恋婚姻、在公众场合裸体等。而在中国,即使进入21世纪的今天,人们对它也还是相当避讳的。这也许是造成葛浩文先生对该词误读的直接原因。再比如,中国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博大精深,汉语成语源自古代经典著作、历史故事或人们的口头相传,意思精辟,往往隐含于字面意义之中,不是其构成成分意义的简单相加,具有意义的整体性。葛译“红高粱”中的“鸦雀无声”,照字面直译,是对该成语的误读误译。
3.由于莫言先生特殊的语言风格而造成的误读
莫言先生的小说通常运用了大量的方言、俗语、修辞以及化用我国的古典语言。《红高粱》也不例外。例如,《红高粱》中的方言、俗语有:“二十啷当岁”“踩街”“小舅子”“心急吃不了热粘粥”“揍你都揍不上个劲”“小鳖羔子”等等。修辞中尤以通感突出。在莫言的小说中,经常会出现听觉变嗅觉,嗅觉变视觉,视、听觉互变,听、触、视觉互变,以及无形变有形等等“通感”修辞手法。如,“在这次雾中行军里,我父亲闻到了那种新奇的、黄红相间的腥甜气息。” “高粱的茎叶在雾中嗞嗞乱叫,雾中缓缓地流淌着在这块低洼平原上穿行的墨河水明亮的喧哗”“一队队暗红色的人在高粱棵子里穿梭拉网”“余占鳌的头皮被冲刷得光洁明媚,像奶奶眼中的一颗圆月。”“残缺的杏黄色阳光”等等。 古典语言的化用现象也在《红高粱》中有所体现,比如,“ 抬头见白马,低头见黑土,汗滴禾下土,心中好痛苦。”所有这些语言特点无疑增加了翻译的难度。
4.由于译者的疏忽大意而造成的误读
翻译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需要对原文反复进行细读、推敲,稍不留心就可能造成误读误译。本文列举的例2、3、4、7、8、9、10、11、13、16、20都是由于译者的疏忽大意而造成的误读。
四、结论
中华文化“走出去”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手段,而中国文学外译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途径。如何提升中国文学作品外译的质量,并在“求同存异”原则下促使中西文明实现互识、互补、互动,成为翻译人员的当务之急。本文只是粗浅地罗列著名汉学家、翻译家葛浩文先生在英译小说《红高粱》中出现的误读误译现象,并简单地分析了其误读误译的原因,以期广大学者批评指正。
[1] 张耀平.拿汉语读,用英语写[J].中国翻译,2005(2).
[2] 吕敏宏.葛浩文小说翻译叙事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3] 黄立波,朱志瑜.译者风格的语料库考察——以葛浩文英译现当代中国小说为例[J].外语研究,2012(5).
[4] 李超飞.译者的适应与选择:葛浩文英译《红高粱家族》的过程分析[D].新乡:河南师范大学,2012.
[5] 班荣学,杨真洪.文学翻译的文化差异与通约——兼评《浮躁》英译本的文化误译[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
[6] 刘霁,班荣学.文化误译与译者主体性——简评小说《浮躁》英译本[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3(5).
[7] 赵荣,班荣学.从关联理论看“狼”与“wolf”的英译——《浮躁》英译本个案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
[8]杨会.体验与旁观——肖凤《萧红传》与葛浩文《萧红评传》比较[J].文艺评论,2007(4).
[9] 莫言.红高粱[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2.
[10]葛浩文.The Red Sorghum[M].Penguin Books USA出版,1994.
[11]王力.王力文集:第一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
(编校 邓胤龙)
AnalysisontheErrorsinTranslatingTheRedSorghumbyGladblatt
WangSudan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Hengyang Normal University, Hengyang Hunan 421002, China)
The spreading of Chinese culture mainly by means of translating Chinese literature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realizing “China dream”. Therefore, how to improve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literary works and promote the mutual understanding and interaction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ivilizations becomes the translators’ urgent task.This paper roughly listed 30 errors of understanding or translation in Goldblatt’s English version The Red Sorghum which was originally written in Chinese by the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winner Mo Yan, and briefly analyzed the reasons for Goldblatt’s misunderstanding or mistranslation.
Goldblatt; translating; error
H315.9
A
1673-0313(2017)05-0128-06
2017-09-12
王素丹,女,湖南衡阳人,副教授,主要从事语言学、文化与翻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