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崔卫峰《王弼本〈道德经〉十八章“伪”意辨析》有感
——兼谈“绝学无忧”位置问题
2017-03-10白豪
白豪
(淮北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淮北235000)
读崔卫峰《王弼本〈道德经〉十八章“伪”意辨析》有感
——兼谈“绝学无忧”位置问题
白豪
(淮北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淮北235000)
崔卫峰先生在其《王弼本〈道德经〉十八章“伪”意辨析》一文中近乎完美地诠释了“伪”字的含义,并且认为“绝学无忧”句应该置于第十九章末。笔者并不这样认为,并且对于“绝学无忧”的位置,目前学术界大致有四种观点(许抗生、彭浩、高定彝、尹振环、郭沂、陈锡勇、严灵峰等先生都有自己的观点)。文章列举了这四种观点,并根据世传、帛书、郭店简本等《老子》一一进行了分析,认为“绝学无忧”置于第二十章首较为合理。
老子道德经绝学无忧郭店竹简
在道家经典《老子》一书中历来有许多存在争议的地方,例如第十八章“大道废,有大伪”中“伪”字的含义,“绝学无忧”一句位于何章等等。关于这两个问题,崔卫峰先生发表于《兰台世界》2016年第8期的《王弼本〈道德经〉十八章“伪”意辨析》一文均有涉及,笔者有幸拜读一番,产生点想法想与崔先生讨论,还望未有冒犯、不吝赐教。
一、有关崔先生文中几个问题的商讨
1.十分赞同“伪”解释为“人为”。崔先生在文中主要讨论了关于“伪”字的解释,并且明确表示赞同冯友兰先生的观点将其解释为“人为”,论据充分,笔者也深表赞同,并且笔者想给崔先生增添两个论据。
第一,苏辙《老子解》中,苏辙对“伪”字的解释也近似“人为”。苏辙对“智慧出,有大伪”这一句作的注为:“世不知道之足以统御万物也,而以智慧加之,于是民始以伪报之矣。”[1]17这句话翻译成白话文,大概是“世人不知道道已经足以统御万物了,而用以智慧,于是百姓开始用人为来统御万物”。如果将“伪”解释为“虚伪”则可以解释为“于是百姓开始用虚伪来回报它”,似乎也可以解释通,但联系上下文,正是因为“世不知道之足以统御万物也”才“以智慧加之”,“以智慧加之”后自然是来统御万物了,所以百姓开始“人为”地来统御万物,而不能解释为“虚伪”。
第二,许抗生先生在《初读郭店竹简〈老子〉》一文中谈到他对“绝伪弃虑”一句的解释。郭店简本《老子》甲组中有“绝智弃辩,民利百倍;绝巧弃利,盗贼亡有;绝伪弃虑,民复孝慈”的文句,许先生对“绝伪弃虑”的解释为:“《尚书·太甲下》‘弗虑胡获,弗为胡成’。虑指思考、谋划,为指人为,伪即是指人为。老子主张无知、无为,所以提出‘绝伪弃虑’的思想。”[2]102这里的“伪”未必是“智慧出,有大伪”的“伪”,但如若是此“伪”,那么在《道德经》中可以解释为“人为”的“伪”字就不止“有大伪”一处了。从而给“伪”字解释为“人为”作了佐证。
2.与崔先生对陈鼓应先生删除“智慧出,有大伪”的态度一致。在对陈鼓应先生删除“智慧出,有大伪”这一句的态度上我与崔先生完全一致,不能因为郭店简本年代早一点就认为其真实可靠而将此句轻易删掉。对于史料的出现我们需要反复求证以证其真实性,并且即使确定年代久远也要保持冷静,毕竟我们并不知道真实的《老子》究竟是什么样子,我们可以存疑,但是直接将其删去似乎有失严谨。陈锡勇先生也认为“智慧出,有大伪”应该保留,郭店简本没有,当属抄漏了,同时他还提到廖名春先生从用韵考虑也认为此句非有不可[3]273-274。
3.对“绝学无忧”位置的不同看法。在阅读崔先生的文章,读到关于“绝学无忧”应置于第十九章末还是第二十章首的讨论时,笔者有了一点不同看法。崔先生文中提到,“值得注意的是,陈鼓应先生对郭店简本更符合《老子》的判断,还直接影响了他对其他一些章节的分析判断。例如他将‘绝学无忧’置于‘唯之与阿,相去几何’一章的句首就是依据郭店简本”。然查陈先生书中对“绝学无忧”作的注(即“按:‘绝学无忧’,郭店简本接‘为学日益’章,但与通行本同,置于‘唯之与阿’句前”[4]150-151),我们可以看到陈先生并不是完全依据郭店简本作的判断,同样有参考通行本。如若不然,按照郭店简本“绝学无忧”应在“为学日益”章之后,陈先生也应该将其移至同一位置,但是陈先生并未这样做。
