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2017-03-10沈平
沈 平
沈阳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沈 平
沈阳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机器人产业是先进制造业的重要代表。本文从市场规模、应用领域、技术水平、区域分布及企业竞争态势等方面分析了国内机器人产业发展的现状与格局。
机器人产业;市场潜力;技术突破
机器人产业是集聚了科研能力、人力资本和政策优势的先进制造业。近年来,在需求快速增长及国家创新政策的有力推动下,国内机器人产业迅速发展,为国内经济增长提供了新动能。
1、市场规模急剧增长,应用领域逐步扩展
近年来,劳动力成本快速上涨、工业转型升级倒逼,以及老龄化社会等因素,都促使我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需求国。据工信部预测,2017年我国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62.8亿美元,2012-2017年的平均增长率达到28%。
在工业机器人领域,劳动力成本压力加大和国家创新政策引导的双重作用使下游行业对工业机器人的需求迅速膨胀。自2013年以来,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连续三年保持世界第一,需求约占全球市场份额三分之一。2017年,我国工业机器人销量预计首次超过11万台,市场规模达到42.2亿美元。从应用领域看,搬运与上下料是工业机器人应用首要市场,占比43.8%,从应用行业看,汽车行业仍是中国机器人市场的首要应用行业,占比达到36.8%。外资品牌的机器人市场份额高,国产机器人多用于量大面广的金属产品制造业。
在服务机器人领域,应用领域和产品主要集中在清洁机器人、教育机器人、娱乐机器人、医疗机器人和安防机器人。2016年,我国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达到10.3亿美元,预计2017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3.2亿美元,其中,家用服务机器人、医疗服务机器人和公共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分别为5.3亿美元、4.1亿美元和3.8亿美元。伴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和医疗、教育需求的持续增长,我国服务机器人年销售收入有望在2020年超过29亿美元。
2、核心技术尚待突破,产业链布局不合理
从技术发展水平上看,依托国家重点工程和重大科技专项的实施,我国在特种机器人和人工智能方面的技术水平不断进步,先后攻克了钛合金载人舱球壳制造、大深度浮力材料制备、深海推进器等多项技术难题。目前,我国机器人学习、仿生识别、高精度定位导航与避障等技术已经比较成熟,特种无人机、水下机器人等研制水平全球领先,在人机交互、模块化自重构等技术领域也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总体来说,由于起步较晚,技术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有较大差距,尤其在工业机器人领域。我国减速机齿轮所需的钢材等材料质量和国外产品相比仍有差距,减速机、高精度伺服电机等高端产品仍主要依赖进口。国产机器人多以三轴、四轴为主,六轴以上机器人92%的市场份额是由国外企业占据。新松公司、广州数控等企业的产品性能虽已经接近国际主流产品水平,但伺服电机、减速机等核心部件上受制于人,机器人本体价格竞争力低下,国内市场份额不足10%。产业链下游的系统集成是机器人产业链最容易切入的环节,这里集中了90%以上的国内机器人企业,普遍规模较小。
3、多地加紧推进机器人产业发展,区域集聚效应明显
在国家政策和专项计划的引导下,上海、广东、江苏、山东等省份纷纷出台相关政策助力机器人产业发展,全国已形成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和中西部四大产业集聚区,各地区在产业基础和发展定位上各具特色。
长三角地区凭借良好的电子信息产业基础和雄厚的科研实力,在发展机器人产业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先发优势。该地区依托上海机器人产业园、昆山机器人产业基地、常州武进高新区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园等,通过引进国外公司,工业机器人发展水平较高。国内代表企业有埃斯顿、华恒焊接、沈阳新松(上海)分公司,研究机构有上海交大、上海大学、上海电气中央研究院等。
珠三角地区在控制系统方面占有优势,市场应用空间大。代表企业有广州数控、固高、深圳新松、瑞松等,其中广州数控作为中国南方国内最大的机床数控系统研发和生产基地,占国内同类产品市场的1/2份额。研究机构有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广州机械科学研究院、广东省智能机器人研究院等。
环渤海地区以北京、沈阳、哈尔滨为代表,科研实力较强,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机器人研究基地多项机器人相关技术和人工智能方面已有所突破。沈阳新松、哈工大集团、哈博实等,均属于行业龙头企业,龙头企业牵引作用明显。
中西部地区机器人产业起步较晚,本地科研资源不足,但近年来借助外部科技资源,重点建设重庆两江机器人产业园、芜湖机器人产业园,发展势头强劲。一批企业如埃夫特、武汉奋进、长沙长泰、安徽巨一等快速成长为行业龙头企业。
4、国内外企业竞相角逐,发展模式日益多样化
面对市场规模的迅速扩大,一方面,国际机器人巨头纷纷在中国市场全面布局,通过在国内建厂,降低机器人制造和运输成本,进一步挤压国内机器人企业的生存空间。另一方面,国内相关企业数量也急剧增长,根据新战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最新公布的分省机器人企业数据情况,截至2016年6月,国内机器人相关企业数量达到3800多家,其中广东、江苏、上海位列前三位。除了沈阳新松、广州数控、华中数控、南京埃斯顿等重点企业外,海尔、华为、中兴美的等巨头企业也纷纷借助资本市场的投资和并购功能涉足机器人领域,纳恩促进了国内机器人产业发展模式的多元化。当然,高额的政策补贴及资本的大量涌入,也导致机器人行业小散乱的现象日渐突出,部分企业停留在简单拼凑、复制和山寨的初级阶段,高端产业低端化。
综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国机器人市场应用潜力巨大,且已形成机器人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在服务机器人和工业机器人机器人系统集成领域具备一定的实力,但上游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产业链尚不完整,存在高端产业低端化的现象。因此,急需规范政策支持导向,培育龙头企业,促进产业链、资金链、创新链三链融合,提升产业链整体竞争力。
[1]《2017年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报告》,中国电子学会,2017.8
[2]银通智略报告《客户经理手册》20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