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学前班民汉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探析
——以彝族支系俐侎人为例

2017-03-10石林红

怀化学院学报 2017年10期
关键词:民汉学前班双语

石林红

(滇西科技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云南临沧677099)

农村学前班民汉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探析
——以彝族支系俐侎人为例

石林红

(滇西科技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云南临沧677099)

民汉双语教学是提高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也是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学前班教育是农村基础教育的重要环节,在农村学前班开展民汉双语教学任重道远。立足于彝族支系俐侎人学校教育的实际情况,分析其学前班民汉双语教学的现状及问题,寻找问题发生原因,探讨应对策略,力图为提升农村学前班民汉双语教学质量提供理论借鉴。

农村; 学前班; 民汉双语教学

俐侎人是彝族的一个支系,自称为“俐侎泼”“咪个泼”,人口数不足三万。新中国成立后,把俐侎人划归为彝族,作为彝族的一个特殊支系。“俐侎人主要聚居在云南省临沧市永德县、凤庆县、云县三县交界处的5个乡镇,另外普洱市的景谷、景东、江城也有少量分布。”[1]俐侎人长期生活在深山中,与外界交往较少,因此虽然属于彝族支系,但语言却与彝语不通,至今保存着独特的语言习惯,且仅有语言没有文字。由于多元文化交流的需要,在俐侎人聚居地有质量地开展民汉双语教学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在云南选取俐侎人居住较为集中的5个乡镇为调研地,抽取15所小学为样本,访谈28位教师(其中包括20位学前班教师,5位学校领导,3位幼教专干),有效发放教师问卷25份。

一、农村学前班民汉双语教学的现状描述

(一)教师对双语教育政策的了解情况

“我国的民汉双语教学,在于提高少数民族教育质量,培养“民汉兼通”的双语人才,即使学习者能同时使用本民族母语和汉语进行思维,能在这两种语言之间根据对象和工作环境的需要进行自由的切换,能够熟练运用两种语言交际、学习和生活。”[2]为实现此目标,《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指出,“要优先支持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双语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中指出,“要大力推进双语教学。全面开设汉语文课程,全面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接受教育的权利”,《农村少数民族学前“双语”教育教学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实施少数民族学前双语教育,使少数民族幼儿基本具备汉语交流能力,为小学双语教学奠定良好的语言基础。”以国家的政策、法规为依据,云南省各少数民族地区积极进行民汉双语教学的实验探索。

在俐侎人聚居地的学校问及教师对民汉双语教育政策的了解情况,80%的教师表示简单了解,15%的教师表示不太了解,5%的教师表示不了解。问及如何理解民汉双语教育时,90%的教师都能清楚表述民汉双语教育指的是进行民族语言和汉语的教育。但在问及俐侎人民汉双语教学中应以俐侎语为主还是以汉语为主时,50%的教师认为应以汉语教学为主,30%的教师认为应以俐侎语为主,20%的教师认为汉语和俐侎语应当并重。

(二)民汉双语教材的使用情况

据调查,俐侎人所在地学校的学前班均统一使用县教育局规定的汉语教材,无专门的民汉双语教材。研究抽取的15所样本学校中,仅有1所学校根据学前班儿童学习的需要,自编校本民汉双语教材。经访谈,40%的教师认为由于俐侎人没有自己的文字,没有必要研发双语教材。55%的教师认为有必要研发双语教材,但是不清楚该如何操作。5%的教师认为使用什么样的教材应当由教育局决定。

现有的民汉双语教材为《彝族俐侎人幼儿汉语启蒙手册》 (上下册)。教材的内容主要包括儿歌、良好行为习惯培养及简单的自然知识等。由于俐侎人没有自己的文字,编写校本教材时只能使用音译的方式,教材使用汉文及俐侎语音译文二行体,即首先使用汉文,再用“注、提”的方法逐字逐句音译成俐侎语。整套校本教材是将俐侎语作为幼儿学习汉语的工具使用,目的是帮助幼儿克服语言障碍,从而顺利地从说俐侎语的语境过渡到说汉语的语境。

(三)民汉双语师资水平

师资是双语教学的关键,师资水平直接关系到民汉双语教学的质量。调查中被访谈的20位教师为村级小学学前班的一线教师。其中女教师有12位,占样本总数的60%,男教师有8位,占样本总数的40%。属于彝族俐侎人的教师有9人,占样本总数的45%,其他55%的教师为汉族、佤族、傣族等其他民族。教师的学历层次为大学本科5人,占样本总数的25%,专科13人,占样本总数的65%,还有2人为中职师范生,后获得专科函授文凭,占样本总数的10%。在所调查的样本中,教龄为5年以下的有6人,占样本总数的30%,教龄在5—10年的有10人,占样本总数的50%,教龄在10年以上的有4人,占样本总数的20%。