崔先生说,“‘绝圣弃智’一章是非常理性、冷静的判断,把‘绝学无忧’放在该章的句尾是比较合适的,可以使该章成为内容层层递进、逻辑结构严谨完整的三言;而‘唯之与阿,相去几何’一章则主要是带有丰富情感的感叹”,主张把“绝学无忧”置于第十九章末。笔者并不以为是,并根据各位学者的观点展开了后面的分析,如有不足,还望各位方家指正。
二、关于“绝学无忧”位置的四种观点
关于“绝学无忧”一句的位置,历来的说法应该是两种,即第十九章末或第二十章首。但当郭店简本发现以后,又产生了两种观点,即第四十八章末与自成一章。现将此三章王弼本的主要内容列诸于下: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5]45,十九章
“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几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5]46-48,二十章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5]127-128,四十八章
1.“绝学无忧”应置于第十九章末。世传王弼本和河上公本《老子》均将“绝学无忧”置于第二十章首,但是这种划分源于何很难知道,古人行文是没有句读的,王弼与河上公为《老子》作注而相应划分章节。“绝学无忧”上接“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下接“唯之与阿,相去几何”,许多学者认为“绝学无忧”置于第二十章不太合适,“绝学无忧”与第二十章所说内容相去甚远而与第十九章内容更为相符,故而有了一种新的观点,即认为“绝学无忧”应在第十九章末。持这种观点的代表大致有归有光、姚鼐、易顺鼎、马旭伦、蒋锡昌、高亨、严灵峰、秦维聪、崔卫峰等。
姚鼐在《老子章义》中说道:“使素朴无以巧利为,使绝学无以圣智仁义为,而民寡欲而无忧矣。末句不用韵,古人文字在其意不拘耳,不可以是别出之也,或当为无忧绝学。”[6]
马旭伦在《老子校诂》中说:“绝学无忧一句,当在上章。”[7]221
蒋锡昌在《老子校诂》中说:“此句自文谊求之,应属上章,乃‘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一段文字之总结也。”[8]122
高亨在《老子正诂》中云:“此句应属本章(指第十九章)。请列三证。‘绝学无忧’与‘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句法相同,若置在下章为一孤立无依之句,其证一也。……于韵不谐,其证二也……则文意远不相关,其证三也。”[9]81
严灵峰在《老子达解》校议中说:“按:二十章起句:‘绝学无忧’,疑当在此章‘少私寡欲’之下。”[10]91
2.“绝学无忧”应置于第二十章首。认为“绝学无忧”应置于第二十章句首的人自然很多了,因为世传的无论是王弼本还是河上公本《老子》,此句均在第二十章句首。
魏源在其《老子本义》中说:“上章言治国之道,惟绝圣智巧利则无弊,所以言无为之用。此章言修己之道,惟绝世俗末学则无忧,所以明无欲之体也。唯之与阿至荒兮未央七句,言世人为学多优之事也;众人熙熙至我独若遗八句,言己之无所欲於外也;我愚人之心至玩似鄙十句,言己之不求知於内也;末句正与首句相应。盖所绝者世俗之学,而所贵者食母之学也。……德者万物之母,道又德之母。众人逐物役智以资其视听思虑,则养其子而已。我独遗而去之,味道德以自养,然则绝忧畏之学者,正所以贵食母之学也。……食母见礼记内则篇,即乳母也。贵食母者,即婴儿未咳之义也。”[11]15-16
许抗生在《初读郭店竹简〈老子〉》中说:“其实这四个字正是这一章的总括语。为什么人们有唯与阿(即是与非)、善与恶的区别纷争呢?这些就都是在‘为学日益’中造成的,所以只有绝弃这样的学习,回到文明未开的社会,人们处于无有是非、无有善恶之分的时代,这样也就没有什么纷争忧患了。所以这一章的开头就用了‘绝学无忧’四个字,以概括这一章的基本思想。”[2]98
王蒙在《老子的帮助》中说道:“他是这样开始此章的,只有四个字:‘绝学无忧’。……我接触过的多数版本以此四字作为此章的开始。也有的将之置于上一章之结束。解释则无大异,认为老子说的是不要去学那些世俗末学,抛弃圣知礼法的学问,也就没有忧愁、忧虑了。我宁愿选择其篇首位置,似更有冲击力和概括力。……然谁又能保证,老子在此书中用一个字只有一个含义呢?绝是断绝,是放弃,是停止,又是绝对,是高级的形容词、副词。中华文明,何等绝妙,汉字构成,何等绝妙!绝是最坏的话,如绝户、坏事做绝;绝又是最高最善的绝顶,巅峰!”[12]83-84
