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和旅游相结合的路径探索
2017-03-10李艳
李 艳
(九江职业大学文化 旅游学院,江西 九江 332000)
文化产业和旅游相结合的路径探索
李 艳
(九江职业大学文化 旅游学院,江西 九江 332000)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对推动我国第三产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文化与旅游的深度契合,可以使人们感受到更多的精神享受,文化可以赋予旅游产业以更深的内涵,这种产业融合成为一种新的经济现象。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文化内容,有创意地实现文化与旅游的整合和融合,全面深化人们的旅游体验和文化体验。
文化产业;旅游;融合;路径
文化产业与旅游的结合是一种新的经济现象。不同产业之间的交叉和渗透,实现了产业属性的改变和形态的创新。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引发了人们极大地关注,这是传统产业的颠覆性变革和创新,文化旅游业也因此变得丰富多彩,富有品位,富有生机和活力。
一、文化产业与旅游相结合的机理
文化产业与旅游的融合主要是各耦合元素的彼此交叉和渗透。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文化旅游产业与产业增长的耦合性
旅游产业为了增强自身的吸引力,将视角聚焦于旅游景点、路线、产品的深度开发和创新,以全新的姿态获得人们的关注和青睐。旅游产业的竞争不是低层次的竞争,而是高层次的文化竞争。旅游景点和旅游线路的设计给旅客带来的仅仅是观光的个人规划,只有实现文化的创意,才能更好地吸引游客纷至沓来。因此,文化是旅游产业的根基和资源,两者具有耦合关系。如:信阳毛尖茶文化旅游与江苏阳羡茶文化博览园旅游,就以其独特的创意文化旅游融合方式,开辟了崭新的旅游路径。
2.文化旅游产业与创意产业的耦合性
创意为旅游和文化注入了新的核心要素,它以超强的渗透力和穿透力,改变了原有的价值系统和产业形态,更好地实现文化、旅游、科技的耦合,开辟和拓展新的市场,发挥出多种产业价值乘数效应。如:印象刘三姐、西湖烟雨等创意旅游产品,它将旅游业与动漫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相融合,具有极强的穿透力。
3.地域风格的文化旅游产业与区域优势的耦合
文化旅游产业必然与特定的地域相联系,与区域优势的充分融合,可以形成巨大的价值,可以较好地盘活区域的优势资源,提升区域的整体形象,增强区域的软实力。如:重庆忠文化资源内涵丰富,有“忠文化之都”“巴蔓子刎首”“忠州老将严颜”“女将军秦良玉”等,这些地域性风格的文化资源与旅游产业实现了整合,极大地提升了区域影响力。
文化产业与旅游的价值创造机理,应当以资源竞争优势观为理念,以特定的创意为核心,深度挖掘文化底蕴,衍生全新的文化旅游产品,在良性循环的产业系统中实现价值增值。
文化产业与旅游的相互作用和效应,主要表现为:(1)文化产业对旅游的推动和促进。文化产业可以渗透到旅游之中,并极大地提升旅游资源的品位和内涵。通过对文化的深度挖掘,可以拓展旅游种类,给游客带来更为丰富的旅游体验。(2)旅游对文化的促进。旅游产业与文化的整合,可以扩大文化对人们的影响深度和广度,可以实现对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还可以最大化地拓宽文化的市场空间。由此看来,文化产业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可以极大地促进产业创新和升级,并在结构优化过程中,生成新的产业链,实现文化旅游产业的一体化,实现价值增值。
二、文化产业与旅游相结合的影响要素
1.基于市场需求的拉动力
文化产业与旅游相结合是以市场需求的拉动力为根本原因和前提的,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们自由支配的时间不断增多的背景下,人们旅游的动机和旅游的需求不断增强,并由静态的初级观光旅游形式上升到了更为高级的、动态化的、个性化的、主题体验式的旅游形式,这就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提供了动力。
2.基于经济利益的驱动力
在文化产业与旅游相结合的过程中,企业是主体,企业必然要以追求自身的经济利益为驱动,这就使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联结有了直接的缘由,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相融合,可以最大化地降低交易成本,提升旅游产品的品位,提高经济效益。
3.以产业地位和市场关联性为基础
文化产业与旅游的融合必须以各自的产业地位为基础,由于两者均属于我国经济发展的“朝阳产业”,有无限的发展潜能和开发价值,因而,两者的融合是基于其特殊的产业特质,实现解构、组合、优化配置。在文化旅游产业的重构之中,资源、市场、技术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关联性,这就成为两者融合的契合点。
4.人们旅游观念的变化成为外在的推动力
在新的生活方式和审美理念不断变化的情况下,人们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日益增强,对于旅游的认知也在不断加深,人们的旅游思维不再局限于静态的观光旅游,不再局限于优美的自然山水欣赏和名胜古迹的追寻,而更注重多样化、个性化、情感化的旅游资源,“求新、求异、求特”成为旅游的主题,开发深度旅游、慢旅游、穷游、休闲旅游等不同的旅游方式,都是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推动力。
5.科技进步的直接动力与支撑
在互联网信息技术不断渗透到各个领域的过程中,文化产业与旅游的融合中的技术创新的进程加快,创意、创新成为科技与文化旅游相融合的重要动力和支撑。在新的科技手段之下,创设出极具魅惑力的文化旅游体验,可以极大地满足人们的个性化、体验化、一站式的需求和服务。
6.政府的推动与企业的合作
