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环境下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控制探讨

2017-03-10刘东业

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 2017年11期
关键词:舆情舆论传统媒体

◆刘东业

(丽江市委党校 云南 674100)

新媒体环境下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控制探讨

◆刘东业

(丽江市委党校 云南 674100)

在新媒体环境下,突发公共事件的传播、发酵速度越来越快,而留给相关部门控制舆情的时间也越来越少,因此,如何利用新媒体手段提高网络舆情控制效果,还原事件真相,对民众产生正确的舆论引导则成为当前网络舆论控制工作的重点。本文从新媒体环境下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出发,结合相关案例探究新媒体信息传播模式与网络舆情的形成模式,以及舆情控制的要点。

新媒体环境;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控制;要点

0 引言

在新媒体环境下,突发公共事件的传播情况相较于传统媒体而言更加复杂。尤其是在自媒体不断发展,以及我国网络法律体系建设不完善的情况下,各种不同的观点之间的交锋更加激烈,而其中也存在着别有用心的媒体或个人对舆情的负面引导,一旦一些不良信息进入到突发公共事件中来,并在网络环境下得以发酵,会对舆论导向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同时也为相关部门控制突发公共事件,还原事件真相带来重重困难。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下,如何对突发公共事件进行科学合理的网络舆情控制,以构建健康、理性的社会舆论环境则成为相关部门研究的重点。

1 新媒体环境下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在新媒体环境下,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网络舆情进行监管与控制已经成为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内容。随着新媒体传播途径的多样化发展,网民在突发公共事件的传播中占据着决定性的位置,同时由于开放的网络环境,关注事件走向的人也越来越多,因此,政府如何监测、控制突发公共事件的发展态势,如何在舆情控制中占据时间优势,则成为网络舆情控制工作的重点。但是从目前从相关部门对于突发公共事件的反应来看,网络舆情控制工作中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第一,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反应相对迟钝,对于负面影响的估计不足。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谁能够在第一时间掌握网络舆论的动向,谁就能把握舆情控制的主动权。但是一些地方政府在舆情发生后,虽然也启动了应急预案,但是对于网络舆情的传播与发酵后果估计不足,从而失去了对网络媒体的主动权。第二,对网络舆情控制缺乏经验,手段的运用相对简单粗暴。在新媒体环境下,网民获取信息的资源的方式多种多样,政府处理突发公共事件的每一个步骤都几乎会暴露在媒体环境下,而一些地方政府在处理突发公共事件的过程中,依然采取传统的强制控制手段,缺乏对新媒体环境的有效分析,同时也缺乏人性化管理意识,进一步激发了网民的不满情绪,影响了政府的公共形象。

2 新媒体信息传播模式与网络舆情的形成

在新媒体环境下,由于信息传播方式的变化,网络舆情的形成模式也与传统媒体环境下的舆情形成有着本质的区别。在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舆情的形成呈现出以下特点:

(1)信息源的变化。在传统媒体环境下,主要的新闻媒体把控了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源,民众对于突发公共事件的了解主要来自于主流媒体,这样舆论发酵的空间是非常有限的,因此,舆情控制也比较容易。但是在新媒体环境下,个人成为了突发公共事件的主要信息来源,许多突发公共事件甚至在传统媒体还没做出反应的时候,就已经在社交媒体上传播、发酵了,而这种信息来源的多样化,严重削弱了相关部门对于信息质量的把控能力,同时也增加了网络舆情控制的难度。

(2)报道标签化倾向严重。在新媒体环境下,存在着大批的“标题党”,这些媒体在描述突发公共事件的时候,会可以采用一些具有噱头的字眼,利用网友的猎奇心理,以吸引读者的眼球,由于标题的影响使得网友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会对事件产生先入为主的印象,并在一些别有用心的“营销号”的刻意引导下,对公共事件的处理情况产生质疑,从而加速网络舆情的发酵。