彭浩说:“‘绝学无忧’句今本归入第二十章,其下接文句同简本。……其文意连贯、一致,并无不可解之处。”[13]82
3.“绝学无忧”应位于第四十八章末。认为“绝学无忧”应置于第四十八章末的这种观点产生于郭店楚简《老子》出现后。因为在郭店楚简《老子》乙编中,“绝学无忧”一句位于“为学者日益”章(即通行本第四十八章)后,而不是以前大家所熟知的“绝圣弃智”章(即通行本第十九章)后,其上接“无为而无不为”,下接“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对于这种观点,纵使以前许多人对“绝学无忧”这一句的位置产生怀疑并且与第四十八章产生联想,但终究碍于史料未能将之直接置于第四十八章中。直至郭店楚简的发现,才给了我们新的证据,这就出现了一种新的可能,也就产生了这样一种新的观点。
高定彝说:“1993年湖北郭店楚墓竹简出土为此句应属于哪章提供了依据,简本‘绝学无忧’四字放在‘为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也,无为而无不为’之后,然后下接‘唯与呵,相去几何?’可见‘绝学无忧’……应该放在四十八章‘无为而无不为’之后。”[14]148-149
郭沂在其文章中说道:“原来,在简本中,‘绝学无忧’处于相当于今本四十八章上段的‘学者日益’(今本作‘为学者日益’)一段和相当于今本二十章上段的‘唯之与阿’一段之间,这就完全排除了将其归入相当于今本十九章的‘绝智弃辩’(今本作‘绝圣弃智’)一章的可能性。……由此可见,‘绝学无忧’本来为‘为学者日益’章(今本四十八章)的末句。”[2]127
陈锡勇在其《郭店楚简老子论证》一书中说道:“‘绝学无忧’句当在本章(指通行本第四十八章),本章简文下接第二十章。第二十章言‘本质’与‘现象’,是不当有‘绝学无忧’句也。……‘绝学’乃指‘为学者’当绝其为学而返乎为道,老子所谓‘多闻数窮,不若守中’也。”[3]222-223
4.“绝学无忧”应自成一章。尹振环先生说:“此句(指‘绝学无忧’句)前有一小点。但是第一,它与下章分章点大小相同。第二,在简本此章与上章紧接着,一如父子夫妇。在今本则是远邻,一居南,上章居四十八章,此章居十九章;在帛书因篇次颠倒,一居南(十六章),一居北(八十九章)。这一点也可证明,他们并非一章。第三,它虽然是上章的延续和必然结论,但从引文上看‘无为则无不为’已是一个停顿。因此,‘绝学无忧’句,是有意独立成章的。《论语》之‘吾未见好德如好色也’,《中庸》之‘道之其不行也夫’等等,皆为一句一章。此为一章,想必无疑吧?”[15]280-281尹先生的看法,可以作为一种观点,但是这个观点并无可靠的依据。《老子》一书中从未有单句成章的例子,并且按整本书的体例来看也不当有单句成章,而《论语》、《中庸》均为儒家作品且晚于老子很多年,拿来作《老子》行文的佐证似有不妥。
三、把“绝学无忧”置于第二十章首更为合理
纵观上述四种观点,各有各的理论依据,各自也都言之有理。但是“绝学无忧”一句的真实位置只有一个,我们不可能以四个位置相加而不去寻求真相。虽然老子作《道德经》距今已久并且世传版本及注解也不甚相同,但追其根源也就为一。那么“绝学无忧”究竟在何位置,以现有史料看来,没人能给出准确答案,但是我们可以找出一个更为合理、可能更加接近《老子》原本的最佳答案。
1.“绝学无忧”不应置于第十九章末。由上述各家对此句应置于第十九章末理由的阐释,我们不难看出大都是因为“绝学无忧”若置于“唯之与阿”章似乎显得格格不入,太过孤立。这些学者的看法也不无道理,但是仔细分析第十九章、二十章内容就会发现,其实置于二十章首也未尝不可。并且随着郭店简本的发现,“绝学无忧”置于第十九章末的机会更加渺茫。
(1)第十九章言治国,第二十章言修己。
魏源在其《老子本义》中的论述是很有道理的,第十九章“绝圣弃智”、“绝巧弃利”、“绝仁弃义”,三“绝”均接以“民”,显然是言治国之道。而第二十章“唯与阿”、“善与恶”、“众人”、“俗人”、“我”等一系列话语,无不是在说修己之道。德者万物之母,道又德之母。众人逐物役智以资其视听思虑,则养其子而已。我独遗而去之,味道德以自养,然则绝忧畏之学者,正所以贵食母之学也。[11]15-16“道”即“食母之学”,即“自然”,即“无为”;“绝学”之“学”即“其子”,即“世俗之学”,即“人为之学”。只有“绝学”故能“无忧”而为“道”。但此“绝学”之“绝”字含义正如王蒙先生所说“然谁又能保证,老子在此书中用一个字只有一个含义呢”。