当问及“您是否能用俐侎语与汉语熟练与人交流对话?”时,40%的教师表示可以,55%的教师表示只能使用简单俐侎语与人交流,5%的教师表示因自己的常用语言为俐侎语,因此不能熟练使用汉语与人交流。“在双语教学中,你经常使用什么教学方法?”经统计,教师最常使用讲授法和练习法,即用言语传递教学信息,再加以重复练习来巩固幼儿的记忆。也有少部分教师会用到讨论法、发现法等。

(四)民汉双语教学效果

民汉双语教学效果是民汉双语教学质量的最终体现,教学效果一方面应来自双语教师的教学反馈,另一方面应来自幼儿的学习结果。研究因考虑到学前班幼儿年龄较小不便于实施访谈,所以访谈对象选择了教师。调查数据显示,90%的教师认为民汉双语教学能起到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增强幼儿民族认同感、提高幼儿社会适应能力的作用。但也有80%的教师认为民汉双语教学增加了幼儿语言学习的压力,因此收效甚微。

“您对自己的双语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满意吗?”15%的教师表示满意,70%的教师表示基本满意,15%的教师表示不太满意。“您认为影响民汉双语教学效果的因素有哪些?”经统计,教师认为影响民汉双语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有:教师使用民汉双语的能力、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方式和幼儿接受能力。“有没有人对您所开展的双语教学进行过指导?”半数以上的教师均表示没有,少部分教师表示参加课赛时偶尔会涉及,主要是教师互评。

二、农村学前班民汉双语教学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片面解读民汉双语教育政策

据调查数据显示80%的教师表示对国家在民族地区实施双语教育的政策简单了解,15%的教师表示不太了解,5%的教师表示不了解。而简单了解的途径主要是通过会议传达,或者通过电视新闻简单了解。所有访谈教师均表示所在学校没有专门下达过关于开展双语教育的文件,也没有专门组织过学习国家关于双语教育的宣讲会等活动。

由于教师缺乏对国家政策的详细了解,因此教师对双语教育政策的具体规定、双语教育内涵、双语教育的目标及在民族地区开展民汉双语教育重要性等问题的理解十分片面。具体表现为:片面地将民汉双语教学的最终目的理解为提高幼儿汉语水平;民汉双语教学过程重知识传授,而忽略幼儿语言兴趣的培养;民汉双语教学评价方式单一,重知识考核,轻幼儿双语能力获得等。

究其原因,首先是上级教育部门对国家双语教育政策的宣讲力度不够,教师所在学校不能及时组织教师进行政策精神学习,导致当地教师不能及时获取政策信息,对政策的具体要求了解不深;其次,当地学前班教学是以小学教学的模式开展,学校及教师较为重视汉语教学,从而影响教师教学的目标定位,片面地认为在教学中汉语最终要取代民族语言,进而影响国家政策的执行力。

(二)民汉双语教材研发缺乏系统性

经调查可知,由于俐侎人有自己的语言,但是没有文字,因此教师对于应不应该研发使用统一的双语教材持有不同意见。40%的教师认为没有必要研发双语教材,双语教学中口耳相授即可。但也有55%的教师认为开展民汉双语教学有必要研发双语教材,但是缺乏专业导师的指导,不清楚该如何操作。还有5%的教师认为使用什么样的教材应当由教育局决定。从数据分析,当地教师整体而言对于民汉双语教材研发的主动性是不足的。

当然,也有个别学校及教师还是在学前班校本双语教材的研发上做了积极尝试。但是所开发出来的教材在内容选编、图文编排、双语二行体的合理性及教材的可推广度上的思考还不够成熟。如教材内容主要为汉语课本的简单翻译,涉及俐侎人传统文化传承的内容较少;对于学前班幼儿来说,在双语教材中过多出现汉字会增加幼儿学习的难度,不利于幼儿建立学习汉字和汉语的信心;汉字对照的俐侎语的音译使用汉语拼音拼读,少数无法用汉语拼音拼读的音节使用英文字母拼读,这就要求幼儿在使用教材时首先得有汉语拼音及英文的基础,大大加重了幼儿的学习负担,教材使用效果也不佳。

导致民汉双语教材研发困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上级教育部门对在俐侎人居住地学校内开展双语教育的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各村级学校在落实民汉双语教育时各自为阵;其次,由于客观条件限制,俐侎人有自己的语言却没有文字,因此导致教师在民汉双语教材研发的问题上思路不够清晰;再次,双语教材研发中缺乏技术指导,教师在编制校本双语教材时仅从自身经验出发,缺乏严谨性和系统性。

(三)民汉双语师资水平参差不齐

从调查数据分析,俐侎人学前班教师中,女教师的比例要比男教师的比例大,这与我国中小学教师性别比例基本一致。现有师资在学历层次上,在双语的使用能力上和对自我双语教学效果的满意度上都表现出较大的差异。

