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强化高校校园文化德育功能的思考※
2017-03-10何桂美
何桂美
(武汉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56)
新媒体时代强化高校校园文化德育功能的思考※
何桂美
(武汉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56)
高校校园文化是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在新媒体时代,高校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出现不同程度的弱化现象,校园文化建设因缺少大局规划和时代元素,其彰显的德育功能与大学生的价值选择缺乏“共鸣”点。因此,在新时期的校园文化建设中,坚持校园文化建设的育德性、构建校园文化建设的和谐性、提高校园文化建设的层次性、彰显校园文化建设的时代性,是校园文化真正成为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和有力推手。
校园文化;德育;思考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要“努力拓展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要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因此,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强化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对于拓展新形势下高校德育教育的新途径和进一步提高新形势下高校德育的实效性,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和意义。
一、高校校园文化德育功能及其体现形式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要对象、校园为主要空间、育人为主要导向、文化建设为主要内容和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校园文化建设集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和行为文化建设于一体,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营造育人的氛围,是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突出体现了它的德育功能。
(一)价值导向渗透功能
校园文化建设以育人为主要导向,它以校风、教风、学风、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等方式表现出一种高度的观念形态,使大学生随时、随处可以耳濡目染;同时,与其观念形态相适应的优美、整洁、有序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又对生活在其中的大学生起着陶冶情操的作用,以隐性的特征指导和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德育在潜移默化的渗透中显现成效。
(二)情感陶冶塑造功能
各具特色的校园文化能使大学生丰富的情感合理地释放出来,别致的建筑群、多彩的绿地鲜花,能够使大学生产生审美愉悦;和谐的人际关系,能够使大学生的心灵受到感化。通过创设各具特色的环境、生活、活动以及人际关系等形式,使大学生置身于一个具有较高层次、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形成强烈的向心力、凝聚力和群体意识,激起学生情感世界的变化,使他们的道德观念、心理素质受到濡染和熏陶。
(三)行为规范约束功能
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不仅对大学生的道德行为有引导与熏陶的“隐性”作用,还具有规范与约束的“显性”作用。校园文化中的校规、校纪以及各种守则、行为规范甚至各种文化活动中的规则,都是学校意志和师生意志的统一,对大学生的道德行为起着一种“明晰”与“匡正”的作用,从而逐渐“内化为学生自觉的行为规范和习惯,真正提高学生自身的思想意识与品德修养”。[1]
高校校园文化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形式承载与展现自身特有的德育功能:
——通过环境的陶冶,塑造大学生的人格、情操。校园物质文化以富有特色的校园环境,将高校德育所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生观通过物质形态展现出来,通过人文景观如历史名人塑像、道德模范事迹碑刻、历史文物陈列等,在大学生的视觉中形成冲击,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人生观的引导。
——通过精神的渗透,濡染大学生的思想与品质。校园精神文化是一种渗透在校内多种文化载体及其行为主体身上的“学校精神”,是一个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它独特的感染力、凝聚力和震撼力被全体师生员工所认同并不断传承以“无形”的方式陶冶大学生的情操、塑造大学生的人格、促进学生良好品质的养成。
——通过制度的约束,规范大学生的行为与习惯。校园制度文化通过一系列的准则条文以及约定俗成的行为模式,对大学生的行为形成刚性的约束,促使他们认可和遵循,进而逐步形成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
——通过活动的参与,提升大学生的自信与自律。校园行为文化是“指学校在创造环境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实践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文化行为”,[2]通过开展各种文体艺术和社会实践等文化活动,不仅可以丰富大学生活,而且可以陶冶情操。
二、弱化高校校园文化德育功能的主要问题
进入新媒体时代以来,由于外在文化的冲击和自身认识上的缺失,高校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出现不同程度的弱化现象,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对校园文化德育功能认识不足,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弱化了德育功能
一是校园文化的设施建设舍本就末,“崇商”气息超过了德育气息。部分高校在校园文化“硬件”建设中,缺乏系统的育德功能规划,偏重于经济效益和大学生就业准备,以致原本一些宣传德育功能的雕塑、碑刻、壁画、陈列等设施大量减少,而各种商业店铺、就业实验基地(如实训超市、快递驿站等)充斥校园,使校园文化德育功能的发挥受到限制。
二是校园文化的精神建设流于形式,“娱乐”功能掩盖了德育功能。一些高校将校园文化精神建设等同于大学生的业余生活,在开展各种活动中,一味追求“新”(内容新奇)、“活”(场面活跃)、“多”(活动多样),忽视甚至回避活动的精神底蕴。这类低层次的文化活动,影响了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塑造大学生灵魂的效果。
三是校园文化的制度建设偏重约束,“处罚”效果取代了德育效果。“制度文化应该是一种柔性与刚性并蕴的文化,……也是一种可塑性与可控性共存的文化”,[3]但一些高校的制度建设,偏重与追求对大学生的刚性约束,整个制度充满冷峻和傲慢的色彩。这种制度文化,不能给大学生提供优质的道德心理氛围和正确的行为范式,很难起到“精神文化的转化器、激发器和推进器”的作用。
(二)受新时期多元文化的影响,在校园文化的信息传播中弱化了德育功能
一是多元文化冲击了传统校园文化的稳定格局。受多元文化的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出现困惑,因而在价值选择上呈现出复杂多样的态势,这种态势的出现,打破了以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流规范的传统校园文化的稳定格局,弱化了大学生对校园文化的道德认同感,以致校园文化德育功能只有大学生“眼”的观察,而没有“心”的参与。