第十九章末,“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一句,若将“绝学无忧”置于其后即为“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看上去好像并无大碍,还挺通顺,但实际相去甚远。“不言守素,而言见素;不言返朴,而言抱朴;不言无私,而言少私;不言无欲,而言少欲。”[10]90故将“绝学无忧”置于句末,实难解释,“绝”与“无”和“见”与“抱”、“少”与“寡”根本无法对等并列而言,无论将“绝”解释成什么,与前面的字义都不一致。然则即使“绝学无忧”置于第十九章,笔者以为老子也不会将其置于章末,而应与“绝圣弃智”等一样而为“四绝”,但这样一来,就不再是“绝学无忧”了,而应是“绝学弃□”。所以,就此而言,“绝学无忧”不应置于第十九章末。
(2)通行本与郭店简本相比而言,“绝学无忧”不应在第十九章。
郭店简本《老子》乙编简三、四有言“(为)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也,无为而无不为”。此即通行本第四十八章,紧接其后的就是“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章。这里与通行本“绝学无忧”句所处位置一致,均在“唯之与阿”句上,不管其究竟属于哪一章,至少可以看到通行本与郭店简本两相印证,“绝学无忧”不应在第十九章末。
2.“绝学无忧”置于第四十八章末证据不足。“绝学无忧”一句应置于第四十八章的观点主要是来源于郭店简本,正是因为郭店简本中“绝学无忧”处于“为学者日益”章与“唯之与阿”章之间,于是有学者提出“绝学无忧”应置于“为学者日益”章末。虽然郭店简本给我们带来了大量史料与惊喜,但是我们也应该保持冷静,怀疑其是否真实或是符合原本。所谓孤证不立,正是这个道理。
(1)郭店简本大约是战国中期楚国的简本。老子大概生活在春秋末期,《老子》一书成书时间大概也是春秋末期,故而郭店简本离原本的时间非常近,其可靠性与史料价值也就迅速增大。但是楚国在先秦时期虽曾称霸一时,而大都为中原诸国所鄙夷,被视为蛮夷之邦。所以说楚国的文化底蕴不深,大概也正是因为此,楚国、楚人或许有了一种习惯,大量誊抄中原经典古籍来充实其文化。郭店简本大约是楚人在战国中后期抄写的,来源无疑是中原各国的文本,当时各国文字不一、语言不一、文化也不同,无论是口传、手抄或是有其他方法,都有误记、漏记的可能。
(2)陈锡勇先生将“为学者日益”章与“绝学无忧”相联系,并说“‘绝学无忧’相对于‘为学者日益’而言”[3]222。这种理解有一定道理,王弼注“绝学无忧”也引用“为学者日益”这段话来解释。笔者不以为是,“为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也,无为而无不为”,这里的“为学者日益”并不是指为学的人越来越多,同样“为道者日损”也不是指为道的人越来越少。这里的“日益”应当是指“人为日益”,即人为越来越多了;而“日损”亦指“人为日损”,即人为越来越少了。正是这样“人为越来越少,少之又少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而并不是像大家理解的那样“为学者日益”,故要“绝学无忧”。
(3)在郭店简本《老子》乙编中,“绝学无忧”与“少私寡欲”之间有一短横,而与“唯之与阿,相去几何”之间却无任何标识。裘锡圭先生归纳郭店楚简《老子》使用的标点符号有三种,并将其依次称之为“小横”、“墨块”和“钩”。并分析认为“钩”是表示一个大段落,甚至一篇的终结;“墨块”大都是抄写时所写,是表示一章的结束,但有时也表示一句的结束;“小横”大多数是阅读时所加的,多数加在句末,有时也加在两章之间。从这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绝学无忧”与“少私寡欲”之间的短横不是没有含义的,很可能这就是两章之间的分隔符号。[16]30-31按裘先生所说,“墨块”大都是抄写时所加,“小横”大多数是阅读时所加,笔者有个大胆的推测,即当时抄写书籍工作量十分庞大,抄写人本身不仅要抄,还要断句,这就可能会有遗漏,所以有专人负责复查或者是校正抄写好的书籍,对其未标明之处予以标明,以便他人读之。故而这里的“墨块”、“小横”均可表示章节或句子间的分隔是极为正确的。那么就此来看,为什么短横不在“绝学无忧”与“唯之与阿,相去几何”之间,而是在“绝学无忧”与“少私寡欲”之间,这就很明确了,“绝学无忧”不是与“少私寡欲”为一章,而是与“唯之与阿,相去几何”为一章,即当为王弼本第二十章首。尹振环先生也曾说道:“此句(指‘绝学无忧’句)前有一小点。但是第一,它与下章分章点大小相同。”