不难看出,当地学前班多以年轻女教师为主,学历主要是专科学历,在所抽取的样本中有55%的教师不是俐侎人,也就是说这些教师在教学之前就面临着语言沟通的困难。且这些教师缺乏专门的语言训练,对俐侎语的学习局限为零散的经验积累,教学过程中方法使用单一,缺乏创新。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和学前班民汉双语教学的质量。

导致师资水平参差不齐的主要原因如下:首先,培训机会贫乏。当地教育主管部门不能按时、按期、按质地组织一线教师开展民汉双语教学培训活动,导致教师对民汉双语教育的目的、重要性及教学方法等的认知良莠不齐。其次,教师自我学习的觉悟不高。语言学习需要语境,最好的语言学习方式应该是深入到俐侎人群众当中,而不是等所在学校安排简单的交流学习活动。

(四)民汉双语教学效果不明显

“现代学校教育进入少数民族地区已逾百年,但民族教育仍然面临双重困境:一是学业失败的困扰,二是文化传承的困扰。”[3]学校主要是汉文化的传播之所,而俐侎人长期生活在深山之中,与外界交往较少,幼儿一直生存在母语语境之中,两种文化的相互碰撞,使幼儿学习双语是容易出现两种负面效果:其一,由于母语发音对汉语学习的抑制作用,幼儿容易产生学习汉语的畏难情绪,其最终结果必然影响幼儿今后汉语学习的连续性;其二,崇拜汉语,散失对拥有母语的自豪感,其结果将影响民族文化的传承。

究其原因,首先受教师语言习惯的影响。幼儿对教师比较崇拜且善于模仿,教师在双语教学中更倾向使用哪种语言,幼儿便会随之喜欢使用哪种语言,当然,教师的语言习惯与教师的双语能力也有关系;其次,教师双语教学过程随意性较强,缺乏教学督导。因为无人指导,导致授课教师不清楚幼儿应获得何种程度的双语能力,教学过程中想怎么上就怎么上;第三,学校教育重知识获得,而轻情感教育。第四,幼儿母语的抑制作用。幼儿母语发音与汉语中的发音是不同的,学习汉语要求幼儿不断更新已有认知结构产生顺应,其难度较大,因此会影响教学效果。

三、提高农村学前班民汉双语教学质量的对策

(一)深刻解读政策,合理定位教学目标

《农村少数民族学前“双语”教育教学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实施少数民族学前双语教育,要以汉语口语训练为主,遵循语言学习规律,寓语言学习于各项活动之中,使少数民族幼儿基本具备汉语交流能力,为小学双语教学奠定良好的语言基础。”要切实贯彻落实好政策,首先应弄清民汉双语教学的类型。

戴庆夏区分两种类型的双语教学:“一种是从初等教育到高等教育全部使用汉语文教学的,主要为无本民族文字的民族、虽有文字但不通用的民族、杂居地区的民族;另一种是开展本族母语和汉语文的双语教学,主要为有通用民族文字的民族,这又包括以民文为主兼学汉文和以汉文为主兼学民文两种类型。”[4]俐侎人虽然属于彝族的支系,但并不使用彝文和彝语,因此在其学前班开展的双语教学应属第一种类型。即:用俐侎语辅助学习汉语课程,幼儿在学习汉语课程时,教师同时使用俐侎语和汉语进行教学,待幼儿逐渐熟悉汉语后,俐侎语的使用频率可逐渐减少。

在此基础上,合理定位俐侎人学前班民汉双语教学的目标。教师应当明确在农村学前班开展民汉双语教学着重是培养幼儿对语言的兴趣,即:在能用母语与他人交流的基础上,能乐意尝试用汉语进行交流,感知语言间的差异和有趣。

(二)积极研发学前班民汉双语教材

学前班民汉双语教材是教师和幼儿组织课堂活动时所依据的材料。为彝族俐侎人开发民汉双语教材,首先应明确教材在民汉双语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民汉双语教材不仅是幼儿学习语言的工具,也是彝族俐侎人文化传承的载体;其次教材的内容和结构应体现出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特点,既要考虑学前班幼儿的现有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又要考虑幼小衔接的需求;第三,应考虑教材的实用性。俐侎人虽没有文字,但也可研发一系列语言学习辅助材料,如:学前双语辅助练习册、学前双语图片、卡片、学前双语录音带、录像带、学前双语V C D多媒体辅助软件等。