政府对于文化和旅游产业的管制的放松是一个重要的因素,这就使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之间的壁垒得以消除,可以对市场需求进行更为直接的、敏锐的把握,从而有利于文化旅游产业的新型开发。同时,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合作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推动主导力量,以“竞合”“跨界”为主导理念的新行业观念不断生成,这就导致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合作不断深入,并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
三、文化产业与旅游相结合的路径
文化产业与旅游相结合可以重构并生成全新的业态,由于关联方式和定位不同,文化产业与旅游融合的路径也有多种:
1.资源融合路径
文化产业与旅游相结合,可以注入其他产业的资源,如:农业、工业、森林等特定区域的产业资源。当对这些产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与旅游相链接时,可以借由精心的策划和创新的开发,组合生成全新的旅游产品,使旅游者可以体验到更为丰富的旅游资源。
2.技术融合路径
互联网、计算机信息技术与文化旅游产业相渗透,使文化旅游产业获得强劲的生命力和活力,获得创新的创意设计和策划,从而形成新的文化旅游产品。例如:印象刘三姐、西湖烟雨等旅游产品,就借助于先进的科技技术,在创意的规划和设计之下,整体提升了文化旅游产业的质量,突显出其先进性的特征。
3.功能融合路径
在社会经济活动之中,各个产业有其各自不同的功能,可以使具有一定关联的功能性的产品相融合,精心培育出多功能的文化旅游产品或服务,可以拓宽文化旅游产业的市场空间,延伸文化旅游的附加价值,如:层次提升旅游、奖励旅游、医疗旅游、教育旅游等。
4.业务融合路径
文化旅游产业的业务融合主要是以企业为主体,在企业的运作平台之中,可以生成纵横一体化的混合运营模式,并在与科技相结合的过程中,向虚拟一体化的运营方向转变。
5.空间融合路径
在文化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表现为旅游标志性景观、创意文化高度集聚和深度融合的状态,可以将这些高度集聚和深度融合的空间内容相整合,成为区域文化旅游产业的核心。如:在美国纽约的十大景点之中,就涵盖了多项空间内容:时代广场、自由女神像、麦迪逊花园广场等。
四、文化产业与旅游相结合的模式
1.产业一体化融合模式
这是将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进行整体规划的融合模式,可以在既定的空间视域范畴之内,使两者的产品、服务设施、市场、管理等进行一体化设计,并以建设文化旅游园区为发展模式,通过政府优惠政策的支撑和助力,使文化旅游园区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如:开封宋都古城文化产业园区、张江文化产业园区、曲阜新区文化产业园区等,它们可以在充分的集聚区域之下,产生孵化效应。
2.产业重组融合模式
这是将具有一定关联性的、独立的不同产业,基于共同的利益驱动,实现重组和融合。可以表现为内容上的融合或者商业模式上的融合,其中尤其显著的是通过节庆和会展产业活动的重组方式,实现文化旅游产业的融合。如:成都全国糖酒商品交易会、苏格兰的爱丁堡艺术节。
3.产业延伸融合模式
这是功能互补的产业之间的延伸、融合模式,可以扩大文化旅游业的市场供给水平。具有突出效果的是: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业的链接和融合,如具有文化创意主题的主题公园,就可以增强旅游者的旅游体验,获得更为强劲的产业增值。
4.产业渗透融合模式
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加以分析:(1)文化产业向旅游产业的渗透。旅游演艺在旅游产业的渗透,利用特定的虚拟现实技术、制作手法等,与旅游元素相结合,形成产业全新的融合。如:张艺谋导演的大型实景歌舞剧《印象丽江》,就以独特的玉龙雪山为背景,尽情体现和展示云南少数民族风情,使静态的旅游资源动态化、文艺化。(2)旅游与文化产业的交互。文化产业园区成为其典型的融合方式,实现产、学、研一体化的一站式服务。如:北京798艺术区、上海8号桥创意园区、台湾驳二艺术特区等。
五、结束语
文化产业与旅游的融合和渗透源自市场、经济、科技力量的推动,它可以更好地实现对文化的挖掘和开发,也极大地拓展了旅游资源的空间,在不同的融合路径和模式下,可以生成产业全新的业态,满足人们对文化旅游的需求。
[1] 张涛.文化产业视野下的世遗保护和旅游发展[J].旅游学刊,2012(4):5-6.
[2] 石艳.产业融合视角下的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互动发展研究[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12(2):109-114.
[3] 马勇,陈慧英.旅游文化产业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7.
[4] 曾亚玲.博物馆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J].中国商贸,2012(4):189-190.
[5] 杨卫武,陈慧莎.论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以上海市为例[J].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1-4.
[6] 徐仁立.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考[J].宏观经济管理,2012(1):61-62.
责任编辑:何玉付
2017-04-20
李艳(1979—),女,四川遂宁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旅游管理、礼仪。
F590
A
1671-8275(2017)03-0095-03