因此,将“绝学无忧”置于第四十八章末,证据缺乏,不宜采取此种做法。
四、结语
通过对通行本第十九章与第二十章内容的分析,以及简本《老子》中标点符号的出现,我们可以看到“绝学无忧”无论是置于第十九章末还是第四十八章末,都略显不适,故将其置于第二十章首最为合适。帛书《老子》并不太能看出“绝学无忧”的具体位置,但是简本《老子》中标点符号“小横”的出现,似乎很有力地划明“绝学无忧”位于“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章的界限,而断绝了其他观点。第二十章最后一句“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正与首句“绝学无忧”相对。“食母”即为道,“我独异于人”正是因为我“贵食母”,而不是像别人一样“贵学”;如何做到“贵食母”,即“贵道”,那就需要“绝学”。老子所绝之学为“人为之学”,老子反对“人为”,崇尚“自然”,只有绝弃“人为”才能回到“自然”,也就能做到“贵道”、“为道”。第二十章老子旨在教世人如何修己,只有“绝学”故能“无忧”而为“道”。
从《老子》一书产生,到我们今天所看的以王弼、河上公等注为代表的许多版本以及考古发现的帛书《老子》和简本《老子》,由于时空变幻、世事变迁,我们看不到原本《老子》究竟是什么样子了。对于《老子》的许多问题,我们只能慢慢体会与研究,希望通过不断的发现来还原真实的《老子》、寻求老子的智慧,但是这个难度很大,耗时不知,我们还须继续努力。
[1]苏辙.老子解[M].商务印书馆,1939.
[2]《中国哲学》编辑部,国际儒联学术委员会.中国哲学(第20辑)郭店楚简研究[M].辽宁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3]陈锡勇.郭店楚简老子论证[M].里仁书局,2005.
[4]老子著,陈鼓应注译.老子今注今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5]王弼注,楼宇烈校释.老子道德经注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8.
[6]姚鼐.老子章义[M].同治年间刻本.
[7]马叙伦.老子校诂[M].北京:中华书局,1974.
[8]蒋锡昌.老子校诂[M].商务印书馆,1937.
[9]董治安.高亨著作集林(第5卷)老子正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10]严灵峰.老子达解[M].华正书局有限公司,2008.
[11]魏源.老子本义[M].上海:世界书局,1935.
[12]王蒙.老子的帮助[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
[13]彭浩.郭店楚简《老子》校读[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
[14]高定彝.老子道德经研究[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
[15]尹振环.楚简老子辨析楚简与帛书《老子》的比较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1.
[16]陈鼓应.道家文化研究(第17辑)“郭店楚简”专号[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
10.16565/j.cnki.1006-7744.2017.18.34
白豪,淮北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史。
B223.1
A
2017-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