滕星曾基于广西壮族的调查指出:“双语教育执行中的偏差,根源在于人们对双语教育目标认识过于功利,注重在社会和文化上融入语言多数民族的过渡型取向,忽视了增加儿童身份感的保持型取向。”[5]因此,根据俐侎人居住地的地域特点,研发学前班民汉双语教材时应采用本土化取向。首先是教材编制标准本土化,包括教材编制理念、教学目标设定、教学实施与评价等;其次是教材内容选取本土化,教材内容应与当地幼儿的日常生活相结合,如引入具有民族特色的童谣、故事、节日、游戏等。

(三)培养合格的民汉双语教学师资

师资力量是民汉双语教学成败的关键,培养民汉双语教学的合格师资可以从现有师资和未来师资两方面着手。

对于现有师资应加强培训,使教师在懂双语,会使用双语的基础上逐渐提高教学能力。因此要求所在学校要多渠道为教师搭建语言学习的平台,如开展一对一帮扶活动、加强校际合作,相互取长补短等,使自身是俐侎人的教师努力跟进自己的汉语水平,使其他民族的教师努力熟练俐侎语。同时长期对教师进行校本双语培训,帮助双语教师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技能。学校及上级教育管理部门应根据现有师资队伍的现状,合理制定培养计划,加强对教师的思想教育,提升教师自我学习的觉悟,鼓励和支持教师积极进行进修和学习,对参加进修和学习者进行适当经费补贴。

未来师资主要应从高校人才培养着手,着力解决双语师资不足,质量不高的问题,需要政府和高校的共同努力。政府应在俐侎人居住的村落进行政策倾斜,实施教育扶贫,按照免费培养,定向服务的原则,加大实施免费师范生的培养计划。而高校则应发挥其教育资源优势,为民族地区培养能承担双语工作,懂幼儿发展规律,会教育教学的双语人才。另外,高校让高年级中会双语的学生进入俐侎人所在学校学前班进行实习或者支教,也是缓解民族地区双语教师不足的一种有益尝试。

(四)健全民汉双语教学管理制度

教学管理制度是地方学校实施民汉双语教学的制度保证,健全学校民汉双语教学管理制度是提高双语教学效率,提升双语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可从以下几点着手:

第一,明确制定学前班民汉双语教学规划和计划。各学校应明确民汉双语教学指导思想,结合幼儿语言学习规律,制定符合国家、地方政府、学校实际要求和幼儿发展需要的双语教学工作规划和计划,具体到学年计划、学期计划、月计划,并且切实贯彻落实;第二,加强学前班民汉双语课程建设。依据学前班的课程标准,积极开展民汉双语单元主题活动,同时注重隐形课程开发,为幼儿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把握生活中的语言教育契机,激发幼儿双语学习的兴趣,切实提高幼儿双语能力;第三,建立教学督导制度。上级教育部门的管理人员及学校教研员应不定期对教师双语教学进行听课抽查,监督指导双语教师的教学工作,以督促教,以督促学,提高民汉双语教学质量;第四,完善教学评价制度。学前班的教学评价应与小学教学评价区分开来,评价重心应从知识导向转为兴趣导向,注重培养幼儿语言兴趣的持续性和连贯性。构建教学评价的多元主体,专家评、教师评、幼儿评相结合以保证评价的客观性和全面性。评价方式应将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不仅看双语教学目标的实现情况,而且关注幼儿双语能力提高的程度,从而激发教师教学积极性和幼儿学习的主动性。

[1]刘荣昆,鲁新明.彝族俐侎人民俗生态文化及其当代价值[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2):23-25.

[2]孙新格.汉藏双语教师培训实效性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3:9-10.

[3]沈洪成.教育的国家导向及其困境——以云南芒市实施双语教育政策为个案[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122-127.

[4]戴庆夏.中国少数民族双语的现状及对策[J].语文与翻译:汉文,2007(3):61-64.

[5]滕星.壮汉双语教育的问题及转向[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7-11.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in Bilingual Teaching of Rural Preschool:A Case Study of the Branch of the Yi

SHI Lin-hong
(Dianxi Normal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Lincang,Yunnan 677099)

Bilingual education is an effective way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basic education in minority areas,and is also an important means to promote educational equity.Preschool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rural basic education and the bilingual teaching in the rural preschool has a long way to go.The study based on school education of the Yi branch limi people,analysis of its status and problems,find reasons,discussion strategy,for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bilingual teaching in rural preschool.

the rural; preschool; bilingual education

H19

A

1671-9743(2017) 10-0119-04

2017-09-13

云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城镇化进程中云南省学前教育均衡普及的实证研究”(Q N2015031)。

石林红,1987年生,女,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学前教育。

猜你喜欢

民汉学前班双语
学前班
工资收入
新疆民汉合校发展历程回顾与反思
把所有名次都考上
新疆高校“民汉合宿”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民族地区高校民汉合宿中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以新疆工程学院为例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
对克拉玛依市第十三中学民汉合校后工作开展的思考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