二是网络文化冲淡了传统校园文化的教育氛围。据上海交通大学社会调查中心发布的《2014年中国大学生媒体使用习惯与最喜爱的媒体调查报告》,目前,我国大学生对报纸、广播、电视、杂志等传统媒体的接触率正持续下滑,不接触的比例分别为47.7%、44.5%、39.3%和26.5%,而大学生互联网接触率高达99.4%。在“新媒体”的推动下,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沉湎于网络世界,不仅荒废了专业学习,而且对校园、集体活动不感兴趣,成为另类的“宅男”、“宅女”,“屏蔽”正能量的校园文化影响。
(三)因缺乏大局规划和时代元素,与大学生的价值选择“共鸣”点弱化了
一是罔顾多元文化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依旧追求德育目标的理想化。只重视远大理想的宣传,忽视在多元文化中基本道德原则的引导,降低了校园文化德育功能的适用性与实效性。
二是忽视社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校园文化的道德引导功能不强。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使社会文化具有明显的商业特征。如果校园文化的道德规范不能回答商品经济中形形色色的道德拷问,势必降低大学生对校园文化德育功能的期待与信赖。
三、强化高校校园文化德育功能的基本思路
在新的历史时期,要认真分析高校校园文化德育功能的影响因素,不断探索强化高校校园文化德育功能的新途径。
(一)不忘初心,坚持校园文化建设的育德性
突出德育功能,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灵魂和核心。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立德为先,育人为本,是高校需要秉持的社会主义教育观。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有“不畏浮云遮望眼”的气概,不为网络上、社会上千姿百态、复杂纷繁的多元价值观所迷惑,坚持马克思主义观点、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在校园文化各项建设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使校园文化真正成为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和有力推手。
(二)以人为本,构建校园文化建设的和谐性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方针,摈弃传统的疏离生活的道德规范,引入体现人文关怀的和谐德育观,使校园文化德育功能具有“亲和性”、“适用性”。与大学生的心灵产生共鸣,这样才能真正将校园的外在文化转变为学生的内在文化。在校园文化所体现的道德规范中,减少一些非此即彼的一元价值倡导,构建一种既张扬公共理想又兼顾个体追求的道德规范,使校园文化德育功能与大学生之间发生和谐共振效应;在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中,尽可能让大学生参与讨论、制定和落实的实践,让学生体验制定制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制定出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发挥学生主体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制度,增强大学生遵守制度的自觉性。
(三)突出特色,提高校园文化建设的层次性
校园文化是学校独特的精神风貌,“是大学在长期办学实践的基础上,经过历史的积淀、自身的努力和外部环境的影响,逐步形成的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形态”,[4]这种独特的社会文化形态,决定了高校必须按照自己的情况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在充分凸显立德树人的前提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该根据自己的文化积淀、学科优势和办学特点,将社会主义的先进道德规范,以具有本校独自特色的形式展现在校园的物质、精神、制度和行为等文化中,创建属于学校自己的品牌文化项目,形成学校独特的文化制高点,从而增强校园文化的品位、层次和魅力,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传递道德信息,从而唤起大学生的认同感、自豪感和归属感。
(四)不断创新,彰显校园文化建设的时代性
校园文化根植于校园,其内容涵盖了时代和社会的方方面面,如果不适应时代的发展、高度重视和认真研究新时期新变化对校园文化建设提出的挑战和机遇,关起门来搞校园文化建设,那么呈现在大学生面前的校园文化,就与时代的脉搏、社会的潮流格格不入,德育功能就显得苍白无力。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必须按照时代发展的要求,吸收社会文化信息中积极有益的因素,充实校园文化的形式和内容,给校园文化注入时代的色彩和生机。
[1]陈传林.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德育功能[J].理工高教研究.2003,22(3):33.
[2]崔建梅.加强学校行为文化建设[N].蚌埠日报,2014,11,12(A3).
[3]胡智昕,徐华平.浅谈校园制度文化及其功能[J].山西青年. 2013,22(218).
[4]巩其亮,宋加木等.浅论大学校园文化的层次性[J].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2008(Z1):367.
责任编校:饶 敏
Reflections on Improving Role of Moral Education of Campus Culture in New Media Era
HE Gui-mei
(Wuhan Business University,Wuhan,Hubei,430056,China)
Campus culture,a kind of collective culture characterized by campus spirit,plays an important educational role in moral education in colleges.It creates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from different angles and in different ways,influencing students'sentiment and shaping their personality in an invisible way.Therefore,in the construction ofcampus culture in the newera,we should constantlyinnovate tokeep in pace with the times,sotokeep the educational role of campus culture,to promote a harmonious campus culture,to improve the taste of campus culture and to highlight its time characteristics.In this way,we can make campus culture an important means and promoter ofmor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ampus culture;moral education;reflection.
G641
A
2095-7955(2017)04-0076-03
湖北省教育厅“高校马克思主义中青年理论家培育计划”重点项目(项目编号:16ZD076)。
2017-06-15
何桂美(1964-),女,武汉商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部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