(3)“意见领袖”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新媒体环境下,一些拥有众多粉丝的“大V”在控制舆情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这些“大V”基于粉丝的信任,会逐渐成为“意见领袖”,而在突发公共事件的评论中,这些“意见领袖”一旦有失公允,则很容易加速网络舆情的发酵。

3 新媒体环境下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控制的要点

(1)把握最佳的网络舆情控制时机

在新媒体的环境下,一个公共事件从传播到发酵所用的时间越来越短,因此,在有效地把握网络舆情控制的时机,在第一时间占领网络舆论主流则成为相关部门有效处理突发公共事件的关键。例如2017年5月21日中午,马里兰大学一中国女留学生(来自云南昆明)在发表毕业演讲时,提及中美两国空气质量、教育环境、公民政治参与度。其中,“美国的空气甜美”、“美国的言论自由神圣”、“个体生命、自由与追寻幸福的体验在国内比较虚无”等观点,被国内主流新闻媒体网站广泛转载传播后,舆论一片哗然。而针对这这一突发事件,2017年5月22日16:09,新浪微博官方认证帐号“昆明发布”回应表示,针对广大网友因为视频产生的对昆明空气质量的质疑,这个锅我们不背!昆明四季如春,气候宜人,截至5月8日,今年昆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 100%。从时机来看,昆明政府利用网络媒体在第一时间“发声”,以有效控制了网络舆情“一边倒”的形势,为后续的处理工作提供了缓冲时间。

(2)强化主流媒体的引导作用

虽然新媒体为人们个性化意见的发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是主流媒体在引导社会舆论中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基于此,在网络控制中,相关部门应该发挥传统媒体的价值,还原事件真相,遏制网络上一些别有用心的“谣传”。例如在上述事件发生后,2017年5月24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陆慷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任何中国公民、对于任何事的表态都应该负责任。一个公民在评论自己国家时是在什么样的场合、以什么样的方式作评论,相信所有人都不难从中感受出他(她)对祖国是什么样的感情。”央视新闻频道也对此进行了报道,从而用正确、健康的舆论引导实现了对网络舆情的有效控制。

(3)转变思路,提升政府公共形象

在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舆情的发酵的原因不仅在于民众对于事件真相的渴求,更在于其对相关部门在突发公共事件处理中的不信任。因此,如何在新媒体环境下,加强政府在处理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并重新取得民众的信任,则成为网络舆情控制的重点。在网络舆情控制中,相关部门一方面要做好对事件的疏通与引导,避免传统媒体环境下的严防死守,让民众在充分知情的情况下,形成对事件的自主思考,也能有效避免一些别有用心的“营销号”的恶意引导,让民众与政府重新建立信任关系;另一方面还应该重视对突发公共事件背后原因的分析,挖据网络舆情控制中的“盲点”,并结合大数据分析,提高对下一次突发公共事件的舆情控制能力。

4 结语

总之,在新媒体环境下,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传播及舆论形成模式都不同于传统媒体时期,以社交媒体为主要发酵空间的舆论形势显得更加复杂多变,网络舆情控制面临更大挑战。因此,政府在舆情控制的过程中,应该深入分析新媒体环境下,突发公共事件传播与发酵的规律,完善应对突发事件的相关体系,通过数据分析提高对舆情控制效果的预见性,从而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

[1] 张一,郭师玮.新媒体环境下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控制研究[J]. 新媒体研究,2016.

[2] 王平,谢耘耕.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的形成及演变机制研究[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3.

[3] 陈璟浩,李纲.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在网络媒体中的传播过程[J].图书情报知识,2015.

猜你喜欢

舆情舆论传统媒体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关于传统媒体能否打造“名公号”的思考
传统媒体为什么要包装自己的“网红”
消费舆情
舆情
传统媒体在新形势下如何实现突围
五问传统媒体:你以为熬过寒冬就是春天吗?
舆情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